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指與已處理完的事情相比,人們對尚未處理完的事情印象更深刻。人們可以在學習中利用這個效應一一如果學習中存在不明白的地方或疑問,在弄明自之前不要停止尋找答案。這樣大腦就會下意識地繼續工作,並不斷尋找答案,最終會牢牢記住它們。
20世紀2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在柏林大學發現並描述了這個記憶效應,雖然它不是很著名,但如果能較好地運用,我們的大腦會更容易記住所學的知識。
蒸格尼克記憶效應的定義
與已處理完的事情相比,人們對中斷處理和尚未處理完的事情印象更深封(甚至可以理解為減少在未完成的事情上花費的時間)。
在研究中(1927年),蔡格尼克讓幾百個受試者做大量不同種類的工作,如進行乘法運算、工藝說明、繪畫練習、聽寫測試等。在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被允許做完,另一半被中途叫停。
這位心理學家不斷測試受試者對各項工作的記憶程度。結論是:受試者對未完成的工作的記憶程度比對已完成的明顯高很多平均記憶效果好一倍。
這一現象可以這樣解釋:工作任務的中斷似乎造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上的緊張,大腦不由自主地繼續整合分析各種信息,從而使這些信息更好地保留在了大腦中。然而,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否能發揮作用還取決於其他很多影響因素,因此它的作用時面明顯,時面不明顯。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在下列幾種情況下能發揮較明顯的作用
當人們有完成任務的內在需求時
當人們認為能完成任務,並且堅信憑自己的力量能完成時;
當人們在時間方面沒有太大的壓力時;
當人們處於不太疲勞的狀態時;
當人們即將完成工作卻被中斷時,因為這樣才能產生精神上的緊張果在早期就被中斷,人們對工作的了解程度還不足以讓蔡格尼克記憶應發揮作用。
此外,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在以下人群中作用最為明顯:
好勝心強的人
兒童
研究表明,蔡格尼克記憶效應還有一個有趣的附帶效應:工作被中斷後,當受試者可以再次選擇一種工作時,他們大多選了未完成的工作,而沒有選擇已完成的工作。這表明完成工作的意願可以為我們提供學習的動力!有一點需要說明,在科學領域,蔡格尼克記憶效應的存在還未得到充分驗證,因為它非常複雜,並且前面已經提過它受許多因素影響。
但是,仍相信它能在學習中起到作用。它通常用於廣告詞中,揭秘內容或者關鍵點的廣告詞總是被放到最後,或者乾脆在系列廣告中的最後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