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戲是如何控制你的大腦,為何有人迅速上癮有人卻能克制?

2020-11-22 騰訊網

文 | 葉佳琪

遊戲上癮,大概是這一屆家長最擔心的事了吧。不要說孩子,就是很多成年人,在網路遊戲面前也難以自控,嚴重的成癮者甚至會在日以繼夜的遊戲中發生猝死。

讓人困惑的是,有些人特別容易遊戲上癮,而另一些人卻相對可以克制,原因何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周灩團隊在一項猜牌任務腦功能研究中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的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了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期的嚴重負面結果

相關最新成果在2018年芝加哥召開的北美放射年會做大會發言並接受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採訪及專題報導。

周灩打了個比方,在我們的大腦裡,存在著一個隨時隨地想要犒賞自己的勤奮的小人兒,他最愛的事情就是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越多,他越興奮,大腦裡亢奮的信號因此迅速傳遞和蔓延。

多巴胺是我們興奮和歡愉的情緒源泉,多巴胺的分泌有著自己的一套精密設計過的原則,這套原則對我們起著正向誘導作用,促使我們去學習、去進步、去適應環境。這些行為稱為強化學習,及大腦獎賞機制,是人類學習和適應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

然而生活中作弊現象屢見不鮮,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也同樣如此,當勤奮的小人兒不再願意忍受由正常途徑產生多巴胺,而是通過作弊的方式、繞過原本精密設計好的強化學習這條路徑,而通過自我刺激的方式產生多巴胺,勤奮的小人會變成貪婪的小人,這時我們的大腦就可以說是成癮了。

那貪婪的小人如何作弊呢?嗑藥、酗酒、賭博,以及打遊戲,都是獲得更多多巴胺的捷徑。

沉溺毒品或者酒精時,攝入的化學物質會直接刺激大腦的多巴胺分泌,使得正常的強化學習的機制減弱,人們會變得消極、不思進取。

而賭博和網路遊戲成癮沒有具體物質的攝入,他們通過一種外在的行為模式引發腦內「異樣」獎賞系統的啟動,同樣獲得多巴胺加速分泌的體驗,在這種「異樣」獎賞系統的刺激下,孩子會無視不良後果,長時間地沉溺於網路遊戲,意志力下降,即放棄眼前利益爭取長遠利益的決心會減弱。

那麼網路遊戲成癮是如何操控大腦中的獎賞系統的呢?研究發現,在正常的遊戲玩家的大腦中,以前額葉皮層為核心的認知控制迴路可以制止成癮行為的形成,像監考老師一樣,發現作弊情況立即取締。

但是一旦控制迴路的結構或功能受到了損傷,就像監考老師離開了考場,各種作弊的手段便可以趁虛而入,成癮就變得輕而易舉。在沃爾科夫早前提出的「額葉-紋狀體環路」的基礎上,周灩團隊聯合運用靜息態和動態功能連接技術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額葉-紋狀體子環路存在靜息態及動態功能連接異常,從神經影像層面揭示了網絡成癮的形成機制。

研究團隊成員孫雅文碩士進一步解釋了男孩更容易發生網癮的神經機制。在對上海的孩子們進行研究中發現男孩的靜息態腦功能中,左側額上回眶部的功能異常可能導致他們行為衝動性增加,以至於行為抑制上比較差。與此同時,男孩的腦功能普遍比女孩子成熟得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會感覺到,相比女孩,男孩更容易對遊戲依賴。

研究神經機制最終目的是尋找科學的幹預和治療手段,聯合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杜亞松教授團隊,周灩團隊對一組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進行了團體認知行為幹預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CBT採用團體治療形式,治療時間為期12周,每次90-120分鐘。主要從青少年CBT、監護人以及學校老師的認知行為培訓三方面展開,討論涉及的主題包括:如何辨識並控制你的情感、父母與子女之間健康溝通的原則、處理通過網際網路獲取的內容的技巧等。

治療後發現孩子們的每周上網時間顯著減少,網路遊戲成癮嚴重程度降低,一些關鍵成癮相關腦區(殼核、眶額葉皮層、扣帶回)在治療後也發生了功能上的改變,證實了CBT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孩子的認知控制能力。相關的研究還在持續中。

