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遊戲為何能讓人上癮?快樂激素為主因

2020-11-23 騰訊網

[摘要]單機遊戲更容易讓人上癮,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分泌很多快樂激素,一點點成功就可以獲得大腦給予的獎賞以及滿足感,這樣人們才有動力去完成長期、艱巨的任務。

《圍住神經貓》遊戲截圖

前不久,一款名叫《圍住神經貓》的手機遊戲在微信「朋友圈」爆紅,該遊戲是由南京一名美術員和程式設計師在一天半內完成的,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三天,它就獲得了上億的點擊率。另一款手機遊戲《Flappy Bird》曾經紅極一時,其開發者越南小夥Dong Nguyen永久性地下架了這款每天能為他帶來大約50000美元收入的遊戲,而下架它的原因正是它太讓人上癮了!為了廣大同胞和他自己的身體健康,這位小青年只能忍痛「絕後」。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應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下載遊戲,並應用相應的遊戲體驗,其中80%的手機遊戲看起來都相當無聊和浪費時間,卻讓體驗者欲罷不能,人們為什麼會喜歡這些無聊遊戲呢?曾經有人因為坐地鐵時玩微信小遊戲而不幸坐過站,類似的遊戲類繁多又雷同的消除遊戲等。遊戲不是「魅惑蘑菇」,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如此具有吸引力?

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中會分泌多種能讓人體會到快樂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的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快樂激素」(Happines Hormone),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包括:能讓人產生快感的多巴胺,為人們帶來激情和活力的去甲腎上腺素,負責產生欣快感和鎮痛的內啡肽,還有協助我們戰勝困難、產生勇氣的催產素等。在我們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這些激素的釋放水平其實是很低的,這樣能夠幫助我們維持心情和狀態的平靜。只有當我們達成了某個目標,大腦將會作為獎勵,增加某種或多種快樂激素的分泌,這些快樂激素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達成目標的難易程度與最終完成目標時快樂激素分泌的多少呈正相關,這也就是說,當我們達成越艱難的任務,越能夠從中產生快樂和滿足。正是有了大腦這種「反饋獎勵機制」,幫助我們強化了那些能促進快樂激素產生的行為,從而使得我們願意堅持完成艱巨的任務。也正是有了這種「反饋獎勵機制」,使人類能堅持從事長期、有計劃的活動,以來更好地適應環境。人腦中存在數千億個神經細胞,人之所以會憤怒,會悲傷,會快樂,都是由於腦部信息在它們之間傳遞造成的。

然而,神經細胞之間存在間隙,就像兩道山崖中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山澗,訊息要跳過山澗才能傳遞過去。這些神經細胞的連接部位名叫突觸(synapse),負責發射和接收信息的雙方分別被稱為突觸前膜和突出後膜,中間的鴻溝當然就是突出間隙了。當信息到達突觸,前膜就會製造一些小泡泡把一些神經遞質包裹,讓信息「飛」過山澗傳遞過去,再由突觸後膜的特殊關口進行接收。神經遞質有很多種,只有「口令」對上了才能將信息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

無聊遊戲為什麼反而比精良遊戲更容易讓人上癮? 縱觀遊戲世界,並不缺乏精緻、耐玩的遊戲,有些甚至比好萊塢大片的效果更加刺激,但科學家們發現,像《Flappy Bird》這種無聊遊戲,反倒會比製作精良的大型單機遊戲更容易讓人上癮,這又是為什麼呢?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分泌很多快樂激素,這能保持大腦對快樂激素的高度敏感性,一點點成功就可以獲得大腦給予的獎賞以及滿足感,這樣人們才有動力去完成長期、艱巨的任務。

毒品正是刺激了大腦中的鴉片受體,從而在不用勞動的情況下產生大量快樂激素,所以受到很多追求「過把癮就死」的不良青年歡迎。而玩無聊遊戲雖然不會使快樂激素大量釋放,但玩家不用通過太多的努力就可以感受到歡樂——也許只是越過了一根管子,也許只是擊碎了一架飛機就能得到滿足感。這樣簡單易得的快樂,雖然比吸毒要費力氣一些,但自然要比那些需要努力嘗試才能夠獲取成功的快感的大型單機遊戲更受人喜愛。

