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一直是家長們所頭疼的一樣事物,總擔心孩子會沉迷於遊戲而無法自拔,耽誤學業,荒廢時間,在如何安排孩子玩遊戲或者限制孩子玩遊戲上,家長會和孩子進行艱苦的拉鋸戰、鬥智鬥勇,充分發揮孫子兵法 36 計的智慧。
但在生物學家看來,人類的情緒體驗,對應到生物化學層次,就是一些激素和神經遞質的複雜反應。
儘管很多孩子和父母保證,玩遊戲只是為了娛樂一下,不會上癮,然而科學證明,玩遊戲時人體的確會產生2種主要的物質,讓孩子對遊戲上癮,無法自拔。
實體經濟及貨幣設計領域學者 Ramin 表示,玩家所以會對玩遊戲的過程感到興奮並樂此不疲,是腦內分泌物——負責傳達快樂信息的「多巴胺」影響下的結果。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多巴胺是傳遞興奮以及快樂信息、維持性慾的主要神經遞質。
多巴胺這種物質的發現來源於瑞典的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森教授,50年代以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多巴胺只是另一種遞質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而卡爾森發明了一種高靈敏度的測定多巴胺的方法,發現多巴胺在大腦中的含量高於去甲腎上腺素,尤其集中於腦部基底核,而後者是控制運動機能的重要部位。他由此得出結論:多巴胺本身即為一種神經遞質。
因為發現多巴胺,卡爾森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多巴胺的分泌還會帶來一樣附加品,也就是羥色胺,羥色胺是一種內啡肽。內啡肽亦稱安多芬或腦內啡,是一種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是由腦下垂體和脊椎動物的丘腦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 。內啡呔的效果非常接近於另外一種毒品——嗎啡,是一種鎮靜劑。可以降低焦慮感,讓人體會到一種安逸的、溫暖的、親密的、平靜的感覺。
科學家早就證明,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由荷爾蒙決定的。比如說,大腦製造出來的內啡肽能使人產生一種快感,一種滿足和輕鬆的享受。其中最著名的5—羥色胺正是因此而被稱為「快活荷爾蒙」。
所以當人在玩遊戲的時候,多巴胺讓玩家會對遊戲保持一種興奮,也就是對遊戲保持一種興趣。羥色胺的魔力則會讓一個人暫時失去理智,對遊戲陷入迷醉和瘋狂。
而一旦從遊戲中出來,羥色胺褪去,玩家就會患上「生理資源消耗」型激勵。遊戲的快感是以其生理器官被刺激後的過度反應為代價的。
當他們退出遊戲之後,我們就會看到那些遊戲上癮玩家愈來愈茶飯不思,愈來愈消瘦,免疫力下降,除了身體上之外,心理上也會處於一種空空蕩蕩的感覺,就會感到空前失落、麻木、消極低落,焦慮抑鬱、產生一種落差感。所以他們會不得不再次進入遊戲已到下一次的激情和滿足。
然而就像人對興奮劑會產生抗藥性一樣。當他們的身體習慣于越來越高水平的羥色胺濃度時,這些遊戲癮君子們會發現他們已經無法像開始時一樣感受到遊戲的衝擊,所以他們會投入更多的精力時間去維持這種滿足。
不斷分泌的羥色胺像惡魔一樣不斷誘惑著人們一步一步滑下深淵,無法自拔。
我們都知道,多巴胺和內啡肽是產生愛情的兩種重要的物質,多巴胺讓人產生愛情的信號,羥色胺讓人在愛情之中盲目。所以當一個人對遊戲上癮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像陷入熱戀之中一樣,無法自拔。
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羥色胺的魔力,讓一個人陷入盲目、瘋狂。兩個人之間戀愛一定要多多相處,這樣等到羥色胺褪去,你才能夠看清楚你身邊的這個人。
如果你的情侶不再愛你,那就證明多巴胺和內啡肽已經停止分泌,(其實還有保持忠貞的魔藥催產素的原因)如何刺激多巴胺和內啡肽呢?教你一招,全身心地投入 Kiss,如果雙方都全身心投入了,就會促進這兩種物質的產生。
所以說,其實對遊戲上癮和熱戀的感覺差不多。只不過上癮是惡性的,它破壞了人體固有的調節作用,讓你無法回歸正常狀態。
因為多巴胺是人體興奮和歡愉的情緒源泉,其分泌遵循一套精密設計的原則,這套原則起著正向誘導作用,促使人們去學習、戀愛、適應環境,被稱為強化學習及大腦獎賞機制。然而,當勤奮的「小人兒」不再願意忍受由正常途徑產生多巴胺時,會通過作弊的方式繞過原本精密設計好的強化學習這條路徑時,那麼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這就是遊戲上癮的惡果~
