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課題組揭示parkin相關帕金森病的分子機制

2021-01-15 北京大學新聞網

日前,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北大)腦科學研究所周專實驗室發表論文「Synaptotagmin-11 is a critical mediator of parkin-linked neurotoxicity and Parkinson’s disease-like pathology」,揭示了20年未解的parkin失活導致帕金森病(PD)的分子病理機制。相關研究工作於2018年1月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PD是僅次於老年痴呆症的常見神經退行病。Parkin基因失活突變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PD原因之一,導致50%家族性早發PD和20%散發性青少年PD。Parkin突變失活致其底物在多巴胺神經元中異常聚集,產生神經毒性,是致病原因。儘管目前已發現十幾種Parkin底物,但是具體哪個底物導致PD病症並不清楚。突觸結合蛋白Syt11與PD發生有遺傳相關性,但Syt11的生理功能及其與PD的關係也不清楚。周專研究組通過研究神經分泌,去年發現Syt11是首個胞吞負向調節蛋白。它抑制細胞膜形成內陷結構,抑制clathrin介導的胞吞、囊泡循環和神經遞質的可持續分泌(Wang et al., EMBO Reports, 2016)。

本文課題組進一步探索了Syt11在PD病理過程中的作用,利用小鼠細胞實驗和在體實驗證明Syt11是parkin蛋白的底物。parkin通過介導Syt11泛素化、蛋白降解,調節Syt11在多巴胺神經的異常積聚,從而抑制DA神經元的胞吞、囊泡循環和DA分泌,引發PD的病程和DA神經凋亡(如圖)。本研究還解決了parkin致PD的分子病理機制,為治療PD提供了潛在藥靶。

分子醫學研究所王昌河博士(現西安交通大學PI)、康新江博士(現聊城大學PI)、博士研究生周莉為本文並列第一作者,周專教授為通訊作者。

編輯:白楊


相關焦點

  • 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課題組揭示兩種神經遞質(激素)量子化共分泌的...
    2019年2月14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北大)腦科學研究所周專教授課題組在Neuron雜誌在線發表題為「Differential co-release of two neurotransmitters from a vesicle fusion pore in mammalian adrenal chromaffin
  • 分子醫學研究所張秀琴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RIPK1/MCU對結腸癌...
    2018年3月12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張秀琴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蔡建強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在線發表題為「RIPK1 binds MCU to mediate induction of mitochondrial Ca2+ uptake and promote colorectal oncogenesis」的文章,揭示了結腸癌發展的新機制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王顯花課題組揭示線粒體炫調控心臟ATP穩態...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王顯花課題組揭示線粒體炫調控心臟ATP穩態平衡 來源:北大新聞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7-13   今日/總瀏覽
  • 北大周專團隊揭示交感神經系統存在電壓依賴鈣離子非依賴分泌模式
    來源: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2019年9月17日,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專教授課題組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Ca2+-independent but voltage-dependent
  • 科學家揭示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郭穎)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為開發帕金森病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又稱腦起搏器,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可以直接調控大腦不同的功能網絡,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
  • 周專研究組揭示同一囊泡中兩種神經遞質的不同分泌模式及調控機制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專實驗室,在神經科學領域權威期刊Neuron雜誌上發表論文「Differential co-release of two neurotransmitters from a vesicle fusion pore in mammalian adrenal chromaffin
  • Nature和Cell共同揭示:與帕金森病相關的蛋白LRRK2作用機制
    一種難以捉摸的蛋白被許多人認為是全面了解遺傳性帕金森病病因的關鍵,而且如今卻更加清晰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帕金森病影響著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它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會逐漸攻擊運動功能,導致運動和協調等方面的持久損害。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良怡研究員、劉彥梅副研究員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Life發表題為「In Vivo Imaging of β-cell Function Reveals Glucose-mediated Heterogeneity of β-cell Functional Development」的研究論文,首次實現活體動物體內胰島β細胞功能的實時成像,揭示胰島通過血管化協調傳遞適宜濃度的葡萄糖至β細胞,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TNL的N端TIR結構域具有NAD+水解酶活性(NADase)。該活性被認為用以產生第二信使信號,激活下遊的EDS1、NRG1等免疫通路【5-7】。目前還有很多TNL信號傳導相關問題有待回答。例如TNL如何識別效應蛋白?TNL是否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月2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TP13A2 deficiency disrupts lysosomal polyamine export」。
  •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2015-07-0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唐淳課題組及合作者在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研究中有了重要發現
  • 馮巍課題組揭示WIPI蛋白結合ATG2並調控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題為「Multi-site-mediated entwining of the linear WIR-motif around WIPI β-propellers for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發文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並結合效應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體並作為全酶催化NAD+水解的分子機制。
  • 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團隊首次揭示腦膜淋巴管在抗腫瘤的關鍵作用
    2020年2月24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Cell Research發表了的題為「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s regulate brain tumor drainage and immunity」的研究論文,開創性地證明腦膜淋巴管可以通過促進免疫細胞遷移增強抗腦瘤的免疫反應,顯著提升抗腦瘤免疫療效,從而不僅揭示了腦膜淋巴管的一個全新的功能,而且也為腦瘤提供了一個很有潛力的治療選擇。
  • 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文波課題組發現異染色質...
    近著絲粒異染色質(Pericentromeric Heterochromatin) 是最為典型的構成性異染色質,但是其維持的機制依然不甚明了。近日,復旦大學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文波課題組通過高解析度成像、三維基因組學、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等多學科手段,系統性地論證了核基質蛋白SAFB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調控作用。
  • 深研院化生學院韓偉課題組和李子剛課題組在多肽自組裝機制分子...
    近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韓偉課題組與李子剛課題組合作共同在,逐漸在生物材料、環境材料、光電材料、醫學材料等領域大放異彩。如何合理地設計多肽的分子結構從而獲得特定的自組裝納米結構是多肽自組裝材料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多肽自組裝材料的分子設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多肽分子複雜多變的構象特徵與多肽自組裝行為之間關係的深入理解。運用現有的實驗技術實現對多肽自組裝過程中構象細節的表徵頗具挑戰。計算機模擬是一種與實驗測量互為補充的表徵技術,可以提供實驗上難以捕捉到的分子細節。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藍光激活的CRYs發生寡聚化是一種在進化上極為保守的現象,與生物體內CRYs的光反應特性高度相關。CRY2光激活的分子機制。
  • 今日《自然》:真沒想到,分子伴侶還能用來治療帕金森病?
    ▎學術經緯/報導 帕金森病是一類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這些患者的神經細胞裡,往往能看到一類叫做路易小體(Lewy bodies)的結構,裡頭是α突觸核蛋白的積聚。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2020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鄧紅雨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 發表了題為"PPM1G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mediated by STING and MAVS and is hijacked by KSHV for immune evasion"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