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成癮是因為貪玩?其實娃在意的不是玩

2021-01-08 BaBa很忙

玩遊戲會上癮,這一點無論是玩遊戲還是不玩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的魅力之大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接觸了它,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控力,那麼便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曾經人民網報導了一則消息,一位84歲的老爺爺在玩遊戲時,因為被兒子打斷叫去吃飯,竟然生氣的要絕食。

可見這位老爺爺真的是一位老頑童,他的表現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甚至覺得有些可愛。

但是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正在上學的孩子身上,那麼想必每一位家長都絕對是笑不出來的。

當看著孩子沉迷遊戲荒廢學業,甚至廢寢忘食的時候,可想而知家長心中的怒火簡直就要衝出體內,恨不得砸掉孩子面前的電子產品。

01為什麼人們玩遊戲容易上癮?

1、多巴胺的分泌

人們在玩遊戲時,大腦內的多巴胺會比平時分泌得更多,多巴胺有著刺激人們大腦神經,讓人們更容易產生興奮感的作用。

再加上遊戲本身吸引人的設置,所以人們往往會在神經傳導系統亢奮的作用下,越來越會沉迷於遊戲中。

2、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

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有遺憾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他們也許會因為學習的不理想而無法被他人認可;又或者是因為交際能力有限缺乏朋友。

但是這些在遊戲中都是可以彌補的,當孩子成功的升了一級又一級之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失的自信心就會被找回。

同樣團隊的合作會讓他收穫很多虛擬世界中的朋友,即便這些朋友也許永遠都不會見面。

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構成中,生理需求是最底層的,也是第1位的,它是其他一切需求得以實現的基礎。

遊戲的出現使得孩子有了實現生理需求的可能性,讓他們能夠實現自我,找到了成就感。

3、遊戲的即時反饋特性

在教育中,我們提倡的是延遲滿足,也就是當孩子有需求時,父母並不需要第一時間就給予滿足,而是要通過適當的延遲滿足,讓孩子能夠更好的面對誘惑,當然這對於孩子來說非常困難。

在遊戲中對人們的要求就非常低,不管遊戲的結果如何,玩家都不需要等待。

因為第一時間就會出現結果,反饋非常及時。這能夠避免人們花費更多的精力用在等待結果上,讓人們更有滿足感。

4、獲得高峰體驗

遊戲有著讓人非常震撼的畫面感,在視覺上能夠給予人們極大的衝擊力,而且在設計上雖然一環扣一環,可是誰也猜不到下一關是什麼。

這自然就會讓玩家產生極大的興趣,他們想要去體驗,更想尋求通關的刺激感。

當你們在生活中不順的時候,遊戲能夠讓大家暫時忘卻煩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這時無論是他們的身體還是精神,其實都是處於一個較為放鬆的狀態,當然這只是一時的快感,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馬斯洛在需求模型中認為,金字塔模型由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自尊、自我實現需要5種需求由低到高進行排列的。

孩子沉迷於遊戲中,有時並不是因為真的貪玩,而是他們對生理滿足感的需求,孩子希望能夠被認可,希望被滿足。

02遊戲帶給孩子的負面效應

1、影響孩子們的社交

當孩子沉迷於遊戲中的時候,他們自然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於社交,所以也許在虛擬世界中他們會有很多好友,但是在生活中就只有電腦或者平板,手機陪伴他們。

當孩子越來越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意與他人溝通時,那麼便會產生社交恐懼,甚至根本無社交可言。

2、導致生活出現混亂

由於現在遊戲中的場景太過真實化,所以當孩子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玩遊戲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出現短暫的混亂,分不清他們所處的到底是遊戲還是現實。

這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他們會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相互交錯,嚴重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3、患上精神類疾病

環球網援引外媒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初宣布,該組織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

遊戲成癮會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論外面發生了什麼,仿佛都與自己無關,長期如此,便很容易讓孩子患上精神疾病。

03父母應該如何面對孩子遊戲成癮?

