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

2020-10-20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郭穎)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為開發帕金森病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

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又稱腦起搏器,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可以直接調控大腦不同的功能網絡,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研究腦深部電刺激的調控機制,對神經科學和醫學都具有重要意義。

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分析腦起搏器刺激下帕金森病患者的磁共振影像數據。 受訪者供圖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路明課題組與哈佛大學醫學院劉河生課題組合作,利用清華大學最新研製的3.0T磁共振兼容的腦起搏器,報導了帕金森病患者在長期腦起搏器刺激下的功能磁共振影像分析結果。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神經病學年鑑》上。

研究團隊聯合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和齊魯醫院,完成14名帕金森病患者的腦起搏器植入手術,並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基於磁共振的腦功能研究。在本次研究中,刺激器植入人體後會周期性地刺激患者的丘腦底核,同時用功能磁共振的方法同步記錄大腦的即時響應,結合劉河生團隊開發的最新的磁共振信號處理技術,可以準確定位出大腦中那些對電刺激作出響應的功能網絡,實現了對腦深部電刺激調控的神經通路的刻畫。

通過術後與術前功能磁共振的對比,研究團隊發現了對電刺激作出不同響應的兩條神經通路,新發現的兩條神經通路分別與帕金森病患者的不同運動症狀改善密切相關。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姜長青表示,這項研究為大腦深部刺激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在新療法的開發與患者術後的刺激參數管理上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姜長青介紹,團隊歷經10年設計製造的首個3.0T磁共振兼容的腦起搏器不僅安全,而且能在磁共振下正常工作,是這項研究的關鍵設備。

「我們將利用這個系統做更多的研究,以幫助優化針對帕金森病和其他腦部疾病的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方案。」姜長青說。(完)

