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2021-01-09 丹媽經驗說

在這個網絡發展速度飛快的時代,很多孩子的童年樂趣已經變成了各種網路遊戲,孩子經常為了玩到手機,與父母鬥智鬥勇,展開一場漫長的拉鋸戰,為此,許多父母都非常頭疼。

我的小侄子今年才七歲,剛上一年級,正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年齡,本該在這個年紀裡對很多事情抱有好奇心,也喜歡到處玩,可我這個侄子並不是這樣的,他最喜歡的事就是抱著家裡的平板電腦玩各種遊戲,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候叫吃飯還要表示再等一等,這一局遊戲結束再吃。孩子這麼小就如此沉迷網路遊戲,這令我的哥哥嫂嫂十分苦惱。有時候強制孩子不讓玩,孩子就越愛玩,經常用幫助家裡做家務的事情來換取玩遊戲的時間。

相信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根本不陌生,孩子各種撒潑滾打要手機玩的手段已經讓父母見怪不怪了。

可是為何很多孩子會出現"網癮"這一現象?

這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一件事情,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就會用對孩子來說有誘惑的事物來讓孩子聽父母的話,比如打遊戲。現在這個時代,遊戲開發商為了抓住客戶群體,把遊戲畫面設置的十分精美、在內容的構造上也非常有趣,這對孩子來說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更何況它被父母設置成一個需要違背自己意願、努力之後能得到的東西,孩子就會因為這種來之不易對遊戲更加上心,也就更加珍惜這種機會。孩子本就還小,身體各個方面以及成熟度都還未發育完全,自制力更是還未形成,在這樣兩種感覺的雙重疊加上,孩子就會越發的喜歡玩遊戲,對網路遊戲"上癮"。

那孩子如此沉迷網絡的遊戲世界該怎麼辦?父母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人們都喜歡別人的褒獎,但是如果褒獎的感覺逐漸降低,人們就會哦產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感覺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悅以及反感。

國外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淨,於是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幾周倒還太平,可是不久之後,有幾個年輕人開始喜歡在房子附近追逐打鬧、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出去對這些年輕人說:"你們玩得真開心。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裡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

年輕人當然十分高興,既能一邊玩,還能一邊賺錢,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他們就更加賣力地鬧了起來。

過了兩天,老人"愁眉苦臉"地說:"我到現在還沒收到養老金,所以,從明天起,每天只能給你們五角錢了。"年輕人雖然顯得不太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給的錢。每天下午繼續來這裡打鬧,又過了幾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對他們講:"真的對不起,如今的通貨膨脹使我不得不重新計劃我的開支,所以現在每天只能給你們一毛錢了。"

"一毛錢?"其中一個年輕人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因為這區區一毛錢在這裡浪費時間呢,不幹了。"從此,老人就如願以償地有了安靜悠然的日子。

這個故事中,老人的行為正是運用了心理學上的"阿倫森效應"。讓這群年輕人對於玩鬧的興趣隨著獎勵的遞減逐漸消散。

在遇到這種"正面難攻"的情況下,巧妙運用"獎勵遞減"的方法,可能會產生奇妙的心理效應。

對於讓大多數父母都頭疼的孩子網癮問題,就可以巧妙的運用"阿倫森效應"所產生的這種奇妙心理。

那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運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戒掉網癮?

1、 減少把遊戲當作獎勵

在上文中也有提到,孩子對網路遊戲的"癮"越來越大,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撇不清關係,正是因為這種把玩網路遊戲當作獎勵的機制,才會讓孩子身陷其中,所以,想要戒掉"網癮",父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玩網路遊戲當作獎勵的機制減少。孩子的自制力趨近於零,父母不能以看待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一旦父母這種獎勵的行為做多了之後,孩子就會越來越沉迷,其實獎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玩網路遊戲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2、 遞減獎勵

如果當孩子已經開始沉迷遊戲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太過慌張,一直強制孩子不許他玩,這種情況只會導致孩子出現逆反的心理,容易讓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產生矛盾和隔閡。這時候就可以試試"遞減獎勵"的方法,讓孩子對遊戲的興趣逐漸變得消極,從而不感興趣。

比如當父母看到孩子在玩網路遊戲的時候,可以上前去誇獎一下孩子,並給孩子十塊錢作為獎勵,孩子當然會對此表示非常開心,並且幹勁十足,家長也不需要做出其他舉動,等過三四天就把金錢降低到五塊錢,再過幾天,把金錢降低到一塊錢,直至沒有任何獎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慢慢的降低對網路遊戲的興致,到最後,雖然孩子還是會玩遊戲,但是也不會到沉迷的地步了。

