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應該學會的「馭夫術」:皮格馬利翁效應

2020-12-04 愛情搖籃

皮格馬利翁效應,源自於古希臘神話中一個美麗的傳說。

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性情孤僻,常年一個人生活。他十分喜歡雕刻,就用象牙雕刻了心目中女神的形象。

皮格馬利翁每天都要對著雕像訴說愛慕之情,和雕像談起了戀愛。時間一天天過去,愛神阿佛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的真情感動,賦予了雕像生命。

最後,皮格馬利翁娶了這位活過來的雕像,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心理學家將通過讚美、信任、期許等積極情緒使願望成真的現象,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意思就是說,當對一個人投入了期許和讚美,那麼人們就會因為受到鼓舞而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神奇功效。

在感情或是婚姻裡,沒有人喜歡被強迫做事。越是強迫對方去做事,越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女人都是希望牢牢抓住男人的心,讓男人寵愛自己的同時,能乖乖地聽話。

但這需要技巧與策略,而不是去強迫。女人對男人的強迫,其實會讓男人對自己產生反感與厭倦,只會把男人推得越來越遠。

而通過不斷地讚美與期許,才能讓男人按照女人期許的發展。女人越是誇獎,男人越是心甘情願去做事情,不僅沒有抱怨與埋怨,而且會十分賣力。

馭夫有術,能讓男人乖乖順順,服服帖帖的女人,長得不一定漂亮,但有智慧,足夠的聰明,懂得巧妙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

不會讓男人感覺是在被動做事,不會讓男人有逼迫感,而是通過讚美與期許,讓男人心甘情願對自己好,心甘情願去做事。

<01>

在家務方面:「老公,我覺得你力氣大,拖地肯定比我乾淨,我總是有拖不乾淨的地方。」

女人,並不是保姆,家務確實應該兩個人共同分擔,女人都期待男人能在家務上幫自己一把。

可在很多男人的觀念裡,家務就是女人的事,和自己無關,幹是對女人的恩惠,不幹也天經地義。

所以很多男人,並不會主動幫女人做家務。尤其是當女人命令自己,一副自己該幹的樣子,心裡更是反感,會激起自己的叛逆與對抗。

也就是說,女人越逼著男人去做家務,男人越不會去做,才不會任女人差遣自己,讓女人對自己指手畫腳。

但當女人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能巧妙的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懂得用讚美與期許的方式,那麼男人就會乖乖聽話,就會心甘情願去做家務,並且會認真而賣力的做。

女人要是說:「老公,你去拖地」。

那麼男人並不願意動,也不情願去幫女人做家務,女人失望的同時,多多少少會有些心寒。

而女人要是選擇這麼說:「老公,我覺得你力氣大,拖地肯定比我乾淨,我總是有拖不乾淨的地方。」

那麼男人就會受到鼓舞,會帶著女人的讚美與期許,立刻去行動,而讓看看女人他拖地的效果如何。

女人的讚美,期許,以及肯定與認可,就是對男人最大的鼓舞,會讓男人心甘情願去做事。

<02>

在寵愛方面:「老公,你對我這麼好,肯定會越來越愛我,我太幸福了。」

無論是在感情裡,還是在婚姻裡,無論兩個人是在一起一年,還是十年,女人都希望男人一如既往的寵自己,愛自己,對自己好。

這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份心動,一份激情,更需要女人馭夫有術,懂得抓住男人心的技巧與策略。

有些女人就會對男人這麼說:「我把青春都給你了,你憑什麼不珍惜我。」

就是在暗示男人,你必須珍惜我,必須對我好。

但這種必須性,會讓男人產生牴觸,這種壓迫與強迫,很容易激發男人的逆反心理,而和女人必須的方向反著做。

而真正聰明的女人,懂得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用讚美與期許的方式,去激發男人向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

哪怕男人對自己一般般,也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令自己不滿與失望的地方,但也會選擇用期許與暗示的方式,去激勵男人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當男人聽了女人這樣的讚美與期許:「老公,你對我這麼好,肯定會越來越愛我,我太幸福了。」

男人真的會對女人越來越上心,越來越好,向女人期許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女人口中的幸福。

<03>

在事業方面:「老公,你那麼有能力,有眼光,事業肯定會越來越好,給家裡賺更多的錢。」

再美好的感情與婚姻,光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麵包,這就是生活與現實賦予感情的。

