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首次發現溫血魚類——月魚
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溫血的魚類——月魚,改寫我們生物學教科書中的「魚是冷血動物」的概念。這種月魚有恆定的體溫,平均肌肉溫度比周圍水溫高五度。據《華盛頓郵報》5月14日報導,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科學》雜誌最近一期發表研究論文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首次發現身體內完全流淌著溫熱血液的月魚。報導說,這項新發現改變了教科書中魚類是冷血動物的概念。
-
我國淡水生態學奠基人、魚類實驗生物學主要開創者劉建康逝世
我國淡水生態學奠基人、魚類實驗生物學主要開創者劉建康逝世 劉建康院士 《楚天金報》資料圖>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九三學社社員,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魚類學家和淡水生態學家,我國淡水生態學奠基人、魚類實驗生物學主要開創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建康先生因病於北京時間2017年11月6日22時整在武漢逝世,享年100歲。
-
「會走路的魚」改寫進化史?
一種會走路的魚3.75億年前生活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科學家近日揭示這種魚的頭部結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改寫生物進化史。 由水登陸 2004年,科學家們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發現這種魚的化石,把它命名為「提克塔利克」,因紐特語中是「一種大型淺水魚」的意思。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
-
會走路的魚可能改寫進化史 恐為人類祖先(圖)
「會走路的魚」或改寫進化史 3.75億年前生活在北極地區,科學家視其為陸棲動物包括人類的祖先 據新華社電 一種會走路的魚3.75億年前生活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科學家近日揭示這種魚的頭部結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改寫生物進化史。
-
我科學家證明晨曉彌曼魚屬輻鰭魚類-光明日報-光明網
晨曉彌曼魚,這條生活在4.1億年前的小魚,曾被認為是一種原始的肉鰭魚。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和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成果卻改寫了這個結論:晨曉彌曼魚其實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輻鰭魚,它將輻鰭魚類的化石記錄向前推了2千萬年。
-
Cell改寫教科書:首次親眼見證!DNA複製與想像不同
來源:生物探索公眾號 編者按 肺部具有造血功能、DNA 聚合酶不需要引物、小腦不僅控制平衡,這些新發現不斷在改寫著教科書這一結論足以引發人們對DNA複製和其它生物學過程的重新思考。
-
雲南省:怒江中上遊七種重點保護魚類的生物學特徵
雲南省:怒江中上遊七種重點保護魚類的生物學特徵2014-08-04 10:1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2010年國家在怒江上設立的唯一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目的是保護怒江的特有珍稀魚類種質資源,重點保護魚類7種,分別是貢山裂腹魚、貢山鮡、短體擬鰋、缺須盆唇魚、雲紋鰻鱺、怒江裂腹魚、半刺結魚。
-
這條魚的胸肌,私教看了會沉默,吃貨看了會流淚
一次,一位夏威夷商人在收購月魚時,發現這些月魚長得有點不太一樣,於是乎覺悟很高地聯繫了NOAA的科學家。後來科學家們將從全球各地採集到的標本與博物館中的標本進行基因和形態上對比,發現「斑點月魚」其實是5種月魚的合集。
-
八月十六,宜海中賞「月」
從那時起就,魚類是變溫動物的「事實」就一直在我腦海中紮下了根——直到月魚的出現。. / Zootaxa (2018)月魚長得又大又圓,直徑約2米。在浮遊狀態的幼魚時期,月魚的外形和其他月魚目成員相似,也是長條形的,只不過在體長達到10釐米左右之前,月魚身體的形態就已經完成「臉盆化」了。另外,自帶反光屬性的亮銀色和粉紅色身體、橘紅色的鰭、大眼睛和小嘴巴也是月魚目魚類的共同特徵。
-
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在每本教科書中,Rho都用作模型終止子,利用其強大的動力,它可以與RNA結合併從RNA聚合酶中抽出。但是,這些科學家仔細觀察後發現,Rho無法使用教科書機制找到需要釋放的RNA。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學教授Irina Artsimovitch說。「我們開始研究Rho,並意識到它不可能以人們告訴我們的方式起作用。」
