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上司或老闆,怎麼激勵員工?

2020-12-04 心理大家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

身為國王,王國裡的美麗少女任其揀選,但皮格馬利翁卻不喜歡賽普勒斯的任何一個女子。

他不停尋找自己心目中完美愛人,找了又找,尋了又尋,最後他放棄了,決定永不結婚。

皮格馬利翁是愛好藝術,追求極致美的藝術家,傳說他具有精湛的雕刻技藝。

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美麗的少女像,想將他想像中那個完美的愛人變成可以看見、撫摸、親吻的實體。

他夜以繼日,不眠不休。將自己全部的精神寄託,對完美愛情的嚮往,都投注在了這尊雕像上。

終於,雕像完成了。他為少女雕像起名加拉泰亞,像對待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並向眾神虔誠地祈禱,讓其成為他的妻子。

愛神阿芙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讓他們可以結為夫妻,永遠相伴……

在心理學中,我們用皮格馬利翁命名了期望成真的心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身為80後的我長大了,總覺得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剛畢業那會兒看起來更「佛系」。

新進員工對工作好像沒什麼熱情,大部分小朋友的職業生涯規劃都是圍著錢在打轉兒,所以遇到一個後輩認真談論「她看重工作前景超過工資」時,內心是無比激動的。

據我觀察,事先聲明一下,我的觀察不一定準的,且觀察有很大的個人偏見,樣本也不夠大。

我覺得剛畢業的孩子如果沒什麼生活壓力,他們在對待私人感情生活上比工作更上心,尤其是女孩子;

一旦工作不順心或遭到上司批評,馬上就打離職報告,而不是思考怎麼與上司進行有效溝通;

他們不勉強自己工作,很少看到他們加班,而80後我的同齡人是可以接受無薪加班的,當然是特殊情況下……

大概是這一代孩子的成長階段,正好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城市的孩子大多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很少遇到挫折,也很少遭到嚴厲的批評。

要激勵這樣的後輩或下屬努力工作,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批評重了,人不幹了;批評輕了,又沒什麼效果。

那麼,我們不妨就學會用表揚的方法激勵員工好好工作。

像皮格馬利翁一樣,對對方抱有期望,並將自己的期望告知對方,員工說不定就會主動朝著上司的期望的目標努力工作。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提出

皮格馬利翁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提出。

他們在原神話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

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他們向學校提供了部分學生的名單。並告訴校方: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

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

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

研究者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教師的期望。

由於教師認為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

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最後取得了好成績。

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Robert Rosenthal Effect)」、「期待效應」或「自我實現預言效應」。

使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要點在於:不能只是口頭的表揚和期望,要發自內心的信任下屬和員工,真正的對他們抱以期望,只有這樣才能激勵他們發自內心的努力工作。

我們身為人類,都會有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會擔心被人辜負自己的希望。

因此,很多上司從一開始就不信任後輩和員工,會擔心他們讓自己的希望落空。

可這樣一來,怎麼更好的激發後輩和員工的工作熱情呢?

所以,在「前浪」批評、抱怨「後浪」不努力工作的時候,不妨想一下,年輕人固然有一些自身的問題,但是另一部分原因是否是因為我們這些「前浪」的固步自封,對後輩們不夠信任呢?

曾經有個明星很出名,雖然拍三級片出身,卻潔身自好。後來嫁了一個富商,移居海外。

起初,大家都不看好她的婚姻,紛紛預言要離婚。但是多年過去,兩人婚姻穩定,孩子可愛乖巧,富商的生意也風聲水起,大家又紛紛說明星旺夫。

有媒體採訪明星,婚姻幸福的訣竅是什麼?

明星的答案很簡單,無條件的支持、信任、愛自己的丈夫。

明星的故事是否也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存在的證明呢?

