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
身為國王,王國裡的美麗少女任其揀選,但皮格馬利翁卻不喜歡賽普勒斯的任何一個女子。
他不停尋找自己心目中完美愛人,找了又找,尋了又尋,最後他放棄了,決定永不結婚。
皮格馬利翁是愛好藝術,追求極致美的藝術家,傳說他具有精湛的雕刻技藝。
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美麗的少女像,想將他想像中那個完美的愛人變成可以看見、撫摸、親吻的實體。
他夜以繼日,不眠不休。將自己全部的精神寄託,對完美愛情的嚮往,都投注在了這尊雕像上。
終於,雕像完成了。他為少女雕像起名加拉泰亞,像對待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並向眾神虔誠地祈禱,讓其成為他的妻子。
愛神阿芙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讓他們可以結為夫妻,永遠相伴……
在心理學中,我們用皮格馬利翁命名了期望成真的心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身為80後的我長大了,總覺得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剛畢業那會兒看起來更「佛系」。
新進員工對工作好像沒什麼熱情,大部分小朋友的職業生涯規劃都是圍著錢在打轉兒,所以遇到一個後輩認真談論「她看重工作前景超過工資」時,內心是無比激動的。
據我觀察,事先聲明一下,我的觀察不一定準的,且觀察有很大的個人偏見,樣本也不夠大。
我覺得剛畢業的孩子如果沒什麼生活壓力,他們在對待私人感情生活上比工作更上心,尤其是女孩子;
一旦工作不順心或遭到上司批評,馬上就打離職報告,而不是思考怎麼與上司進行有效溝通;
他們不勉強自己工作,很少看到他們加班,而80後我的同齡人是可以接受無薪加班的,當然是特殊情況下……
大概是這一代孩子的成長階段,正好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城市的孩子大多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很少遇到挫折,也很少遭到嚴厲的批評。
要激勵這樣的後輩或下屬努力工作,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批評重了,人不幹了;批評輕了,又沒什麼效果。
那麼,我們不妨就學會用表揚的方法激勵員工好好工作。
像皮格馬利翁一樣,對對方抱有期望,並將自己的期望告知對方,員工說不定就會主動朝著上司的期望的目標努力工作。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提出
皮格馬利翁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提出。
他們在原神話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
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他們向學校提供了部分學生的名單。並告訴校方: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
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
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
研究者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教師的期望。
由於教師認為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
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最後取得了好成績。
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Robert Rosenthal Effect)」、「期待效應」或「自我實現預言效應」。
使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要點在於:不能只是口頭的表揚和期望,要發自內心的信任下屬和員工,真正的對他們抱以期望,只有這樣才能激勵他們發自內心的努力工作。
我們身為人類,都會有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會擔心被人辜負自己的希望。
因此,很多上司從一開始就不信任後輩和員工,會擔心他們讓自己的希望落空。
可這樣一來,怎麼更好的激發後輩和員工的工作熱情呢?
所以,在「前浪」批評、抱怨「後浪」不努力工作的時候,不妨想一下,年輕人固然有一些自身的問題,但是另一部分原因是否是因為我們這些「前浪」的固步自封,對後輩們不夠信任呢?
曾經有個明星很出名,雖然拍三級片出身,卻潔身自好。後來嫁了一個富商,移居海外。
起初,大家都不看好她的婚姻,紛紛預言要離婚。但是多年過去,兩人婚姻穩定,孩子可愛乖巧,富商的生意也風聲水起,大家又紛紛說明星旺夫。
有媒體採訪明星,婚姻幸福的訣竅是什麼?
明星的答案很簡單,無條件的支持、信任、愛自己的丈夫。
明星的故事是否也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存在的證明呢?
我們會得到自己認為能得到的事物,擁有自己認為能夠擁有的愛人,抵達自己認為能抵達的地方。
信光者得渡。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