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多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終會長成你喜歡的模樣

2020-12-04 同心兒童注意力

在小區樓下散步,遇見一位老阿姨帶著一名二歲左右的小女孩在玩耍。小女孩大大的眼睛,粉嘟嘟的小嘴,像芭比娃娃,很是可愛。

我被小女孩吸引,走上前逗她:「叫阿姨,快,叫我一聲阿姨。」

女孩看著我,緊閉著小嘴,就是不開口。

老阿姨說:「我這孫女還不會叫人,笨,特笨!」

我吃驚地望向老阿姨。兩歲左右的孩子不會叫人是比較少,這令我吃驚。但更令我吃驚的是老阿姨對孫女堅決的否定。

我輕輕牽起小女孩的手,笑著對她說:「你這麼漂亮,這麼可愛,你大大的眼睛已經告訴我,你很聰明,你會叫的,你只是不想叫,是嗎?」

小女孩完全聽懂,她的眼睛亮了一下。

「你叫我一聲,阿姨特想聽你叫。來,叫阿姨,姨、姨。」我哄著她。

小女孩動了動嘴,可是沒出聲。

我繼續誇她聰明,說她肯定會叫人的,還對她重複了幾聲「姨、姨。」

小女孩又張了張嘴,終於叫了出來。我高興得一把抱起她。

她的奶奶驚訝得張大嘴巴。

其實,孩子需要鼓勵,若是因為孩子表現稍微比同齡人遲緩,就給她下結論,說她「笨」,這會讓她更難以進步。

心理學有個期望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所願即所得。

指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這是對期望的心理暗示,它可以促使人的認知和行為發生同向改變,進而使該期望得以實現。

有一個感人的例子,美國紐約市有一群黑人孩子,他們經常不上課,打架鬥毆,砸爛公物。校長去教育他們。他拉住班裡學習最差、最調皮搗蛋的一位男孩的手,對他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小男孩很吃驚,但他從此記住校長的話,改變自己,默默努力,長大後真成了紐約州州長。

孩子往往在鼓勵下,能有意想不到的進步,但很多家長經常疏忽。

我有一個小侄女,記憶力明顯差於其他孩子,她媽媽要訓練她背古詩時,我覺得好難。

但她媽媽依然堅持,在背誦的時候,她總是誇她:「寶寶能記得住,真棒!」「寶寶好樣的,再來一首。」

結果,小侄女真的很棒!背下了一百多首古詩,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她還在很多場合做過精彩的表演,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鼓勵的力量無窮大,但鼓勵也要掌握分寸,講究方法,主要要把握好幾個方面。

第一,對孩子要多些鼓勵,但不是隨意鼓勵、過度鼓勵。

隨意鼓勵可能會孩子虛假的感覺,孩子會不以為然,激發不起內心的動力。

過度鼓勵可能會讓孩子不知不覺中無法正視自己,也無法正視他人,變成一個依賴性強、抗挫折能力弱的人。

第二,對孩子的鼓勵要應時應景,多種形式進行。

在孩子做出成績時,可以及時進行描述式鼓勵,重點鼓勵具體的成功之處,以及過程中付出的努力。

在孩子碰到挫折時,可以及時啟動啟發式鼓勵,引導孩子思考,找到信心和勇氣。

在孩子做了好事時,可以給予感謝式鼓勵,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滿足,能再接再厲。

在孩子每一個轉折點,每一個關鍵時刻,可以及時賦予孩子授權式鼓勵,比喻「媽媽相信你能夠做到」等,給孩子以力量和信心!

