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記憶並不僅僅是儲存在大腦中的,而且記憶可以進行轉移

2021-01-09 科學信仰孫晨

有一種觀點認為,每個人之所以是獨特的,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著不同的記憶,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處事與他所保有的記憶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記憶會造就不同的人格。而這些珍貴的記憶都是保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的。即使是一些認為意識與大腦獨立存在的科學家也毫無疑問的承認記憶是存在與大腦之中的,如果意識,也就是所謂的靈魂和大腦相脫離,那麼也會瞬間喪失所有的記憶。雖然人類的大腦構造極為複雜,而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也極為有限,但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是知道記憶儲存在大腦的什麼地方。

當然,人類存儲記憶並不只是為了存儲,而是為了使用,所以記憶會在大腦的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也只能在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但是最近一些科學家的研究顛覆了這種傳統的認知,科學家發現記憶並不僅僅存在於大腦之中,至少對於很多動物都是如此。那麼記憶除了能夠存儲於大腦之中,還能夠存儲在哪裡呢?相信大家都聽說過RNA吧,也就是核糖核酸,這種物質存在於生物細胞之中,其中記載著生物的遺傳信息。而此次的科學實驗發現RNA不僅能夠存儲遺傳信息,還能夠存儲記憶,並且這種存儲於RNA之中的記憶還可以進行傳遞。

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記憶如何傳遞呢?科學家用一些動物進行了相關的實驗。比如科學家先用電擊的方式來刺激海蛞蝓,通過屢次電擊,讓海蛞蝓對電擊產生記憶,從而對電線產生畏懼。接下來科學家用了一個極為簡單的辦法,就是利用物理注入的方式將對電線產生記憶的海蛞蝓的腦物質轉移到其他的海蛞蝓體內,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這些未受過點擊的海蛞蝓同樣也對電線產生了反應,這個實驗初步證實了記憶的可轉移性。不過單一的動物實驗並不具有普遍的說服力,而且實驗結果也可能具有不可重複性,因此科學家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實驗。

這次的實驗對象是實驗室的常客,也就是小鼠。如果說對於電擊只是一種應激反應,那麼科學家這次給小鼠灌輸的記憶相對要複雜很多,科學家先是訓練小鼠在迷宮中尋找出口,當訓練完成之後,科學家們便將這些受過訓練的小鼠的RNA進行提取,然後注射到未曾經受訓練的小鼠之中,實驗結果非常明顯,這些小鼠雖然沒有受過訓練,但是在注射了RNA之後,他們在迷宮中尋找出口的能力顯著增強了,這進一步證實了記憶的可轉移性。雖然屢次的動物實驗都取得了成功,不過不同生物之間是具有差別的。

