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海馬體是大腦中的中心區域,其在將來自短期記憶的信息轉移到長期記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海馬體眾多相互交錯的部分中,研究人員重點對苔狀細胞(mossy cells)之間的相互連接進行了研究,苔狀細胞能接受關於環境和所謂的顆粒細胞的感覺輸入新信號,在諸如阿爾茲海默病等疾病中,大腦的這部分區域是最先受到影響的部分之一。

圖片來源:Ryuichi Shigemoto

文章中,科學家們使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該項研究,首先他們將海馬體置於顯微鏡下來研究什麼樣的結構能促進苔狀細胞連接到顆粒細胞上,從而就能揭示許多複雜的關聯;其次,研究者利用鈣成像技術來實時監測神經元的活性,因為這些被遺傳修飾的細胞被激活時其就會發光,當將動物暴露在一種新環境中幾天後,苔狀細胞向顆粒細胞發送的信號的活性首先會升得很高,隨後就會變得越來越低,當研究者將小鼠置於另外一種新環境時,這種信號活性就會開始升高,這就表明,這些神經元或許與處理新環境信號的輸入有著特殊的關聯。

隨後研究人員追蹤了特殊信號在神經元中留下的痕跡,這些細胞中的神經活性能夠誘發特定基因的表達,這就意味著會產生相應的編碼蛋白質,而且其活性越強,所產生的蛋白質就會越多,而在顆粒細胞中,研究者發現了這種蛋白質的產生每期或與苔狀細胞的活性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利用行為研究觀察了海馬體中的信號通路對大腦記憶形成的影響效應,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闡明記憶形成和機體行為之間的關聯或能告訴我們關於很多大腦功能的信息,研究者將動物模型置於一種新環境中,並使用了一種負向的感官刺激,隨後小鼠很快就會學會將新環境與不愉快的感覺聯繫起來,同時研究者還測定了小鼠在新環境中的負面反應狀況。

當研究者利用藥物來抑制苔狀細胞(接受來自新環境的信號)的活性時就會對其進行負向調節,結果發現,小鼠並不會記得新環境和不愉快感受之間的聯繫,此外,當小鼠首先習慣新環境並根據狀況進行調節時,其機體並不會激活苔狀細胞,而且研究者也並未發現環境和對小鼠衝擊之間的關聯。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人為地激活苔狀細胞,即使小鼠已經適應了新環境,這種關聯仍然會形成,這或許就清楚地揭示了海馬體中的苔狀細胞是如何對新的輸入信號產生反應並且誘發小鼠機體產生新的長期記憶的。

那麼人類大腦中是否存在完全相同的過程,目前對於科學家們而言還是一個疑問,但當前的研究發現或許是幫助理解最複雜器官(大腦)這一部分功能最重要的一步,研究者認為他們未來總有一天能揭開影響大腦記憶的神經變性腦部疾病的發病機制,但這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研究者表示,目前該領域的研究非常激烈,而且新的發現層出不窮,目前關於新記憶的形成有很多爭議,而且本文研究發現也印證了一種現有的假設,從而就為後期科學家們進行更為深入的神經科學領域研究及深入理解大腦的功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只有通過研究動物執行特殊行為時的大腦功能或許才能夠理解大腦是如何儲存和加工信息的,目前除了體外或矽片模型外並沒有其它方法能作為替代研究手段;當然了,後期研究人員還會繼續深入研究更好地理解大腦中記憶形成的過程。(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Felipe Fredes,Maria Alejandra Silva,Peter Koppensteiner, et al. 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 Current Biology. Published:October 15, 2020. DOI:10.1016/j.cub.2020.09.074

