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和傷害對我們的影響居然會代代相傳?

2020-11-05 功能醫學逆轉糖尿病

基因決定我們命運的觀點已經被表觀遺傳學所證實。表觀遺傳學是指基於非基因序列改變所致基因表達水平變化,研究的是啟動和關閉基因的外部或內部機制。令人興奮的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記憶可以跨越幾代人。

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與認知功能障礙、自身免疫、生殖障礙、心血管疾病以及幾乎所有的癌症有關。目前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估計,遺傳因素只佔疾病的10%,而其餘的90%是由環境變量造成的。

考慮一下這些研究結果:

以老鼠為例,母親接觸內分泌紊亂化學物質會導致雄性後代不育,在接下來的四代中,90%的雄性後代會遺傳這種不育。對創傷經歷的適應也可以代代相傳,作為一種告知後代生存方法的方式。

例如,學會害怕與負面經歷有關的氣味的老鼠將這種反應傳給了兩代人,儘管其後代從未經歷過同樣的情況。在人類中也觀察到類似的反應轉移,懷孕期間遭受飢餓會導致後代健康狀況不佳。

例如:

  • 較低的自我心理素質和生活質量

  • 情緒障礙

  • 反社會人格障礙

  • 精神分裂症

  • 減少顱內體積

  • 先天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異常

  •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 高血壓

  • 肥胖

有報告顯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後代表現出異常的應激激素,特別是低皮質醇的產生。由於應激反應的改變,大屠殺倖存者的孩子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和焦慮的風險會增加。

由於作用於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的基因的跨代表觀遺傳編程,懷孕期間遭受親密伴侶暴力的婦女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行為問題和心理異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是參與壓力反應的腺體之間複雜的溝通途徑。

經典的遺傳理論指出,遺傳變化發生在數億年到數百萬年的時間尺度上。表觀遺傳學解釋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環境和經歷是如何在幾代人的時間裡影響我們的基因表達的,但它不能解釋我們基因密碼的實際變化。

那麼,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有什麼關係?

通過表觀遺傳學,我們的基因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 飲食

  • 睡眠習慣

  • 居住環境

  • 社交圈

  • 鍛鍊習慣

  • 吸菸

  • 環境毒素

  • 重金屬

  • 壓力水平

  • 社會支持(或缺乏社會支持)

  • 藥物

  • 分娩方法(剖腹產與陰道分娩)

  • 其他

我們從父母雙方各繼承一種基因變體。表觀遺傳學可以關閉這兩種基因變異中的一種(這被稱為「印記」)。如果另一種仍然活躍的變異有缺陷,或者增加了我們對毒素或感染的敏感性,就會導致負面的健康結果。


我們的生活對基因的累積影響


與表觀遺傳學相關的是暴露基因(exposure ome),它是對一個人一生中,從受孕開始所受輻射的累積量,以及它們與我們健康的關係。有些人認為暴露體是人類基因組的環境等價物。

這裡的說明分為三個重疊的類別:

影響細胞的體內環境:

  • 荷爾蒙和其他細胞信使

  • 氧化應激(過量的高反應性和破壞性分子)

  • 炎症

  • 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和其他含有脂肪的分子)

  • 體型

  • 腸道微生物群

  • 老化

  • 生化壓力

我們身體所處的外部環境:

  • 飲食

  • 生活方式

  • 職業因素

  • 病原體和毒素

  • 輻射

  • 醫療幹預措施

總體外部環境,包括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生態因素:

  • 社會經濟地位

  • 地緣政治因素

  • 心理壓力

  • 教育的地位

  • 城市或農村住宅

  • 氣候


利用表觀遺傳學對未來產生積極影響


表觀遺傳過程是自然的,對許多身體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它們出了問題,它們不僅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還會對我們孩子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變化的遺傳能力在進化生物學和疾病因果關係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有些因素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比如某些環境毒素、出生方式和某種程度的壓力。但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影響改變,這些改變可以有力地影響我們的表觀遺傳學:

  • 抗炎的飲食

  • 日常鍛鍊

  • 消除應激的活動

  • 良好的睡眠習慣

  • 良好的社交圈

  • 抗氧化狀態

  • 戒菸

  • 社會支持

  • 避免食物不耐受

  • 提高自身免疫

功能醫學為支持健康的表觀遺傳表達提供了許多途徑。如果你想幫助你的身體以最好的方式表達它的基因,歡迎來煥然新生集團尋求最專業的幫助。


(本文作者:肖月季老師,健康管理師,營養配餐師,煥然新生糖尿病自然療法(亞洲)研究中心營養師,從事用戶個性化訂製健康管理工作2年,運用營養學、中醫養生等各種療法,通過營養均衡飲食、健康生活教育和幹預來預防和改善各種亞健康狀態,恢復整體健康。)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通知秒刪。上述內容不構成診斷及治療建議,藥物、生活方式改變需要尋求醫生、健康管理師、營養師專業人士意見及指導!)


