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2021-01-09 萌娃小包子

面對孩子教育問題,各位寶爸寶媽一定是絞盡腦汁,各有主張。前段時間,一個話題#鼓勵式教育有多重要#登上了微博熱搜。原來,是藝人楊迪在綜藝節目談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育,讓大家感觸很深。楊迪表示,從小到大,父母一直都是激勵和支持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他覺得自己非常優秀,對未來充滿信心。在父母的鼓勵式教育下,他勇敢前行,現在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看了楊迪家的教育理念,幾個家裡有娃的朋友私下也討論起來。大家對鼓勵式教育表示一定的認可,同時也有些疑惑。寶媽小麗就提出自己的問題。她家寶寶文文是全家的團寵,家裡達成一致意見要用溫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小時候在家調皮搗蛋,小麗不會嚴厲地批評他,都是跟他耐心講道理,鼓勵他改正缺點。還經常表揚他,誇他「很聰明,很棒」。由於年紀小,大家都只當孩子淘氣,想著大了就好了。隨著文文長大上學了,脾氣變大,無論怎麼鼓勵和誇獎,他照樣搞破壞,惹是生非。經常被老師批評,還隔三差五要求請家長。小麗經常為孩子善後弄得精疲力盡,苦不堪言。

相信還有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明明是照著別人一樣的成功模式鼓勵式教育啊,為何孩子沒有進步依然我行我素呢?其實,這就是阿倫森效應。

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具體而言,比如小麗的孩子文文,他從小在父母家人的讚賞鼓勵中長大,上學後忽然喜歡讚美減少了,老師會批評他,指出他的錯誤,這種巨大的差別待遇讓他內心遭遇滑鐵索,倍受挫折和挫敗,心情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糟糕,就更加難管了。

針對阿倫森效應,一位老人的做法,或許會給你一點啟發。這位老人有一個果園,裡面種了蔬菜和水果。有一群孩子平時沒事就跑到他果園瘋瘋鬧鬧,玩玩打打,總免不了破壞果園的環境。這天,老人跟來玩的孩子們說,歡迎你們來我的果園玩,這樣吧,以後你們每天來我都給你們一人十塊錢。孩子們很開心,天天來得更起勁了。第三天,老人略帶憂傷的說,我這幾天花錢多,以後只能給你們一人五塊錢。孩子們有點不開心,興致低落。又過了兩天,老人假裝很不好意思地對孩子們說,錢花得差不多了,現在沒錢了,以後只能給你們五毛錢。孩子們特別生氣的說,哼,沒趣,你也太小氣了,我們以後再也不來了。從此,果園變得安靜整潔。

由此可見,孩子最開始是接受讓他們喜歡的,一旦待遇降低,他們心理預期達不到,就會產生更大的不良情緒。基於此,阿倫森效應對孩子未來會產生很大影響。

1,獎勵遞減的負面影響

平時對孩子寵溺,滿足他的各種要求,讓孩子內心一直接受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型標準。一旦以後父母給予的照顧有所減少,或是不能完全按照孩子的意願做事,需要孩子自行承擔生活責任,就會引發孩子的不快和抱怨。正如大家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家庭雖然條件一般,對子女卻嬌生慣養,無限滿足。乃至後來一旦拒絕子女的不當要求,就會遭到子女的不滿、耍賴甚至責罵。

2,獎勵遞增的正面影響

相信很多家長通常會採用禮物獎勵的方式去鼓勵孩子學習和生活。比如「這次考好了,媽媽帶你去吃牛排」「這次作業完成了帶你去遊樂場」「擦完你的小桌子就給你發一份工資」等等。隨著努力難度的增加,獎勵禮物的份量相應增長。這是有利於促進孩子更有動力去做,畢竟想得到更多,就會更上心更費力去爭取。

了解了阿倫森效應,我們應當其發揮積極作用,規避消極影響,促進孩子的發展。落實到實際,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去教育孩子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去思考。

1,欣賞孩子所做的事情

著名教學家卡耐基曾經說過,當我們面對別人的錯誤時,我們應該先給予欣賞,再去批評別人。這就給了家長一個提醒,當孩子做的事情不夠好的時候,家長也不要一味地指責生氣或是打罵,而是先欣賞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要相信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過失。家長學會讚揚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對父母信任、親近,不會因為害怕被責罵而缺失信心,這樣,往往能夠讓孩子與自己合作。