相關焦點

  • 運動能讓人分泌「幸福激素」
    很像以前的一句俗話,「一條腰帶毀了全部家產」,講的是一個人得到了一條新的腰帶,為了配上這條新腰帶,先去買了新衣服,後來又換了新家具,再後來覺得舊房子也和這身行頭不符了,又換了新房,直到把家產全部耗盡了……整容的上癮,與此類似,絕對屬於心理問題。跑步的上癮卻是身體問題,因為身體在運動後嘗到了甜頭,對這種甜頭上癮了,由此形成了健身的好習慣。
  • 都說網路遊戲會讓人上癮,但是網路遊戲到底有哪些方面吸引人呢?
    比如時間,溝通,以前的快樂。現在很多人都沉迷於網路遊戲,特別是學生,無論是大人小孩,他們都在網路遊戲中迷失自我,每個人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小編身邊就有很多的朋友甚至是認識的小學生,都在抱著手機打著網路遊戲,一打就是一天,讓小編真的很好奇,究竟網路遊戲為什麼讓這麼多人上癮那?
  • 遊戲、紅酒帶給我們快樂,但上癮是怎麼回事?
    這些不理智但卻給人帶來莫大快感的事物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上癮的對象,但從正常的娛樂活動變成「癮」,是逐步的過程。為了放鬆身心偶爾打打遊戲不能叫做「成癮」,但是如果放縱自己,可能會慢慢形成對電腦遊戲的依賴,一步都離不開,什麼事情都無法做,這種情況下,原本的娛樂活動就已經開始影響到了我們的正常生活,就形成了「癮」。不僅僅是依賴性,成癮還有兩個危險的特性:劑量遞增及其戒斷後易復發 。
  • 為什麼對糖、性、遊戲、菸草、毒品、酒精上癮?快樂也會傷害自己
    而對某些東西上癮,會危害身體,比如說:糖、遊戲、菸草、毒品、酒精,它們讓人迷戀、陶醉,體驗一種「極致」的快樂。 最嚴重的吸毒,可能會讓人沒了人形,最後傾家蕩產,一旦對毒品上癮,可能完全失去理智和道德。
  • 小心神經的上癮機制
    所有經過感官系統,能刺激神經產生多巴胺(令人快樂的化學物質)的行為都會讓人上癮。比如吃美食,酸甜苦辣的感覺通過味覺刺激神經產生快樂的感覺。玩遊戲,通過一系列競爭的過程獲得最後的勝利,從而得到滿足感大腦分泌多巴胺。因為分泌的快樂物質刺激神經,使神經記住了這種興奮又快樂的感覺,每一次的刺激都在強化這種快樂的感覺。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上癮並不是因為貪玩,家長都理解錯了
    很多家長和小朋的父母一樣對孩子玩遊戲的原因存在誤解,一些孩子確實是因為貪玩兒,但貪玩兒也可以通過跟小朋友的玩耍等方式來替代。當孩子對於遊戲上癮,其實質上玩遊戲已經不再是為了貪玩,而是為了找尋遊戲帶給自己的成就感了。為什麼遊戲容易讓人上癮?
  • 哪些「動物性」讓你對遊戲上癮
    我在美國的時候認識一個中東的朋友,他兒子一歲不到,既不會說阿拉伯語,也不會說英語,卻非常喜歡玩爸爸手機上的遊戲。這小朋友喜歡窩在媽媽的懷抱裡,全神貫注地拿著爸爸的手機玩,一拿走手機他就哭,除非有什麼更吸引他的東西。等他長到一歲半,咿呀學語卻依然不識字時,爸爸的手機怎麼都藏不住了,隨時能被他翻出來玩,並且他玩遊戲還花錢。
  • 玩遊戲時人體產生的2種物質,不僅讓你上癮,還讓你產生熱戀感覺
    儘管很多孩子和父母保證,玩遊戲只是為了娛樂一下,不會上癮,然而科學證明,玩遊戲時人體的確會產生2種主要的物質,讓孩子對遊戲上癮,無法自拔。實體經濟及貨幣設計領域學者 Ramin 表示,玩家所以會對玩遊戲的過程感到興奮並樂此不疲,是腦內分泌物——負責傳達快樂信息的「多巴胺」影響下的結果。
  • 《大腦修復術》3:學習也能上癮嗎?
    人是怎麼上癮的?多巴胺的作用作用於獎賞系統,讓我們產生做某事的欲望讓大腦預期獎賞,指導我們做出相應的行為多巴胺獎賞迴路被過度激發,會使人出現成癮症狀。多巴胺跟快樂的關係很大嗎?多巴胺其實和欲望有關。理想和欲望的區別,前者想到時候會快樂,後者想到時候會痛苦。上癮行為形成過程上癮行為由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其中40%由基因決定。大量的多巴胺不會增加主觀感受的快樂,卻會讓人極度苛求上癮行為,並且剝奪人感受快樂的能力。以吸毒上癮為例:隨著吸毒次數的增多,大腦會逐漸適應大量多巴胺的存在,變得越來越不敏感,需要越來越多的多巴胺刺激才會有反應。
  • 那麼多人喜歡甚至沉溺於玩遊戲,圖個啥?
    因此,人們一直把多巴胺稱為「快樂激素」。研究已知,包括食物,性,水等有關生存和繁殖的因素,很多化學物質(特別是一些成癮藥物毒品),以及社會行為都可以通過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被鼓勵「再接再厲」,這就是所謂「獎賞」的真正含義。
  • 多巴胺 能讓人「上癮」的藥
    在外周的多巴胺具有調節血壓、心率、胃腸道蠕動、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大腦中的多巴胺則與我們的運動、情緒、興趣、性慾以及一切能讓人成癮的刺激有關。運動時人的大腦會釋放多巴胺,一般越刺激的運動釋放的越多越快,如滑雪、衝浪、跳傘,所以越刺激的運動越容易讓人上癮。同時越長時間運動釋放多巴胺的時間也就越久,也越讓人上癮,比如跑馬拉松。多巴胺一方面協調機體的各項運動,另一方面也使人精力更為集中、興奮。
