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形的傳染與無形的傳播: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與PTSD預防
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心理學研究顯示,不僅自然災害、車禍或恐怖襲擊等會引發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威脅到生命的生理狀況/疾病也會引發PTSD。比如,女性在產子後出現PTSD的概率為1%-5%,14%-59%進過重症監護室(ICU)的患者會出現PTSD症狀。PTSD也是SARS倖存者中最常見的精神診斷之一。
-
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並非所有人都能在生命早期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這麼小懂什麼,況且嬰幼兒時期又沒什麼記憶,哪來的童年創傷呢?其實,所有的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了創傷。兒童創傷協會中就有眾多難以置信的兒童創傷案例,但為了避免給大家帶來痛苦感受,這次就不寫了,可以自行搜索。
-
戀愛、失眠、抑鬱、創傷……|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心理學研究
研究顯示:睡眠不足7小時的兒童,行為問題總分平均比睡眠不足9-11小時的兒童高53%;兒童的維度精神病理學(包括抑鬱、焦慮、衝動行為)與睡眠持續時間呈負相關;兒童的大腦結構受到睡眠時長的影響。與高容量與長睡眠時間相關的腦區包括:眶額皮質、前額葉和顳葉皮質、楔前葉和邊緣上回;精神問題,特別是抑鬱問題,與1年後的睡眠時間短顯著相關。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常見的創傷事件包含瀕臨死亡的威脅,例如綁架、兇殺、戰爭、天然或人為災難、嚴重的身體傷害、虐待或性暴力等。甚至這些創傷,不一定要是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的,有時光是得知親密的家人或朋友遭受創傷事件,都有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導致回憶、惡夢、嚴重焦慮,以及無法控制地想起創傷事件。
-
創傷理論的演進與文學性創傷敘事的意蘊
只是由於處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受各種條件和認識能力的限制,對創傷的關注是以生活化進行,並非專業化研究。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對創傷的專門化研究開始出現。與創傷涵義最初指向肉體的傷害一致,早期對創傷的專門化關注也是生理性的康復,即早期的創傷理論是指醫學意義上的理論。
-
|關於創傷後應激障礙
地震的影響震驚海內外,除去各種經濟損失、交通堵塞,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傷害。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種急劇、異乎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後常見而嚴重的精神障礙,以反覆發生的闖入性創傷情景再現、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及對創傷相關情景的主動迴避等為主要特徵。
-
研究發現,這五個原因最有可能造成警察創傷後壓力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遺傳和情感差異的結合可能會導致警察的創傷後壓力(PTS)。他們結合了統計分析的方法,來測試過去研究中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相關的大量特徵裡面,哪一個最能預測在警察身上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種確定最佳預測因子的篩選是通過機器學習完成的,即用數據訓練數學模型來發現模式。
-
如何開展災後心理危機幹預 ?(PTSD創傷篇)
在美國與歐洲,相關的研究非常多,有根據事件性的(如船難、天災、戰爭、恐怖攻擊等),也有隻根據區域的研究,亦有混合兩者的相關研究,學者也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來探討PTSD的機制與介入協助的建議,例如北歐的挪威,研究學者持續了30年的追蹤,無論是身體或是心理的狀態,而美國在911事件之後,也成立了研究中心與編列預算。
-
心理所發現促食慾激素系統影響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
近年來一些研究顯示,促食慾激素參與了應激過程的調節,並在應激相關心理疾患中發揮潛在作用。胃泌素和食慾素是兩種最為常見的促食慾激素。初步研究表明,這兩種激素均能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發揮作用,參與應激反應的調節,進而影響一些應激相關情緒障礙的發生。此外,有研究報導這兩種激素都可能參與了恐懼記憶加強和消退的調節過程。一些跨物種研究發現,這兩種激素系統通過相互作用,共同參與了複雜行為的調節。
-
涉1.2萬人研究:心理健康的人活得更久
比起身體疾病的痛苦,心理創傷就像慢性毒藥,一步步吞噬掉整個人的精神健康。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48%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社會上人們的心理問題嚴重」。 近日,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心理健康的人壽命更長。
-
創傷和傷害對我們的影響居然會代代相傳?
