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團隊首次揭示腦膜淋巴管在抗腫瘤的關鍵作用

2020-12-05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20年2月24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Cell Research發表了的題為「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s regulate brain tumor drainage and immunity」的研究論文,開創性地證明腦膜淋巴管可以通過促進免疫細胞遷移增強抗腦瘤的免疫反應,顯著提升抗腦瘤免疫療效,從而不僅揭示了腦膜淋巴管的一個全新的功能,而且也為腦瘤提供了一個很有潛力的治療選擇。

腦瘤屬於最令人生畏的腫瘤之一,在中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前十位。遺憾的是,目前針對腦瘤的治療手段非常有限,且療效預後不好。近年來,以PD-1抗體為主導的腫瘤免疫療法雖然為多種腫瘤治療帶來希望,但對於腦瘤卻乏善可陳,一個重要原因是腦腫瘤引發的免疫反應非常有限。弄清機體免疫系統如何識別腦瘤抗原、找到增強免疫反應的有效方法,已成為抗腦瘤免疫療法成功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淋巴管系統在維持機體體液平衡和免疫監視中都發揮重要作用,但傳統的觀點認為中樞神經組織缺乏典型的淋巴管系統,加之有血腦屏障的存在,免疫系統缺少對大腦細胞癌變進行有效監控。5年前,一項研究在小鼠和人硬腦膜內都發現了伴行於靜脈竇分布的淋巴管道,並證明這種腦膜淋巴管能促進T細胞從腦脊液向頸部淋巴結遷移,進一步研究提示腦膜淋巴管與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然而,人們對腦膜淋巴管在腦瘤免疫中的作用卻所知甚少。

羅金才團隊利用小鼠腦瘤模型,首先觀察到腦瘤可以誘導明顯的腦膜淋巴管重構和新生,並發現過表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VEGF-C)能顯著增強PD-1和CTLA-4抗體的抗腫瘤效果(圖1)。

圖1:腦膜淋巴管與抗腦瘤免疫。小鼠顱內移植腫瘤後,出血顯著的腦膜淋巴管重塑與新生(左側);過表達淋巴管內皮新生因子VEGF-C能顯著增強PD-1和CTLA-4雙抗體聯合抗腫瘤效果(右側)。