相關焦點

  • 以赫本為例,談談童年創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童年的創傷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治癒這種創傷?以奧黛麗·赫本為例,談談我的幾點思考前言: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奧黛麗·赫本可以說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對於女性的時尚定義。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雖然你已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經歷,比如被忽略、被傷害,會對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為造成影響,而這一切,你自己可能並不知道。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下)
    貧瘠的愛是一種虐待,過度的愛同樣是一種傷害,因此如何解讀「創傷」事件,對於成年後的修復至關重要。那麼,如何定義「創傷」,又該如何解讀、對待它,才能減小創傷對於我們的影響呢?有愛和受虐,那只是童年時候,我們周圍環境造成對我們心理的影響。環境能影響人,但不代表你就要選擇妥協。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此書的作者金尚,心理學碩士,「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已出版心理學類暢銷書《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深受讀者喜愛和歡迎。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
  • 從《身體從未忘記》看創傷與我們的生活
    從心理的角度,其實真正衡量一個事件對一個人是不是產生創傷性的傷害,並不是看這件事本身,而是看這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一個人早期的安全感和人際支持的完善程度。第一部分:創傷是如何影響生活的?「瑪麗琳的經歷展現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存意志如何抵抗創傷毀滅性力量。我逐漸發現,唯一能讓治癒創傷成為可能的,是對病人求生意志的敬畏。
  • 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這是我們選擇群居、構建越來越堅固的房屋、制定法律約束人性等等行為的原動力。心理學上也認為,人類的安全感與他們對於死亡的焦慮有關,一切只為了獲得片刻快樂,能忘卻自己還要死亡。幼年時期,人類和實驗中的小猴子一樣,把媽媽看做全能的「上帝」,哪怕她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但依然藉助她發展自己的依戀與安全感。
  • 解離的發生與創傷的治癒
    希望今天你看過之後,能夠認知童年創傷的影響,客觀看待精神疾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創傷,理解身邊人的行為。創傷,無論是來自童年還是成年後的,都應該積極的治療。男主角張宰烈是一個有著嚴重心理創傷的人,他的創傷來自於童年的不幸經歷,在心理學中創傷被劃分為兩類,1型和2型,即單純型創傷和複合型創傷,而張宰烈正是在複合型創傷反覆發生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他自幼與自己的母親遭受著繼父的毒打,善良軟弱的張宰烈不知如何還手,只能拼命的跑出家門,頭也不回的拼命的跑,直到有一天無處可逃躲到了村子裡的公側糞坑裡,低頭卻看到了早已躲在這裡的母親,這導致成年後他一直無法在床上入睡要睡廁所
  • 創傷理論的演進與文學性創傷敘事的意蘊
    二、創傷理論的演進  創傷理論的演進與創傷涵義的拓展密不可分,是創傷涵義拓展的必然結果。由於創傷是人類生命歷程中的普遍性體驗,伴隨著每個個體的成長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嚴重的創傷無論對個體還是集體都影響甚巨。從人類產生伊始,對創傷的關注和治療就已開始。
  • 心理學:「創傷」和「成癮」正在折磨著你的身心,如何擺脫?
    在全世界人所面臨的問題中,創傷與成癮是其中兩個最難以應對且最為普遍的問題。 創傷即「傷痛」創傷(trauma)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指「傷痛」,這個詞生動地描繪了創傷帶給我們的感覺。它是一個嚴重的、討厭的、有害的事件,它會帶來長期的痛苦。
  • 9個跡象表明你有未癒合的創傷|這可能使壽命縮短20年!
