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ng Cell: 揭示AD早期記憶衰退的突觸相關分子機制

2020-12-04 腦科學君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在功能上發生聯繫,進行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而突觸功能障礙是阿爾茨海默病(AD)的重要神經病理學特徵。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魯友明教授團隊在Aging Cell上發表了一篇講述突觸功能障礙導致早期AD記憶精準性下降的文章,該研究顯示在小鼠模型中,通過沉默miR-128或破壞miR-128與STIM2的結合會導致STIM2表達升高,進而恢復突觸功能,挽救AD小鼠的記憶障礙。該研究揭示了突觸相關的分子機制在維持記憶精準性中扮演的角色,為AD早期的記憶衰退提供新的思路。

(一) AD模型小鼠早期存在MC細胞的突觸功能障礙

早期有報導顯示,齒狀回的MC細胞 (mossy cells,一種興奮性神經元) 可直接支配SST細胞(表達生長抑素的細胞),進而控制記憶的精準性。本研究數據表明,在AD 早期確實存在MC細胞突觸末端釋放的神經遞質減少,提示從MC到SST細胞的突觸傳遞功能障礙可能是AD早期記憶不精確的原因。

圖1. MC細胞的突觸功能障礙

(二) 在AD模型小鼠早期,MC的激活可以挽救小鼠記憶的不精確

該團隊發現激活MC細胞,可以恢復記憶的精確性,進一步從反面驗證AD早期突觸變性和記憶不精確之間的因果關聯。

(三) 在AD模型小鼠早期,MC的激活可以挽救LTP

LTP指突觸傳遞的長期增強,是學習和記憶的細胞基礎。該研究進一步表明AD早期MC和SST細胞之間突觸傳遞的LTP受損,且這種損傷可被逆轉。

(四) 在AD模型小鼠早期抑制miR-128可恢復STIM2翻譯

為了進一步探討其內在分子機制,該團隊著重關注了突觸基因表達的變化。STIM2涉及突觸釋放神經遞質相關Ca2+調節過程,STIM2可檢測內質網中Ca2+穩態並參與Ca2+的細胞事件。由此該團隊在幹預STIM2的表達後,觀察到了miR-128表達的改變。並在沉默miR-128後,發現可促進STIM2蛋白的表達,從而完全恢復AD小鼠中從MC到SST細胞的突觸傳遞作用。且破壞miR-128與STIM2結合的LNA-STIM2具有相同的作用。

圖2. STIM2工作機製圖

目前認為AD的特徵性改變是:進行性記憶減退,隨後喪失廣泛的認知功能。長期以來一直認為Aβ的沉積和tau蛋白異常聚集是神經元變性的原因。然而本研究表明記憶喪失最初是由突觸功能障礙引起,而非神經元死亡。本研究通過大量行為測試表明:記憶不精確是AD最早的神經系統症狀,且此種症狀與突觸傳遞功能障礙有關,並進一步確定突觸變性的分子機制,為之後AD的幹預型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編譯作者:小飛俠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Victoria, 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參考文獻:

Deng M, Zhang Q, Wu Z, et al. Mossy cell synaptic dysfunction causes memory imprecision via miR-128 inhibition of STIM2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r 28]. Aging Cell. 2020;e13144. doi:10.1111/acel.13144

