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教育問題,各位寶爸寶媽一定是絞盡腦汁,各有主張。前段時間,一個話題#鼓勵式教育有多重要#登上了微博熱搜。原來,是藝人楊迪在綜藝節目談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育,讓大家感觸很深。楊迪表示,從小到大,父母一直都是激勵和支持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他覺得自己非常優秀,對未來充滿信心。在父母的鼓勵式教育下,他勇敢前行,現在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看了楊迪家的教育理念,幾個家裡有娃的朋友私下也討論起來。大家對鼓勵式教育表示一定的認可,同時也有些疑惑。寶媽小麗就提出自己的問題。她家寶寶文文是全家的團寵,家裡達成一致意見要用溫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小時候在家調皮搗蛋,小麗不會嚴厲地批評他,都是跟他耐心講道理,鼓勵他改正缺點。還經常表揚他,誇他「很聰明,很棒」。由於年紀小,大家都只當孩子淘氣,想著大了就好了。隨著文文長大上學了,脾氣變大,無論怎麼鼓勵和誇獎,他照樣搞破壞,惹是生非。經常被老師批評,還隔三差五要求請家長。小麗經常為孩子善後弄得精疲力盡,苦不堪言。
相信還有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明明是照著別人一樣的成功模式鼓勵式教育啊,為何孩子沒有進步依然我行我素呢?其實,這就是阿倫森效應。
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具體而言,比如小麗的孩子文文,他從小在父母家人的讚賞鼓勵中長大,上學後忽然喜歡讚美減少了,老師會批評他,指出他的錯誤,這種巨大的差別待遇讓他內心遭遇滑鐵索,倍受挫折和挫敗,心情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糟糕,就更加難管了。
針對阿倫森效應,一位老人的做法,或許會給你一點啟發。這位老人有一個果園,裡面種了蔬菜和水果。有一群孩子平時沒事就跑到他果園瘋瘋鬧鬧,玩玩打打,總免不了破壞果園的環境。這天,老人跟來玩的孩子們說,歡迎你們來我的果園玩,這樣吧,以後你們每天來我都給你們一人十塊錢。孩子們很開心,天天來得更起勁了。第三天,老人略帶憂傷的說,我這幾天花錢多,以後只能給你們一人五塊錢。孩子們有點不開心,興致低落。又過了兩天,老人假裝很不好意思地對孩子們說,錢花得差不多了,現在沒錢了,以後只能給你們五毛錢。孩子們特別生氣的說,哼,沒趣,你也太小氣了,我們以後再也不來了。從此,果園變得安靜整潔。
由此可見,孩子最開始是接受讓他們喜歡的,一旦待遇降低,他們心理預期達不到,就會產生更大的不良情緒。基於此,阿倫森效應對孩子未來會產生很大影響。
1,獎勵遞減的負面影響
平時對孩子寵溺,滿足他的各種要求,讓孩子內心一直接受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型標準。一旦以後父母給予的照顧有所減少,或是不能完全按照孩子的意願做事,需要孩子自行承擔生活責任,就會引發孩子的不快和抱怨。正如大家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家庭雖然條件一般,對子女卻嬌生慣養,無限滿足。乃至後來一旦拒絕子女的不當要求,就會遭到子女的不滿、耍賴甚至責罵。
2,獎勵遞增的正面影響
相信很多家長通常會採用禮物獎勵的方式去鼓勵孩子學習和生活。比如「這次考好了,媽媽帶你去吃牛排」「這次作業完成了帶你去遊樂場」「擦完你的小桌子就給你發一份工資」等等。隨著努力難度的增加,獎勵禮物的份量相應增長。這是有利於促進孩子更有動力去做,畢竟想得到更多,就會更上心更費力去爭取。
了解了阿倫森效應,我們應當其發揮積極作用,規避消極影響,促進孩子的發展。落實到實際,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去教育孩子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去思考。
1,欣賞孩子所做的事情
著名教學家卡耐基曾經說過,當我們面對別人的錯誤時,我們應該先給予欣賞,再去批評別人。這就給了家長一個提醒,當孩子做的事情不夠好的時候,家長也不要一味地指責生氣或是打罵,而是先欣賞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要相信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過失。家長學會讚揚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對父母信任、親近,不會因為害怕被責罵而缺失信心,這樣,往往能夠讓孩子與自己合作。
2,先委婉指出孩子問題,別忘了適當表揚和肯定
孩子犯錯,其實他們自身也不開心,心生愧疚,害怕被責罵。我們家長在知道孩子錯誤時,要平復自己心情,溫和委婉的地指出孩子所犯的錯誤,讓孩子容易接受。同時最好能找到孩子好的一面給予肯定。比方說上文的文文,可以說寶寶今天在學校表現不是特別好,老師希望你不要跟同學吵架。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事後還主動找同學道歉,你做得很對,以後要繼續知錯就改。
3,設定階段目標和獎勵
面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可以在各個階段設定各種小目標,告知孩子只要完成了就可以得到一份禮物,以資獎勵。設立的目標要切實可行孩子喜歡的,孩子有動力,會激發自己朝著目標去努力奮鬥。
阿倫森效應旨在告訴各位家長,鼓勵式教育要有連續性。不能一時鼓勵,一時又批評指責,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要逐步遞增獎勵機制,遇到孩子犯錯,先貶後誇,讓孩子動力和自信,才能正面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