    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由於兒童的大腦和身體還處在發育階段,早年大量的不幸經歷不僅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兒童正在發育的免疫系統以及正在發育的內分泌系統,甚至還會影響我們DNA讀取和轉錄的方式。比如會影響負責快樂和獎賞的伏隔膜,這個區域與物質成癮有關;會抑制負責衝動控制和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等等等等。 這個結論徹底顛覆了人們對疾病機制的認識。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一個人是否會發展成 PTSD,其實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影響PTSD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危險因子與復原因子兩類。危險因子是會讓一個人較容易發展成PTSD;相反的,復原因子則是能夠減少發展成 PTSD 的風險。
  • 9個跡象表明你有未癒合的創傷|這可能使壽命縮短20年
    ,會給人成年後的健康狀況帶來多大影響呢?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由於兒童的大腦和身體還處在發育階段,早年大量的不幸經歷不僅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兒童正在發育的免疫系統以及正在發育的內分泌系統,甚至還會影響我們DNA讀取和轉錄的方式。
  • 研究顯示:經歷心理創傷後馬上長時間睡覺或能降低傷害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0月22日報導,華盛頓州立大學埃爾森·S·弗洛伊德醫學院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顯示,在經歷了創傷後立即增加睡眠時間可能緩解各種負面後果。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助理研究教授威廉·范德海登說,其研究為創傷後使用睡眠療法提供了依據。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貝弗莉·恩格爾在《這不是你的錯 如何治癒童年創傷》中提到,慈悲心能夠撫慰個體內心的傷痛,抵消羞恥感持續不斷的消極影響。尚恩是以同理心撫慰了威爾的內心創傷,這種撫慰便是一種慈悲心,也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社會支持,這種社會支持也能同時滿足被傷害的孩子心中想要傾訴和被關愛的需求。而林奕含筆下的思琪卻沒那麼幸運,她說:我已經髒了,髒有髒的快樂,要去想乾淨就太苦了。
  • 交通創傷救治的中國模式:尚缺準確、科學的統計數據
    公安部和衛生部門公布的交通傷害死亡數據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衝突。公安部統計的死亡人數從2002年10.9萬人後開始有明顯降低,而暨南大學教授王聲湧所做的研究顯示,2002~2006年中國每年平均交通傷害死亡人數達27.39萬,佔傷害死亡總人數的將近1/3,特別是自2000年後道路交通傷害已成為中國各種傷害的第一位死因。
  • 創傷後的成長:那些殺不死你的,只會讓你更強大
    創傷不僅意味著傷害,還意味著成長的機會。——陳海賢我小時候家裡種韭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割一茬。我就好奇它的生命力怎麼這麼強大。只要有水土,陽光就可以不停的生長。其實人也有這種能力,小時候我絆倒了,奶奶會說:磕磕皮鬆長得高。
  • 身體的病痛往往是情緒創傷的表達?藉助潛意識幫你找到創傷壓力點
    現在你已經非常理解壓力是如何影響身體的健康的,那麼讓我們進一步的探討疾病與潛意識的深層關係。1、幾乎每種疾病都指向一個長期忽略的內在的情緒問題。身體像忠實的記憶創傷筆記本,然後通過疾病把它表達出來!著名的肖然醫生在TED演講上說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他有一個鄰居的病是心衰,也即是心臟不能正常運作。她女兒陪她來看病時已經是非常的危險,隨時有死亡的危險。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代際創傷的影響 2 研究者發現,南京大屠殺過後,倖存者的後代也會帶著類似的恐懼、焦慮、害怕及身體上的一些應激障礙;母親在孕期如果遭遇了不良情緒,或者應急創傷未能及時療愈,生出的孩子在長大後也會帶有這種類似的情緒。
  • AWSG愛保信(Biotech)深度揭秘幹細胞分泌因子對皮膚創傷的影響
    因此,探究真皮間充質幹細胞分泌因子治療老化皮膚創傷的相關分子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纖維細胞是皮膚創傷中主要的修復細胞,當皮膚發生創傷時,成纖維細胞在多種細胞因子的刺激下,會大量增殖,遷移並分泌膠原蛋白及細胞外基質填補創傷部位,從而達到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
  • 做完乳腺癌手術,壽命會受影響嗎?醫生:影響或和併發症有關
    乳腺癌手術,壽命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問題恐怕醫生也不能給出準確的答案,因為這個不僅是和醫生的技術有關,還和患者在術後的護理和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有關,所以除了要接受正規的治療以外,更重要的是患者還要關注身體健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