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創傷不僅需要一生治癒,還可能遺傳給你的後代

2020-12-05 造就

我們常說,童年的創傷,需要用一生來治癒。但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一生中遭受的創傷,會改變其DNA的表達方式,這種改變還會傳遞給下一代。

也就是說,童年創傷不僅會影響人的一生,甚至連子孫後代也會受此連累。

與大多數遺傳病不同的是,這種創傷的遺傳不是遺傳密碼本身的突變引起的,而是通過諸如表觀基因組這類生物學要素來調控基因組活動。

傳統的遺傳學是指由於基因序列改變(如基因突變等)所引起的基因功能的變化,從而出現可遺傳的改變;而表觀遺傳學是指基因的DNA序列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功能發生了可遺傳的變化,並最終導致了表型的變化。

然而,有關創傷經歷的信號是如何植入生殖細胞中的?

「我們猜想是血液循環中的物質的影響,」蘇黎世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及神經學研究院神經表觀遺傳學伊莎貝爾·曼蘇(Isabelle Mansuy)教授表示。曼蘇和她的團隊研究童年創傷如何對人的血液組成造成終生影響,繼而遺傳給下一代。

「這類發現對藥物研發極其重要,因為它首次具體呈現了童年創傷與後代出現代謝紊亂的相關性,」曼蘇解釋道。

曼蘇的研究以老鼠作為對象,用種種方式幹擾母鼠,使母鼠變得暴躁,無心照顧自己的孩子,使幼鼠受到精神上的創傷。

毫不奇怪,這些母親養育的幼崽成年後行為都發生了改變,而且這種變化一直存在於它們後代的後代中。

最初,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後代自身行為的結果:受過創傷的老鼠成為父母后,在孩子身上複製了它們童年時期所遭受的忽視。

為了排除這種可能性,曼蘇僅研究了雄性系,讓未受過創造的雌性老鼠與受過創傷的雄性老鼠進行繁殖,然後將幼鼠從母親的籠子中移出,確保母鼠的行為不會影響後代。

但即使如此,它們的後代的行為和表觀遺傳仍舊發生了變化。

為確定這些經歷是否影響血液組成,研究人員進行了多項分析,發現創傷組和對照組的血液存在巨大的差異。

科學家正在研究老鼠經歷的創傷如何影響其後代的分子變化

脂類代謝的變化尤其明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代謝物在受創傷的雄性鼠血液中含量更高,這一現象同樣出現在它們的後代中。

更讓人震驚的是,將受創傷的雄鼠血清注射到未受創傷的雄鼠體內後,它們的後代同樣也出現了受創傷的代謝跡象,這表明血液循環中的成分與生殖細胞存在直接聯繫,從而證實了血液將應激信號傳遞給配子的假設。

研究人員接著探究了相似影響在人類之中是否存在。

為此,研究人員召集了25名來自巴基斯坦SOS兒童村的孩子,對他們的血液與唾液樣本進行了分析。

這些孩子都是孤兒,均已喪父,且多被無力撫養的生母拋棄。與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這些孤兒血液內的脂類代謝物含量更高,這與受創傷老鼠的情況一致。

一個男孩剛剛為表觀遺傳學研究提供了血樣

「將這些孩子受創傷的經歷與老鼠模型對比,結果顯示,他們的血液中存在相似的代謝變化,」曼蘇解釋道,「這體現了動物研究的重要性,它為研究人體健康提供了深刻見解。」

該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脂類代謝物通過一個分子機制向生殖細胞傳遞信號。

在這個過程中,細胞表層一個名為PPAR的受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由脂肪酸激活,在眾多組織中調控基因表達以及DNA的結構。研究人員發現這一受體在受創傷雄性的精子細胞中無法正常運作。

與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孤兒的脂類代謝物含量更高

人工激活雄鼠的這一受體會造成體重減輕以及葡萄糖代謝紊亂,這種影響同樣出現在它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這類以及其他實驗使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遺傳由祖輩創傷經歷所引發的代謝功能失調上,精子細胞中PPAR的激活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脂類代謝和葡萄糖含量等指標可以看出,我們的研究成果表明童年的創傷會影響人成年時期的身心健康,甚至殃及後代,」曼蘇說,「臨床治療很少將這些納入考量。」

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孩子遭受暴力、虐待和忽視,這或將導致他們在以後的人生階段患上慢性疾病,曼蘇進行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未來,提高對基礎生理機制的理解有助於醫療從業者避免病人因惡劣人生遭遇帶來的遲發性後果。

參考:

