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2020-11-27 量子認知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這項新的研究發現並描述了一個細胞過程,該研究首次描述了Rho蛋白如何真正終止基因表達。

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使用一條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導致新合成的RNA鏈在轉錄完成後斷裂。 RNA可以產生蛋白質,這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

就像任何連貫的信息一樣,RNA需要在正確的位置啟動和停止才能有意義。50年前發現了一種叫做Rho的細菌蛋白,因為它具有停止或終止轉錄的能力。在每本教科書中,Rho都用作模型終止子,利用其強大的動力,它可以與RNA結合併從RNA聚合酶中抽出。但是,這些科學家仔細觀察後發現,Rho無法使用教科書機制找到需要釋放的RNA。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學教授Irina Artsimovitch說。「我們開始研究Rho,並意識到它不可能以人們告訴我們的方式起作用。」

該研究確定Rho不是在轉錄即將結束時附著在特定的RNA片段上並幫助其從DNA上解脫出來,而是在整個過程中實際上「搭便車」轉錄RNA聚合酶。Rho與其他蛋白質協同作用,最終通過一系列結構改變哄騙酶,這些結構改變以無活性狀態結束,從而釋放了RNA。

該團隊使用複雜的顯微鏡揭示了Rho如何作用於由RNA聚合酶和兩個伴隨轉錄過程的輔助蛋白組成的完整轉錄複合體。

如圖所示核糖核酸,前mRNA的髮夾環。突出顯示的是核鹼基(綠色)和核糖磷酸骨架(藍色)。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條單鏈RNA,其自身會折回。

「它回答了一個基本問題:轉錄對於生活至關重要,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將無濟於事。」 RNA聚合酶本身必須完全是中性的。它必須能夠製造任何RNA,包括已損壞或可能損害細胞的RNA。在用RNA聚合酶旅行時,Rho可以判斷合成的RNA是否值得製造-如果不值得,Rho會釋放它。」

關於RNA聚合酶如何成功完成轉錄,該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發現。眾所周知,Rho可以沉默細菌中毒力基因的表達,從根本上保持它們處於休眠狀態,直到需要它們引起感染為止。但是這些基因沒有已知的Rho優先結合的任何RNA序列。

實際上,對Rho機制的科學理解是通過簡化的生化實驗建立的,該實驗經常遺漏RNA聚合酶,本質上,它定義了過程如何結束而不考慮過程本身。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捕獲了在其模型系統大腸桿菌中的DNA模板上運行的RNA聚合酶的圖像。這種高解析度的可視化與高端計算相結合,使轉錄終止的精確建模成為可能。

Artsimovitch指出,「RNA聚合酶不斷前進,與細菌中的數十萬個核苷酸匹配。該複合物非常穩定,因為必須如此,如果釋放RNA,它就會丟失。」 「然而,Rho能夠在數分鐘(甚至幾秒鐘)內使複合體崩塌,但無法找到穩定的複合體進行分析。」

使用巧妙的方法在複合物崩解之前將其捕獲,使科學家們可以觀察到七個代表終止途徑中連續步驟的複合物,從Rho與RNA聚合酶的結合開始到完全失活的RNA聚合酶結束。該團隊根據他們所看到的內容創建了模型,然後使用遺傳和生化方法確保這些模型正確。

儘管這項研究是在細菌中進行的,但Artsimovitch指出,這種終止過程很可能會在其他生命形式中發生。她說:「這似乎很普遍。」 「通常,細胞使用共同祖先的類似工作機制。只要這些技巧有用,他們都學會了相同的技巧。」

參考:"Steps toward translocation-in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inactivation by terminator ATPase ρ"Science(2020).science.sciencemag.org/lookup/ … 1126/science.abd1673

