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樓下散步,遇見一位老阿姨帶著一名二歲左右的小女孩在玩耍。小女孩大大的眼睛,粉嘟嘟的小嘴,像芭比娃娃,很是可愛。
我被小女孩吸引,走上前逗她:「叫阿姨,快,叫我一聲阿姨。」
女孩看著我,緊閉著小嘴,就是不開口。
老阿姨說:「我這孫女還不會叫人,笨,特笨!」
我吃驚地望向老阿姨。兩歲左右的孩子不會叫人是比較少,這令我吃驚。但更令我吃驚的是老阿姨對孫女堅決的否定。
我輕輕牽起小女孩的手,笑著對她說:「你這麼漂亮,這麼可愛,你大大的眼睛已經告訴我,你很聰明,你會叫的,你只是不想叫,是嗎?」
小女孩完全聽懂,她的眼睛亮了一下。
「你叫我一聲,阿姨特想聽你叫。來,叫阿姨,姨、姨。」我哄著她。
小女孩動了動嘴,可是沒出聲。
我繼續誇她聰明,說她肯定會叫人的,還對她重複了幾聲「姨、姨。」
小女孩又張了張嘴,終於叫了出來。我高興得一把抱起她。
她的奶奶驚訝得張大嘴巴。
其實,孩子需要鼓勵,若是因為孩子表現稍微比同齡人遲緩,就給她下結論,說她「笨」,這會讓她更難以進步。
心理學有個期望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所願即所得。
指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這是對期望的心理暗示,它可以促使人的認知和行為發生同向改變,進而使該期望得以實現。
有一個感人的例子,美國紐約市有一群黑人孩子,他們經常不上課,打架鬥毆,砸爛公物。校長去教育他們。他拉住班裡學習最差、最調皮搗蛋的一位男孩的手,對他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小男孩很吃驚,但他從此記住校長的話,改變自己,默默努力,長大後真成了紐約州州長。
孩子往往在鼓勵下,能有意想不到的進步,但很多家長經常疏忽。
我有一個小侄女,記憶力明顯差於其他孩子,她媽媽要訓練她背古詩時,我覺得好難。
但她媽媽依然堅持,在背誦的時候,她總是誇她:「寶寶能記得住,真棒!」「寶寶好樣的,再來一首。」
結果,小侄女真的很棒!背下了一百多首古詩,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她還在很多場合做過精彩的表演,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鼓勵的力量無窮大,但鼓勵也要掌握分寸,講究方法,主要要把握好幾個方面。
第一,對孩子要多些鼓勵,但不是隨意鼓勵、過度鼓勵。
隨意鼓勵可能會孩子虛假的感覺,孩子會不以為然,激發不起內心的動力。
過度鼓勵可能會讓孩子不知不覺中無法正視自己,也無法正視他人,變成一個依賴性強、抗挫折能力弱的人。
第二,對孩子的鼓勵要應時應景,多種形式進行。
在孩子做出成績時,可以及時進行描述式鼓勵,重點鼓勵具體的成功之處,以及過程中付出的努力。
在孩子碰到挫折時,可以及時啟動啟發式鼓勵,引導孩子思考,找到信心和勇氣。
在孩子做了好事時,可以給予感謝式鼓勵,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滿足,能再接再厲。
在孩子每一個轉折點,每一個關鍵時刻,可以及時賦予孩子授權式鼓勵,比喻「媽媽相信你能夠做到」等,給孩子以力量和信心!
鼓勵有很多形式,既可以並舉,也可以逐立進行,重點是要恰到好處,而非為鼓勵而鼓勵,盲目進行。
第三,鼓勵要有針對性,持續性進行。尤其是期待孩子某方面進步或達到某一個具體要求時,要連續性給孩子以鼓勵,直到孩子在鼓勵之下,漸漸形成良好習慣或到達某一臺階。比喻希望孩子養成整潔習慣,就要持續提醒、鼓勵,直到孩子已能習慣性做到。
對於孩子,經常性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孩子就會慢慢從大人給予自己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獲得自信,並朝著大人所肯定的那個形象努力。
第四,鼓勵不能多重標準,帶著情緒進行。今天心情好,孩子只有一點進步,甚至沒有進步只是保持而已,但因為自己心情愉悅,就大加鼓勵。明天因為自己心情煩燥,對於孩子跨越式的進步,也是熟視無睹,甚至面對孩子的期待,還說了一句打擊性的話:「沒啥的,比你厲害的人多的是。」
鼓勵孩子要發自內心,是自己對孩子一種真心的欣賞和期盼。
雖然,孩子不會那麼容易因為幾句鼓勵的話,就發生改變。但只要多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終會長成你喜歡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