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2020-11-29 媛媽育兒日記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前段時間寫恆河猴實驗與哭聲免疫法、碗櫃理論的衝突時,突然想到這個觀點:

人類從出生伊始,就一直為了獲得安全感而努力,直到死亡。這是我們選擇群居、構建越來越堅固的房屋、制定法律約束人性等等行為的原動力。

心理學上也認為,人類的安全感與他們對於死亡的焦慮有關,一切只為了獲得片刻快樂,能忘卻自己還要死亡。

幼年時期,人類和實驗中的小猴子一樣,把媽媽看做全能的「上帝」,哪怕她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但依然藉助她發展自己的依戀與安全感。

再長大一點,會慢慢認識到父親的重要性,將他看為可以承載一切的高山,發展自己的自尊心、獨立品格。

但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並非所有人都能在生命早期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這麼小懂什麼,況且嬰幼兒時期又沒什麼記憶,哪來的童年創傷呢?

其實,所有的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了創傷。兒童創傷協會中就有眾多難以置信的兒童創傷案例,但為了避免給大家帶來痛苦感受,這次就不寫了,可以自行搜索。

01嬰兒的大腦能記住創傷

首先,創傷是指某一個經歷對人造成了嚴重損壞,使其壓力響應系統失常,遇到相似事情就會變得更加敏感且出現強烈反應。

永遠不要認為嬰兒記不住傷害,今天施以虐待,明天他仍然會向你伸手要抱抱。

但其實創傷經歷得越早,產生的毀滅作用就越大。黑暗的嬰幼兒時期,會讓孩子長到兩歲之後難以過上正常的生活,這樣的傷害不僅僅是心理上的,還可能出現在身體以及智力上。

◆羅馬尼亞的孤兒

這也是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孤兒,特殊的法案導致羅馬尼亞許多父女不得不選擇地下墮胎手術。由於缺乏安全保障,23年的時間內,超過1萬名婦女喪生,這就導致大量的嬰兒被送到孤兒院中撫養。

由於孤兒院的護理人員無法應對如潮水一般湧來的嬰兒,於是只能採取制度化管理,一個人照顧10個、20個甚至40個嬰兒。

因此,每個嬰兒都必須保證7點起床,7:30喝奶,8點換尿布。如果孩子換完尿布沒多久就又弄髒了,工作人員也沒有時間幫他換新的,必須等好幾個小時,一直到下次換尿布的時間。

除了換尿布和餵食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之外,其餘時間這些嬰兒都無法與其他人接觸,只能盯著天花板、牆面或者小床的柵欄。

之後,許多孤兒被歐美家庭收養,然而即便後期的生活環境是溫暖正常的。在一項長達13年的追蹤研究中,他們的表現卻不樂觀。

嬰幼兒時期在孤兒院的經歷,給他們的大腦造成了巨大創傷。無論大腦發育、身體發育還是適應能力、學習能力,都遠遠落後於正常成長的兒童。

02創傷改變大腦的機制

從嬰兒時期一直到青少年,孩子的身體發育都保持線性發展,比如我們常說的身高體重。

但大腦的發育規律卻並非如此,在媽媽的子宮中大腦就已經發育到了一定程度,出生後的三四年大腦系統建設已經完工一大半。

從下面這張圖可以得知,一個4歲小孩的大腦,就已經能達到成年人大腦體積的90%。而孩子大腦中的神經系統,也在此時完成階段性竣工。

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的大腦從此以後就不發展了,只是說成長速度會出現顯著降低。

下面這張圖,就是剛出生、6歲與14歲孩子神經元的突觸數量。

孩子小時候接觸到的東西越多,大腦中的神經元和知識也就越豐富。

但腦容量是一定的,如果嬰幼兒時期一直受到的是父母的漠不關心或傷害,那麼孩子的大腦就會對恐懼、悲傷這類負面情緒變得十分敏感,而他們感受到快樂、喜悅的神經迴路,就會被慢慢修剪掉。

也就是說,即使嬰幼兒時期的記憶比較模糊,甚至毫無記憶,但所有的傷害性行為都會對其大腦進行塑造和修剪。

大家可以更直接地理解為孩子在早期,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

03依戀理論

這是1973年由英國心理學家鮑比提出的,他認為嬰兒與撫養者之間的互動模式,會形成早期依戀,而依戀是否健康,則攸關孩子未來對親密關係的期望和感知。

也就是說,那些從小沒有從父母那裡獲得充足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在為人處事以及面對親密關係時的處理,也會不恰當,並出現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感知。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都屬於不安全依戀。只有幼年時期能得到媽媽及時的回應與關注的嬰兒,才能形成安全型依戀。

家長不必擔心這會寵壞孩子,因為三歲之前的孩子哭鬧是沒有目的性的,3~6歲才是塑造性格與立規矩的關鍵階段。

如果父母沒有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游離在不安全的邊緣,成為不幸福的人。

04如果早期經歷給孩子造成創傷,應當如何補救?