腦科學研究顯示,持續多次長時間的多巴胺刺激,會弱化大腦無關腦細胞極其神經聯繫,形成一種大腦「重新配置」現象,有點類似我們的PC,出廠配置被更改。
由於刺激單一和規則簡單,遊戲者的小腦/大腦不但趨向於神經連接單一,其腦灰質也會呈現分布不均(控制遊戲部分增多但其餘部分減少),玩遊戲時間越長,腦灰質總量減少也越多。而灰質是信息處理的中心,能對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反應。所以說遊戲上癮會對大腦構成生理傷害。
簡單來說,遊戲上癮破壞了人身體自身的調節作用,對於人的身體和精神造成了極大的負面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其中加入了「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WHO甚至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那為什麼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上癮呢,研究人員在對男孩的靜息態腦功能研究中發現,左側額上回眶部的功能異常可能導致其行為衝動性增加,以至於行為抑制上比較差。同時,男孩的腦功能普遍比女孩子成熟得晚。這也是為什麼相比女孩,男孩更容易對遊戲依賴。
但是女孩不會對遊戲產生上癮,還是會有其他事物刺激其多巴胺的過多分泌,從而陷入上癮狀態,父母還是要多注意。
那為什麼有些人怎麼玩遊戲都不會上癮呢?有些人玩遊戲就會上癮呢?
人們玩遊戲是因為遊戲滿足娛樂需求,玩遊戲獲得的化學物質快感是為了減緩壓力。人在越強的壓力下,對這種物質的需求就越迫切。而遊戲上很多交互細節,都可以讓人們大腦中的多巴胺激增,從而出現「行為上癮」的現象。
人在巨大的壓力下,都會花錢買開心,甚至可以不用吃飯。這就跟我的小白鼠實驗一樣,一個籠子裡小白鼠越多,它們的壓力就越大。人類也一樣,壓力越大。人們對娛樂的需求將會源源不斷地爆發,並且會佔據人們更多的消費份額。
而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其心理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這和家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因為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而孩子遊戲成癮的原因則主要有:1、父母提出過多的期望讓孩子無法滿足;2、父母採取了粗暴的幹涉;3、在平時生活裡,父母沒有對孩子的心理變化進行感知從而進行合理的疏導。
我們都知道,在平常的生活裡,父母總會對孩子提出非常多的要求、期望。比如考試必須要到年級多少多少;平常生活裡要做到怎麼怎麼樣。當孩子無法滿足父母的期望,父母又明顯表露失望的情緒,並且對孩子實行負強化(斯納金理論中,負強化是指對於符合組織目標的行為,撤消或減弱原來存在的消極刺激或者條件以使這些行為發生的頻率提高。)。
而孩子就會轉而通過遊戲來填補這種心理落差,父母給予的心理壓力愈大,那麼孩子分泌的多巴胺就會越發,對遊戲的沉迷也會越來越深。
很多時候,父母知道孩子遊戲上癮之後,進行粗暴的阻止、幹涉,這對於孩子的心理而言,傷害會增加,從而心理壓力會更加強化,對遊戲會更加狂熱。甚至有些家長,為了省事,簡單粗暴地對孩子打罵、送孩子去做電療等等,而這對孩子的身體與精神造成的傷害會更大。
及時地感知孩子心理的變化,對孩子進行合理的疏導,如果說父母能夠滿足孩子的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樣的孩子處在一種友好和諧的家庭氛圍之中,除非遭到了很強力的外部環境幹涉,是不會沉迷於遊戲的。
即使偶爾玩一下遊戲,他自身處於一種輕鬆的氛圍狀態之中,就不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只是對自身一個簡單的調節,也不會上癮。
孩子適當玩一下遊戲還是可以的,不要如臨大敵,要進行適當合理的引導
很多時候,家長把遊戲上癮歸結為遊戲廠商,但其實,家庭應該思考一下,是誰把孩子推向了遊戲的泥潭。
咋專家稱將來還會用不同的分析手段對網絡成癮的孩子腦功能進行研究,特別是大腦皮層厚度的變化以及微結構的改變,希望更快地找到一條更好的幹預方法。然而,這終究治標不治本。
徹底減少遊戲成癮者,需要父母教育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