我們會得到自己認為能得到的事物,擁有自己認為能夠擁有的愛人,抵達自己認為能抵達的地方。

信光者得渡。

END

~

相關焦點

  • 皮格馬利翁效應——給別人好的預期,可以事半功倍
    把報告交上去的時候,沒想到再一次受到了老闆的肯定,「我就說你肯定行吧,這次工作完成得非常好!」這幾天仔細想想這事兒,突然發現,其實老闆這一招用就是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呀!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呢?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解讀一下這個效應,看看它究竟是怎麼發揮作用的?
  • 在管理中,要充分發揮「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威力,激發他們的潛能
    在日常生活中,「皮格馬利翁效應」確實存在,並且在近些年已經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證實。哈佛大學研究員羅伯特·羅森塔爾就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以此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影響力。羅森塔爾去了一些小學,並告訴學校的老師們,他正在進行一項能確定學生學習潛力的測試。事實上他並不是真的在做測試。
  • 皮格馬利翁效應:像巴頓將軍一樣鼓舞士氣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激勵和讚美被認為是激發下屬潛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人有70%的潛能是沉睡的,這意味著創新性的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提升團隊效能正成為管理者的一項考驗。 皮格馬利翁效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告訴兩名老師:"你們是學校最優秀的老師,作為獎勵,有一批聰明的孩子會成為你們的學生。但是,這是秘密不能告訴別人。"
  • 女人應該學會的「馭夫術」: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源自於古希臘神話中一個美麗的傳說。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性情孤僻,常年一個人生活。他十分喜歡雕刻,就用象牙雕刻了心目中女神的形象。皮格馬利翁每天都要對著雕像訴說愛慕之情,和雕像談起了戀愛。
  • 「皮格馬利翁效應」很神奇用準了能讓人人變得越來越優秀
    生活中處處可見此類事例:參加高考的學子,常常得到老師的激勵和家長的期待和鼓勵,最後大多學子都取得好成績,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其中就大有存在一種他人的期望與鼓勵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真棒,你就變得很棒。有多少個優秀的孩子在家長、老師、同學的美好期待和熱情的祝福、鼓勵下,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出色的啊。期間「皮格馬利翁效應」有意無意地在起效。
  • 和一個不主動的人相處,你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不斷地去讚美鼓勵別人,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它能夠讓對方朝著你所期望的方向而發展,也能夠促進兩個人之間關係的和睦。 這其實和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相似,家長不斷地去鼓勵讚美孩子,孩子就會對自己越來越自信。
  • 心理學史上著名實驗 | 「皮格馬利翁效應」:人是如何被環境改造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熟悉希臘神話的,大概都聽過皮格馬利翁的故事:皮格馬利翁是賽普勒斯國王,善雕刻。他希望找到一個美麗不凡的女子結婚,但是找了許多年,找了賽普勒斯內外,怎麼都找不到。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也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Robert Rosenthal Effect和同事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
  • 高情商的員工,都是怎樣「收服」上司的 | M周刊
    每次和老闆提出自己的想法,都得不到肯定的答覆。看著身邊和自己工作時間差不多的同事,不斷得到提拔,心中不免產生失落和埋怨,想著乾脆辭職算了。  小巴反問他,你以為的工作能力就是上司眼裡你的工作價值嗎?
  • 婆媳相處,拒絕「黑暗皮格馬利翁效應」
    說起來「皮格馬利翁效應」,這裡面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語言故事。很久以前,存在一個古老的部落,這個部落裡,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年輕人想要結婚,必須要學會一項抓牛的本事,而抓來的牛,可以作為聘禮向女方家求婚。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簡單來說,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就是如果你對一個人有期待,那個人久而久之會對你的期待有所回應,他會按照你所期待的那個方向發展。
  • 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懂得「皮格馬利翁」效應,走出教育誤區
    一、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說到「皮格馬利翁效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當今一種較為流行的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被家長和老師所青睞,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被廣泛應用,但其實真正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效應的卻是少之又少,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簡而言之就是當我們在去期待某件事情發生的時候
  • 皮格馬利翁效應——真誠讚美的力量
    皮格馬利翁國王擅長雕刻,於是在孤寂中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國王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於是國王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最終阿佛羅狄忒被國王的真誠所感動,就讓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於是皮格馬利翁就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在這個故事中,很顯然皮格馬利翁的期待是真誠的,沒有這種真誠,顯然是無法打動愛神的。
  •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產品設計中的4種應用
    在生活中,很多的產品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讓用戶充分知覺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變成現實。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校長對教師的期望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期望變成現實,在心理學上這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有很多產品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讓用戶充分知覺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變成現實。
  • 《我的老闆每天死一次》漫改劇,論上司的100種死法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文章,那就點擊藍字關注可有味了這是一部畫(喪)風(心)清(病)奇(狂)的漫改劇論上司的100種死法《我的老闆每天死一次》講述了一個毒舌嘴賤的老闆每天都因為員工們的怨恨而以各種方式死亡導致女主被困時間跳躍中而不得不嘔心瀝血將老闆教育成好人的故事
  • 老虎ESOP:老闆如何優雅地跟員工分錢?
    有一種關係堪比婆媳關係,就是老闆和員工之間的關係,鬥智鬥勇。老闆想讓員工踏踏實實、無私奉獻,員工則想讓老闆菩薩心腸、一直加薪。(極端假設,不要對號入座)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就是讓員工也成為老闆。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企業實施股權激勵計劃,除了創投企業之外,還有更多的是上市公司。
  • 加油吧考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會創造奇蹟
    加油吧考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會創造奇蹟一、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古希臘神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便是從這個故事裡總結出來的,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自己預期的要求。它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和「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一次經典的實驗後共同提出。
  • 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學會鼓勵孩子幫他變身小超人
    爸爸則表示作為一個男孩子,這怕那怕地,以後長大怎麼可以。分析:在孩子這個年紀,有一些害怕的東西都是比較正常的,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也不要去責罵他們。作為父母更應該多去注意孩子的反應和情緒,正確地引導孩子正視恐懼。
  •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你,找對另一半到底有多重要?
    小潘·心理學課堂「皮格馬利翁效應」,原本指的是教師對於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牽動,從而使學生獲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這位國王的名字就叫做皮格馬利翁。青春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很多一反常態,性情發生巨大變化的人,關鍵的變化點就是在青春期。能在青春期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能讓你在今後對孩子的教育中省去很多心血。我的父親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是一位初中老師,教數學。他的人生信條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老師。」在他手下教出來的學生,課業成績是遙遙領先的,人品也能甩很多學生一條街。
  •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如何激勵員工(附華為員工激勵地圖)
    無論是在生產一線工作的工人們,還是在辦公室工作的「白骨精」們,無論是政府的各級公務員,還是企業的中高層,無論是大學教授,還是企業老闆,每個人都有這五個方面的需求,只是不同階段、不同的人員對每個需求的側重點不太一樣。
  • 兩個故事兩種人生,教育孩子,試試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正向引導
    這時候,總會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小斌,你怎麼總粘著媽媽呀,一點不像個小男子漢。」每當這時,小斌就會把頭低得更低,媽媽會和別人說:「我們家小斌很厲害的,能認識很多字,畫也畫得很好。」或者說,「老師昨天還誇獎小斌《三字經》背得很流利呢」等等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