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享樂的溫床,把我們的眼睛從各種屏幕上抬起來。
人類的目標應該是廣闊的宇宙,而不是眼前的虛擬世界。
——劉慈欣。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明明知道明天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可還是想把這一集的劇追完,接著又追了一集……
看看時間都十一點了,告訴自己要休息了,可是刷完了微博,又去刷微信,刷頭條……
本來想去搜索一個新聞素材,可窗口推薦了一個更有吸引力的標題,看完後又發現一個標題更有意思……
這就是行為上癮,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經歷。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甚至在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時候,還有一種深深的罪惡感,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笨蛋,為什麼拿得起,卻放不下,戰勝不了自己內心的「小惡魔」。
直到我遇到《行為上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
01.我們為什麼會行為上癮
美國的著名生理學家奧爾茲和精神學家羅伯特.希斯通過實驗證明,當我們對某種行為上癮的時候,就會刺激到我們的中樞神經,就會產生一種快感。
比如我們每天在讀網絡小說,看電視劇,刷短視頻,看新聞,打遊戲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大腦特別爽,爽到不想停下來。
因為行為上癮而導致太多的悲劇,比如某些明星或者公眾人物的吸毒行為。毒品進入人的身體以後,人的大腦就會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物質,這種物質呢就會給人帶來一種快感。
還有賭癮,原來的人人網負責人,16歲就考入清華大學的80後天才少年許朝軍,同樣因為賭博於2017年7月被捕,被網友戲稱為「一個前半生就把運氣用完了的人。」
還有我們身邊那些痴迷於網路遊戲而荒廢了學業的案例,所以才有了很多的網友發問:到底是我們在玩遊戲,還是遊戲在玩我們?
所有這些上癮的行為,讓我們迷失了自己,甚至有時候知道這樣是錯誤的,可就是改變不了自己。
李開復說「千萬不要放縱自己,給自己找藉口。對自己嚴格一點,時間長了,自律便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變得更加完美。
美國心裡學家麥格尼格爾說: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何失敗。
02.蔡格尼克效應與行為上癮
20世紀20年代,立陶宛的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過一個心理實驗: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並不閉還的圓,然後你觀察下你的大腦,你接下來最想做的動作,是不是就想拿筆把這個圓給畫閉合。
蔡格尼克把這種對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事情的印象更為深刻的現象命名為蔡格尼克效應。
這是一種對未競之事的緊張感,是一種對閉環和圓滿的追求,也是人們對好奇事物渴望,得到解答的強烈訴求。
當你在讀一本你喜歡的小說,正看得過癮時,被另外一件事情打斷,你是不是會著急把這件事情結束,然後趕緊去接著讀小說。
簡單的來說就是對未竟之事,更讓人深刻印象,且令人回味無窮。理解了蔡格尼克效應,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行為上癮。
比如我們在追一部電視劇的時候,追了一集又一集,越追越上癮,因為非常著急想知道大結局的內容。
再比如你在聽網絡小說的時候,在這一集要結束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懸念的部分產生,接著自動就會播放下一集,然後呢,自然就會一聽再聽。
這種未完成感,被稱為來自蔡格尼克的詛咒,因為沒有完成,所以對它念念不忘,印象深刻,就容易被這種情緒所綁架。
如果我們持續被這種力量所控制,我們自己就會失去方向,該做的事情沒有做,時間全部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我們需要改變。
馬斯洛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03.利用習慣的力量,擺脫行為上癮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上癮行為不好,可是放下手機,卻又習慣性的不自覺地拿起來,在焦慮中左右滑動屏幕,最終還是點開的那個魂牽夢繞的APP。
可是當放下手機的時候,那種負罪感又油然而生,高興過後接著就是更深的焦慮如此循環往復,一邊會抱怨自己的意志力不強,一邊又禁不住習慣的誘惑。