1、拒絕人為製造壓力

孩子在生活中本來就會面臨一些有形無形的壓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習,這已經會讓孩子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有的家長卻覺得這些還不夠,必須通過人為給孩子增加更大的壓力,才能讓孩子有壓迫感,從而激發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只是這反而會讓孩子走上極端,不是極度否定懷疑自己,就是變得反叛,不願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甚至故意站在父母的敵對面。

2、控制孩子的遊戲時間

有些父母想要禁止孩子玩遊戲,但這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畢竟現在已經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孩子總是無法避免的要接觸電子產品,自然就會被裡面的遊戲吸引。

這是父母根本無法控制的,既然孩子接觸遊戲在所難免,那麼不妨就選擇尊重孩子,讓他們有玩遊戲的權利。

只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遊戲只能是孩子生活和學習中的小放鬆,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好時間,千萬不能讓孩子一次性玩的過長,否則孩子必然沉迷。

3、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感

孩子在兩歲之後就會有自我意識,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自我意識也會越來越強。

只是在其中的過渡時期,孩子自我意識還沒完全形成,所以有時他們未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就像在寫作業時總是無法控制的想要上個廁所或者吃點東西。

父母要讓孩子覺得他們是可以接納孩子的,而不只是時時刻刻的監督孩子,想從孩子的身上發現錯誤。

這樣才能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認知,讓孩子儘可能的優秀。

相關焦點

  • 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現在,陳先生覺得很苦惱,孩子上小學了還一直那麼貪玩,還玩遊戲上癮,肯定會影響學習。但每次明令禁止孩子玩遊戲,他就哭鬧甚至威脅被不去上學了。02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因為貪玩,才會玩遊戲上癮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上癮並不是因為貪玩,家長都理解錯了
    原本小朋玩遊戲能安靜下來,讓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省點心,家長認為孩子貪玩,玩一會兒遊戲也沒什麼關係。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卻越來越離不開遊戲。上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裡長輩拿手機玩遊戲,一旦不讓孩子玩遊戲,孩子哭鬧得十分嚴重,小小年紀遊戲仿佛變成孩子生活的重心,小朋的父母因此擔心不已。
  • 孩子遊戲上癮就是貪玩?馬斯洛需求模型: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在提到孩子遊戲上癮的問題時,都會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於孩子貪玩。孩子們活潑好動,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但是這並不代表貪玩就是遊戲上癮的主要原因。
  • 想提升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家長可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解決根源
    孩子做作業效率低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做作業的效率呢?家長可以用馬斯洛需求層次原理來輕鬆解決這個問題。 01孩子拖延的表現有哪些? 02孩子寫作業為什麼磨蹭? 1.貪玩 孩子都是喜歡玩耍的,為什麼家長需要督促和叮囑孩子,就是因為孩子作為一個小朋友,他不知道事情的度在哪裡,他把握不了。在玩這件事上也是如此。
  • 營銷謊言:「馬斯洛需求」其實不是金字塔
    我們所熟知的金字塔形狀表明,一旦完成每個步驟,便等於永遠滿足了這一需求。就像打電子遊戲一樣,一旦我們完成了某個關卡,就可以解鎖下一個關卡,而無需再回頭。這聽起來十分吸引人,但這也嚴重誤導了公眾從「人」的角度理解馬斯洛金字塔。實際上,馬斯洛從未真正創建過代表「需求層次結構」的金字塔。
  • 馬斯洛需求模型:最暴利的賺錢方式,就是利用人的底層需求賺錢
    馬斯洛需求模型進化論:不一樣的需求,不一樣的商機企業經營中,不管是對待市場,還是對待內容團隊人員的管理,抓住需求就是抓住人心,抓住人心,就是抓住商機。不管是在各種培訓課堂裡,還是在各種企業策劃中,我們經常用到那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洞察人需求的模型:馬斯洛需求模型,但今天我們想重點談談,對馬斯洛需求不一樣的認識,以及具體在市場經營以及人員管理上的應用。
  • 看懂馬斯洛需求理論,父母就明白,為什麼不能因為作業打罵孩子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理論。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從低到高依次滿足的,如果低級需求沒有滿足,那麼就不會產生對上層的需求。也就是說,當人們當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不會對安全、社交、尊重等產生需求。
  • 如何合理滿足孩子需求?善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也是聰明家長
    但是家長一昧的去根據孩子的興趣而改變獎勵的東西,自然也不是不可取,只是過於麻煩。但是其實只要掌握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話,是可以很好的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的。一、那麼什麼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呢?他和孩子的教育又能夠怎樣聯繫在一起呢?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要分層次的,在不同的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需求,主要可以分為五個種類。
  • 其實,馬斯洛需求理論是錯的,當代心理學家已經證明!
