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童年創傷」我們很容易想到「原生家庭」,其實創傷事件遠不止於家庭之殤。
童年創傷是很多精神、心理、行為、軀體疾患的的高危因素。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變態殺人狂,以及精神病患者,多數曾有過嚴重的童年創傷經歷。
但是這並不等同於,只要童年受過傷害,一輩子都活在陰影之下。
貧瘠的愛是一種虐待,過度的愛同樣是一種傷害,因此如何解讀「創傷」事件,對於成年後的修復至關重要。
那麼,如何定義「創傷」,又該如何解讀、對待它,才能減小創傷對於我們的影響呢?
童年獲得了足夠的愛,以後的人生就會同樣去愛別人和得到別人的愛;那童年遭受了虐待,進入社會之後會延續這種虐待嗎?
人擁有的最珍貴的禮物
就是自由選擇的權利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空白用心等待,屬於你的終究會找到你。
這樣的問題,好像固定了一個觀點:
童年有愛,長大就有愛;童年受創傷,長大就會去傷害別人。
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有愛和受虐,那只是童年時候,我們周圍環境造成對我們心理的影響。
環境能影響人,但不代表你就要選擇妥協。
我們擁有的最好的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就是自由的選擇權力。
愛的事件背後肯定是愛,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來。但受虐的背後,它其實也是因為愛。
舉個例子:
父母虐待兒童或那些虐待傾向的人,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呢?
根本原因還不是因為他們自己渴望得到愛而不得,所以選擇虐待他人,以獲得內心空虛和憤怒的滿足。
根本點還是希望得到認同和愛。
那麼,既然都是希望得到愛,那為什麼要去做虐待他人這種把愛推出去的行動呢?
「創傷」事件的複雜程度
決定對人生的影響程度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小飛龍媽媽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要看「創傷」發生的年齡段,以及發生的頻率如何。
是3歲之前發生的?還是3-6歲?還是7歲以後?是總是頻繁地發生?還是偶爾發生?
看到你問的這個問題,我的情感告訴我,我特別希望說不會影響整個人生;
但是我的理智告訴我,或許真不是那樣的。
還是要看是什麼樣的創傷,才能判斷。
不過,可以嘗試著用通俗的語言,啟發你自己來回憶,發生的時間、頻次和程度。
可以讓我們共同想一想,你說是你小時候,你記得的事情對你影響大,還是你不記得的事情對你影響大呢?
這樣問可能並不精準,換個問法,舉例來說:
A說:我記得3歲時,我發高燒了 ,我爸半夜起來給我量了一次體溫計,那是我印象中他唯一一次那麼關心我、愛護我;B說:我記得3歲時,因為我偷拿了鄰居家大哥哥的照片,我媽拉著我去跟那個大哥哥道歉,她完全不顧及我不想去道歉的感受。
你說,從小到大,A受到的創傷更多?還是B受到的創傷更多呢?
我想,應該是A受到的創傷更多一些~因為A記得的是溫暖的事情,冷酷麻木的事可能太多了,都不咋記得了;
但恰恰是那些他記不得的冷酷和麻木,才構成了他真正的童年創傷。
這個,對他今後的整個人生,可能影響就會相對大一些了。
再比如,假設一個人在3歲前,他媽媽頻繁地對他打罵虐待,或者非常極端的忽冷忽熱,非打即親,達到了成年後人格障礙的程度,那麼真的有可能就很難有比較大的改觀。
如果是出現在3-6歲這個年齡段,成年以後出現了神經症性的一些表象和症狀了,那麼則很大可能是不會影響一生。
再如果,都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那麼大的強度,那就更不會影響整個人生了~
所以,還是得看最開始需要了解的那些信息,才能判斷對一個人的影響程度。
當然,我從情感上是真心希望不會影響整個人生的。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創傷
重要的是讓改變發生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劉金 國家二級諮詢師/IHNMA國際催眠師
從簡練的問題中可以看到對所謂童年創傷的擔心。
的確,很多文章和案例都在傳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童年遭受了虐待,會影響長大後的行為模式。
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什麼是創傷?」
遭受虐待是創傷,被過度保護甚至溺愛同樣是創傷,簡言之——不足或者過多都是創傷。
貧瘠的愛與過度的愛對一個人都會造成傷害。
一個被童年失愛的人和一個被家庭過度愛護的人,誰未來的路更難走?很難說清。
創傷固然會影響我們,但它不是我們過得不好的藉口,只要從內心開始覺察和有意識的調整,都是可以發生改變的。
也許正是因為經歷過創傷才更懂得什麼是美好~既然嚮往美好就去追求~
童年沒有創傷不代表永遠不經歷創傷,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面對創傷,每一次都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把創傷當成創傷,而不是如影隨形的魔咒~
個體對創傷事件的反應
決定了童年創傷是否會延續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淨土以人作為新起點,而不是以心理學作為起點。
我個人對童年創傷的理解是:面對曾經的童年創傷,「你會怎麼辦」決定了你會不會出現童年的創傷。
作為80後的尾巴,可以說小時候都遭受過來自父母的「無差別管教」。
又不聽話,又搗亂了,臉一沉,語氣一變,這個時候我們都知道趕緊往爺爺奶奶那裡跑,要不然少不了屁股上又要多幾個鞋印!