-
魚病知識--魚類資料庫,你值得擁有!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幾個常用的魚類資料庫。 首先我們來看看世界魚類資料庫(FishBase)。FishBase可以按照魚類的俗名、學名、屬、種、棲息地、食性等信息進行搜索。幾乎涵蓋了每個種類的生物學、生態學、分類學、種群動態、遺傳、生理等特徵及其經濟價值等信息。
-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2017-11-28 15:13
-
明年5月20日起1千克重新定義 中學物理教科書或改寫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今日(12月1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明年5月20日起,中國將開始使用新修訂後的國際單位制,包括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記者從會上獲悉,下一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與教育部溝通,儘快聯繫改寫中學物理教科書。
-
首個被證實的溫血魚,自帶加熱棒效果,這技能沒誰了
這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條溫血魚,在經過反覆確認之後,美國某網站發表了這則消息,幾天後《科學》雜誌刊載了類似文章,證實月魚確實是不同於我們認知的溫血魚。當我們堅定不移認為千百年約定俗成的定論就是真理時,這條消息改變了我們對魚的認知,時間證明了什麼才是事實。而已經被證實或被寫進教科書裡的,慢慢處於尷尬的境地。
-
魚兒童行 | 魚類從來不用睡覺?魚的記憶只有7秒?關於魚兒的傳說...
魚兒童行 | 魚類從來不用睡覺?魚的記憶只有7秒?關於魚兒的傳說哪些是真的?魚類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知道為什麼魚在水裡來去自由?吃魚為什麼變聰明?常見的魚叫什麼名字嗎?中國兒童中心攜手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推出「探索魚類生命奧秘,智慧點亮兒童健康生活」主題科普活動。為你普及魚類生物學特點、魚類與營養健康、魚類與人文自然的知識。
-
新院士速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馬大為:「他的成就是要改寫教科書的」
「馬大為發展的這個反應,已經在工業上產生了上噸級的應用,具有廣譜性,是要改寫化學教科書的。」在2018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美國Scripps研究所教授餘金權這樣評價。圖說:馬大為參加2019未來論壇 論壇主辦方供圖去年9月,馬大為與另兩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他把大部分獎金用於在河南老家的中學設立了「未來獎學金」,以激勵青少年熱愛科學,用科學改變世界。
-
魚病知識--魚類諾卡氏菌的「前世今生」
如今,隨著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學檢測法對諾卡氏菌屬進行了精確分類。諾卡氏菌是一種抗酸性或部分抗酸、兼性厭氧菌的革蘭氏陽性菌,是一種人畜共患致病菌,特徵為組織化膿、壞死或形成膿腫,能夠感染人類、馬、牛、豬、貓、狗、鼠和魚等。  諾卡氏菌屬現已成為一個均一的分類單元,可歸類為3個rRNA亞群,包括巴西諾卡氏菌(N. brasiliensis)、豚鼠耳炎諾卡氏菌(N.
-
魚兒童行|魚類從來不用睡覺?魚的記憶只有7秒?關於魚兒的傳說哪些...
說起魚,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吃魚聰明、鯉魚躍龍門、年年有餘、烤魚等?魚類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知道為什麼魚在水裡來去自由?吃魚為什麼變聰明?常見的魚叫什麼名字嗎?中國兒童中心攜手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推出「探索魚類生命奧秘,智慧點亮兒童健康生活」主題科普活動。為你普及魚類生物學特點、魚類與營養健康、魚類與人文自然的知識。培養熱愛生活、珍惜食物的情懷,養成健康飲食、健康生活的好習慣,喚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
魚類的小刺有什麼作用?為何有些魚有小刺,而有些魚卻沒有小刺?
在我們吃魚的時候,那些神出鬼沒的小剌最是令人頭疼,它們深深地隱藏在鮮嫩可口的魚肉之中,稍不注意,我們就可能會被戳到或者卡到,並因此而失去繼續吃下去的興致。幸運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魚類都有這種小刺,這讓不太會吃魚又喜歡吃魚的人(比如說筆者本人)有了另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