3、 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

其實在孩子對網路遊戲還沒有成癮之前,父母可以多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佔用孩子的時間,消耗孩子的精力,這樣他們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玩網路遊戲了,這樣的方法同樣適用於孩子對網路遊戲的興致消減的時候,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可以從中發掘出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比如繪畫、跳舞、唱歌等等,不僅培養了孩子的一項特長,還可以轉移還知道注意力。

總之,孩子的"網癮"想要戒掉,父母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再試試"阿倫森效應"來引導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足夠耐心,讓孩子漸漸消減對網路遊戲的興致,擺脫網路遊戲對其的束縛。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如果你喜歡這類文章,請關注我 ,持續與您分享育兒小知識~

相關焦點

  • 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多巴胺「滿足感」是元兇,要學會打破執念
    在這位16歲少年的老師班主任的印象裡,這個孩子是在學校時經常逃課,而逃課的原因就是想要去網吧上網,班主任和家長常常去當地的網吧裡找他,勸他回去上課,儘管經過老師和家長多次勸告和斥責,孩子的網癮依然沒有被戒掉,最終還是造成了這樣無法挽留的痛心局面。比之於這樣的極端例子,青少年兒童沉迷於電子遊戲的人數不勝數,青少年和兒童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問題真苦惱著大多數90後,00後父母的嚴峻問題。
  • 豫章書院負責人被捕,「網癮」少年該何去何從?
    青春期的孩子的特點: 好奇心強、叛逆心理重、追求冒險刺激、情緒不穩定、情感脆弱、自制力欠缺、渴望理解和支持、對事物的認知不全面、幾乎沒有自我保護意識。 家長就可以從這些青春期的特點入手,幫助孩子「成熟起來」,度過網癮。
  • 為讓孩子戒除網癮,網店商家們又研究出了一種「偏方」
    導語:對有些人來說,戒除網癮是永不過時的話題今年9月,遊戲日報曾報導過一篇關於多家網店售賣開光靈符,稱其可幫助孩子戒除遊戲網癮的文章。十月長假期間,小遊君還真入手了一張靈符,冒著如果靈驗就失業的風險,實際體驗了一番。什麼是戒網癮靈符?符,亦稱符籙(lù),為道教的一種法術,始見於東漢。
  • 為啥你一直用鼓勵式教育卻沒效果?阿倫森效應告訴你答案
    這位網友很是苦惱,明明是鼓勵式教育長大下的孩子,為什麼孩子依舊糟糕呢?或許這位網友有必要了解一下阿倫森效應。02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來自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簡單解釋是就是人們會隨著獎勵的減少而變得不斷消極,會隨著獎勵的增加而變得不斷積極。用孩子的例子來解釋大致是說,孩子都喜歡誇讚自己的人,不喜歡批評自己的人。
  • 沉迷網路遊戲會讓孩子頹廢,荒廢學業,父母該怎麼做
    但是有的孩子因為深深的被網路遊戲給迷住了,不知道去理解父母為了賺錢不得不拼命的辛苦。當在外拼搏幾年後父母回到家裡看到自己日日夜夜都在想念的孩子變得成為遊戲的奴隸,他們是有多心痛和無奈啊。網絡上面有著海量的可以幫助人們學習的知識,也有著一些不好的東西。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在面對問題時,有充足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可以具備較高的承受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所能夠接納的情緒壓力是遠不如成人的。看得出來,孩子們身上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表達,父母們與其壓制孩子的情緒化不給予其釋放的空間,不如多了解下「鐘擺效應」,也許這會為父母的引導找到新方向。二、什麼是「鐘擺效應」?
  • 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作畫」?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在塗塗畫畫的過程中,寶寶不僅對自己所畫出的各種圖形感興趣,更會把這當成一場「遊戲」,不僅會十分專注,同時這也能夠鍛鍊寶寶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寶寶的繪畫能力,還可以精細寶寶手部的動作,促進手、眼的協調發展。和語言一樣,塗鴉其實也在傳遞著寶寶的想法和情緒,是寶寶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父母可藉此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
  • 仁濟醫院團隊揭秘遊戲成癮機制:"多巴胺"得背鍋
    原標題:孩子為何遊戲成癮?這個鍋得「多巴胺」背!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網路遊戲成癮引發的個體及社會問題,究竟有沒有病理學原因?而賭博和網路遊戲成癮沒有具體物質的攝入,他們通過一種外在的行為模式引發腦內「異樣」獎賞系統的啟動,同樣獲得多巴胺加速分泌的體驗,在這種「異樣」獎賞系統的刺激下,孩子會無視不良後果,長時間地沉溺於網路遊戲,意志力下降。  男孩更容易發生網癮  網路遊戲成癮是如何操控大腦中的獎賞系統的?