[1]https://neurosciencenews.com/epigeneitc-trauma-metabolism-17177/

[2]http://www.dogame.com.cn/kexue/2019/0927/17813.html

[3]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90326-what-is-epigenetics

[4]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7/parents-emotional-trauma-may-change-their-children-s-biology-studies-mice-show-how

相關焦點

  • 心理創傷可能會「遺傳」給後代,但幸好,它也能夠被後天逆轉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經典名言出自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並一直廣為流傳。越來越多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童年的創傷的確會對個體產生極大的影響。
  • 童年不幸影響一生: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的人老得更快
    來源:學術頭條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知乎上也有許多「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是怎樣的體驗?」的討論,那麼究竟童年不幸會對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在所有感覺自己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的心裡或許都有一個最無奈的痛點,一開始以為可以改變父母,後來以為至少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很久以後才發現,既沒有改變父母也沒有活出想要的人生,在與原生家庭曠日持久的對抗中,為何你始終沒有贏!小妮過去一直覺得在為自己而活,直到40多歲遇上婚姻危機,才開始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大明風華》胡善祥: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項科學調查報告:童年所經受過的巨大創傷,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DNA。我沒有研究過生物學,也沒有求證過這項研究報告是真是假,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童年所受的傷害,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就有了那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下)
    如果是出現在3-6歲這個年齡段,成年以後出現了神經症性的一些表象和症狀了,那麼則很大可能是不會影響一生。也許正是因為經歷過創傷才更懂得什麼是美好~既然嚮往美好就去追求~童年沒有創傷不代表永遠不經歷創傷,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面對創傷,每一次都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會加速身體和大腦衰老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哈佛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該研究的通訊作者 Katie McLaughlin 博士指出,「童年遭遇不幸,不僅會導致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還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我們的研究表明,在生理層面上,經歷暴力會讓身體衰老得更快。你早年的成長環境會讓你在成年後面臨更大的健康問題風險。
  • 以赫本為例,談談童年創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雖然你已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經歷,比如被忽略、被傷害,會對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為造成影響,而這一切,你自己可能並不知道。但要想真正了解一個明星,儘可能地搞懂其內在心理邏輯是必經之路,而其還沒有學會偽裝、學會自我包裝成名前的經歷,或許最能反映出其真實的自我。正如赫本一樣,其童年的創傷從未真正遠離,並伴隨著她的一生。
  • 《保持沉默》: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部電影,說不好看,但我在無意中還被情節吸引著看完了,說好看吧,又感覺不是那麼好,由其結尾的處理有些太過溫情,似乎將人為的懺悔意識強加在一個有著分裂人格的犯罪分子吉米身上。最讓我想不通的是吉米為什麼要殺了萬文芳?僅僅只是出於嫉妒嗎?他冒充萬文芳的兒子企圖冒認母親,被識破後殺了萬文芳,怎麼想也有些牽強。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女性主義作家阿娜伊斯·寧曾說過:「羞恥感是別人口中關於你的謊言。」然而,揭穿這樣的謊言往往需要一顆慈悲心和恰好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自我悲憫。2.貝弗莉·恩格爾曾說,羞恥感是童年創傷最嚴重的後遺症。《心靈捕手》裡那個桀驁不馴天資聰慧的威爾,童年遭受虐待未曾對朋友們說起,他的羞恥感內化,擁有數學天賦卻甘願當清潔工當小混混,他的天賦得到哈佛藍勃教授的垂憐,他也因此遇到了心理學教授尚恩,有過同樣經歷的尚恩懂得傾聽亦有一顆慈悲心,他鼓勵他表達自己、勇敢去愛,在尚恩的關愛、接納裡,在尚恩一遍又一遍的「那不是你的錯」裡,他表達了多年以來壓抑的情感,也從童年被虐待的創傷中走了出來,他的心理、生活從此變得不一樣
  • 從費曼終極學習法思考被童年治癒的一生是怎樣的