周灩表示,將來還會用不同的分析手段對網絡成癮的孩子腦功能進行研究,特別是大腦皮層厚度的變化以及微結構的改變,希望更快地找到一種更好的幹預方法。

相關焦點

  • 無聊遊戲為何能讓人上癮?快樂激素為主因
    [摘要]單機遊戲更容易讓人上癮,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分泌很多快樂激素,一點點成功就可以獲得大腦給予的獎賞以及滿足感,這樣人們才有動力去完成長期、艱巨的任務。另一款手機遊戲《Flappy Bird》曾經紅極一時,其開發者越南小夥Dong Nguyen永久性地下架了這款每天能為他帶來大約50000美元收入的遊戲,而下架它的原因正是它太讓人上癮了!為了廣大同胞和他自己的身體健康,這位小青年只能忍痛「絕後」。
  • 《大腦修復術》3:學習也能上癮嗎?
    吸毒者的大腦獎賞系統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連接會變弱,讓吸毒者無法控制他尋求毒品的念頭和行動。多巴胺的分泌會增強我們做事的動機,分泌量的峰值出現在我們做一件想做的事之前。多巴胺出現的時機;一件事取得成功時「接近成功」的失敗狀況下。賭博過程中,每次的成敗為隨機事件,並不會隨著練習更加接近成功。賭博激勵的結果是:接近成功的失敗。
  • 哪些「動物性」讓你對遊戲上癮
    直到最近我研究遊戲為什麼會讓人上癮後才終於明白,其實大多數讓人上癮的遊戲並不費腦,許多人玩遊戲時雖然精神高度集中,但大腦卻處在放空狀態。這正是因為,喜歡玩遊戲是人的天性,而讓人上癮的遊戲利用的正是人的一些本能,也就是人的「動物性」。所以也許他兒子是天才,但不是因為從小會玩遊戲,因為一歲的小孩兒會玩遊戲很正常,會玩遊戲跟智商沒有關係。
  • 冷知識:人沒有大腦也能存活?為何你總覺得背後有人盯著你?
    導語:冷知識:人沒有大腦也能存活?為何你總覺得背後有人盯著你? 第一個就是人沒有大腦也能存活?
  • 心理學:網絡搜索改變人類大腦獎賞機制,上癮成為新的情感體驗
    本期《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剖析網絡搜索是如何改變人類大腦的獎賞機制,並解密人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搜索上癮」替代成為現代生活的情感體驗新模式。
  • 網上有人問:什麼東西體驗後容易上癮?
    網上有人問:什麼東西體驗後容易上癮?我所知道能令人上癮的事有這麼幾樣。一是喝酒能上癮。最早知道的一件事是我的父親喝酒上癮,農村裡能喝酒的人很多,雖然經常看到父親喝酒還以為是正常現象。後來大些了,看到父親一天三餐都喝酒,有幾次在外面喝酒還喝醉了,才知道這是喝酒上癮了。二是吃藥能上癮。母親在我的一個哥哥因病去世之後得了偏頭痛的毛病,平時就靠吃去痛片緩解一下。小時候我總看到家裡的去痛片沒斷過,母親就這樣吃了幾十年。後來九幾年我在參考消息報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服去痛片(阿司匹林)能使人上癮。
  • 超職教育心理專欄:別讓網絡戾氣控制了你!
    原標題:超職教育心理專欄:別讓網絡戾氣控制了你!「在這種社會氣氛的圍繞下,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這個世界不欠你》慧超有言論的地方就有戾氣,沒有哪個平臺可以避免。從微博、知乎、小紅書到抖音、小破站;從飯圈、遊戲圈、小說圈到各種圈;從明星事件、社會新聞、到個人家事。
  • 都說網路遊戲會讓人上癮,但是網路遊戲到底有哪些方面吸引人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網絡科技真的是前所未有的繁榮,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每個人有了很多不同的看法,網絡的發展,有很多人覺得有很多的好處,可以讓我們更方便,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從來沒有接觸的東西,但是也有人認為,雖然網絡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東西,但是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
  • 為何人類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難道這是大腦失控了?看完剛知道!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小宙斯帶你看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為何人類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難道這是大腦失控了?看完剛知道。相信有很多人都是有過這種感覺,當你自己想要勵志減肥的時候看到很多好吃的依舊還是會流口水,隨後你原先的誓言就徹底的被你打破,減肥的想法一下就在你的腦海裡消失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人類的肢體運動都是來源於大腦的操作,因為我們是用意識來控制大腦,然而大腦室友的整個身體的控制權,當我們想要幹一件事情的話,大腦是必須要執行這件事情。