首先,好消息是大腦具備很強的可塑性,而不安全依戀也可以通過良好的關係進行改善。

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親子關係。

著名的哈佛幸福研究認為,決定人生是否幸福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良好的社會關係。

因此,父母需要與孩子重建信任、信心,而後再通過自己真誠的行為,幫助孩子找回安全感。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一定不能操之過急,如果強迫孩子敞開封閉良久的心扉,只會讓他們如同驚弓之鳥,變得越來越危險。

正確的方式是父母保持、持續、有耐心且不斷重複的關愛,尊重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情感需求。相對於考試分數來說,父母要明白,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社交技能,哪怕他只是漫無目的地聊天。

當然,最重要的仍是預防。相信每一個媽媽對待孩子都會有本能的憐惜,看到孩子傷心大哭,都會下意識安撫。

不必違背自己的心,就去安撫吧!

碗櫃理論中比較著名的「哭聲免疫法」,早已被證明是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的。提出者華生自己的子女也深受其害,童年時期的冷漠讓他們長大後出現種種問題行為,希望中國的父母們不要再犯這個錯誤。

面對3歲前孩子的需求,儘可能回應與滿足,是父母給孩子最溫暖、最寶貴的財富。

相關焦點

  • 大腦是如何將不同的事件聯繫起來形成記憶的?
    美國警方曾經披露出這樣一起安檢,一名女性走在街上聽到砰的一聲,緊接著,她發現走在她前面的男友已經中槍倒在了血泊之中。男友的中槍對這名女性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心理影響,在一個月後,這名女性便住進了醫院。她描述,垃圾車發出的噪音讓她引起極大的心理恐慌,她的大腦在垃圾車發出的響聲與她曾經目睹到的毀滅性景象之間形成了一種深刻而持久的聯繫。
  • 如何強化或抑制記憶?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或可操縱記憶
    大腦中有一處形狀類似腰果的結構,名叫海馬體,其中儲存著構成回憶的感官和情緒信息。這些回憶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世上不存在兩段完全相同的回憶,我們擁有的每段回憶都儲存在一套獨特的腦細胞組合中,其中包含著與這段回憶相關的所有環境與情緒信息。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腦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或許操控人類記憶痕跡的時代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什麼是記憶?1904年,德國生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提出了一個觀點,指出記憶的痕跡是由一組不連續的大腦細胞連接之後拼湊起來的。他將這種想像中的生理迴路稱為「engram」,即「記憶痕跡」。
  • 對小鼠的研究揭示了大腦如何將事件聯繫起來形成記憶
    幾分鐘後,她發現走在她前面的男朋友中槍了。一個月後,這位女士來到急診室。她說,垃圾車發出的噪音引起了恐慌。她的大腦已經在響亮的聲音和她所目睹的毀滅性的景象之間形成了一種深刻而持久的聯繫。這個故事由臨床精神病學家和一項新研究的合著者Mohsin Ahmed醫學博士轉述,是大腦記憶和連接時間分離事件的強大能力的一個強有力的例子。
  • Science:大腦記憶形成新機制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利用新型的「NeuroGrid」技術,科學家們發現睡眠能夠促進大腦與記憶形成有關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大腦中一類叫做海馬區的結構對於新形成記憶向永久記憶轉變具有關鍵的作用,此前研究者們已經發現:在睡眠階段,大腦海馬區會產生一種高頻的神經信號,他們認為這一信號對於記憶的儲存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這項研究則證明了這一信號的存在,以及證明了它們的具體分布位點是在複雜感受性信息進行處理的大腦區域。
  • 3歲以下記憶都是空白?但這兩件事,孩子不僅不會忘還會損傷大腦
    我們很多人在翻找自己的記憶的時候,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3歲以前的記憶都很模糊,甚至完全想不起來,這是因為我們當時的大腦沒有發育完善,思維空間沒有構成,導致根本記不住事。大部分的記憶就在腦海中飛速的經過,很少停留,或者存在於很短時間就會直接被忘記,所以家長們也都認為所有的孩子3歲之前都是空白記憶的狀態,無論發生什麼長大後都是想不起來的。
  • 寶寶3歲前的記憶會消失?如果你家孩子記不住,那他可能會很幸福
    這個時候就有人問了,自己的記憶為什麼會想不起來?這就像一個監控的內存卡,記錄下來的片段多了,就會一點點被覆蓋。所以,能留在我們腦海裡的的記憶都是很重要的記憶,而那些並不重要的記憶就在我們的大腦深處,如果不是特別需要的話,我們是不會想起來的,這就形成了「記憶錯覺」。
  • 大腦把記憶存在哪
    記憶雖然看起來神秘莫測、難以觸及,但它其實也有著堅實的生理基礎。神經科學的教科書是這樣說的:兩個相鄰的腦細胞通過連結的突觸釋放化學物質傳遞信息時,記憶就形成了。當大腦再次回憶時,這些連接就會被重新激活,並得到加強。
  • 解離的發生與創傷的治癒
    而更加慘烈的是在他16歲時又遭遇了一次極其嚴重的單純型創傷,在一次遭受繼父毒打的過程中,當他的哥哥反抗時,張宰烈拿起了菜板上的小刀,插入了繼父的身體,隨即暈了過去,這一刀沒有中要害刀口也不深,他的哥哥走到繼父身邊查看情況,卻被趕來的母親恰巧看到了這一幕,他們的母親獨自留下點燃了屋子燒死了這個毒打了她多年的男人,這一幕都被在哥哥背上甦醒過來的張宰烈在門口鏡子裡的倒影看到了,他卻在法庭上指認了自己的哥哥是兇手