    蘋果公司總部現在還懸掛著費曼畫像的巨幅海報。這使得費曼的一生不僅熱衷於發現的樂趣,還醉心於教導他人。因此才會有今天的費曼學習法。費曼去世前,在加州理工學院的黑板上寫下了費曼終極學習法的精髓,是他從童年的記憶中提取的秘密:「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解決每一個已經被解決的問題」。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
  • 9個跡象表明你有未癒合的創傷|這可能使壽命縮短20年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童年有著大量不良經歷的人們,不僅身體健康風險更大,還更容易做出高風險行為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由於兒童的大腦和身體還處在發育階段,早年大量的不幸經歷不僅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兒童正在發育的免疫系統以及正在發育的內分泌系統,甚至還會影響我們DNA讀取和轉錄的方式。
  • 9個跡象表明你有未癒合的創傷|這可能使壽命縮短20年!
    情緒一低落,就需要尋找出口,尤其找一個能怪罪的對象,於是「創傷」雖遲但到。嘖嘖,在這個創傷容易被喚起的季節,我們乾脆再來談論談論它。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童年有著大量不良經歷的人們,不僅身體健康風險更大,還更容易做出高風險行為
  • 解離的發生與創傷的治癒
    希望今天你看過之後,能夠認知童年創傷的影響,客觀看待精神疾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創傷,理解身邊人的行為。創傷,無論是來自童年還是成年後的,都應該積極的治療。男主角張宰烈是一個有著嚴重心理創傷的人,他的創傷來自於童年的不幸經歷,在心理學中創傷被劃分為兩類,1型和2型,即單純型創傷和複合型創傷,而張宰烈正是在複合型創傷反覆發生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他自幼與自己的母親遭受著繼父的毒打,善良軟弱的張宰烈不知如何還手,只能拼命的跑出家門,頭也不回的拼命的跑,直到有一天無處可逃躲到了村子裡的公側糞坑裡,低頭卻看到了早已躲在這裡的母親,這導致成年後他一直無法在床上入睡要睡廁所
  • 十二星座最需要被治癒的「傷口」,你隱藏最深的痛苦,「TA」都懂
    這些傷口大多是童年時期遺留下來的,畢竟童年留下的傷痛,真的會影響我們一輩子。那麼對於十二星座來說,他們最需要被治癒的傷口,到底在哪裡呢?說道傷痕和治癒,就不得不提起星盤中的一顆小行星—凱龍星。凱龍星能夠告訴我們一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創傷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問題也可能是天賦和技能,找到你的傷口,才能更好地關懷自己,對於愛的人來說,了解他的傷口,才能更好地救贖。這些傷口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出生於戰區、幼年患病、年少喪父/母、被父母虐待或父母酗酒,又或是在校期間被老師侮辱,總之引發創傷的情況範圍甚廣。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凱龍星。
  • 外媒:遺傳不僅靠基因 表觀遺傳也扮演重要角色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遺傳不是僅通過基因傳遞。一項新研究證實,表觀遺傳指令也會調節後代的基因表達。據阿根廷《21世紀趨勢》周刊網站7月22日報導,該研究由德國弗賴堡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進行,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上。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童年時期在關係中獲得滿足,孩子就會渴望更多的關係。如果總是被忽視,就會產生懷疑;假如總是受挫,就傾向於避免和人建立關係……如果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中經歷過創傷事件,如果不及時自我療愈,不僅會影響當事人的幸福,甚至對那些沒有經歷過那些事的後人,也會產生深遠的甚至破壞性的影響。也就是說,這些創傷會像基因遺傳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身上,從而表現出與上輩人相似的偏差行為。
  • 破繭成蝶的《燕尾蝶》:如何從童年創傷中復原,去擁有更好的人生
    童年時的雅佳,在那麼髒的廁所裡,那麼惡劣的壞境中,就算母親正在隔壁的房間接客,她還那麼認真的在玩過家家,認真的給她的小布娃娃準備著世界上最精美的食物,這份精美食物就是,馬桶中舀出來的水和垃圾桶裡翻出的垃圾,就算這樣,她都一樣想像著最美好的事物。這種逆境中的生命力是那麼的強大,它究竟是怎麼來的,這種童年逆境會給你的成長帶來什麼樣的意義?
  • 創傷和傷害對我們的影響居然會代代相傳?
    ,在接下來的四代中,90%的雄性後代會遺傳這種不育。對創傷經歷的適應也可以代代相傳,作為一種告知後代生存方法的方式。由於應激反應的改變,大屠殺倖存者的孩子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和焦慮的風險會增加。但如果它們出了問題,它們不僅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還會對我們孩子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變化的遺傳能力在進化生物學和疾病因果關係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 大一女生寫「不雅日記」上熱搜: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講述過程不僅具體到多位男生的體貌特徵、班級、姓名,涉及多項隱私,而且多處配圖。文筆看起來也很不錯。其中一段,她寫道:「我抽了一根煙。在劣質的彈簧床上買了想買的東西,那一刻我可能很幸福。」-2-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就在「不雅日記」事件發酵後不久,另一個女生通過微博定時功能,半夜發布了一條內容:「我死了,很多年前就死了,現在也是。這是最後一條微博,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