鼓勵有很多形式,既可以並舉,也可以逐立進行,重點是要恰到好處,而非為鼓勵而鼓勵,盲目進行。

第三,鼓勵要有針對性,持續性進行。尤其是期待孩子某方面進步或達到某一個具體要求時,要連續性給孩子以鼓勵,直到孩子在鼓勵之下,漸漸形成良好習慣或到達某一臺階。比喻希望孩子養成整潔習慣,就要持續提醒、鼓勵,直到孩子已能習慣性做到。

對於孩子,經常性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孩子就會慢慢從大人給予自己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獲得自信,並朝著大人所肯定的那個形象努力。

第四,鼓勵不能多重標準,帶著情緒進行。今天心情好,孩子只有一點進步,甚至沒有進步只是保持而已,但因為自己心情愉悅,就大加鼓勵。明天因為自己心情煩燥,對於孩子跨越式的進步,也是熟視無睹,甚至面對孩子的期待,還說了一句打擊性的話:「沒啥的,比你厲害的人多的是。」

鼓勵孩子要發自內心,是自己對孩子一種真心的欣賞和期盼。

雖然,孩子不會那麼容易因為幾句鼓勵的話,就發生改變。但只要多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終會長成你喜歡的模樣。

相關焦點

  • 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學會鼓勵孩子幫他變身小超人
    不要因為孩子害怕就讓孩子刻意迴避,這會讓孩子覺得可能那東西真的很可怕,爸爸媽媽才不讓我碰。同時,我們可以嘗試藉助「皮格馬利翁效應」,聽說孩子會變身小超人,變得勇敢。當孩子被不斷地質疑和否定時,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消極,做什麼事都會沒有自信。所以作為父母不僅要給予孩子物質生活的條件,還有鼓勵和愛也是很重要的,當一個人的世界充滿愛,做什麼都會覺得自己變勇敢了。為什麼「皮格馬利翁效應」會有這麼大的作用呢?
  • 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懂得「皮格馬利翁」效應,走出教育誤區
    一、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說到「皮格馬利翁效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當今一種較為流行的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被家長和老師所青睞,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被廣泛應用,但其實真正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效應的卻是少之又少,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簡而言之就是當我們在去期待某件事情發生的時候
  • 兩個故事兩種人生,教育孩子,試試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正向引導
    媽媽也經常會誇獎小斌,「今天你都主動和叔叔打招呼了,真棒!」「你今天和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呀。」「謝謝你幫媽媽給售貨員付錢。」等小斌再大一些的時候,媽媽會對小斌說:「知道你害怕人多的場合,但是等你長大總要單獨面對這樣的一些場景,不可能一直躲在媽媽身後,你要努力著去適應。」
  • 孩子喜歡吹牛?家長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他變得真正優秀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我們的孩子喜歡吹牛,該怎麼辦?孩子喜歡把事實誇大或者憑空捏造式的東西講述給別人聽,在我們大人看來,這就是吹牛、騙人,是不好的行為、習慣。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吹牛?你真的知道嗎?1、小孩子的小小虛榮心和攀比心。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知乎有一個熱議的話題,講的是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大多不怎麼愛讚美自己的孩子。這是因為中國一向推崇謙虛是美德,與其讚美孩子,不如多批評孩子,鞭笞他們進步。
  • 「皮格馬利翁效應」很神奇用準了能讓人人變得越來越優秀
    家長積極的鼓勵和期望、老師誠懇的讚揚和殷切的希望,都給孩子以無比巨大的力量和鼓舞,幫他們增強自信力,讓他們奮發有為,積極向上,這是外來力量。生活中處處可見此類事例:參加高考的學子,常常得到老師的激勵和家長的期待和鼓勵,最後大多學子都取得好成績,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其中就大有存在一種他人的期望與鼓勵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真棒,你就變得很棒。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嘴上說的,就是孩子的未來
    他不喜歡賽普勒斯的凡間女子,所以決定終生不婚,但他用精湛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少女像。因為這座少女像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他竟瘋狂地愛上了自己創造的作品,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裝扮她,為她起名加拉泰亞,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終於,愛神阿弗洛狄忒被他的痴情所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
  •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你,找對另一半到底有多重要?
    小潘·心理學課堂「皮格馬利翁效應」,原本指的是教師對於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牽動,從而使學生獲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這位國王的名字就叫做皮格馬利翁。青春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很多一反常態,性情發生巨大變化的人,關鍵的變化點就是在青春期。能在青春期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能讓你在今後對孩子的教育中省去很多心血。我的父親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是一位初中老師,教數學。他的人生信條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老師。」在他手下教出來的學生,課業成績是遙遙領先的,人品也能甩很多學生一條街。
  • 皮格馬利翁效應——給別人好的預期,可以事半功倍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為「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這個名字,是來源於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一位雕刻家,他雕刻的東西都栩栩如生。有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少女,然後他就愛上了這個雕像。於是,他就每天都對著雕像說話,天天想著,如果這個雕像能夠變成真人,成為他的妻子該有多好。
