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2020-12-05 大寶疼小寶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知乎有一個熱議的話題,講的是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大多不怎麼愛讚美自己的孩子。這是因為中國一向推崇謙虛是美德,與其讚美孩子,不如多批評孩子,鞭笞他們進步。

明星徐靜蕾,圈內公認的才女,人們都以為她一定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表揚,畢竟生了一個這麼優秀的女孩,但徐靜蕾的回答讓人驚呆,她從小就是在被打壓的環境下成長,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一直感到非常的自卑,覺得自己無能。

其實教育孩子的時候,讚美對於孩子的作用,是遠遠大於批評的,不僅是因為讚美能讓人心情愉悅,還能鼓勵人們積極向前。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效應,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他講到老師對學生報以什麼樣的期待,將會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如果老師很看中某個學生,並多次鼓勵他,那麼這個孩子的成績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麗的孩子今天上小學一年級,成績一直不怎麼好,小麗為此特別的著急,經常在家就是逼著孩子學習,還說孩子這麼笨,如果不努力點,什麼時候能夠趕得上別人,說如果一年級就不打好基礎,以後更麻煩。

後來孩子壓力大,在學校的時候哭了,班主任看到後就問原因。班主任非常耐心說:「你不用擔心太多,好好學,老師也會教你的,老師很看好你,覺得你做題目非常的仔細。就是現在有些知識點,你沒有掌握好而已。」

班主任是個很有耐心的人,在校經常都會表揚小麗的孩子幾句,孩子聽到老師的表揚後都會特別的開心,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到了考試的時候,孩子果然沒有辜負老師的心意,考了一個非常好的成績。

讚美孩子對於孩子的影響

1、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讚美是具有一定的正面的影響,能夠激發孩子的潛能,增加他們的自信。批評雖說能讓孩子變得謙虛謹慎,但同時也是在抹殺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如被人。

2、讓孩子與自己的關係更加密切

經常讚美孩子,可以讓孩子更加願意親近自己,並且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感。特別是當孩子做對了一件事情,父母立即做出一個正面的反饋,肯定了孩子的行為時,孩子更是願意繼續努力,表現給父母看。

那麼,父母該如何讚美孩子?

1、讚美孩子的努力

有些父母特別愛面子,孩子成績考好了,逢人就誇孩子有天賦,但這樣做就相當於否定了孩子的努力。

教授Carol Dweck在談到關於讚美孩子這件事的時候,就說到讚美孩子的天賦,而忽略了他的努力的話,會讓孩子養成固定型的思維,最終變成平庸的人。

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出生是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的,不願意再努力。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會更願意靠努力繼續向前,繼續拼搏。想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要鼓勵孩子的努力,讓他明白自己的優秀是因為自己足夠努力。

2、讚美要具體

什麼叫讚美要具體,就是不要只說孩子很棒,而是要說棒在哪裡。比如孩子幫忙打掃家務活了,父母可以讚美孩子,說他很懂事,能夠自主地幫家裡分擔家務活。

3、讚美要及時

讚美是一個很好塑造孩子性格的時候,但是一定要及時。不及時的讚美,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沒有放在心上,而且孩子做的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再讚美孩子也很難有很深的感觸。

比如說,孩子當天自己洗了衣服,還把衣服都曬好疊了起來。父母看到後,應該立即肯定孩子的這種行為,讚美孩子能夠積極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時孩子剛經歷完洗衣服這件事情,通過父母的肯定,孩子就能深刻地知道原來自己洗衣服是值得被肯定的一件事情。如果等到第二天,父母只是懶洋洋地表揚了一下,可以說是不痛不癢的,孩子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感覺。

讚美孩子也需要避免的誤區

1、不要過分的讚美孩子

孩子只是考了一次還不錯的成績,父母只要如實的肯定孩子的努力就好了。千萬不要說孩子你真是個天才,過分的讚美會讓孩子變得得意忘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父母不敢隨便誇讚孩子的原因。

2、對事不對人

讚美儘可能是對孩子做的某件事,而不是對人,這其實就是說事實。家長總是誇讚孩子聰明,乖巧的話,其實就是在對人,這容易讓孩子混淆,無法分清楚是因為自己積極做事被誇獎了,還是自己本身就是乖巧,所以被誇獎。

