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上著名實驗# 是前幾天散步時想到的一個新專欄,會主要分享在學習心理學過程中,那些特別觸動內心的心理學實驗案例。這種案例的價值在於,他們既觸動人心又極具啟發性,非常發人深省。
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劍橋薩默維爾青年研究這個著名案例時,內心的震撼和觸動。以及哈佛大學著名的75年幸福人生研究,感受到深刻啟發。這些案例和故事,會陸續在以後的推文中與大家分享。
今天想分享的,是一個關於人生如何被環境、被期待改變和塑造的心理學實驗。
皮格馬利翁效應
熟悉希臘神話的,大概都聽過皮格馬利翁的故事:
皮格馬利翁是賽普勒斯國王,善雕刻。他希望找到一個美麗不凡的女子結婚,但是找了許多年,找了賽普勒斯內外,怎麼都找不到。於是,他決定用自己技藝雕刻一尊自己理想中妻子的雕像,於是,他夜以繼日的工作中,將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它。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為她起名加拉泰亞,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終於,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
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的故事。
也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Robert Rosenthal Effect和同事設計了一個實驗。
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過抽樣後,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和老師,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
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
而同樣的實驗也在老師中開展。
他們找了另外一些學校和班級,這些班級的學生成績水平相當。然後將這些班級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為實驗組,告訴這些班級的學生他們的老師是經過挑選的特級老師,具有高超的教學水平;另一組為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幹預。
經過一個學期,測試結果發現,實驗組,也就是被告知老師具有高超教學水平的班級,學生學習成績遠高於對照組。
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和學生彼此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或者學生認為教師很有能力,因而彼此寄予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更多的關注,彼此都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導致學生學習時加倍刻苦,教師也更加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這個實驗的效應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
這項實驗,對於你有什麼啟發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