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時人體產生的2種物質,不僅讓你上癮,還讓你產生熱戀感覺

2020-12-05 胖福的小木屋

遊戲一直是家長們所頭疼的一樣事物,總擔心孩子會沉迷於遊戲而無法自拔,耽誤學業,荒廢時間,在如何安排孩子玩遊戲或者限制孩子玩遊戲上,家長會和孩子進行艱苦的拉鋸戰、鬥智鬥勇,充分發揮孫子兵法 36 計的智慧。

但在生物學家看來,人類的情緒體驗,對應到生物化學層次,就是一些激素和神經遞質的複雜反應。

儘管很多孩子和父母保證,玩遊戲只是為了娛樂一下,不會上癮,然而科學證明,玩遊戲時人體的確會產生2種主要的物質,讓孩子對遊戲上癮,無法自拔。

實體經濟及貨幣設計領域學者 Ramin 表示,玩家所以會對玩遊戲的過程感到興奮並樂此不疲,是腦內分泌物——負責傳達快樂信息的「多巴胺」影響下的結果。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多巴胺是傳遞興奮以及快樂信息、維持性慾的主要神經遞質。

多巴胺這種物質的發現來源於瑞典的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森教授,50年代以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多巴胺只是另一種遞質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而卡爾森發明了一種高靈敏度的測定多巴胺的方法,發現多巴胺在大腦中的含量高於去甲腎上腺素,尤其集中於腦部基底核,而後者是控制運動機能的重要部位。他由此得出結論:多巴胺本身即為一種神經遞質。

因為發現多巴胺,卡爾森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多巴胺的分泌還會帶來一樣附加品,也就是羥色胺,羥色胺是一種內啡肽。內啡肽亦稱安多芬或腦內啡,是一種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是由腦下垂體和脊椎動物的丘腦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 。內啡呔的效果非常接近於另外一種毒品——嗎啡,是一種鎮靜劑。可以降低焦慮感,讓人體會到一種安逸的、溫暖的、親密的、平靜的感覺。

科學家早就證明,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由荷爾蒙決定的。比如說,大腦製造出來的內啡肽能使人產生一種快感,一種滿足和輕鬆的享受。其中最著名的5—羥色胺正是因此而被稱為「快活荷爾蒙」。

所以當人在玩遊戲的時候,多巴胺讓玩家會對遊戲保持一種興奮,也就是對遊戲保持一種興趣。羥色胺的魔力則會讓一個人暫時失去理智,對遊戲陷入迷醉和瘋狂。

而一旦從遊戲中出來,羥色胺褪去,玩家就會患上「生理資源消耗」型激勵。遊戲的快感是以其生理器官被刺激後的過度反應為代價的。

當他們退出遊戲之後,我們就會看到那些遊戲上癮玩家愈來愈茶飯不思,愈來愈消瘦,免疫力下降,除了身體上之外,心理上也會處於一種空空蕩蕩的感覺,就會感到空前失落、麻木、消極低落,焦慮抑鬱、產生一種落差感。所以他們會不得不再次進入遊戲已到下一次的激情和滿足。

然而就像人對興奮劑會產生抗藥性一樣。當他們的身體習慣于越來越高水平的羥色胺濃度時,這些遊戲癮君子們會發現他們已經無法像開始時一樣感受到遊戲的衝擊,所以他們會投入更多的精力時間去維持這種滿足。

不斷分泌的羥色胺像惡魔一樣不斷誘惑著人們一步一步滑下深淵,無法自拔。

我們都知道,多巴胺和內啡肽是產生愛情的兩種重要的物質,多巴胺讓人產生愛情的信號,羥色胺讓人在愛情之中盲目。所以當一個人對遊戲上癮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像陷入熱戀之中一樣,無法自拔。

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羥色胺的魔力,讓一個人陷入盲目、瘋狂。兩個人之間戀愛一定要多多相處,這樣等到羥色胺褪去,你才能夠看清楚你身邊的這個人。

如果你的情侶不再愛你,那就證明多巴胺和內啡肽已經停止分泌,(其實還有保持忠貞的魔藥催產素的原因)如何刺激多巴胺和內啡肽呢?教你一招,全身心地投入 Kiss,如果雙方都全身心投入了,就會促進這兩種物質的產生。

所以說,其實對遊戲上癮和熱戀的感覺差不多。只不過上癮是惡性的,它破壞了人體固有的調節作用,讓你無法回歸正常狀態。

因為多巴胺是人體興奮和歡愉的情緒源泉,其分泌遵循一套精密設計的原則,這套原則起著正向誘導作用,促使人們去學習、戀愛、適應環境,被稱為強化學習及大腦獎賞機制。然而,當勤奮的「小人兒」不再願意忍受由正常途徑產生多巴胺時,會通過作弊的方式繞過原本精密設計好的強化學習這條路徑時,那麼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這就是遊戲上癮的惡果~