【2】Remembering novelty: Researchers work to better understand process of memory

by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stria

相關焦點

  • Cell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 《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這些重要的神經細胞也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doi:10.1038/s41598-020-71528-3參與大腦學習和記憶形成的海馬興奮性突觸強度的長期增強(LTP)和長期抑制(LTD)機制已經被科學家們分別進行了解釋,但目前研究人員還並未全面解釋其背後的分子機制;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題為「Mechanism underlying hippocampal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2020年10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供了證據,表明工作記憶並不是整齊地局限在一個大腦區域,而是需要至少兩個大腦的同步活動。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
  • 美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分子機制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2日發表報告說,研究人員已繪製出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部分分子機制,有望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靶點。這項最新研究顯示,小鼠神經元中一種被稱為CPEB3的蛋白質能使神經元存儲長期記憶。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Cell:挑戰教科書!揭示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機制
    儘管科學家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健康的多巴胺細胞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機制知之甚少,這一差距限制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一系列多巴胺相關疾病的方法的能力。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大腦中負責精確分泌多巴胺的分子機制。
  • 美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2日發表報告說,研究人員已繪製出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部分分子機制
  • Aging Cell: 揭示AD早期記憶衰退的突觸相關分子機制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魯友明教授團隊在Aging Cell上發表了一篇講述突觸功能障礙導致早期AD記憶精準性下降的文章,該研究顯示在小鼠模型中,通過沉默miR-128或破壞miR-128與STIM2的結合會導致STIM2表達升高,進而恢復突觸功能,挽救AD小鼠的記憶障礙。該研究揭示了突觸相關的分子機制在維持記憶精準性中扮演的角色,為AD早期的記憶衰退提供新的思路。
  • Cell·女朋友走丟了,大腦GPS這樣操作?科學家揭示記憶如何支撐大腦...
    土豪叫個滴答專車不用腦子直達,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啟動大腦內部GPS系統小毛驢找到目的地。首先大腦會搜索出與目的地B的海馬位置細胞,並啟動它,隨後另外一種能夠產生坐標體系的網格細胞開始工作,進行精確定位與路徑搜尋,並找到最短路逕到達目的地。
  • Cell:揭示巨噬細胞吞噬死亡細胞產生分子記憶機制
    以這種方式,免疫細胞對這次吞噬形成分子記憶,從而影響它們的炎性行為。」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黑腹果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一種特定的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如何被活化以便對損傷或感染作出反應。果蠅的使用允許研究人員針對免疫細胞在活的有機體內遷移時的動態行為拍攝時移影片。這也允許他們輕鬆地操縱果蠅內的基因和信號通路來測試哪些基因在免疫細胞行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這些重要的神經細胞也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得益於過去幾年技術的提高,科學家們現在可以以更高的解析度,把鏡頭拉近到印跡細胞內部,緊密追蹤記憶的形成過程。根據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這篇論文第一次真正揭示了一個神秘的過程,看到不同基因如何被激活,以及調節這些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學機制。」蔡立慧說。
  • 科學家對腸道-大腦對話分子機制有新認識
    小鼠腸道感覺細胞通過血清素直接與腸道神經元進行對話,讓大腦知道某些化合物是否存在。這些腸道細胞將腸道的內含物告訴大腦。但是對這種腸道-大腦對話的分子機制的認識因技術限制受到阻礙。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原創 Anne Trafton 阿爾茨海默病當大腦對新的經歷形成記憶時,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s,也稱記憶痕跡細胞)的神經元會對記憶的細節進行編碼,之後每當我們回憶時,這些神經元就會重新激活。
  • Neuron:記憶形成的最新分子機制
    2018年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MIT的神經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神經元記憶相關突觸變得更加強壯的細胞信號通路,這一發現首次指出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於海馬區一個叫做CA3的區域介導的。研究者們發現此前負責調控神經元基因表達活性的蛋白Npas4能夠調控海馬區CA3區域以及齒狀回區域內神經元的連接強度。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4】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doi:10.1126/science.aas9204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當形成記憶時,某些神經元之間形成更大的更密集的連接。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
  • 我國科學家揭示麻雀選食高粱的分子機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麻雀選食高粱的分子機制 來源:光明日報 • 2019-09-26 15:45:42
  • Cell子刊解讀!揭秘缺氧狀態損傷大腦健康的分子機理!
    2020年10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題為「Non-canonical Targets of HIF1a Impair 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 Func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低氧狀態下大腦細胞功能的異常或許是由原本具有保護作用的相同應答系統所引發的
  • Cell:科學家揭示分子伴侶催化蛋白質正確摺疊的分子機制
    2014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蛋白質是細胞維持正常生存及進行許多生化過程的主角,其對於很多細胞活動,比如細胞代謝、信號傳輸都具有關鍵的作用;然而在蛋白質完成其多種任務之前,其像鏈狀一樣的分子會採取一種三維成像的構象模式
  • Cell:科學家鑑別出大腦長期記憶背後潛在的生化機制
    ,同時創造新的記憶,但為何過去的有些記憶已經消失但有些人卻會一直記住?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斯道爾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的科學家就鑑別出了一種可能性的生化機制,即神經元可以通過機體短暫的經歷來產生並且維持長效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