  • 想讓他對你死心塌地,與其一味取悅,不如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01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能激起學生興趣。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只能說你太不了解人性了。人性本來就是很複雜的,你對他越好,他自然就越不會珍惜,如果你能夠採取一些適當的方法,或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推薦女孩子用一下皮格馬利翁效應,適當鼓勵他,或許會讓你做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家長不要扯嗓子硬喊了,來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但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孩子不知道你為什麼生氣,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有什麼不妥,更不知道你對他吼叫,是什麼原因,想讓他怎麼改正。他只是單純的害怕,所以順著媽媽的話,承認了錯誤。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處理?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比較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 和一個不主動的人相處,你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你學會了去讚美別人的時候,你得到的遠遠會比想像中的要多。 不斷地去讚美鼓勵別人,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它能夠讓對方朝著你所期望的方向而發展,也能夠促進兩個人之間關係的和睦。
  •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產品設計中的4種應用
    在生活中,很多的產品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讓用戶充分知覺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變成現實。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校長對教師的期望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期望變成現實,在心理學上這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有很多產品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讓用戶充分知覺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變成現實。
  • 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具體而言,比如小麗的孩子文文,他從小在父母家人的讚賞鼓勵中長大,上學後忽然喜歡讚美減少了,老師會批評他,指出他的錯誤,這種巨大的差別待遇讓他內心遭遇滑鐵索,倍受挫折和挫敗,心情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糟糕,就更加難管了。針對阿倫森效應,一位老人的做法,或許會給你一點啟發。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上司或老闆,怎麼激勵員工?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身為國王,王國裡的美麗少女任其揀選,但皮格馬利翁卻不喜歡賽普勒斯的任何一個女子。他不停尋找自己心目中完美愛人,找了又找,尋了又尋,最後他放棄了,決定永不結婚。愛神阿芙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讓他們可以結為夫妻,永遠相伴……在心理學中,我們用皮格馬利翁命名了期望成真的心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身為80後的我長大了,總覺得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剛畢業那會兒看起來更「佛系」。
  • 婆媳相處,拒絕「黑暗皮格馬利翁效應」
    說起來「皮格馬利翁效應」,這裡面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語言故事。很久以前,存在一個古老的部落,這個部落裡,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年輕人想要結婚,必須要學會一項抓牛的本事,而抓來的牛,可以作為聘禮向女方家求婚。
  • 貶低挖苦式教育,傷孩子最深的毒藥,慎用!
    輕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能力表示懷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壞」,在孩子心中是最嚴厲的判決,這會無情地將他們變成家庭或學校的「另類」,在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世界也會變得一片灰暗。相反,家長如果能從另外的角度,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肯定孩子,孩子說不定會用「卓越」來回報的。
  • 皮格馬利翁效應:像巴頓將軍一樣鼓舞士氣
    皮格馬利翁效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告訴兩名老師:"你們是學校最優秀的老師,作為獎勵,有一批聰明的孩子會成為你們的學生。但是,這是秘密不能告訴別人。"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二、"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中的意義極其重要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這是一種期望效應,也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 皮格馬利翁效應——真誠讚美的力量
    皮格馬利翁國王擅長雕刻,於是在孤寂中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國王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於是國王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最終阿佛羅狄忒被國王的真誠所感動,就讓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於是皮格馬利翁就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在這個故事中,很顯然皮格馬利翁的期待是真誠的,沒有這種真誠,顯然是無法打動愛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