腦科學研究顯示,持續多次長時間的多巴胺刺激,會弱化大腦無關腦細胞極其神經聯繫,形成一種大腦「重新配置」現象,有點類似我們的PC,出廠配置被更改。

由於刺激單一和規則簡單,遊戲者的小腦/大腦不但趨向於神經連接單一,其腦灰質也會呈現分布不均(控制遊戲部分增多但其餘部分減少),玩遊戲時間越長,腦灰質總量減少也越多。而灰質是信息處理的中心,能對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反應。所以說遊戲上癮會對大腦構成生理傷害。

簡單來說,遊戲上癮破壞了人身體自身的調節作用,對於人的身體和精神造成了極大的負面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其中加入了「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WHO甚至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那為什麼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上癮呢,研究人員在對男孩的靜息態腦功能研究中發現,左側額上回眶部的功能異常可能導致其行為衝動性增加,以至於行為抑制上比較差。同時,男孩的腦功能普遍比女孩子成熟得晚。這也是為什麼相比女孩,男孩更容易對遊戲依賴。

多巴胺在你大腦裡產生作用

但是女孩不會對遊戲產生上癮,還是會有其他事物刺激其多巴胺的過多分泌,從而陷入上癮狀態,父母還是要多注意。

那為什麼有些人怎麼玩遊戲都不會上癮呢?有些人玩遊戲就會上癮呢?

人們玩遊戲是因為遊戲滿足娛樂需求,玩遊戲獲得的化學物質快感是為了減緩壓力。人在越強的壓力下,對這種物質的需求就越迫切。而遊戲上很多交互細節,都可以讓人們大腦中的多巴胺激增,從而出現「行為上癮」的現象。

人在巨大的壓力下,都會花錢買開心,甚至可以不用吃飯。這就跟我的小白鼠實驗一樣,一個籠子裡小白鼠越多,它們的壓力就越大。人類也一樣,壓力越大。人們對娛樂的需求將會源源不斷地爆發,並且會佔據人們更多的消費份額。

而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其心理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這和家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因為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而孩子遊戲成癮的原因則主要有:1、父母提出過多的期望讓孩子無法滿足;2、父母採取了粗暴的幹涉;3、在平時生活裡,父母沒有對孩子的心理變化進行感知從而進行合理的疏導。

我們都知道,在平常的生活裡,父母總會對孩子提出非常多的要求、期望。比如考試必須要到年級多少多少;平常生活裡要做到怎麼怎麼樣。當孩子無法滿足父母的期望,父母又明顯表露失望的情緒,並且對孩子實行負強化(斯納金理論中,負強化是指對於符合組織目標的行為,撤消或減弱原來存在的消極刺激或者條件以使這些行為發生的頻率提高。)。

而孩子就會轉而通過遊戲來填補這種心理落差,父母給予的心理壓力愈大,那麼孩子分泌的多巴胺就會越發,對遊戲的沉迷也會越來越深。

很多時候,父母知道孩子遊戲上癮之後,進行粗暴的阻止、幹涉,這對於孩子的心理而言,傷害會增加,從而心理壓力會更加強化,對遊戲會更加狂熱。甚至有些家長,為了省事,簡單粗暴地對孩子打罵、送孩子去做電療等等,而這對孩子的身體與精神造成的傷害會更大。

楊永信

及時地感知孩子心理的變化,對孩子進行合理的疏導,如果說父母能夠滿足孩子的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樣的孩子處在一種友好和諧的家庭氛圍之中,除非遭到了很強力的外部環境幹涉,是不會沉迷於遊戲的。

即使偶爾玩一下遊戲,他自身處於一種輕鬆的氛圍狀態之中,就不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只是對自身一個簡單的調節,也不會上癮。

孩子適當玩一下遊戲還是可以的,不要如臨大敵,要進行適當合理的引導

很多時候,家長把遊戲上癮歸結為遊戲廠商,但其實,家庭應該思考一下,是誰把孩子推向了遊戲的泥潭。

咋專家稱將來還會用不同的分析手段對網絡成癮的孩子腦功能進行研究,特別是大腦皮層厚度的變化以及微結構的改變,希望更快地找到一條更好的幹預方法。然而,這終究治標不治本。

徹底減少遊戲成癮者,需要父母教育的改變!