表觀遺傳學是指基於非基因序列改變所致基因表達水平變化,研究的是啟動和關閉基因的外部或內部機制。令人興奮的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記憶可以跨越幾代人。對創傷經歷的適應也可以代代相傳,作為一種告知後代生存方法的方式。
-
晚上睡覺要開燈的人,內心在怕什麼?困擾多年的疑問終於被解開
這種情況主要和成長的經歷有關,尤其是童年經歷,比如受到過驚嚇和創傷,沒有接受正確的引導,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種潛意識的害怕,慢慢的會形成對光的依賴。其實大多數都是心理在作祟,可以到相關專業機構需求幫助,畢竟開燈睡覺也只能幫助你一時,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
創傷後應激離我們並不遠,PTSD該如何防治?
我們經歷的創傷事件都會導致創傷後應激嗎?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又如何防治呢?及時對創傷人群進行心理幹預,能避免發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的、公共健康疾病,使患者很痛苦且難治癒的精神疾病。如果在創傷事件發生後能通過一些心理評定工具來初步評定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有助於篩選出PTSD高危人群,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幹預策略。
-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診斷及調節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死亡,如目睹地震、車禍、突發公眾事件或受到死亡威脅,或嚴重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
-
人為什麼要睡覺?睡眠剝奪造成身心傷害
長時間不睡覺之後,我產生了嚴重的身心問題,產生了幻覺,視線失去了焦點,我的身體也虛脫了,最終一下子失去了知覺。我知道,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也會發生在其他長時間不睡覺的人身上,不管他們是否是自願的。 對睡眠剝奪的淺層了解 人們對睡眠剝奪是不了解的,但是它可以通過無數的方式對人造成身心傷害。失眠會引起幻覺、精神病和長期記憶障礙。
-
解離的發生與創傷的治癒
,幾年前我片段式觀看過,也曾經被片名迷惑以為是一部愛情劇,這次是把它認同為精神疾病題材的劇,用兩天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完的,很感動。挑燈夜寫,今天呢我非常的迫不及待,很想利用這部電視劇,給大家講講心理學研究發現的一種很有趣的現象—解離,我想這個名詞的由來與物理學中的電解離一定有著一些關係。
-
研究證實青少年創傷後的負性情緒麻木與PTSD有強關聯
情感麻木是個體經歷創傷性事件後常出現的一種異常情緒性反應,也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症狀之一。情感麻木表現為對具有情緒效價的刺激難以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根據受限的情緒類型又可進一步區分為正性情緒麻木和負性情緒麻木。
-
創傷後的成長:那些殺不死你的,只會讓你更強大
從自我發展的角度,外在環境是決定選擇重要的因素,但當把選擇的權利交給環境時,就沒有做心理選擇,這樣容易有一種無力感。但是當選擇的依據是: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風險就不是決定選擇的因素,而是要判斷它是否能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志向。
-
研究表明:經歷過飢餓童年的人,自控力會極差、更難跟人相處
經調查顯示,兒童時期挨餓和成年後自控力差、暴力存在明顯關聯!研究的數據來源是一項關於酒精與其相關狀況的國家流行病調查。在2001-2002年和2004-2005年的兩次調查中獲得數據,第一次為抽樣調查,總人數為709人,第二次是調查第一階段抽樣對象的整個家庭成員。
-
比利·林恩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不是懦弱畏戰
士兵們心理及生理之所以出現嚴重異常,極有可能是患上了一種被稱作PTSD的精神疾病,中文名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在影片中,主角林恩的姐姐就試圖證明自己的弟弟患上了PTSD,希望他因此而留在國內治療,不再被派往戰場。那麼,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PTSD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