很多農村的八零後幾乎都有類似的經歷,但是,也沒見中國出現大規模的童年創傷問題啊?而且長大了,該幹嘛幹嘛,該創業創業,該養育父母就養育父母,該愛孩子就愛孩子,並沒有太多問題。
要知道,曾經的80後在長輩眼裡是「不省心」的一代人,對八零後有很多的擔憂。現在來看,這些擔憂大多是「杞人憂天」。
所以,這裡的問題並不在於你是否受到過虐待,或者童年創傷,而在於你是如何看待這種經歷的,你的反應決定了你是否會延續這種童年創傷。
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講就是,你是否產生了有問題的防禦機制!
個體對自身的這種「創傷經歷」的解讀,決定了個體是對內攻擊,還是對外攻擊,抑或無感覺。
對內攻擊會造成個體自殘,自我傷害,抑鬱,焦慮,人格分裂,創傷後應激障礙,等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對外攻擊會造成個體的反社會人格障礙,虐待、虐殺殺動物或者他人,犯罪,以自我為中心的盲目自大,等嚴重危害社會的問題。能對這種行為無感覺,也有可能會是壓抑自我,缺乏獨立自我與人格,沒有同情心,不能共情,等不完整的個體發展。
童年創傷的自然遺忘、梳理或者釋然,才能最終不會給個體留下創傷問題。
例如,因為自己的頑皮,打碎了家裡新買的電視機,結果被親爹揍的第二天不能下床。從行為上看,這就屬於偶然性的「虐待」,個體會不會形成創傷,這需要根據個體的反應來斷定。
如果他認為親爹為了一臺電視機而虐待自己,那麼父子關係就很可能會出現問題,並最終演化成對外的強烈攻擊性,例如虐待年老的父母,虐待動物等等。
如果認為自己總是不小心,總是惹禍,那麼就會對內攻擊,變得敏感、多疑、不自信、內向、自殘等明顯的心理問題。如果個體壓抑這種虐待行為,就會出現問題暫時性的自我逃避,跟父母關係冷淡,自我封閉等問題。
如果無意中聽到了父母買這臺電視機是為了給還在鄉下的爺爺奶奶解悶,而自己親手打碎了這份禮物,那麼就會形成內在的愧疚,同樣的也會變得敏感,內向,自我封閉等問題。
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父母原諒了孩子的過錯,並給還在床上躺著的孩子做了一頓自己喜歡吃的飯,不輕易下廚的爸爸,親自下廚,那麼個體的這種創傷就會得到撫慰,既知道錯了,又得到了父母的原諒,個體的發展就會變得正常,並不會發生童年創傷引發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童年創傷經歷是引發個體青少年時期,以及成年時期心理問題的元兇之一。很多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曾經的童年創傷。很多正常個體的某些特定行為,也會追溯到童年的創傷。
所以說,對個體童年創傷的撫慰是決定個體是否會受到影響的關鍵,而創傷如何發展,則是個體跟成長經歷互動決定的。
童年心理營養不足
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林語欣
童年,是我們心理髮育和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我們需要的「心理營養」(愛、溫暖、自尊等)得不到滿足,這個心理髮育不良的孩子,在內心的某個部分就停止了長大。
等到我們成年後,一旦遇到心理挫折,我們的行為就會被那個小孩指揮,沉浸在痛苦中,造成我們在關係中的掙扎和痛苦。父母由於自身成長經歷與文化的因素,很少能夠完全懂得並滿足孩子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承載著家庭的創傷,文化的創傷。童年的創傷帶給我們的影響:1. 與內在失去聯結
以身份喪失為特徵的一種疾病,表現為會跟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欲望脫節。
孩子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緒模式,才能了解自己內在的信號,他們也需要有人幫助,把思想由其情感中區分出來。但是如果家庭環境裡充滿了侵擾,這個孩子就必須把焦點完全投注在外,時間久了,他就失去了由內產生自尊的能力。
一旦缺少了健康的內在生活,一個人就會遭到放逐,而必須從外界尋找滿足感。因此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的理解是,孩子需要相對安穩健康的家庭,少變故。2. 侵犯
受虐的孩子長大極有可能成為罪犯,這個過程叫做:與犯罪者的認同。
希特勒童年經常遭到毒打羞辱,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地主的私生子。因為性,身體和情感上的暴力帶給孩子的驚嚇太大,所以他會在受虐的過程中無法停留在自己裡面。為了熬過這種痛苦,這個孩子會喪失掉對他本人身份的一切認同,反而成為犯罪者認同。
小時候被父母打過的孩子,有孩子之後更容易選擇打孩子也是一種認同。
3. 自戀性失常症狀
