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是人類的一種行為。
所謂「圖什麼」是指驅動人行為的動機。
驅動人類行為的動機有很多種,
但是,歸根結底是受大腦「獎賞系統」的調控。
所謂「獎賞系統」是指位於中腦包括伏隔核,腹側被蓋區等一些與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相關的腦結構,其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可以接受各種刺激產生、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最終作用於大腦額葉「決策系統」來控制人的行為。
由於多巴胺還可以作用於杏仁核產生好的情緒,即所謂愉悅感。因此,人們一直把多巴胺稱為「快樂激素」。
研究已知,包括食物,性,水等有關生存和繁殖的因素,很多化學物質(特別是一些成癮藥物毒品),以及社會行為都可以通過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被鼓勵「再接再厲」,這就是所謂「獎賞」的真正含義。
但是,更深入的研究發現,某些並不會刺激產生快樂情緒「獎賞」的事或物,也同樣會刺激多巴胺的產生,強化人們的行為和意志力,即產生和強化動機。
比如,受過戰爭創傷,目睹過同袍犧牲的戰士,當聽到槍炮聲,觀看電影中戰爭的慘烈場景時,也可以刺激大量多巴胺分泌,強化戰鬥意志,卻並不會伴有快樂情緒。
因此,嚴格來說,多巴胺是「動機激素」,而非「快樂激素」。
不管怎麼說,人的行為,特別是那些容易成為愛好,嗜好甚至成癮的行為,歸根結底就是那些可以刺激更大量多巴胺分泌的行為。
具體到玩遊戲,「圖的」同樣是腦內多巴胺的脈衝性分泌。
當然,由於遺傳和環境「薰陶」等多方面的影響,不同人對各種刺激的敏感性不同,這也是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的道理。
但,能讓一個人特別愛好、嗜好甚至上癮的,必然是那些能讓他「心動」,即刺激更多多巴胺分泌的事物或行為。
相反,那些不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事物或行為,會讓這個人感到索然無味。
當然,大多數時候,多巴胺分泌產生的是快樂情緒。
因此,多巴胺「主流」上還是一種讓人產生「感覺非常好的激素」;是一種可以讓人產生舒服、享受的激素。
因此,本問題的終極答案就是:
玩遊戲,就圖一樂。
——多巴胺介導的樂。
不僅是遊戲,實際上,人生幾乎所有行為終極的動機左不過都是多巴胺介導的一樂。
在人類所有行為中,玩遊戲對多巴胺的分泌刺激性是最強烈的。
在某些人,這種強烈程度甚至可以達到「劫持」腦的獎賞系統的程度,造成玩遊戲成為一種完全失去自我控制的強制行為,這就達到了醫學上「成癮」的標準。
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遊戲成癮」正式列為一種神經障礙,即精神病;成為繼201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將「賭博障礙」之後的第二種行為成癮性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