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郭穎)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為開發帕金森病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
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又稱腦起搏器,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可以直接調控大腦不同的功能網絡,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研究腦深部電刺激的調控機制,對神經科學和醫學都具有重要意義。
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分析腦起搏器刺激下帕金森病患者的磁共振影像數據。 受訪者供圖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路明課題組與哈佛大學醫學院劉河生課題組合作,利用清華大學最新研製的3.0T磁共振兼容的腦起搏器,報導了帕金森病患者在長期腦起搏器刺激下的功能磁共振影像分析結果。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神經病學年鑑》上。
研究團隊聯合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和齊魯醫院,完成14名帕金森病患者的腦起搏器植入手術,並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基於磁共振的腦功能研究。在本次研究中,刺激器植入人體後會周期性地刺激患者的丘腦底核,同時用功能磁共振的方法同步記錄大腦的即時響應,結合劉河生團隊開發的最新的磁共振信號處理技術,可以準確定位出大腦中那些對電刺激作出響應的功能網絡,實現了對腦深部電刺激調控的神經通路的刻畫。
通過術後與術前功能磁共振的對比,研究團隊發現了對電刺激作出不同響應的兩條神經通路,新發現的兩條神經通路分別與帕金森病患者的不同運動症狀改善密切相關。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姜長青表示,這項研究為大腦深部刺激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在新療法的開發與患者術後的刺激參數管理上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姜長青介紹,團隊歷經10年設計製造的首個3.0T磁共振兼容的腦起搏器不僅安全,而且能在磁共振下正常工作,是這項研究的關鍵設備。
「我們將利用這個系統做更多的研究,以幫助優化針對帕金森病和其他腦部疾病的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方案。」姜長青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