  • 刺激大腦海馬體的不同部位可以增強或控制記憶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神經學家史蒂夫·拉米雷斯(Steve Ramirez)對記憶很感興趣,他認為,大腦中的一個小結構可能掌握著未來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治療技術的關鍵,有一天,它會讓臨床醫生增強積極記憶或抑制消極記憶。在我們的大腦中,一個叫做海馬體的腰果狀結構儲存著組成記憶的感覺和情感信息,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 研究找到負責大腦短期記憶形成的區域
    「當我們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通過兩條不同的方式進行短期記憶:反覆重複該詞語的發音,或將它的意思進行理解」。該文章的第一作者,來自Baycrest's Rotman研究所的Jed Meltzer博士說道:「這兩種策略都能夠建立較好的短期記憶,但根據意思進行記憶能夠更好地維持長期的記憶。這也體現了一些事情不是越努力效果越好。」
  • 科學家發現記憶並不僅僅是儲存在大腦中的,而且記憶可以進行轉移
    有一種觀點認為,每個人之所以是獨特的,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著不同的記憶,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處事與他所保有的記憶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記憶會造就不同的人格。而這些珍貴的記憶都是保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的。即使是一些認為意識與大腦獨立存在的科學家也毫無疑問的承認記憶是存在與大腦之中的,如果意識,也就是所謂的靈魂和大腦相脫離,那麼也會瞬間喪失所有的記憶。雖然人類的大腦構造極為複雜,而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也極為有限,但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是知道記憶儲存在大腦的什麼地方。當然,人類存儲記憶並不只是為了存儲,而是為了使用,所以記憶會在大腦的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也只能在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在原理上,這項研究揭示了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那些在創傷後壓力症中變得過於活躍的細胞,」澳大利亞昆士蘭腦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主管Pankaj Sah說,「某種程度上,發現這些非常完整的記憶可以如此離散,實在是令人意外。」第一次有關人類記憶形成和儲存的實驗性證據要追溯到1953年。當時,27歲的美國人亨利·莫萊森為了治療癲癇症,切除了大腦中三分之二的海馬體。
  • 一種大腦活動模式形成永久恐懼記憶
    大腦活動可以預測到一次可怕的經歷何時將成為永久的恐懼記憶,這是《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 J Neurosci:科學家們發現關鍵蛋白的在記憶形成中表觀遺傳學...
    2018年9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了解記憶的形成可以幫助精神病學,神經學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並可能有助於減輕精神疾病中的適應不良記憶。在記憶重建相關研究中已經有了兩個重要的發現。
  • 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竟在同時形成 | Science 論文推薦
    莫萊森手術之前的記憶完好無損,他也還能學習新的操作流程和廣義概念,只是無法以意識圖像和故事的形式回憶起發生過的事情。 這對莫萊森來說是個悲劇,但神經病學家從他的手術創傷中了解到,雖然長期記憶實際儲存在大腦表層名為新皮層的部位,其形成卻與海馬體有關。這種記憶轉移的現象讓研究人員相信,短期記憶是先形成並儲存於海馬體中,再整體轉化為長期記憶的。
  • 美科學家捕捉到老鼠大腦記憶形成的過程
    最新視頻顯示老鼠大腦中的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研究人員稱,這對於我們理解大腦如何運行具有重要意義。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最新視頻拍攝到老鼠大腦中記憶的真實形成過程,視頻中顯示老鼠大腦螢光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
  • 最新解密: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大腦中的記憶構建模塊。       所謂的 「神經元集合」是指大腦內在特定活動中可以被重複共同激活的一組功能上相關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共同組成神經網絡,在記憶存儲和提取時,神經元可按時空次序依次被激活。而人類一直無法真實的觀察到這個奇妙的過程。
  • 嬰幼兒3歲以前沒有長期記憶,但是這兩件事是例外,寶媽要警惕
    大概有很少人會記得自己三歲之前的記憶,有部分朋友,就連小學三年級前的記憶都很難展現在腦海中,之前有心理專家說過,其實小傢伙們在3歲以前,幾乎沒有長期記憶。這一說法在多數人身上都得到了證實,但在部分孩子身上卻又被推翻,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一起來看看。
  • 大腦中有導致恐懼記憶反覆的神經元:有助於治療焦慮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組細胞是導致恐懼記憶突然反覆出現的原因(人類大腦中最神秘區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究者就某些治療焦慮、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方法應該如何使用提出新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