有意思的是,2020年1月15日Nature在線發表了美國耶魯大學Akiko Iwasaki教授、Jean-Leon Thomas教授及其合作者的腦瘤研究成果,從免疫治療的角度,也報導了類似結論。因此,羅金才和Akiko Iwasaki兩個課題組的獨立研究,通過令人信服的證據,互相印證,首次揭示腦膜淋巴管在腦腫瘤免疫反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腦膜淋巴管的發現者,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腦免疫與膠質細胞中心(Center for Brain Immunology and Glia)Jonathan Kipnis教授高度評價了這兩項工作,指出這些研究不僅為提升抗腦腫瘤免疫療法提供了嶄新策略,也強化了腦膜淋巴管在調控T細胞應對腦組織抗原反應過程中的關鍵角色。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生胡雪婷、鄧秋萍、馬璐為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目由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湯富酬教授、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卞修武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研究員、蘇州大學唐仲英血液學研究中心何玉龍教授等課題組合作完成。本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經費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腦膜淋巴管有望成為新的治療靶點
    原標題:有望成為新的治療靶點   科技日報華盛頓9月17日電 (記者 劉海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腦膜中的淋巴管在多發性硬化症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阻斷或摧毀這些淋巴管,可減輕多發性硬化症,有望成為治療該疾病的一種全新手段。
  • 淋巴管的起源之爭,為醫學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
    像所有其他的組織一樣,大腦也可以通過腦膜淋巴管與外周免疫系統產生相互作用,這顛覆了過去關於大腦是免疫豁免器官的概念。我們相信,每個神經系統疾病都具有免疫因素,這些淋巴管或許扮演了重要角色。」in lymphatic development in zebrafish」,揭示了斑馬魚淋巴管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基因,。
  • 分子醫學研究所張秀琴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RIPK1/MCU對結腸癌...
    2018年3月12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張秀琴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蔡建強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在線發表題為「RIPK1 binds MCU to mediate induction of mitochondrial Ca2+ uptake and promote colorectal oncogenesis」的文章,揭示了結腸癌發展的新機制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分子圖譜全景
    蛋白質幾乎是所有藥物的作用靶點。全景繪製肺腺癌人群蛋白質分子圖譜,對於肺腺癌病理機制的深入認識,疾病診斷生物標誌物與藥物治療靶點的發現,以及實現更精準的肺腺癌分子分型和治療方案的制定等具有重大科學意義。2020年7月9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正式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RIPK3-PGE2環路在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中對MDSC的調控機制【2】。綜上所述,李詠生教授團隊的發現揭示了RIPK3-PGE2環路調控MDSC的分子機制,闡明了RIPK3對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的調控作用,同時為靶向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突破點。據悉,博士生顏桂芳,博士後趙化侃,碩士生張琦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腫瘤科教授李詠生和基礎醫學院繆洪明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課題組揭示parkin相關帕金森病的分子機制
    日前,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北大)腦科學研究所周專實驗室發表論文「Synaptotagmin-11 is a critical mediator of parkin-linked neurotoxicity and Parkinson’s disease-like pathology」,揭示了20年未解的parkin失活導致帕金森病
  • 鄧劉福團隊揭示cGAS-STING促進T細胞抗腫瘤免疫應答新機制
    近日,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鄧劉福團隊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GAS-STING–mediated DNA sensing maintains
  • 2020年Nature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丨梅斯評述
    研究者避開了血腦屏障的圍追堵截,轉而大幅度激活腦膜淋巴管系統,並將免疫治療藥物通過腦膜淋巴管輸送入腦,最終成功誘導GBM內產生劇烈免疫反應,顯著延長了GBM實驗動物的生存期。他們指出,該途徑或許可助力GBM治療柳暗花明!眾所周知,血腦屏障可以控制血漿各種溶質的選擇通透性,是維持中樞神經系統內環境穩定的結構基礎。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我們相信,這些淋巴管在每一種涉及免疫成分的神經疾病中都可能發揮著重要作用。」大腦至今仍是科學之謎。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系主任凱文·李(Kevin Lee)說:「當他們第一次將基本的結果拿給我看的時候,我只說了一句話:『人們得改寫教科書了。』之前,從未發現中樞神經系統存在淋巴系統。
  • 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課題組揭示兩種神經遞質(激素)量子化共分泌的...
    2019年2月14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北大)腦科學研究所周專教授課題組在Neuron雜誌在線發表題為「Differential co-release of two neurotransmitters from a vesicle fusion pore in mammalian adrenal chromaffin
  • 腦部也有淋巴管!
    我們將腦膜固定在顱骨頂部,保證這片組織保持其生理狀態,然後再進行解剖,便看到了那裡的淋巴管。那麼既然試驗方法簡單,為什麼我們之前沒有發現腦部的淋巴管呢?科學技說因為它們實在「藏得很好」——它們順著一條主血管進入靜脈竇,那個區域成像比較困難。「它離血管非常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觀察什麼,那麼你就錯過它了。」後來,實驗團隊眾人又同心協力做了許多其他研究去支撐自己的發現。
  • 2017血管、淋巴管新生與腫瘤研討會
    血管、淋巴管新生與腫瘤免疫、微環境關係臨床應用探索淋巴管新生分子信號系統:SyK, VEGF-C等腫瘤免疫治療與新生淋巴管之間聯繫正常淋巴管向腫瘤新生淋巴管惡性轉化機制Avastin+化療聯用治療晚期結腸癌/非小細胞肺癌淋巴優先轉移腫瘤分子機制淋巴結微環境與腫瘤淋巴新生,免疫細胞浸潤關係
  • 孫玉華團隊揭示自閉症相關蛋白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玉華團隊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和斑馬魚作為體外和在體模型,首次揭示了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研究團隊發現,在小鼠胚胎幹細胞朝神經誘導分化過程中,ADNP缺失顯著抑制神經前體細胞的誘導和分化(圖1)。通過蛋白質組學互作分析,發現ADNP與WNT信號關鍵因子β-catenin互作。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
    原標題: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分型可精準提升療效  中國科學家肝癌研究實現全新突破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傳出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領銜團隊,歷時三年發現的最新成果「B肝相關肝細胞癌的整合蛋白質基因組學特徵」於10月3日刊於國際頂級生物醫學期刊《細胞》。  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國肝癌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並提示肝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可分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增殖驅動型,分子分型的預後價值可能超過目前臨床常用的表象分型。
  • Mol Cell:揭示短延伸複合物調節核內小RNA分子的關鍵作用
    2013年8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Cell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密蘇裡州斯託瓦斯醫學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名為短延伸複合物(LEC)的很少被研究的因子在小核RNAs(snRNA,核內小RNA
  • 我國醫學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助力醫學研究
    可喜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波團隊揭示了這一科學問題。研究發現,腫瘤部位細胞因子IL-2是誘導殺腫瘤的CD8+ T細胞進入耗竭的驅動因子,從而喪失殺腫瘤細胞的能力。相關研究於1月12日0時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
  • 陸道培醫學團隊 | 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最成功的靶向治療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 BCR-ABL1 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中國科學家發現提高T細胞抗腫瘤免疫功能新方法
    科學網3月17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腎世圖卷】淋巴管和腎臟|淋巴管|組織液|淋巴液|纖維化|腎臟|...
    除血管之外,腎臟還富含淋巴管,且其在腎臟疾病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動物循環網絡的複雜性隨著物種的進化而增加。除心血管系統外,脊椎動物還具有由淋巴管和淋巴器官組成的淋巴系統💊 認識淋巴系統    ✔ 首次描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人,Herophilos(335-280 BCE)和Erasistratus(310-250 BCE)描述了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淋巴系統    ✔ 17世紀中期,Gasparo Aselli
  • 研究揭示cCD1引發抗腫瘤免疫機制
    研究揭示cCD1引發抗腫瘤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4 17:50:33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Kenneth M. Murphy團隊的最新工作揭示了cCD1引發抗腫瘤免疫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