相關焦點

  • Aging Cell:雷帕黴素或能有效抑制年齡相關的大腦功能退化
    2019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ging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安東尼奧健康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藥物雷帕黴素或能改善因年齡相關導致的大腦血流量(流向大腦)減少及記憶力下降的狀況;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開發有效抑制或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新型療法至關重要。
  •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2020-11-26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皮膚的衰老伴隨其屏障和防禦功能的降低以及皮膚衰老相關疾病發病率的升高。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
  • Cell:揭示巨噬細胞吞噬死亡細胞產生分子記憶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5月19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rpse Engulfment Generates a Molecular Memory that Primes the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Response」。免疫細胞在我們的身體維持和修復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Cell:挑戰教科書!揭示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機制
    儘管科學家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對健康的多巴胺細胞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機制知之甚少,這一差距限制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一系列多巴胺相關疾病的方法的能力。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大腦中負責精確分泌多巴胺的分子機制。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
  • 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央廣網上海9月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研究組今天在《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並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後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
  • 研究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皮膚的衰老伴隨其屏障和防禦功能的降低以及皮膚衰老相關疾病發病率的升高。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曲靜團隊與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張維綺團隊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human skin aging的研究論文。
  • 上海生科院揭示介導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它們通過突觸相互聯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並通過其調控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這個網絡中大部分的興奮性突觸位於神經元樹突上一種名為樹突棘的微結構上。在發育早期,樹突棘的數目與突觸的數目快速增加,形成功能性的神經網絡。然而腦內突觸的數目並非多多益善,而是在神經網絡的複雜度達到一定程度後進行優化,從而達到最佳的信息傳遞與儲存效果。
  • Cell:研究人員識別長期記憶的潛在生化機制
    斯託瓦斯醫學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科學家們發現了神經元從短暫經歷創造和維持長期記憶的一種可能生化機制。該研究由副研究員Kausik Si博士和他的團隊進行,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細胞(Cell)》期刊。他們的研究建立在Si博士和哥倫比亞大學Eric Kandel博士及其他科學家之前研究的基礎之上。
  • 頂刊腦訊-第46周 長時程記憶的基因表達機制
    感覺皮層是記憶的重要基礎,儘管其與丘腦有很強的聯繫,但丘腦在記憶中的直接作用還不清楚。本文研究人員藉助在體雙光子鈣成像、光遺傳學、病毒示蹤技術、全細胞膜片鉗記錄和計算模型等手段,發現丘腦部分高級區域(High-order Thalamus)是聯合學習所必須的,不僅傳輸與習得行為密切相關的大腦信號,還受制於局部突觸前抑制。
  • 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2018年7月25日/生物谷BIOON/---記憶是通過突觸效能(synaptic efficacy)的長期變化形成的,這一過程稱為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並且記憶被存儲在大腦中的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的特定神經元集合(即神經元群體)中,它們能夠在相應的事件發生期間被激活。
  • 美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分子機制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2日發表報告說,研究人員已繪製出大腦形成長期記憶的部分分子機制,有望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靶點。這項最新研究顯示,小鼠神經元中一種被稱為CPEB3的蛋白質能使神經元存儲長期記憶。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Cell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 Cell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 Dev Cell :細胞凋亡蛋白酶在突觸消除中的作用
    3月1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和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羅振革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Developmental Cell 在線發表了關於突觸形成精細化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論文題目是Caspase-3 Cleavage of Dishevelled Induces Elimination of Postsynaptic
  • ScienceSignaling|單細胞測序揭示記憶CD8+T細胞的早期前體及分子決定
    +T細胞在應答病毒感染的分化過程中的基因表達模式進行檢測,揭示了siIEL的CD8+T細胞各亞群在分化不同階段具有轉錄異質性,代表著功能不同的組織駐留記憶細胞(Trm)亞群及一群早期Trm前體。;2,命運決定轉錄因子T-bet使得有絲分裂的子代細胞在最開始就出現不同;3,T-bet的非對稱機制可能是由於蛋白酶體的非對稱分布導致;4,微生物感染早期對CD8+T細胞的單細胞表達譜分析鑑定可以預測細胞命運的細胞轉錄特徵;5,極化蛋白atypical PKC介導的非對稱細胞分裂對記憶淋巴細胞的命運決定具有功能。
  • 馬蘭研究團隊揭示古柯鹼獎賞相關記憶存儲的痕跡神經環路機制
    記憶是腦認知功能的基礎,近年來,人們對記憶機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在細胞水平上,我們的記憶究竟存儲在哪裡、記憶是以什麼方式存在等問題,仍然是腦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研究團隊通過選擇性標記和操控在記憶形成(學習)過程中激活的「痕跡神經元」,發現古柯鹼獎賞及相關環境記憶存儲於海馬vCA1和伏隔核中央核腦區的痕跡神經元中,而這兩個腦區痕跡神經元間突觸聯繫的選擇性加強介導了古柯鹼獎賞記憶的提取(回憶),提出特定記憶以痕跡神經元-痕跡神經元相連接形成的特異神經環路形式儲存的假說。
  • 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課題組揭示parkin相關帕金森病的分子機制
    日前,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北大)腦科學研究所周專實驗室發表論文「Synaptotagmin-11 is a critical mediator of parkin-linked neurotoxicity and Parkinson’s disease-like pathology」,揭示了20年未解的parkin失活導致帕金森病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主任、該研究的資深作者Li-Huei Tsai表示:「這篇論文首次真正揭示了不同基因表達波是如何被激活的這一非常神秘的過程,以及這些不同基因表達波背後的表觀遺傳機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