  • 玩遊戲時人體產生的2種物質,不僅讓你上癮,還讓你產生熱戀感覺
    比如說,大腦製造出來的內啡肽能使人產生一種快感,一種滿足和輕鬆的享受。其中最著名的5—羥色胺正是因此而被稱為「快活荷爾蒙」。所以當人在玩遊戲的時候,多巴胺讓玩家會對遊戲保持一種興奮,也就是對遊戲保持一種興趣。羥色胺的魔力則會讓一個人暫時失去理智,對遊戲陷入迷醉和瘋狂。
  • 蔡格尼克效應|一個人對行為上癮的認知,決定了是否能過好這一生
    直到我遇到《行為上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01.我們為什麼會行為上癮美國的著名生理學家奧爾茲和精神學家羅伯特.希斯通過實驗證明,當我們對某種行為上癮的時候,就會刺激到我們的中樞神經,就會產生一種快感。比如我們每天在讀網絡小說,看電視劇,刷短視頻,看新聞,打遊戲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大腦特別爽,爽到不想停下來。
  • 在此時此刻,是你的大腦在控制你,還是你在控制大腦?
    人類是大腦的「傀儡」?到底是誰在控制誰?你有想過嗎?我們都說高考是人的一生最為公平的一次競爭,其實從人出生的一瞬間開始,人的一生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的身體條件各不相同,所處的環境也是不同的,我們的一生當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追求。
  • 毒品上癮?是多巴胺在控制你!
    這一切是多巴胺在控制著你! 01 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多是受多巴胺主宰的,讓你感覺幸福的事情,你的多巴胺就會升高。 街上到處是誘人的美食,想吃?多巴胺飆升。 熱戀時,整個人都興高採烈?多巴胺飆升。
  • 知道上癮的心理學原理,才能戒掉上癮
    這些做法的妙處在於,它既不是強迫的,也不是花錢收買你做什麼事,它只是利用人的心理弱點或心理特點,去引導你按照它設計的方向做事。你沒有壓力,我沒有成本,然後你高高興興地按我想的把事給辦了,心理學就這麼好使。這些心理學實踐的原理起源於一個老鼠實驗。1930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金納發明了一個實驗裝置,來研究老鼠是如何對獎勵做出反應的。
  • 控制你的大腦,先了解下什麼是多巴胺
    你可以玩遊戲或刷微博兩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而不打斷你的注意力。但是花半個小時時間去學習呢?這可能對你來說很難,或者花一個小時在你的副業上,這是難上加難,即使你知道學習、鍛鍊、創業或其他同樣高效的事情從長遠看會給你帶來很多的好處,但你還是更喜歡看電視、玩電子遊戲和瀏覽社交媒體,顯然簡單的活動不需要太多努力。但為什麼有些人對學習、鍛鍊或搞副業很有幹勁呢?
  • 如何讓腦電波更強大?看看意念控制遊戲
    這時我問工作人員,這遊戲的攻略是什麼?想什麼才能讓腦波強大,才能贏呢? 工作人員告訴我:「你要想那些有強烈情緒的事,比如老闆為何不給我漲工資?要不停地想,讓大腦迅速動轉,越快越好。」(現在回想,這可真是個坑爹的建議。) 好吧,小球擺在中央,按鈕按動,遊戲開始。嬛嬛姐閉上眼睛立刻開始想一個人,腦海裡對他各種打、各種虐。
  • 你的大腦被Candy Crush控制了嗎?
    他當時說:「Flappy Bird的設計初衷是讓你在放鬆的時候玩幾分鐘。」然而事情走向了陰暗面。人們對這部遊戲太過著迷,以至於在網絡上向他發出鋪天蓋地的憤怒辱罵。最終阮哈東受夠了,將Flappy Bird下架了事。你煞費苦心打造的遊戲,會飆到Flappy Bird的高度,還是只能被埋到沙漠裡,從來都是無法預知的。
  • 被多巴胺綁架的大腦:是什麼讓我們上癮
    上癮:一塊腦區的瘋狂  一部手機、一杯咖啡、一雙鞋子、一款APP……為什麼能讓人迷戀和依賴,讓人慾罷不能地想要獲得?因為人們對它們上癮了,但能做到這點的寥寥無幾。所有讓人成癮的品牌、產品、觀念,其實都符合了人們大腦中的一套讓人上癮的神經機制。這套機制類似於對菸酒和毒品上癮的大腦機制。只要你掌握了它,就可以打造出讓人上癮的品牌和產品。
  • 90%的人都會上癮的操作,你至少做過一個!
    在電梯裡也會情不自禁的開始表演健身會上癮,入坑需謹慎健身狂魔的世界就問你怕不怕!「有什麼事,等我打完這把遊戲再說」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對象和遊戲選一個,你選誰?」還有一個又一個的微信小程序讓人上癮「警告!2018年最強殺手已經現身!」「這題目太燒腦了,群裡大神快來幫我看看!」「全世界聰明人都在玩的遊戲,快來試試!」
  • 「行為」上癮模型:為什麼有些東西你總是戒不掉?
    碎片化的時間刷朋友圈,看到有人發了一張王者榮耀的截圖,想想自己也來一句吧,結果一局又一局,每次結束的時候,總想著這局一定是最後一局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為什麼自己的行為仿佛不受控制?當時同樣的這種方面也會給我們帶來各種「行為」上的上癮行為,面對這樣的行為,我們到底該怎麼控制自己呢?智遠認為,要想成功的自控,必須知道自己是如何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