相關焦點

  • 接吻時產生的這 4 種物質,不僅可以促進感情,還會促進身體健康
    卡爾森的研究成果表面,多巴胺不僅有左右人們行為的作用,也參與了人的情愛過程並激發人對異性情感的產生。卡爾森的研究讓科學家開始了對於愛情物質的研究,科學家想明白,愛情的誕生是否全是人體愛情物質的功勞,還是有人體心理層面的參與。也就是想了解愛情產生的機制。
  • 哪些「動物性」讓你對遊戲上癮
    我在美國的時候認識一個中東的朋友,他兒子一歲不到,既不會說阿拉伯語,也不會說英語,卻非常喜歡玩爸爸手機上的遊戲。這小朋友喜歡窩在媽媽的懷抱裡,全神貫注地拿著爸爸的手機玩,一拿走手機他就哭,除非有什麼更吸引他的東西。等他長到一歲半,咿呀學語卻依然不識字時,爸爸的手機怎麼都藏不住了,隨時能被他翻出來玩,並且他玩遊戲還花錢。
  • 毒品上癮?是多巴胺在控制你!
    這一切是多巴胺在控制著你! 01 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多是受多巴胺主宰的,讓你感覺幸福的事情,你的多巴胺就會升高。 街上到處是誘人的美食,想吃?多巴胺飆升。 熱戀時,整個人都興高採烈?多巴胺飆升。
  • 你還相信愛情嗎?
    當你被異性由於外貌或某種特性吸引時,大腦會分泌安非他命,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一般在還未發生性關係的男女之間產生當某個異性會刺激你產生安非他命時,你見到或想到對方會興奮,同時安非他命還有抑制食慾,提神的作用。所以暗戀中的人會茶飯不思,難以入睡。 同時你的身體會對你感興趣的身體散發出信息素,對方接收到信息素後可能會產生相應行動。 於是一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浪漫愛情,就開始了。
  • 是什麼在影響你的情緒? 人腦中的恐懼感是如何產生的?
    原標題:是什麼在影響你的情緒? 人腦中的恐懼感是如何產生的?     人類是一種具有豐富情感的動物,科學界一直普遍認為人類感情可以分為6種:快樂,驚訝,恐懼,厭惡,發怒和悲傷。     人體內的快樂激素     人體內產生的快樂激素有多巴胺、內啡肽等。     多巴胺是什麼?它是一種能帶來能量和動力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僅能左右人們的行為,還參與情愛過程,激發人對異性情感的產生。此外,多巴胺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跟愉悅和滿足感有關。
  • 運動產生多巴胺——讓你緩解壓力,愉悅心情
    它不僅能左右人們的行為,還參與情愛過程,激發人對異性情感的產生。  多巴胺有助於運動員進入最佳競技狀態。運動員出色的運動除了身體素質相關的基因,例如肌肉功能和血氧代謝能力等方面外,堅強的意志力也非常重要,多巴胺就與此有關。
  • 玩手機如何影響你體內的多巴胺和皮質醇
    而目前與手機使用行為相關的人體激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巴胺和皮質醇這兩種物質上。多巴胺與行為上癮關係密切多巴胺(Dopamine)是人體內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免疫系統、腸道、血管等不同的地方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這種物質同時也與成癮有關。
  • 什麼是物質?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這樣產生?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往往最難回答,讓我們一步一步來闡明這個問題。你是由什麼做的?你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但是如果說基本粒子是最小的存在,那麼基本粒子又是有什麼構成的呢?
  • 為什麼吃巧克力會上癮?因為吃它會讓人產生快樂的感覺
    可可豆中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澱粉以及興奮性的物質如可可鹼等。除去口感,巧克力還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增強體質、提神解乏。 科學家推測,在人體血清素缺乏或不足的情況下,巧克力「成癮」的生物學基礎可能真的存在。因此,當人們說吃巧克力上癮的時候,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上癮,而是出於身體對血清素的需要,這恰好用一兩包巧克力再加點糖就可以滿足。 另外,製作巧克力的過程中也會添加糖調整甜度,糖類也是上癮的一個因素。人們對於糖的天生喜愛引導著我們選擇更加安全、營養、有能量的食物。
  • 心理學:多巴胺,它會導致男女之間產生「一見鍾情」的感覺
    當我們的大腦開始產生多巴胺和腎上腺素這類物質的時候,它可以傳遞興奮的信號。一些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量多巴胺可以讓人上癮,尤其在於兩性關係中,多巴胺被稱為「戀愛激素」。兩性之間為什麼會「一見鍾情」?特定的環境也會讓兩個人產生一見鍾情的錯覺,比如心理學上所說的吊橋效應,二人在這種緊張的環境中就會產生一種心跳加速的感覺,因此會認定那個人是自己想要尋找的另一半。心理學發現,兩個人之所以會日久生情,是因為在特定的環境內,他們彼此產生了衝動、興奮、緊張的感覺,所以也就會在潛意識裡認定對方是自己想要找的人。