相關焦點

  • 清華和哈佛兩個團隊在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機制研究上取得...
    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路明課題組與哈佛大學醫學院劉河生課題組合作,利用最新研製的3.0T磁共振兼容的腦起搏器,報導了帕金森病患者在長期腦起搏器刺激下的功能磁共振影像分析結果。
  • DBS發展史:帕金森病神經外科手術重要的選擇
    在過去的30年裡,隨著神經外科、電生理學和神經影像學的進步,逐漸出現了帕金森病的新療法。 由於技術的改進和對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學理解的不斷加深,針對帕金森病患者新的藥物和神經外科治療方法不斷湧現。
  • 得了帕金森病應該怎麼辦?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帕金森症狀,及時就醫,儘早治療,掌握疾病治療的關鍵時機。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康復和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為首選,且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主要治療手段治療藥物主要包括左旋多巴、單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兒茶酚-0-甲基轉移酶(COMT
  • 帕金森患者的福音?探秘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下)|醫療產品技術專欄
    雖然其主營業務是迷走神經電刺激(VNS)但其在神經調控領域的布局完全也有能力發布相應的DBS系統。針對神經系統可植入設備開發商還有Cadence Neuroscience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雖然如同LivaNova公司一樣致力於VNS但相信其植入系統的研發中也會推進DBS行業的發展。
  • JMT-治療帕金森病——DBS療法(腦起搏器)|脈衝發生器|帕金森病|...
    DBS療法,是美國斯科特斯德梅奧臨床醫學中心的神經病學專家們現在施行的一種深度腦刺激(DBS)療法,用於治療一種遺傳性的肌張力障礙,可明顯改善病情。DBS療法主要是將電極植入到患者腦內,運用脈衝發生器刺激其大腦深部的某些神經核,糾正異常的大腦電環路,從而減輕這些神經方面的症狀。
  • 一文讀懂帕金森病的「那些事」
    帕金森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對於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帕金森病的常用治療方法一旦確診帕金森病,患者應該儘早開展針對性治療,以延緩帕金森病的病情進展如果藥物療效差,出現嚴重副反應,甚至病情已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則可考慮外科微創手術治療。2、 外科微創手術治療腦深部電刺激治療:療效明確、可根據臨床症狀隨時調控刺激參數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調控DBS,受環境影響因素大,需反覆住院調整治療參數。損傷範圍相對較大,其療效平均維持5年左右。
  • 齊魯醫院李衛國團隊開展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帕金森病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李衛國教授帶領帕金森病外科治療團隊一天內完成兩例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病例。為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手術團隊制定了嚴格的腦深部電刺激(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療帕金森病操作流程。
  • 二十多歲就手抖,怎麼這麼年輕就患了帕金森病?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患有帕金森病的人數逐年增加,再加上環境因素,明顯發現帕金森病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但其實帕金森病除了老年人,年輕人也會得。有一種「帕金森病」叫青少年型帕金森病,佔據帕金森病總人數的5%至10%。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組建湖北省首個帕金森病MDT團隊
    楚天都市報7月23日訊(記者 晏雯 通訊員 鄒亞琴)逾百項的術前測評、100多道手術程序、在米粒大小的丘腦神經核團組織內精準植入刺激電極、從上萬種組合方案中挑選最佳的術後程控模式……這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組建的湖北省首個帕金森病MDT團隊對待每一位適合植入腦起搏器的帕金森病患者必經的流程
  • 帕金森病患者長期僵硬對身體的危害
    帕金森病患者下肢僵直常伴有陣發性痙攣,行走時可伴有足趾痙攣並伴有疼痛。腰背部疼痛的患者常伴有屈背樣站立姿勢,當站直或躺下後,疼痛緩解;坐位背部前傾常更加明顯,伴有疼痛加劇,這反映出身體姿勢和肌肉僵直是疼痛的主要原因,還可以表現為頸肩部疼痛、頭痛、手臂酸痛。
  • 前沿 | 腦起搏器之父將啟動近紅外光照射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
    神外前沿訊,據公開報導,在近期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上,神經外科專家、「腦起搏器」之父Alim Louis Benabid教授,介紹了帕金森病最新療法目前,通過動物實驗,近紅外光照射療法展現出了初步的治療潛力。其臨床試驗研究已經在今年年初得到批准,即將開展。
  • 帕金森病手術有效率達97%以上?專家回應:別誤解了
    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手術是腦深部電刺激手術(DBS手術),即在患者腦中的丘腦底核的核團(約一粒黃豆大小)裡植入電極(直徑約1.3毫米),然後在患者胸部放電池,並在皮下埋置導線連接電極。電池受微弱電流刺激後,能控制核團異常放電,讓患者手抖、僵硬等症狀消失。這項微創手術對精度要求高,可謂「針尖的舞蹈」。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59期|李殿友副主任醫師發現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患者軀幹前屈症狀與臨床療效關係
    【中文摘要】背景:既往研究發現丘腦底核深部腦電刺激(STN-DBS)對帕金森病(PD)患者的軀幹前屈症狀有效。然而,這種臨床療效與腦電刺激的活化組織體積(VTA)及大腦結構連接性之間的關係仍少有研究。
  • 帕金森病可控 華西醫院專家:治療是關鍵
    7月30日,華西醫院神經外科開展了DBS手術大揭秘暨帕金森病患者關愛義診活動。  活動現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商慧芳教授首先講解了帕金森病的相關信息,隨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李鵬副教授,對治療帕金森病的DBS手術相關問題做出了全面解答。現場的帕金森病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也對教授們提出了關於疾病的問題。最後,教授們在活動現場開展義診活動,和病患面對面普及知識,解疑答惑。
  • 影像「新」技術有助於早期診斷帕金森病 新藥物或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一、核醫學影像「新」技術可檢測腦多巴胺水平,有助於早期診斷   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帕金森病可延緩疾病的進展,但由於帕金森病早期症狀不一定十分典型,以及對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可能不敏感,帕金森病患者容易被誤診為腦梗塞、焦慮症等其它疾病。
  • 中晚期帕金森或可裝個腦起搏器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葉勇義、許詠怡)65歲的趙先生受帕金森病困擾
  • 如何更好地應對帕金森病?專家給出7個建議
    一、有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嗎? 關於帕金森病的研究從沒間斷過,但迄今為止尚沒有可根治或預防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方法。但是,帕金森病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人員有望確定引起帕金森病的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大腦功能產生的確切影響。
  • 福建一中年女子患帕金森病 深圳醫生給她裝上「腦起搏器」
    福建一中年女子得了帕金森病,逐漸陷入困境,不吃藥全身僵硬,吃藥後不停亂動,生活不能自理。記者從深圳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獲悉,該名女子接受了腦深部電刺激手術(DBS),在大腦裡安裝了「起搏器」,開機後瞬間就不抖了。手腿抖動被診斷為「帕金森病」姚女士(化名)今年45歲,原本一直在福建老家的工廠裡打工。
  • 身體出現這些預警信號,須注意帕金森病來襲……
    由於對帕金森病不甚了解,很容易忽視該疾病的治療,或與其他疾病混淆而延誤治療。為了幫助大家更好認識帕金森病,今天特邀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劉偉欽,就帕金森病常見臨床症狀、如何診斷,如何治療進行詳細解讀。帕金森病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 科學家發現能改善運動功能的分子 為治療帕金森病帶來新希望
    帕金森病的進展與大腦中多巴胺的生產受到影響有關,因此,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可以增加這種關鍵神經遞質的供應的技術上。哈佛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兩種分子,在這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它們能促進帕金森病小鼠體內多巴胺的產生,並因此大大改善了它們的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