相關焦點

  • 新院士速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馬大為:「他的成就是要改寫教科書的」
    「馬大為發展的這個反應,已經在工業上產生了上噸級的應用,具有廣譜性,是要改寫化學教科書的。」在2018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美國Scripps研究所教授餘金權這樣評價。這是化學和製藥工業研發過程中經常使用的形成碳碳和碳雜鍵的重要方法。馬大為很是興奮,隨後發展了一系列基於這個催化體系的反應。為了尋找更為高效的體系,突破反應的局限,他繼續深入研究十餘年,終於發現了催化效率更高的草醯二胺分子,這個新催化體系實現了極具挑戰性的惰性芳基氯代物的偶聯,可以催化更廣譜的反應,更有可能用來製備生物活性分子和材料分子,以及新藥研發。
  • 顛覆教科書!誰說成年心肌細胞是不能再生
    成年心肌細胞是不能再生的細胞,這一被寫入醫學教科書的認知有望被徹底顛覆。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曾春雨的科研團隊,用最新的實驗結果直觀地顯示了成年心肌細胞不但具備再生能力,而且通過調控後其子代細胞還具備收縮功能。
  • Science:改寫教科書!揭示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周圍,使用一條DNA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一條新合成的RNA鏈,該RNA鏈的合成在轉錄完成後會釋放出來。所產生的RNA可以產生蛋白,而蛋白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就像任何連貫的信息一樣,RNA轉錄需要在正確的位置啟動和停止才有意義。
  • Nature:改寫教科書!揭示SNARE蛋白協助細胞間和細胞內溝通新機制
    2018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通過谷歌搜索「SNARE蛋白」,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神經科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Edward Chapman獲得滿屏的螺旋形分子的結構圖。當這些蛋白抓住兩個細胞的外膜時,它們纏繞在一起。他說,「如今,我們證實這種結構模型是錯誤的。需要對教科書進行調整。」
  • 改寫教科書:第一次卵裂出現2個雙極紡錘體!
    圖4.來源:人教版《高中生物 選修3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第66頁改寫認知:胚胎(受精卵)的第一次細胞分裂有2個紡錘體而這種錯誤會導致擁有多個細胞核的細胞產生,從而終止胚胎發育。因此,這種紡錘體組裝機制為在哺乳動物合子中觀察到的兩個以上囊胚核的錯誤分裂提供了一個潛在的理論基礎,並揭示了親代基因組在兩個細胞胚胎中佔據獨立核室的現象背後的機理。當然,這需要科學家們繼續調查和研究雙紡錘體是否在人類中發揮了相同的作用?這將為研究如何改善人類不育治療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近日,中山六院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47)上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若在胃腸疾病中能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將會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 Science子刊:改寫教科書!重新確定抗體IgM的結構
    2018年10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計算機圖像分析和現代的電子顯微鏡成像揭示了一種至關重要的稱為免疫球蛋白M(IgM)的免疫蛋白的結構,從而為未來開發出針對從癌症到神經系統疾病的一系列疾病的更加有效的藥物提供了可能性。
  • 實驗揭示單細胞變多細胞過程
    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體這一過渡是怎麼發生的?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16日報導,5億多年前,地球表面的單細胞生物開始形成多細胞簇,最終變成了植物和動物。
  • Cell改寫教科書:首次親眼見證!DNA複製與想像不同
    、DNA 聚合酶不需要引物、小腦不僅控制平衡,這些新發現不斷在改寫著教科書。近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首次觀察了單個DNA分子的複製畫面。結果發現,DNA複製的隨機性要比人們想像的要多得多。這一結論足以引發人們對DNA複製和其它生物學過程的重新思考。
  • Science:揭示細胞再回收中心—自噬體生物合成的關鍵步驟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其在壓力狀況下或資源有限時分離並再循環細胞組分的一種必要細胞過程,在此過程中,諸如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和損傷的細胞器等「貨物」會被稱之為自噬體(autophagosome)的一種雙膜結合室所捕獲並進行靶向降解,那麼這些所謂的自噬體是如何在細胞中形成的呢?
  • 《科學》:揭示細胞再回收中心—自噬體生物合成的關鍵步驟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其在壓力狀況下或資源有限時分離並再循環細胞組分的一種必要細胞過程,在此過程中,諸如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和損傷的細胞器等「貨物」會被稱之為自噬體(autophagosome)的一種雙膜結合室所捕獲並進行靶向降解,那麼這些所謂的自噬體是如何在細胞中形成的呢?
  • 主動物質研究或能揭示生物機制
    而主動物質理論將走得更遠,為至今還很神秘的生物過程,如細胞是如何運動的、怎樣形成和維持自身形狀、怎樣分裂等等,提供一個數學框架。印度塔塔基礎研究所跨學科研究中心主管斯裡萊姆·拉馬斯沃米說:「我們想得到一個關於活物質的力學和統計學理論,就像我們研究無生命粒子的集合所得到的那種理論。」   但要實現這一宏願,還需要時間。
  •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死亡過程蛋白...
    2020年1月28日,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著名科學家Matthias Mann團隊(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運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深度揭示了細胞凋亡和壞死病期間的蛋白質釋放差異與動態變化
  • 民國生物教科書中「基因」概念的演變
    西方遺傳學家對基因認識的不斷深入,就為「基因」進入我國高中生物教科書奠定了重要基礎。    20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界的改革如火如荼。1929年公布的《高級中學普通科生物學暫行課程標準》明確了高中生物課要注重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教材提綱開始要求高中生物學教材介紹遺傳學的知識內容,這就為「基因」進入高中生物教科書創造了必要條件。
  • Nature子刊:新技術或有望實時追蹤腫瘤細胞並揭開其背後隱藏的信息
    2020年3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對腫瘤細胞進行了追蹤並揭示了其背後隱藏的信息;癌症患者機體血液中循環的腫瘤細胞是進行疾病早期診斷、判斷療法成功及患者預後的重要生物標誌物,但由於很少會有腫瘤細胞進行循環,因此對其進行研究就是目前科學家們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
  • 新研究揭示可讓皮層中的祖細胞返老還童
    2019年9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大腦皮層是我們認知過程的控制中心。在胚胎發生過程中,數十種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經元聚集在一起形成驅動我們思想和行為的神經迴路。這些神經元由祖細胞產生,而且祖細胞以非常精確的順序依次產生它們。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衰老相關脂代謝研究新突破:清華大學王釗課題組揭示SPATA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PATA4在衰老相關脂代謝失調中的關鍵作用,為衰老相關或其它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相較於網膜脂肪前提細胞,皮下脂肪細胞具有更高的複製潛能,其也最易受到衰老的影響。維持皮下脂肪細胞分化功能是減緩衰老相關脂肪丟失和體重降低的關鍵。SPATA4(又名TSARG2)是王釗課題組自主克隆出的生精相關基因,在多個物種中保守表達,前期研究結果提示SPATA4對於細胞分化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 免疫學教科書得改版了!Science新研究刷新認知
    刷新目前對先天免疫反應的認知,也就是說,和免疫相關的問題,可能都要「重新來過」。有望一舉解決困擾器官移植60多年的免疫排斥問題。在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問題上,可能會產生新的見解。網友也對此附議,還表示這項研究會改變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