  • 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孩子還小的時候,陳先生夫妻倆平時工作很忙,基本每天都要加班,疏於對樂樂的陪伴。不過他們發現只要把手機給孩子,他就自己安安靜靜地玩,不用人管。這個發現讓陳先生「如獲至寶」,平時休息在家不想帶孩子,就把手機給樂樂玩。然而,因為疏於管教,樂樂現在每天晚上都要玩,已經完全上癮了,一旦沒得玩就大哭大鬧。
  • 無聊遊戲為何能讓人上癮?快樂激素為主因
    [摘要]單機遊戲更容易讓人上癮,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分泌很多快樂激素,一點點成功就可以獲得大腦給予的獎賞以及滿足感,這樣人們才有動力去完成長期、艱巨的任務。曾經有人因為坐地鐵時玩微信小遊戲而不幸坐過站,類似的遊戲類繁多又雷同的消除遊戲等。遊戲不是「魅惑蘑菇」,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如此具有吸引力?
  • 如果一個人不小心服下毒品,會上癮嗎?看完你就知道了
    因為吸毒者上癮了,一旦吸毒者上癮他們就需要經常定時去吸毒,不然身體就會難受的要死,所以毒販也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他們上癮,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不小心服下了毒品,我們就會因此上癮嗎?我們一起了解下吧。有很多地方我們都可能不知不覺染上毒品,就像電影裡一樣的娛樂場所應該就是比較可能染上毒品的地方,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是不太能分辨出毒品的,所以可能會有人在我們玩嗨了的時候故意引導我們吸毒,只要你吸了一口,你就會感覺到一種很爽,很美妙的感覺。
  • 為什麼對糖、性、遊戲、菸草、毒品、酒精上癮?快樂也會傷害自己
    對食品和糖上癮,可能吃多、暴食,得很多慢性疾病。 上癮與我們大腦裡的一種物質——多巴胺,關係非常密切。 當某件事讓人感覺愉快時,不論動物還是人,都傾向於重複引起這種感覺的行為,食物、性、糖、毒品以及一些藥物都能引起這些感覺。 當多巴胺在大腦中釋放時,人產生一種記憶模式,通過重複行為,以獲得類似的感覺。
  • 愛情其實是由六種愛情物質「組成」的。你知道是什麼嗎
    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愛情其實是由六種愛情物質「組成」的。第一種是苯基乙胺。這個學名很少有人聽過,但它的商品名稱鼎鼎有名——安非他命,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一見鍾情或還沒有發生親密關係的男女最容易產生苯基乙胺,尤其是正在熱戀的男女。
  • 為什麼一夜情後,你感覺自己愛上了對方?
    尤其,隨著糕巢的到來,人類的大腦會產生大量的催產素和後葉加壓素——這兩種令人興奮的化學物質與依戀有關。所以,當你做愛時,由於多巴胺的存在,你可以跨過門檻直接產生愛的感覺,當經歷糕巢之後,你更會對TA產生深深的依戀。」
  • 小心神經的上癮機制
    所有經過感官系統,能刺激神經產生多巴胺(令人快樂的化學物質)的行為都會讓人上癮。比如吃美食,酸甜苦辣的感覺通過味覺刺激神經產生快樂的感覺。玩遊戲,通過一系列競爭的過程獲得最後的勝利,從而得到滿足感大腦分泌多巴胺。因為分泌的快樂物質刺激神經,使神經記住了這種興奮又快樂的感覺,每一次的刺激都在強化這種快樂的感覺。
  • 地球上最容易讓人上癮的5種物質
    地球上讓人成癮的物質很多,從毒品到菸酒,從非法到合法,它們讓人上癮的原理大同小異,都是通過刺激大腦獎賞中樞神經系統引發愉悅感,從而達到讓人重複使用的目的。因此,歐美成癮專家根據這些成癮物質對人體刺激的強度,以及帶來的危害性,做了一個排名,選出地球上最容易讓人生理上癮的5種物質,並描述了它們對大腦的影響和危害。
  • 「行為」上癮模型:為什麼有些東西你總是戒不掉?
    你開始可能不信,等你點擊了一下發現確實是這樣,資金到帳了,於是自己便會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的去點擊。是的,每個人都是一樣,點擊連結的獎勵到帳,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愉快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則會反過來去激勵我們,讓我們不停的去按照他們設計的去做,這就叫「行為上癮」。
  • 那麼多人喜歡甚至沉溺於玩遊戲,圖個啥?
    玩遊戲,是人類的一種行為。所謂「圖什麼」是指驅動人行為的動機。驅動人類行為的動機有很多種,但是,歸根結底是受大腦「獎賞系統」的調控。但是,更深入的研究發現,某些並不會刺激產生快樂情緒「獎賞」的事或物,也同樣會刺激多巴胺的產生,強化人們的行為和意志力,即產生和強化動機。比如,受過戰爭創傷,目睹過同袍犧牲的戰士,當聽到槍炮聲,觀看電影中戰爭的慘烈場景時,也可以刺激大量多巴胺分泌,強化戰鬥意志,卻並不會伴有快樂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