2,先委婉指出孩子問題,別忘了適當表揚和肯定

孩子犯錯,其實他們自身也不開心,心生愧疚,害怕被責罵。我們家長在知道孩子錯誤時,要平復自己心情,溫和委婉的地指出孩子所犯的錯誤,讓孩子容易接受。同時最好能找到孩子好的一面給予肯定。比方說上文的文文,可以說寶寶今天在學校表現不是特別好,老師希望你不要跟同學吵架。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事後還主動找同學道歉,你做得很對,以後要繼續知錯就改。

3,設定階段目標和獎勵

面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可以在各個階段設定各種小目標,告知孩子只要完成了就可以得到一份禮物,以資獎勵。設立的目標要切實可行孩子喜歡的,孩子有動力,會激發自己朝著目標去努力奮鬥。

阿倫森效應旨在告訴各位家長,鼓勵式教育要有連續性。不能一時鼓勵,一時又批評指責,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要逐步遞增獎勵機制,遇到孩子犯錯,先貶後誇,讓孩子動力和自信,才能正面引導孩子。

相關焦點

  • 為啥你一直用鼓勵式教育卻沒效果?阿倫森效應告訴你答案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01 鼓勵式教育引發阿倫森效應之前楊迪的鼓勵式教育上了熱搜後,在很多家長沉浸在鼓勵式教育的漩渦中時,也有一批家長「反對」鼓勵式教育。孩子淘氣的習慣依舊沒有改變,還是喜歡到處跑,老師時不時要請家長,但是這回再怎麼鼓勵孩子,對孩子說相信他可以做的更好都沒有用了,孩子的情況反而越來越糟糕。這位網友很是苦惱,明明是鼓勵式教育長大下的孩子,為什麼孩子依舊糟糕呢?或許這位網友有必要了解一下阿倫森效應。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人們都喜歡別人的褒獎,但是如果褒獎的感覺逐漸降低,人們就會哦產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感覺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悅以及反感。國外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淨,於是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
  • 為什麼你越愛越廉價?那是因為你不懂「阿倫森效應」
    在生活中,百分之98的女孩啊都搞不懂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越愛他,反而越得不到他的愛呢,看到這句話的姑娘,這句話有沒有戳到你的心呢?如果有的話請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專門為你們來解答這個問題,先來聽個寓言故事吧!
  • 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作畫」?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寶寶的塗鴉其實並不是毫無意義的,相反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鍛鍊到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還會學會通過自我思考通過畫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寶寶為什麼就喜歡在牆上畫呢? 1.可以運用阿倫森效應引導寶寶 「阿倫森效應」跟社會心理學有關,
  • 高情商女人的攻心技巧:掌握「阿倫森效應」
    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是不能盲目付出的,那種不講技巧的單向討好,只會讓自己顯得廉價,然後起到反面效果。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阿倫森效應」?這是兩性心理學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效應。說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調整狀態 克服「阿倫森效應」
    心理解碼  小郭心情沮喪、訓練時提不起興趣其實是受「阿倫森效應」影響。在社會心理學中,「阿倫森效應」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簡單來說,大多數人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駐訓初期,小郭訓練熱情高漲,成績突飛猛進,得到的表揚自然不少。然而,隨著成績不再提升,表揚也會相應減少。
  • 皮格馬利翁效應:多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終會長成你喜歡的模樣
    但更令我吃驚的是老阿姨對孫女堅決的否定。我輕輕牽起小女孩的手,笑著對她說:「你這麼漂亮,這麼可愛,你大大的眼睛已經告訴我,你很聰明,你會叫的,你只是不想叫,是嗎?」小女孩完全聽懂,她的眼睛亮了一下。「你叫我一聲,阿姨特想聽你叫。來,叫阿姨,姨、姨。」我哄著她。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璟頤看著臺下的媽媽,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但是媽媽卻並不認可她的看法,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經常打壓孩子的錯誤,還開始講大道理。 媽媽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媽媽擔心女兒驕傲自負,所以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為什麼會有這麼神奇的現象呢?其實這是哪吒父親向哪吒傳遞出你是好的,你是最棒的觀念,這種正面的反饋,讓哪吒做出了巨大的改變,其實現實中也是如此,家長給予孩子的正面反饋閱讀,越容易使得孩子能夠積極向上。我們把這個理念過渡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是通過自己周邊的人互動形成的,建立在別對自己的評價之上,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孩子個人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在與父母、身邊的人的互動中形成的。