尤其是兩個人走入婚姻之後,更離不開錢,避不開經濟與收入問題。

而男人就成為了家庭的頂梁柱,需要賺錢養家。而賺錢哪有那麼容易,定是需要汗水,會付出很多的心酸。

女人要是不懂得體諒男人,還常常抱怨男人,覺得男人賺錢就是天經地義,那麼勢必會打消男人賺錢的積極性,而滿是不情願與抱怨。

女人要是這麼說:「你個大男人,怎麼賺怎麼少。」、「你個大男人,你不賺錢誰賺錢。」

這種強迫與必須,無疑會讓男人產生逆反心理,並且會打消男人賺錢的積極性,男人會覺得「我憑什麼給你賺錢」,在事業在工作上就會產生倦怠,甚至希望自己賺得少來氣女人。

而聰明的女人,馭夫有術,懂得給男人肯定與讚美,會用激勵與暗示的方式,去引導男人向更積極更好的方向發展。

「老公,你那麼有能力,有眼光,事業肯定會越來越好,給家裡賺更多的錢。」

當男人聽到了女人的肯定與讚美,會在事業上更加努力與投入,會更有信心與毅力去堅持自己的事業,而且也更願意給女人賺錢,給家裡賺錢,那會有滿滿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一樣話百樣說」,不同的表達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語言的魅力與魔力。

聰明的女人,在兩性關係中,在婚姻裡,懂得利用語言的技巧,會巧妙的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用讚美與期許的方式,去引導男人向積極的方向發展,達到真正的馭夫有術。

