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佳琪
遊戲上癮,大概是這一屆家長最擔心的事了吧。不要說孩子,就是很多成年人,在網路遊戲面前也難以自控,嚴重的成癮者甚至會在日以繼夜的遊戲中發生猝死。
讓人困惑的是,有些人特別容易遊戲上癮,而另一些人卻相對可以克制,原因何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周灩團隊在一項猜牌任務腦功能研究中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的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了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期的嚴重負面結果。
相關最新成果在2018年芝加哥召開的北美放射年會做大會發言並接受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採訪及專題報導。
周灩打了個比方,在我們的大腦裡,存在著一個隨時隨地想要犒賞自己的勤奮的小人兒,他最愛的事情就是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越多,他越興奮,大腦裡亢奮的信號因此迅速傳遞和蔓延。
多巴胺是我們興奮和歡愉的情緒源泉,多巴胺的分泌有著自己的一套精密設計過的原則,這套原則對我們起著正向誘導作用,促使我們去學習、去進步、去適應環境。這些行為稱為強化學習,及大腦獎賞機制,是人類學習和適應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
然而生活中作弊現象屢見不鮮,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也同樣如此,當勤奮的小人兒不再願意忍受由正常途徑產生多巴胺,而是通過作弊的方式、繞過原本精密設計好的強化學習這條路徑,而通過自我刺激的方式產生多巴胺,勤奮的小人會變成貪婪的小人,這時我們的大腦就可以說是成癮了。
那貪婪的小人如何作弊呢?嗑藥、酗酒、賭博,以及打遊戲,都是獲得更多多巴胺的捷徑。
沉溺毒品或者酒精時,攝入的化學物質會直接刺激大腦的多巴胺分泌,使得正常的強化學習的機制減弱,人們會變得消極、不思進取。
而賭博和網路遊戲成癮沒有具體物質的攝入,他們通過一種外在的行為模式引發腦內「異樣」獎賞系統的啟動,同樣獲得多巴胺加速分泌的體驗,在這種「異樣」獎賞系統的刺激下,孩子會無視不良後果,長時間地沉溺於網路遊戲,意志力下降,即放棄眼前利益爭取長遠利益的決心會減弱。
那麼網路遊戲成癮是如何操控大腦中的獎賞系統的呢?研究發現,在正常的遊戲玩家的大腦中,以前額葉皮層為核心的認知控制迴路可以制止成癮行為的形成,像監考老師一樣,發現作弊情況立即取締。
但是一旦控制迴路的結構或功能受到了損傷,就像監考老師離開了考場,各種作弊的手段便可以趁虛而入,成癮就變得輕而易舉。在沃爾科夫早前提出的「額葉-紋狀體環路」的基礎上,周灩團隊聯合運用靜息態和動態功能連接技術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額葉-紋狀體子環路存在靜息態及動態功能連接異常,從神經影像層面揭示了網絡成癮的形成機制。
研究團隊成員孫雅文碩士進一步解釋了男孩更容易發生網癮的神經機制。在對上海的孩子們進行研究中發現男孩的靜息態腦功能中,左側額上回眶部的功能異常可能導致他們行為衝動性增加,以至於行為抑制上比較差。與此同時,男孩的腦功能普遍比女孩子成熟得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會感覺到,相比女孩,男孩更容易對遊戲依賴。
研究神經機制最終目的是尋找科學的幹預和治療手段,聯合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杜亞松教授團隊,周灩團隊對一組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進行了團體認知行為幹預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CBT採用團體治療形式,治療時間為期12周,每次90-120分鐘。主要從青少年CBT、監護人以及學校老師的認知行為培訓三方面展開,討論涉及的主題包括:如何辨識並控制你的情感、父母與子女之間健康溝通的原則、處理通過網際網路獲取的內容的技巧等。
治療後發現孩子們的每周上網時間顯著減少,網路遊戲成癮嚴重程度降低,一些關鍵成癮相關腦區(殼核、眶額葉皮層、扣帶回)在治療後也發生了功能上的改變,證實了CBT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孩子的認知控制能力。相關的研究還在持續中。
周灩表示,將來還會用不同的分析手段對網絡成癮的孩子腦功能進行研究,特別是大腦皮層厚度的變化以及微結構的改變,希望更快地找到一種更好的幹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