    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模型來描述人的心理需求,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了。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5種: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
  • 讀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後,我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上豁然開朗了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定義了人的各種需求之外,它還有兩個規律:1.人的需求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簡單的說,就是人只有在滿足了低級需求後才會追求高級需求。比如說,如果人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人就不會在意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只有在滿足了溫飽的前提下,人們才會追求安全,進而追求社交、尊重等需求。
  • 今年30,工作8年,每天玩遊戲3小時,沒有遊戲成癮
    我今年30,工作8年,每天玩遊戲,每天5點起床晨練,晚上夜讀一小時。 其實玩遊戲成癮,歸根結底,還是自控能力差。即使不玩遊戲,也會有愛睡懶覺,喜歡打牌,看小說這些藉口。該從自我管理上認識自己,而不是在自己沉迷遊戲上找藉口。
  •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錯的?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想要認清自己關於人類自身的需求,很多人都知道,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模型,來描述人的心理需求。在這眾多的模型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了。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5種: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不過,按照馬斯洛的這個理論,我們其實還是很難確認內在動機。
  • 傳統興趣班教育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了解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其實這樣的一個情況在大多數的一個家庭都會出現,這樣的煩惱很多家長都表示能夠感同身受,並且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的一個學習興趣是放在首位,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的一個原因讓興趣班的學習讓孩子的提不起任何想要學習的興趣呢?v 為什麼傳統的興趣班教育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呢?
  • 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而且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都有一小段屬於它的回憶——在我們初入職場的時候,總有個人高談闊論;可我們就是記不清這個人叫甚名誰,正如我們只知道有一個叫做馬斯洛的人提出了一個有關需求的理論,但具體理論是什麼?有什麼用?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卻知之甚少。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我的小侄子今年才七歲,剛上一年級,正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年齡,本該在這個年紀裡對很多事情抱有好奇心,也喜歡到處玩,可我這個侄子並不是這樣的,他最喜歡的事就是抱著家裡的平板電腦玩各種遊戲,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候叫吃飯還要表示再等一等,這一局遊戲結束再吃。孩子這麼小就如此沉迷網路遊戲,這令我的哥哥嫂嫂十分苦惱。
  • 馬斯洛需求
    本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馬斯洛需求,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第三部分是我的思考和相關資源馬斯洛需求馬斯洛需求是馬斯洛提出的,人有五個等級的需要,即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社交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 玩遊戲時人體產生的2種物質,不僅讓你上癮,還讓你產生熱戀感覺
    遊戲一直是家長們所頭疼的一樣事物,總擔心孩子會沉迷於遊戲而無法自拔,耽誤學業,荒廢時間,在如何安排孩子玩遊戲或者限制孩子玩遊戲上,家長會和孩子進行艱苦的拉鋸戰、鬥智鬥勇,充分發揮孫子兵法 36 計的智慧。但在生物學家看來,人類的情緒體驗,對應到生物化學層次,就是一些激素和神經遞質的複雜反應。
  • 孩子若有這3個特徵,往往容易逆襲成學霸,即使貪玩也沒關係
    沒有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學霸,不為別的,就為了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自己的路能夠好走一些。以後可以生活得更愜意,工作更輕鬆一些。那麼有些家長看到自己孩子「整天就知道玩」,就會非常的犯愁。也有很多家長特別犯愁的和我說了自家孩子特別貪玩的情況。
  • 玩不轉主題活動?盤點最近和娃玩的主題活動,孩子越玩越歡樂!
    我們可以就一個主題進行發散,孩子越玩越開心,還以不同形式重複了所要學的知識,又鍛鍊了多方面能力,親子關係也不錯。後遺症就是老母親的嗓子實在是受不了,而且孩子會越來越黏你。哈哈,但是也很值得,不是嗎?其實,和孩子做主題活動,最好是圍繞孩子熟悉的事物來開展。無論是是孩子喜歡看的動畫片,抑或正在讀的繪本,又或者是特殊的節日和時令,都可以成為活動的主題。
  • 寶爸為打遊戲,派「四大神獸」鎮守寶寶,寶寶:咋滴想封印我啊
    文|詩韻媽媽都說寶爸帶娃就是「坑娃」,有些寶爸還要辯解一二,不過有些寶爸帶娃確實不靠譜,寶爸本就沒寶媽細心,再加上經驗匱乏,讓寶爸帶娃,孩子活著就已經十分慶幸了,更別提能帶出什麼成績來。「最坑娃的爹」,寶爸玩遊戲派動物模型看娃,娃:看我媽不收拾你前段時間,一位寶媽將自家老公帶娃的照片發到了網上,被網友授予「最坑窪的爹」,「和實力坑娃」兩大稱號,一般情況下都是孩子「坑爹」這爹坑孩子,還是頭一回聽說,據寶媽說:寶爸為了自己打遊戲不被寶寶打擾,又怕孩子亂爬亂動有危險,就想到了用恐龍模型鎮守寶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