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最近閨蜜跟我抱怨,說她家娃只要遇到不太熟悉的事,就會拒絕「我不要試,我不行!」。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閨蜜會立馬鼓勵兒子,「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寶貝再試一次。」可是孩子根本不聽,直接甩一句「你說什麼都沒用!我就是不試!」我們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棘手的難題。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
  • 孩子能背書卻不認識字?是家長方法錯了,「語義啟動效應」來幫你
    我發現很多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能夠說出字的讀音和意思,但就是寫不出在這個字,甚至認都認不出來。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裡我們要說到一個名詞叫做:"語義啟動效應",這與孩子讀書認字具有極大的關係,它是孩子識記的基礎,它能使用語境式的方法來教孩子對識字形成長時記憶和思維,在生活、閱讀中自然地獲得識字的認知。
  • 阿倫森效應與婚姻相處之道
    不少夫妻來做心理諮詢的時候,妻子常抱怨:丈夫不像婚前那樣對自己好了;回家沒話,只顧自己看手機玩遊戲;回家越來越晚,要麼加班要麼會朋友要麼出軌...... 言語之中多是不滿、委屈、憤怒......
  • 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學會鼓勵孩子幫他變身小超人
    對於膽小很多父母也是不認同的,甚至會因為孩子膽小責罵他們。牛牛是我鄰居家的孩子,他的性格比較謹慎,比較敏感。他非常害怕黑暗的環境,害怕小動物,害怕那種會動有聲音的玩具。周圍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牛牛害怕的點,怕黑就不說了,但是小動物和玩具都是生活裡最常見的東西,為什麼會害怕呢?並且牛牛的父母表示,孩子最近連抽水馬桶和吹風機發出的聲音都感到害怕,搞得全家雞飛狗跳的。
  • 「小花苞」楊迪節目下跪感恩父母的支持:鼓勵式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其實早在楊迪接受《人物》的採訪時就曾說自己是典型鼓勵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母親永遠不會對他否定地表達,都是肯定的、鼓勵的,因此他也天天過得高興。說到這裡小花苞想到一個朋友的故事,她從小到大成績一直都很好,母親雖然心裡知道孩子的優秀,卻從來不當面誇出來,說到嘴邊只有一句「我從來沒想過你會考差」,而當孩子放假回家,無論是在家裡做家務,還是在家放鬆休閒的時候,母親只會嫌棄這裡不對,那裡不好。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昨天,孩子成績出來了。但是,孩子沒把這件事情告訴我。我本想從孩子的嘴裡知道成績,看到孩子一幅不想讓我知道的模樣,我就忍不住問:"寶貝,你們這次考試的成績應該已經出來了吧。"孩子沉默,沒有回答我的話。過了一會兒,他才說:"沒有,我們還沒出成績。"
  • 為什麼孩子總是很慫,這三種教育方式就很容易讓孩子變「慫」
    而且往往自己家裡人都沒有「慫」這個毛病,那這種膽小怕事的毛病到底是怎麼來的。小孩子們都有一套自己的理由,特別是表現得「慫」的小朋友,因為害怕被兇,也可能是擔心沒有人願意和他玩,甚至是毫無理由的就是害怕。長久下去,孩子的性格越來越懦弱,做家長的也慢慢的無可奈何了。一,那孩子為什麼會「慫」呢?
  •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家長不要扯嗓子硬喊了,來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有一次小冰和孩子說,讓他先洗漱再來吃飯,結果孩子直接說了一句:「不行,我要先吃飯」,孩子慢慢的學會拒絕小冰,這也是讓她覺得很傷心的地方。但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孩子不知道你為什麼生氣,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有什麼不妥,更不知道你對他吼叫,是什麼原因,想讓他怎麼改正。他只是單純的害怕,所以順著媽媽的話,承認了錯誤。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處理?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比較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二、"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中的意義極其重要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這是一種期望效應,也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除了作業,在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林林都是指望著父母來幫他,每次父母想要讓他獨立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林林就會特別的抗拒,說什麼都不答應。一看到孩子又哭又鬧的,他的父母也就心軟了。如今林林都上初中了,每天寫作業還得要父母陪在身邊,買什麼衣服也要父母幫著做決定。孩子為什麼會習慣性依賴家長?
  • 孩子自尊心太強?了解「聚光燈效應」,幫孩子走出「說不得」怪圈
    文|福林媽咪之前網上一個視頻很搞笑,一個小朋友在班級視頻的時候被老師開玩笑地質疑「你是不是長胖了」,之後生氣掛斷視頻邊哭邊運動。當老師問他是不是長胖了的時候,小朋友還反駁道:「哪胖了,我沒胖!」後來老師開玩笑地說著話,結果孩子覺得丟人,就把視頻掛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