  • 熊玲:網癮的心理動力學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癮物與成癮方式已向高科技演變,如網路遊戲成癮。可說,網癮是科技的代名詞,是文明的副產品。 網癮對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響,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值得深思的是,網路遊戲為何會迷倒那麼多青少年,且多是獨生子女中的男孩?這是我們的教育不力,還是父母的教養無方,還是獨生子女本身的問題?
  • 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相信還有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明明是照著別人一樣的成功模式鼓勵式教育啊,為何孩子沒有進步依然我行我素呢?其實,這就是阿倫森效應。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17歲婁底少年沉迷網路遊戲 每天上網超五小時
    一段時間的情緒低迷後,李輝迷上了網路遊戲,平均每天上網時間都超過五個小時。   「成績下降的厲害,他也變得很敏感。」李輝的爸爸說,家人只要提到學習,他就跟誰急。漸漸的他變得很自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玩網路遊戲,甚至通宵上網。家人很苦惱,但是又沒有很好的方法,「吃飯都不出門,更別說出去玩。」   「除了上網,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 楊永信,誰給了你電擊孩子的權利?
    他所在的網絡成癮戒治中心 13 號室,既是一些人口中數萬頑劣孩子的救贖之所,也是另一些人口中新時代的「集中營」。2006 年 1 月,楊永信在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成立了網絡成癮戒治中心,提出採用電擊可以戒除孩子網癮的說法。2008 年 7 月,中央電視臺製作的《戰網魔》,將楊永信推上了一些家長心中的神壇。
  • 韓國中央大學教授:父母越懂遊戲 孩子遊戲成癮的概率越低
    【17173新聞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6月3日,韓國中央大學醫學院神經專業韓德賢(音譯)教授公開了遊戲成癮者的治療經驗。2011年首爾中央大學在學校附屬醫院設立了「遊戲成癮洽談治療中心」,在之後的2014年改名為「遊戲成癮康復中心」。
  • 讀者建議深入推進網路遊戲整治工作
    山東臨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網癮戒治中心主任楊永信給記者發來簡訊,稱這篇文章披露的內容非常深刻,非常有力度,會產生原子彈爆炸式的威力。他說,光明日報上的這篇文章將挽救上千萬孩子和家庭,功莫大矣。通過大屏幕投影,楊永信給近200名孩子和家長朗讀了該文,大家深受教育,以自己的慘痛經歷,控訴不良網路遊戲帶來的危害。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一看到孩子又哭又鬧的,他的父母也就心軟了。如今林林都上初中了,每天寫作業還得要父母陪在身邊,買什麼衣服也要父母幫著做決定。孩子為什麼會習慣性依賴家長?1、父母插手過多《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中就有強調過一件事情,作為父母不要去搶奪孩子的一切。孩子習慣性地依賴父母,往往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的插手過多,控制了孩子的一切。
  • 孩子做什麼都「隨便」?巧用「改宗效應」,讓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
    正文字數:1603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你家的孩子最喜歡說什麼?提到孩子的要求,大多數家長都會想起,那個在商場撒潑打滾,不買就不回家的孩子。提出無理的要求,喜歡提無理的要求,變成許多孩子的標籤,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然而,還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對父母說的什麼都同意,問他意見也說隨便。你以為這是孩子懂事?其實錯了。
  • 網癮:一種正在被製造的精神病
    1995年的某一天,美國紐約的精神病學家戈德堡(IvanGoldberg)突發奇想,他語帶調侃地描述出一種新的精神病——「網癮」,以嘲笑人們對沉迷網絡的擔心和憂慮。他以「病理性賭博(意指嗜賭成癮)」這種精神病的概念與診斷標準為模板,用有板有眼的語言對網癮這種新的「精神病」的概念與診斷標準進行了一番解說,並聲稱「這種新的精神病使患者放棄了家庭責任,轉而坐在電腦前死死地盯著網絡」。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成癮是因為貪玩?其實娃在意的不是玩
    這能夠避免人們花費更多的精力用在等待結果上,讓人們更有滿足感。4、獲得高峰體驗遊戲有著讓人非常震撼的畫面感,在視覺上能夠給予人們極大的衝擊力,而且在設計上雖然一環扣一環,可是誰也猜不到下一關是什麼。這自然就會讓玩家產生極大的興趣,他們想要去體驗,更想尋求通關的刺激感。當你們在生活中不順的時候,遊戲能夠讓大家暫時忘卻煩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 豫章書院負責人獲刑,但治療網癮,多少家長仍在指望「楊永信們」
    在輿論壓力之下,2016年8月,臨沂四院原「網戒中心」在2016年8月取消了,宣稱不再收治網癮患者。2018年,有澎湃新聞的記者去現場走訪,發現在這家醫院的官方介紹中已經抹去了諸多與網癮戒除相關的字眼。但是楊永信的介紹仍貼在醫院牆畫上,標註著「擅長網絡成癮戒治」,他每周還會在門診坐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