育兒問題寶媽教,家庭教育要了解,孩子身體倍兒棒,我是@大寶疼小寶,幫你解決育兒大小事。

相關焦點

  • 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懂得「皮格馬利翁」效應,走出教育誤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是非常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的,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和期待,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刻,一個孩子被父母貼上什麼樣的標籤,有怎樣的期待,孩子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其實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真誠讚美的力量
    皮格馬利翁國王擅長雕刻,於是在孤寂中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國王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於是國王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最終阿佛羅狄忒被國王的真誠所感動,就讓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於是皮格馬利翁就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在這個故事中,很顯然皮格馬利翁的期待是真誠的,沒有這種真誠,顯然是無法打動愛神的。
  • 「皮格馬利翁效應」很神奇用準了能讓人人變得越來越優秀
    每個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變優秀,人往高處走是人人皆有的共同嚮往。人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先是心嚮往之,心懷期待,給自己一個信心,後為之奮鬥,最終達到既定目標。給自己一個信心是十分重要,尤為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前進的動力。
  • 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學會鼓勵孩子幫他變身小超人
    不要因為孩子害怕就讓孩子刻意迴避,這會讓孩子覺得可能那東西真的很可怕,爸爸媽媽才不讓我碰。同時,我們可以嘗試藉助「皮格馬利翁效應」,聽說孩子會變身小超人,變得勇敢。「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情感會不同程度受到周圍人下意識地影響。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所以說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鏡中我效應」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1、更好的讓孩子認識自己雖說對孩子進行誇獎是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但是過度的去誇獎,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甚至使孩子缺乏對自己的認知。
  • 加油吧考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會創造奇蹟
    加油吧考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會創造奇蹟一、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古希臘神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便是從這個故事裡總結出來的,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自己預期的要求。它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和「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一次經典的實驗後共同提出。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嘴上說的,就是孩子的未來
    皮格馬利翁的故事告訴我們,取向決定未來,同樣,你的取向,也關乎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心理實驗:從一所小學裡,選了3個班的學生進行「發展測驗」。他把一份優秀學生的名單交給老師,並告訴老師,這份名單上的學生都有優異發展的可能。
  • 孩子喜歡吹牛?家長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他變得真正優秀
    1、別制止孩子吹牛,「皮格馬利翁效應」你知道嗎?看過希臘神話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美夢成真的皮格馬利翁,孩子吹牛也是對這個吹牛的內容和對象的一種渴望和想像,如果父母一直制止孩子有這種言論和想法,那孩子可能就會否定自己的想像,對自己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畫上了句號,讓孩子吹牛沒關係,這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遠大的追求目標。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上司或老闆,怎麼激勵員工?
    愛神阿芙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讓他們可以結為夫妻,永遠相伴……在心理學中,我們用皮格馬利翁命名了期望成真的心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身為80後的我長大了,總覺得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剛畢業那會兒看起來更「佛系」。
  • 兩個故事兩種人生,教育孩子,試試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正向引導
    每當這時,小斌就會把頭低得更低,媽媽會和別人說:「我們家小斌很厲害的,能認識很多字,畫也畫得很好。」或者說,「老師昨天還誇獎小斌《三字經》背得很流利呢」等等這樣的話。媽媽也經常會誇獎小斌,「今天你都主動和叔叔打招呼了,真棒!」「你今天和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呀。」「謝謝你幫媽媽給售貨員付錢。」
  • 女人應該學會的「馭夫術」:皮格馬利翁效應
    時間一天天過去,愛神阿佛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的真情感動,賦予了雕像生命。最後,皮格馬利翁娶了這位活過來的雕像,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心理學家將通過讚美、信任、期許等積極情緒使願望成真的現象,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像巴頓將軍一樣鼓舞士氣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激勵和讚美被認為是激發下屬潛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人有70%的潛能是沉睡的,這意味著創新性的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提升團隊效能正成為管理者的一項考驗。 皮格馬利翁效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告訴兩名老師:"你們是學校最優秀的老師,作為獎勵,有一批聰明的孩子會成為你們的學生。但是,這是秘密不能告訴別人。"
  • 孩子樣樣不如人?家長巧用「鏡中我效應」,或能化腐朽為神奇
    「鏡中我效應」(於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它是指一個人被別人的評論和期望而改變,慢慢成為別人口中自己的樣子,別人口中的孩子既優秀又能幹,那孩子在周圍的期望和鼓勵下就會慢慢成長為這樣的人。
  • 和一個不主動的人相處,你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杜甫 馬克·吐溫說過:「只憑一句讚美的話,就可以快樂兩個月。」 在現實生活中讚美真的有那麼大的能量嗎?答案是肯定的。 當你學會了去讚美別人的時候,你得到的遠遠會比想像中的要多。 不斷地去讚美鼓勵別人,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為了能夠讓孩子提高成績,變得更加的優秀,父母們也是絞盡腦汁,各種辦法都使出來了。2、把戈培爾效應用在批評上,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其實有很多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用到戈培爾效應,不過不是用在讚美孩子上,而是用在批評上,有些父母批評起孩子的時候,真的是不留餘地。
  • 皮格馬利翁效應——給別人好的預期,可以事半功倍
    這幾天仔細想想這事兒,突然發現,其實老闆這一招用就是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呀!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呢?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解讀一下這個效應,看看它究竟是怎麼發揮作用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為「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這個名字,是來源於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一位雕刻家,他雕刻的東西都栩栩如生。
  • 皮格馬利翁效應:多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終會長成你喜歡的模樣
    兩歲左右的孩子不會叫人是比較少,這令我吃驚。但更令我吃驚的是老阿姨對孫女堅決的否定。我輕輕牽起小女孩的手,笑著對她說:「你這麼漂亮,這麼可愛,你大大的眼睛已經告訴我,你很聰明,你會叫的,你只是不想叫,是嗎?」小女孩完全聽懂,她的眼睛亮了一下。「你叫我一聲,阿姨特想聽你叫。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但是,不管孩子採取什麼樣的手段,父母的批評還是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肥皂水效應"是將批評夾雜在讚美中,孩子最能感受到的是父母的讚美,然後才是鼓勵。有了讚美,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所以孩子很願意去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時,孩子願意去接受父母的批評。
  •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家長不要扯嗓子硬喊了,來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但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孩子不知道你為什麼生氣,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有什麼不妥,更不知道你對他吼叫,是什麼原因,想讓他怎麼改正。他只是單純的害怕,所以順著媽媽的話,承認了錯誤。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處理?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比較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產品設計中的4種應用
    在生活中,很多的產品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讓用戶充分知覺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變成現實。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開始時,羅森塔爾博士讓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00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讓你們執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