耶魯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學士查爾斯都希格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有一種方法能有效的幫助行為上癮者徹底改掉上癮習慣,他把這個方法稱為改變習慣的黃金方法。
那就是讓一個好習慣代謝掉另一個壞習慣,利用習慣的力量,心理醫生把這種方法稱為相反習慣療法。
相反習慣療法是一種能有效的幫助人們改變行為習慣上癮的方法。通過使用這種療法,大量的臨床案例改變了原先用意志力無法改變的壞習慣,擺脫了行為上癮的詛咒。
些人就在這裡找到了答案,他們通過一個新的好習慣,代替了以往的壞習慣。
比如當你又想看一部網絡小說的時候,你可以去嘗試著,去尋找一些經典書籍去看,很多經典,都已經流傳千年百年,必定有它存在的價值。
當你在刷視頻抖音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研究一下,自己怎麼能做出這樣的視頻來,成為內容創作者,這種成就感不是錢能換來的。
一個釘子擠掉另一個釘子,習慣要由習慣來取代。——伊拉斯謨
能夠把劣勢變成強勢,這才是最牛的翻盤。
下面的幾個方法,可以幫助到你,如果堅持下來,你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你。
一.微習慣的力量
微習慣,之所以用「微」來形容,是因為這種習慣的養成方法非常微小,是一種簡單到不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責。
諸如:每天跑100米,每天寫50個字,每月看一本書……如果這些微小的目標每天都能堅持下來,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不知不覺中,每天跑500米甚至更多,每天寫100個字,每月讀了一本以上的書。
微習慣之所以能夠湊效,是因為這些微小的目標不會讓人產生「想想就害怕」的消極情緒,也因為做起來簡單,每天都能按時完成,這樣,自己就能看到自己的改變,也能讓我們對自己產生很好的評價。
二.環境的力量
如果你的身邊有一個「吃貨」,你想瘦身的計劃註定會艱難,如果你的身邊有一個健身達人,就會隨時隨地產生鍛鍊的衝動。
同樣,如果你的身邊有個人天天玩遊戲,可你想讀書,或許不會那麼有效果。如果你身邊有位讀書會成員,她就會邀請你共讀一本書,然後分析拆解,那你就會最大限度地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當你覺得自己還做不到能夠去影響別人,反過來會被別人影響,那麼就要為自己自創一種環境,遠離誘惑,因為人的本性就是趨樂避苦,這也決定了積極向上的人和環境總是少數。
如果你理性地認知自己決定要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就去向這些學習型組織靠攏,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中去。
三.善用番茄工作法,持續堅持。
番茄工作法是瑞典作家史蒂夫.諾特伯格發現的,這種工作法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能夠幫助你解決注意力無法集中和拖延症兩大問題。
番茄工作法的要素,就是把要做的任務列出清單,同時將工作的時間按照30分鐘一個時間段分成若干個小塊,其中有25分鐘用來專注地做清單上的任務,而後5分鐘都是做一次徹底的休息。
這樣一個由25分鐘的時間+5分鐘休息時間組成的30分鐘,就叫番茄鍾。25分鐘的高挑戰和高技巧地投入,左腦運動,加上5分鐘的休息,右腦活躍,這樣的一張一弛,不僅科學而且高效。
番茄工作法通過列計劃,執行,記錄,處理。復盤這五個步驟練習,人的大腦就會逐漸適應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方法,並且養成了習慣,同時適當地運用一些工具和方法,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習慣這個東西,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堅持去做,就能勝過那些艱難的大事。——著名小說家安東尼·特羅洛普
04.總結
如同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行為上癮也有正反兩面。
如果我們把行為上癮的正面效應為我們所用,把它們運用在一些具體的場景中,那麼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將會變得更美好,更高效。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
當我們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不斷精進,越走越遠,我們會為自己的改變而竊喜,會為自己的成績而驕傲,從而對自己的正確行為會更加上癮,會為自己加分,由此而產生的效果會更明顯,複利也會越來越多。
通過對蔡格尼克效應的引導,讓我們對一切向上的,積極的,美好事物懷有一種未競的追求,在遇見最好的自己這條路上,活得更加綻放。
我們把被動變成主動,我們的行為習慣被我們自己所把控,真正的做到了拿得起放得下,從思想認知到行為認知都有了正確的方向,並且有正確的實施方法,我們還能過不好我們的人生嗎?
因為成長,終究是我們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