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2020-12-05 快科技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

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我們相信,這些淋巴管在每一種涉及免疫成分的神經疾病中都可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腦至今仍是科學之謎。

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系主任凱文·李(Kevin Lee)說:「當他們第一次將基本的結果拿給我看的時候,我只說了一句話:『人們得改寫教科書了。』之前,從未發現中樞神經系統存在淋巴系統。

李承認,教科書上的概念需要更新了,他說:「我們第一眼看到結果的時候,就很清楚這將改變對中樞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關係的很多認識。」

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刊登這一驚人的研究。科學家們確認,腦和機體的其他組織類似,也能通過腦膜中的淋巴管與外周免疫系統相連。

新發現歸因於改變研究方法

據報導,這項發現因為和幾十年來的教科書概念不一致,即使研究者基普尼斯教授自己一開始也懷疑結果是否正確。

他說:「根據以往的知識,我不太相信大腦中存在那些淋巴管。我以為,上世紀中期就已經發現了機體的所有結構。顯然,實際情況不是我們認識的那樣。」

基普尼斯解釋,作出這一發現的方法很簡單。在玻片上直接觀察小鼠腦膜,檢查整體結構,即可見那裡分布的淋巴管。

基普尼斯補充說,腦部淋巴管之所以能「隱藏」那麼長時間而沒有被醫學家發現,是因為淋巴管順著一條主血管進入靜脈竇,那個區域比較難觀察因而其中的淋巴管結構被忽視。

這一發現有助於醫學界深入理解大腦的機制,以及研究各種常見的疑難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和多發性硬化症。

二十世紀80年代心鈉素的發現曾顛覆教科書

生物體的結構極其複雜,現代醫學不斷的有顛覆舊觀念的發現。例如,二十世紀80年代,醫學界發現心臟不再是以前認為的簡單的泵血機器,還具有內分泌功能。心肌細胞分泌一種可調節血壓的激素,稱為心鈉素或心房利鈉尿多肽。心鈉素的發現改寫了醫學教科書的「心臟是泵血機器」的定義。

此後,現代醫學界了解到,心鈉素是屬於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中的重要激素,也就是說心臟對於精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同時,醫學界認識到,心臟的內分泌作用和中醫講的「心主神明」有一定的共通點,而心鈉素的發現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醫理論的精深內涵。