  • 葉氏藥業|跑步會分泌多巴胺讓人快樂,為什麼跑步的時候這麼難受呢?
    其中有一個片段,李尖尖和凌霄跑步時說「跑步能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讓人心情變好。」 葉氏藥業小助手覺得大部分人都知道多巴胺是什麼,但是咱還是要照顧一下少數不知道的朋友。通常人們認為多巴胺是一種能引起人快樂、愉悅的激素。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神經性的傳導物質,主要用於細胞間化學物質的傳送。 運動會促進我們的身體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
  • 警惕易上癮的快感「多巴胺」擁抱長期的快樂「內啡肽」吧!
    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與各種上癮行為有關。  3,誘惑變得更加吸引人,我們自律期間杜絕的壞習慣,隨著我們一次次的克制,變得更加吸引人,多巴胺會懷念各種能立刻讓我們很爽的事物,不斷慫恿你去做這些事情,如美食,遊戲,賴床,刷短視頻,我們很容易將自律拋之腦後,重蹈覆轍。  於是,缺乏動機,缺乏反饋,容易被誘惑成了我們自律道路上的攔路虎,我們的自律始於多巴胺,也敗於多巴胺。
  • 為什麼人不可以一直分泌多巴胺,一直快樂?
    為什麼人不可以一直分泌多巴胺,一直快樂?通常人們認為多巴胺是一種能引起人快樂、愉悅的激素。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神經性的傳導物質,主要用於細胞間化學物質的傳送。它的功能廣泛,和人的情感密切相關,可以傳遞快樂、興奮的神經衝動,所以,多巴胺和各種上癮行為(菸癮、酒癮)也相關。此外,多巴胺還與人體運動功能、學習記憶等有關。
  • 導致我們上癮的原理是什麼?
    生活中,大部分人會對一些事物格外上癮,並且很難通過自製停下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理導致我們一步步上癮的呢?我們又該如何逃離上癮的陷阱呢?本文將告訴你答案。為什麼無聊的時候我們會刷手機刷個不停?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氪金?為什麼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卻不再興奮了?為什麼網際網路色情危害比其他形式色情都要大?為什麼毒品成癮性這麼強?
  • 《Rust》開發者:如果覺得遊戲變得無聊就先別玩
    《Rust》開發商Facepunch Studios的創始人Garry Newman,近日在reddit上和玩家討論了一個問題,他發現在遊戲社區中總會周期性的產生對遊戲沒有意義的抱怨。Newman覺得他們和玩家之間陷入了一種桌球的似得僵局:當他們發布新更新,玩家開始非常喜愛,然後就會玩得無聊了,就開始抱怨遊戲系統,嫌棄幾個月,再然後開發商又公布新內容,玩家們又將上面的步驟重演一次,他還給出了上面的循環表。
  • 網路遊戲是如何控制你的大腦,為何有人迅速上癮有人卻能克制?
    文 | 葉佳琪 遊戲上癮,大概是這一屆家長最擔心的事了吧。不要說孩子,就是很多成年人,在網路遊戲面前也難以自控,嚴重的成癮者甚至會在日以繼夜的遊戲中發生猝死。
  • 既然運動會讓人感到快樂,為啥還有那麼多人不運動?看完都明白了
    說起運動,為什麼它讓一群人快樂,卻也讓一群人痛苦?這看起來是一個有些無聊,甚至在有些人看來並不值得討論的話題,但我們還是想從科學的角度來聊一聊為什麼?運動的確可以讓人們產生愉悅的感覺,所以有些人兩天不運動就覺得渾身難受,在運動過後,他們的精力就異常的充沛,能夠持續一整天。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到運動後快樂的感覺。因為哪怕是比較低門檻的運動,如跑步對很多人來說,依舊是一個高不可攀的門檻。
  • 遊戲使人快樂,使人頹廢
    遊戲使人快樂,遊戲詩人休閒,遊戲能夠興起也許正是因為它彌補了生活中的缺失。以前我沒有玩過遊戲的時候,我就對遊戲妄加評論。我覺得那就是在虛度光陰,浪費生命。那是我真正進去遊戲後才懂的真理。玩遊戲首先是因為有時間,想打發時間。很多人的初衷都是如此,說白了那就是沒事情幹了才玩的。剛開始的時候,遊戲都是很簡單的,勝利都是接二連三的到來。這種感覺生平似乎沒有過,所以我們覺得快樂,我們追求的是這種成就感。有了成就才會覺得快樂,所以我們缺的其實是一種成就。
  • 多巴胺:最好的網際網路產品就是上癮
    我們人性中天然的快樂源泉,其實是來自於多巴胺的分泌。而偉大的網際網路應用,往往是符合多巴胺分泌原理的。什麼是多巴胺?其實我最早聽說多巴胺是通過身邊跑步的朋友。跑步在一開始會覺得很累,但是越到後面會感覺越快樂,就是來自於多巴胺的分泌。所以我真的發現身邊跑步的人越來越上癮,甚至許多人從一個根本不鍛鍊的人,逐漸變成馬拉松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