每個孩子都需要有人無條件地愛他們,至少一開始的時候(注意這句話)。如果沒有一位不帶任何批判眼光,全心全意愛他們的父母或者照顧者,他們就會缺少一面鏡子,而無從認識自己的身份。這是一種健康的自戀需要,讓孩子有「我是可親,可以被接納、被重視」的認知,最後得到「我存在」這樣的認知。
被剝奪此類自戀需求的內在小孩,成年之後會對愛、關注和情愛產生無厭的渴望。無論這個成年人無論得到多少的愛,總還覺得不夠。
自戀需求被剝奪的孩子成年之後,他的需要可以表現出很多形式: 對一個又一個的人際關係感到失意失望。 永遠在尋找一位能滿足他一切需要的完美愛人 。成為有癮癖的人 。靠尋求物質和金錢帶來價值感 。 利用子女滿足自戀需要4. 信任問題當照顧者不可信時,孩子會產生很深的不信任感。因此控制成為一種癮癖。孩子通過信任父母,照顧者學會信任。而信任問題出現兩種現象:過分信賴依賴別人(比如權威),另一個則是與人隔離。
5.內在與外在的實現行為外在實現:未被滿足的需求會藉由情緒釋放出來。
比如: 在別人的身上重施暴力, 對我們的孩子說或者做我們絕對不會說或做的事情。 自然產生的年齡退化---亂發脾氣,噘嘴等(亂發脾氣很多媽媽都有哦) 不合時宜的叛逆,執行理想化的父母規則。
內在實現:在自己身上施行過去所遭受的虐待。
比如會用童年遭受的懲罰方式懲罰自己。 向內實現的情感能量,會導致嚴重的生理問題,比如腸胃疾病,頭疼,背疼,關節炎,哮喘,心臟病,癌症。意外頻生也是另一種向內實現的形式。
6. 不實際的幻想
這個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要直接為別人的感受而負責。
比如:
你看看你做的好事,你媽媽好難過。你可高興了吧?你把你爸爸惹火了。
另外一種增強不實際的說法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成人之後我們會有這樣的不實際幻想:如果我有錢,我就安全了。如果我的愛人離開我,我就會死。文憑可以使我聰明。如果我努力,世界就會回報我。等候會帶來奇妙的結果。
童話通常會給我們這樣的不實際的幻想,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都是在等待王子的拯救。男孩子從童話中學到不實際的期望,只要他們找尋和追求就會找到夢中情人。7. 親密關係的失常當父母不能肯定孩子的感受,需求和欲望,他就是排斥了孩子的真實自我。那時,一個「假我」就建立了。日久「假我」就變成了他以為他所是的那個人,而忘記了這個「假我」只是一個應變措施,是按別人的劇本產生的一幕戲而已。如果你不知自我為何,就無法與人親近。
每個人都有強固的疆域界限。身體講解能保護我們的身體,性疆界保護我們不會被迫與人發生性關係。情感疆界告訴我們自己感情範圍的終點和別人感情的起點所在。這些疆界使我們明白何時我們的感受是有關自己的,何時是別人的。
還有智力和精神疆界決定我們的信念和價值。
當一個孩子因為疏忽或虐待而受傷,他的疆界就遭到破壞,會促成孩子發展處對遺棄或套牢的恐懼。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是誰,他並不會怕被人套牢。當他有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的時候,也不會恐懼遭人遺棄。但是一旦少了強固的疆界,我們就不知道哪裡是自己的盡頭和別人的起點。我們會難以向人說「不」,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無法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8.上癮性行為、強迫性行為
受了傷的內在小孩是導致癮癖和上癮性行為的主因;受了傷的內在小孩因生命受到傷害造成的心理轉變就是上癮性行為。比如:飲食性上癮行為是最強烈的心情轉化劑。
其他還有:認知癮癖,是一種逃避感受的有利方式。思考可以使逃避感情的一種方法。還有悲傷癮癖,恐懼癮癖,喜悅癮癖。 這些癮癖的核心都是受了傷的內在小孩一直處在饑渴和無法饜足的需求裡。9.思想扭曲皮亞傑把孩子稱之為認知異客。孩子愛把事物絕對化,表現為:全有或全無的極端判斷。
比如:如果你不愛我就是討厭我。這是一種情感性推理。如,父母沒有時間陪我是因為我不夠好。爸爸打我是因為我做錯了。
孩子需要有健康的示範,才好學會把思想與情感區分開來。思想扭曲的的模式是擴大化或者細節化。 成年之後會把事情變形擴大化或者惡劣化比如:我老了,社會保險系統沒有錢怎麼辦?這純粹疏於自己嚇自己。
10.空虛由於真正的自我被遺棄了,裡面留下了一個空缺,即「個人靈魂裡的空洞」,真我喪失,他體驗到的就是那個假我所要求的感受。 空虛會導致孤獨。
尚未從過去的傷痛中走出來的人,說話言不由衷,做事優柔寡斷,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因為一些與當下毫不相關的事情遭受巨大的痛苦——哈維﹒傑金斯只有療愈了過往的創傷,才能夠消除原生家庭對個體生命的影響,重塑自己的人生劇本和滋養內在孩童;找回超越自我之道,做情緒主人;擁有健康身心;開啟綻放、魅力幸福之源;讓愛、寧靜、喜悅、智慧及生命能量流淌出來;讓生命走向豐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