人的大腦中存在無數的神經元細胞

相關焦點

  • 腦部也有淋巴管!
    在人們舊有的認識中,腦部沒有淋巴管道,但是近日,研究者們發現,大腦會通過淋巴管道與免疫系統直接聯結,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這一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書寫在教科書上的結論,這將使人們對中樞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關係的認識發生重大改變
  • 淋巴管的起源之爭,為醫學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
    同時淋巴管脈系統也參與多種人類疾病過程,淋巴管的形成在慢性炎症和腫瘤擴散過程中都會發生,同時淋巴管功能失調還會造成人類淋巴水腫症候群。但人們對於淋巴管發育及功能發揮過程中的調節機制仍了解較少。 一百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為淋巴系統起源這一問題爭論不休,有些科學家認為,淋巴系統起源於成血管細胞(angioblast)的特化幹細胞,另外一些科學家則認為是由胚胎靜脈分化而成。
  • 腦膜淋巴管有望成為新的治療靶點
    研究人員17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腦膜中淋巴管的存在表明,中樞神經系統與外周免疫系統之間存在關聯,可能影響自身免疫。研究證明,腦膜淋巴管有助於腦脊液成分的引流,並使免疫細胞進入引流淋巴結。在大腦發生炎症的過程中,淋巴管內皮細胞不僅不會擴張,還會表現出獨特的轉錄特徵,允許免疫細胞通過它們流動,最終導致多發性硬化症。
  • 改寫生物學教科書的魚類——月魚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溫血的魚類——月魚,這種奇特的魚類改寫了生物學教科書中的「魚是冷血動物」的概念。月魚是一種全球分布的海洋魚類,通常生活在水深100至400公尺的寒冷深海裡,它們碩大銀色的軀體卵圓而側扁,有白色斑點及一對亮紅魚鰭。與以往印象裡的行動遲緩的深海魚不同,溫血的月魚遊得很快,是深海中活躍的捕食者,以其他魚類及魷魚為食。科學家利用標記方法發現,它們的遷徒範圍可以達到幾千公裡遠。
  • 新研究稱人腦通過腦內淋巴管「排汙」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胡丹丹)通過掃描健康志願者的大腦,美國科研人員發現,人腦通過淋巴管排洩代謝廢物,這些淋巴管還可以充當大腦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運輸管道。義大利解剖學家曾在1816年報告在大腦表面發現淋巴管,但兩個世紀後的研究人員並沒有找到大腦中存在淋巴管的證據。
  • 【腎世圖卷】淋巴管和腎臟|淋巴管|組織液|淋巴液|纖維化|腎臟|...
    >💊 試驗表明:淋巴管在腎移植中產生和維持適應性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 受損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和浸潤細胞分泌針對淋巴管內皮細胞的信號蛋白,CXCL11和CXCL12,其與淋巴管內皮上表達的相關G蛋白偶聯受體(CXCR4,CXCR7)相結合👉 LEC分泌CCL21(針對免疫細胞的趨化劑)和CD9 + CD63 +的富含外泌體的內皮囊泡(EEV)。
  • 【腎世圖卷】淋巴管和腎臟
    在腎包膜內存在少量淋巴管👉 淋巴管起始於皮層間質中,最後匯總至腎門的大淋巴管中下圖顯示成年腎臟中的淋巴液引流👉 淋巴引流起始於皮質的盲端淋巴毛細管👉 間質壓力增加導致結合ECM的anchoring filaments張力改變,迫使LECs分開,從而使組織液,免疫細胞(例如樹突狀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和大分子(例如可溶性抗原和抗體)進入淋巴毛細血管
  • 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團隊首次揭示腦膜淋巴管在抗腫瘤的關鍵作用
    ,顯著提升抗腦瘤免疫療效,從而不僅揭示了腦膜淋巴管的一個全新的功能,而且也為腦瘤提供了一個很有潛力的治療選擇。弄清機體免疫系統如何識別腦瘤抗原、找到增強免疫反應的有效方法,已成為抗腦瘤免疫療法成功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淋巴管系統在維持機體體液平衡和免疫監視中都發揮重要作用,但傳統的觀點認為中樞神經組織缺乏典型的淋巴管系統,加之有血腦屏障的存在,免疫系統缺少對大腦細胞癌變進行有效監控。
  • 2017血管、淋巴管新生與腫瘤研討會
    淋巴管新生是繼血管新生又一全新領域,隨著對腫瘤免疫以及腫瘤微環境的認識,對淋巴管新生的研究進行全新的「視界」;淋巴管新生「微環境」:腫瘤經血道還是淋巴管侵襲與轉移,不僅與腫瘤本身的特性有關,還是腫瘤的微環境有關,何種微環境有利於淋巴轉移
  • Science子刊:改寫教科書!重新確定抗體IgM的結構
    2018年10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計算機圖像分析和現代的電子顯微鏡成像揭示了一種至關重要的稱為免疫球蛋白M(IgM)的免疫蛋白的結構,從而為未來開發出針對從癌症到神經系統疾病的一系列疾病的更加有效的藥物提供了可能性。
  • 肢體粗腫當心淋巴管堵塞
    殊不知,若是擦消腫止痛藥膏後仍沒有緩解的,很有可能是淋巴管堵塞引起淋巴水腫。除了運動外傷之外,久坐或者手術都可能會引起淋巴水腫。   最近一個多月,球迷超子的運動熱情隨著巴西世界盃高漲,幾乎每天下班後都與朋友踢會兒足球。有幾次,他腳脖子扭了也不以為然,休息兩天照踢不誤。
  • Med: 研究揭示人類與小鼠的淋巴管功能相似
    2020年5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國際性研究中,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單細胞水平檢測了小鼠與人類的淋巴管與淋巴結組織。該結果最終可能有助於科學家發現增強針對病毒和癌症的免疫系統的新方法。他們的工作已發表在《Frontiers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雜誌上。
  • 淋巴管新生與腫瘤轉移之間的千絲萬縷
    近年來,由於淋巴管內皮細胞特異性標誌物的出現,腫瘤淋巴管生成與淋巴道轉移關係的研究成為腫瘤轉移機制的熱點。淋巴管內皮特異表達Prox-1、podoplanin、VEGFR-3和LYVE-1等,這些因子和受體調控淋巴管新生。VEGF-C/VEGFR-3或VEGF-D/VEGFR-3信號途徑在淋巴管新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VEGF—C、VEGF-D和VEGFR-3可作為基因治療的靶點。
  • 淋巴管知識
    淋巴管形態結構與靜脈相似,但管徑較細,管壁較薄,瓣膜較多且發達,外形呈串珠狀。   淋巴管根據其位置分為淺、深二種。  淺淋巴管位於皮下,常與淺靜脈伴行,收集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淋巴。  深淋巴管與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和內臟的淋巴。淺、深淋巴管之間有廣泛的交通支。
  • 殺病菌、滅腫瘤的免疫細胞,竟是大腦功能退化的元兇
    圖片來源:pixabay今年,關於成年和衰老大腦中是否會產生新神經元的問題,再次引發了神經科學界的一番論戰
  • 改寫教科書?發現人類祖先化石,或刷新直立人最後滅亡時間
    後來這些記錄再次刷新,考古學家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挖掘到一具距今大約有1200萬年歷史的猿類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我們對人類起源的爭議,我們人類或許不僅僅有數百萬年的歷史。對於人類的起源,我們甚是好奇,而我們人類的發展歷程,同樣是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因為,我們人類是怎麼從原始人發展到現在的樣子,確實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話題。
  • 前沿快報,研究發現自身免疫才是青光眼的致病原因
    在醫學領域,特別是涉及基本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方面,產生徹底顛覆認知,改寫教科書的結果,實屬不易。但是,科學家們實在太努力,又來了一項,青光眼的發病機制竟然被發現是自身免疫所致,這是讓眼科專家都能驚到合不攏嘴的結論。
  • 【圖解】胎兒淋巴管畸形
    ,把文章裡的圖片與大家分享!圖2. I型胸腔內淋巴管畸形。 圖4位於.前頸部方頜下位於II型淋巴管畸形;矢狀面 淋巴畸形大部表現為是囊性的,只有一個薄的內部分隔。(4)IV型:病變特徵,混合囊實性結構,實性佔混合物的30%以上;對淋巴管畸形的產前診斷及分型評估,可有效的產前管理諮詢。
  • 改寫教科書!脂滴可作為天然免疫的樞紐
    作者 | 小柯機器人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Albert Pol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哺乳動物脂質滴是整合細胞代謝和宿主防禦的先天免疫樞紐。因此,LD在兩個水平上積極參與哺乳動物的先天免疫:它們都是組織和使用免疫蛋白殺死細胞內病原體的細胞自主細胞器,也是對抗感染時局部和全身性新陳代謝適應的核心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