人類是否能夠通過RNA進行記憶的傳遞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而且這個研究過程恐怕並不輕鬆。如果有朝一日記憶真的能夠在不同個體之間安然轉移,那麼我相信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一定會成倍的增加,屆時人類實現第三宇宙文明真的將不再遙遠。即使是往小了說,人類也可以利用記憶轉移的能力還治療很多精神類或心理類的疾病,比如記憶力衰退和喪失,又或者是創傷後遺症等等。不過這也涉及到了一些倫理問題,如果每個人都擁有類似的記憶,那麼我們的個人獨特性將如何保持呢?這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人類記憶可以轉移重載?科學家表示未來可以複製,你認同嗎?
    現在醫學技術如此的發達,人類的記憶真的能夠提取、轉移、重載嗎?如果將一個人的記憶放在另一個人的大腦中,那是屬於生命的延續還是道德的迫害呢?從醫學家的角度來看,人的記憶可分為三類,分別是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和瞬間記憶。長期記憶,就是銘記在內心的,比如童年的幸福趣事;短期記憶,就是短時間需要記住,比如短期的工作計劃。瞬時記憶,就是需要瞬間技術加以利用比如常見的考試、課前提問等。
  • 外媒:大腦中沒有儲存記憶的地方,記憶便是系統本身
    這些都不僅僅是簡單的畫面,是不是?在回憶的過程中,你還能記起當時的氣味、色彩、某人說的趣事、你心中的感覺……等等。  這些片段僅有幾毫秒長。大腦收集、聯繫並創造這些片段的能力便構成了每段回憶的基礎,往大了說,也就是構成你這個人的基礎。這不只是某種形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
  • 記憶可以移植?沒那麼簡單
    2015年,來自法國巴黎理化工業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使用「回放過程」在睡著的小鼠大腦裡創造了新的記憶。  動物和人類睡眠時,大腦經常回放白天的活動,這可以加強記憶並學習新技能。科學家使用這一回放過程,在睡著的小鼠大腦裡創造了新的記憶,並稱這一技術未來可以用於人類。當小鼠在探索「競技場」的時候,科學家使用電極監控活躍的腦細胞,分離出與競技場對應的特定腦細胞。
  • 記憶的秘密:大腦不會儲存記憶,因為它本身就是記憶
    這些都不僅僅是簡單的畫面,是不是?在回憶的過程中,你還能記起當時的氣味、色彩、某人說的趣事、你心中的感覺……等等。這些片段僅有幾毫秒長。大腦收集、聯繫並創造這些片段的能力便構成了每段回憶的基礎,往大了說,也就是構成你這個人的基礎。這不只是某種形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
  • 美科學家實現動物間記憶轉移,將改寫大腦記憶儲存模式?
    這項發現為有朝一日應用RNA療法重塑丟失記憶提供了新可能。如果結果正確,它將撼動整個記憶及學習研究領域。研究已於本周在神經系統科學學會的在線期刊eNeuro上發表。許多科學家會對該研究持保留意見。海兔是神經科學領域強有力的模式生物,但其簡單的腦部與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該試驗需要在腦結構更複雜的動物上重複。
  • 大腦儲存記憶?不 因為它本身就是記憶
    這些都不僅僅是簡單的畫面,是不是?在回憶的過程中,你還能記起當時的氣味、色彩、某人說的趣事、你心中的感覺……等等。這些片段僅有幾毫秒長。大腦收集、聯繫並創造這些片段的能力便構成了每段回憶的基礎,往大了說,也就是構成你這個人的基礎。這不只是某種形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
  • 法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記憶的區域
    新華網巴黎7月5日電(記者楊駿)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據稱,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提供了可能。  邦滕皮等人早先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斷頭真渦蟲能將記憶轉存到再生大腦
    塔夫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種被稱作真渦蟲的黃色小蠕蟲,不僅僅能夠長出它的身體部分。
  • 記憶是可以轉移的嗎,如果把你爸的記憶轉給你,那你是誰
    大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大腦皮層,雖然它只有1.3毫米到4.5毫米那麼厚,但是把它全部展開,總面積可以達到7200平方釐米、它是人類最重要的心理活動器官、其功能和結構非常複雜。 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有移植記憶的情節,把一個人的記憶用某種神奇的儀器移植進另一個人的頭腦中,這個人就擁有了前者的全部記憶,在電影中、除了移植普通的記憶,還能移植知識和技能。
  • 巴黎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並調出記憶的區域
    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開闢了新路。 邦滕皮等人早前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大腦儲存並調用長期記憶的區域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被發現並確定。
  • 記憶存在於人類大腦中,能否將其轉移?科學家給出答案
    記憶研究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熱門項目,同時也是一個神秘又複雜的命題。經過了很多年,科學界對記憶研究也有很多不菲的研究成果和發展,那麼人類關心的仍然是人類記憶能否被有效利用?能否將其轉移呢?對於記憶研究,世界上的科學家都對著進行了許許多多的實驗去證實,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
  •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但據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導,美日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大腦會同時製造某一事件的兩種記憶:一種供當下用;另一種則永久保存。新發現改寫了以往的記憶規則,有助進一步釐清包括痴呆症在內的與記憶有關疾病的病因。自上世紀50年代伊始,科學家通過對亨利·古斯塔·莫萊森(出了名的健忘症患者)進行一系列研究後得出結論:大腦的海馬體存儲短期記憶;而皮層是長期記憶的「家園」,記憶在海馬體內形成,接著移到大腦皮層並在此處「堆積起來」成為長期記憶。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聯合成立的神經迴路遺傳中心的科研團隊卻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 大腦記憶或許來自於海馬體的腦電波振蕩,科學家發現一種奇特波動
    所以從科學角度來說,任何一種科學研究,都沒有比大腦研究更複雜,這裡面有很多重要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大腦結構非常緻密,而且裡面的活動更是牽涉到很多學科,因此科學家想要單獨破解某一個課題的時候,才發現他們需要了解更多,其他的大腦知識,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很淺薄的範圍之中。
  •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2020-11-23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寫小鼠記憶實驗發現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
    記憶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的話,這項技術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有望治癒那些正經受恐懼症、創傷後心理紊亂以及其他焦慮症困擾的患者們。日前,一項重寫小鼠記憶的實驗就發現了涉及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8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對該相關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報導。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夏洛克的「記憶宮殿」是真的嗎?大腦是怎樣儲存記憶的?
    英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的神經科學家金·斯塔肯菲爾德(Kim Stachenfeld)說,「我們的語言中充滿了推理和記憶的空間隱喻。」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研究表明,至少對於我們記憶和導航這兩種能力來說,這些隱喻在大腦中可能具有物理基礎。大腦中的一個很小的海馬狀結構對這兩種功能都至關重要,而且我們有證據表明,這兩種功能的基礎可能是相同的編碼模式——一種基於網格的表示形式。
  • 科學學習,你了解大腦是「如何記憶」的嗎?
    大腦是非常神秘的人體器官,對大腦的研究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那麼大腦到底是怎樣工作的,我們了解這些科學,對於我們有效的學習,科學的學習,準確記憶,記憶輸出都至關重要。第一,大腦是如何存儲記憶的呢?大腦中,記憶系統的核心部位有三個:內嗅皮層、海馬體和新皮層。我們把大腦的記憶系統假想成一個具有自我思想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