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是每個女人應該掌握的能力。

有些時候,不要總是羨慕別人的男人,而抱怨自己的男人。

不妨想一想,自己哪怕做得不到位,哪怕做得不好,是不是自己的方式與方法不對。

只有先改變自己,才能改變男人,你的男人才會發展成你期待的樣子。

-end-

作者:愛讀書、愛寫作、愛思考、敢愛敢恨的北方姑娘。自由撰稿人,幫無數人走出心理困境的情感導師。

相關焦點

  • 加油吧考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會創造奇蹟
    加油吧考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會創造奇蹟一、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古希臘神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便是從這個故事裡總結出來的,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自己預期的要求。它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和「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一次經典的實驗後共同提出。
  • 在管理中,要充分發揮「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威力,激發他們的潛能
    很久以前,在賽普勒斯島上,住著一位偉大的國王,他的名字叫皮格馬利翁,他渴望成為英雄,並渴望得到愛情,然而遺憾的是,他經常感到孤獨。有一天,他開始雕刻一個美麗的女人。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中,所有的孤單和煩惱都隨之而去。這項工作完成後,他發現自己雕出來的是一個栩栩如生的美麗女人,他不由自主地深深愛上了她。
  • 婆媳相處,拒絕「黑暗皮格馬利翁效應」
    說起來「皮格馬利翁效應」,這裡面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語言故事。很久以前,存在一個古老的部落,這個部落裡,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年輕人想要結婚,必須要學會一項抓牛的本事,而抓來的牛,可以作為聘禮向女方家求婚。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簡單來說,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就是如果你對一個人有期待,那個人久而久之會對你的期待有所回應,他會按照你所期待的那個方向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所期待,對待學困生、調皮搗蛋的學生也不要有放棄或者是區別對待的念頭。要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做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因材施教的同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有點,並在課堂上、班級活動中發揮他們各自的有點。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上司或老闆,怎麼激勵員工?
    愛神阿芙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讓他們可以結為夫妻,永遠相伴……在心理學中,我們用皮格馬利翁命名了期望成真的心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身為80後的我長大了,總覺得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剛畢業那會兒看起來更「佛系」。
  • 想讓他對你死心塌地,與其一味取悅,不如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01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能激起學生興趣。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我推薦女孩子用一下皮格馬利翁效應,適當鼓勵他,或許會讓你做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 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學會鼓勵孩子幫他變身小超人
    作為父母更應該多去注意孩子的反應和情緒,正確地引導孩子正視恐懼。不要因為孩子害怕就讓孩子刻意迴避,這會讓孩子覺得可能那東西真的很可怕,爸爸媽媽才不讓我碰。同時,我們可以嘗試藉助「皮格馬利翁效應」,聽說孩子會變身小超人,變得勇敢。
  • 皮格馬利翁效應:像巴頓將軍一樣鼓舞士氣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激勵和讚美被認為是激發下屬潛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人有70%的潛能是沉睡的,這意味著創新性的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提升團隊效能正成為管理者的一項考驗。 在現代企業裡,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傳達了管理者對下屬的信任度和期望值,還更加適用於團隊精神的培養。即使是在強者生存的競爭性工作團隊裡,許多下屬雖然已習慣於單兵突進,我們仍能夠發現皮格馬利翁效應是其中最有效的靈丹妙藥。
  • 皮格馬利翁效應——真誠讚美的力量
    皮格馬利翁國王擅長雕刻,於是在孤寂中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國王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於是國王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最終阿佛羅狄忒被國王的真誠所感動,就讓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於是皮格馬利翁就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在這個故事中,很顯然皮格馬利翁的期待是真誠的,沒有這種真誠,顯然是無法打動愛神的。
  • 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懂得「皮格馬利翁」效應,走出教育誤區
    一、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說到「皮格馬利翁效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當今一種較為流行的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被家長和老師所青睞,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被廣泛應用,但其實真正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效應的卻是少之又少,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簡而言之就是當我們在去期待某件事情發生的時候
  • 皮格馬利翁效應——給別人好的預期,可以事半功倍
    這幾天仔細想想這事兒,突然發現,其實老闆這一招用就是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呀!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呢?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解讀一下這個效應,看看它究竟是怎麼發揮作用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為「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這個名字,是來源於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一位雕刻家,他雕刻的東西都栩栩如生。
  • 「皮格馬利翁效應」很神奇用準了能讓人人變得越來越優秀
    其中就大有存在一種他人的期望與鼓勵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真棒,你就變得很棒。有多少個優秀的孩子在家長、老師、同學的美好期待和熱情的祝福、鼓勵下,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出色的啊。期間「皮格馬利翁效應」有意無意地在起效。
  • 和一個不主動的人相處,你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你學會了去讚美別人的時候,你得到的遠遠會比想像中的要多。 不斷地去讚美鼓勵別人,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它能夠讓對方朝著你所期望的方向而發展,也能夠促進兩個人之間關係的和睦。
  •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產品設計中的4種應用
    在生活中,很多的產品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讓用戶充分知覺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變成現實。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校長對教師的期望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期望變成現實,在心理學上這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有很多產品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讓用戶充分知覺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變成現實。
  • 心理學史上著名實驗 | 「皮格馬利翁效應」:人是如何被環境改造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熟悉希臘神話的,大概都聽過皮格馬利翁的故事:皮格馬利翁是賽普勒斯國王,善雕刻。他希望找到一個美麗不凡的女子結婚,但是找了許多年,找了賽普勒斯內外,怎麼都找不到。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也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Robert Rosenthal Effect和同事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
  • 希臘神話(七十):愛上雕像的痴情者 - 皮格馬利翁
    皮格馬利翁是賽普勒斯的國王,他擁有卓越的雕刻技能。這位見多識廣的國王理解到凡間的女子們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而他所尋求的是完美的存在。因此,皮格馬利翁對凡間的女子們徹底失去了興趣,決定永不結婚。出於理想和寂寞,熱愛並擅長雕刻的皮格馬利翁用一塊象牙雕琢出一座自己理想中完美女子的塑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熱情和愛戀都給予了這座雕塑。
  • 歷史:希臘神話中的,皮格馬利翁的故事!
    然而,故事的相對較晚的敘述並沒有阻止皮格馬利翁被稱為希臘神話的故事。奧維德寫道,皮格馬利翁是一位生活在賽普勒斯島上的天才雕塑家,靠近阿馬蘇斯市。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皮格馬利翁對他的作品比對他工作室以外存在的世界更感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鄙視人們。
  •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你,找對另一半到底有多重要?
    小潘·心理學課堂「皮格馬利翁效應」,原本指的是教師對於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牽動,從而使學生獲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這位國王的名字就叫做皮格馬利翁。青春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很多一反常態,性情發生巨大變化的人,關鍵的變化點就是在青春期。能在青春期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能讓你在今後對孩子的教育中省去很多心血。我的父親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是一位初中老師,教數學。他的人生信條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老師。」在他手下教出來的學生,課業成績是遙遙領先的,人品也能甩很多學生一條街。
  • 皮格馬利翁效應:4個方法洞察人性,構建人與人關係,去感受他人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作者朱瑟琳·喬塞爾森,著名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得意門生,執業心理治療師,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菲爾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教授,由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ABPP)認證,曾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亨利 A. 莫裡獎和富步雷獎。這是一本用心理學知識來解釋如何構建人與人關係的書。
  • 兩個故事兩種人生,教育孩子,試試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正向引導
    心理學上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故事二裡小斌的媽媽不一定知道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但正是她對小斌的愛、鼓勵和期望,使得小斌一直在「正向」地往前走。「皮格馬利翁效應」還告訴我們:如果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