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相關脂代謝研究新突破:清華大學王釗課題組揭示SPATA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2020-12-22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清華大學藥學院王釗課題組在Aging Cell 雜誌發表了題為:SPATA4 improves aging‐induced metabolic dysfunction through promotion of pre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adipose tissue expansion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PATA4在衰老相關脂代謝失調中的關鍵作用,為衰老相關或其它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

1、維持脂肪細胞功能是減緩衰老引起的皮下脂肪丟失的關鍵

脂肪組織的異位分布(即脂肪從皮下轉移至內臟器官周圍)是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在內的衰老相關代謝性疾病發生、發展的風險之一。相較於網膜脂肪前提細胞,皮下脂肪細胞具有更高的複製潛能,其也最易受到衰老的影響。維持皮下脂肪細胞分化功能是減緩衰老相關脂肪丟失和體重降低的關鍵。

SPATA4(又名TSARG2)是王課題組自主克隆出的生精相關基因,在多個物種中保守表達,前期研究結果提示SPATA4對於細胞分化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研究者構建了SPATA4過表達小鼠模型探究該基因對於機體代謝、細胞分化等生理功能的影響。SPATA4過表達小鼠和野生小鼠在年輕階段體重上無明顯差異,然而在年老階段,野生小鼠體重呈顯著下降,SPATA4過表達小鼠卻可以維持正常體重。解剖後發現,相較於老年野生小鼠。SPATA4過表達小鼠有更多的皮下脂肪(sWAT)分布,相反地,由於衰老過程中肝臟以及褐色脂肪中脂滴過度積累的情況則顯著改善。同時,SPATA4過表達還能夠維持脂肪組織細胞正常形態,這對於維持脂肪細胞正常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圖2. SPATA4過表達維持小鼠衰老階段體重、脂肪比重以及各組織器官正常形態結構

2、SPATA4能夠降低脂肪細胞炎症,維持細胞年輕狀態,改善胰島素抵抗

機體在衰老過程中會伴隨著慢性炎症的積累,炎症也會進一步加劇衰老與衰老相關疾病進程。以往研究結果報導,白色脂肪是在衰老個體中最早發生炎症累積的組織,進而促使機體產生胰島素抵抗。研究者發現,SPATA4過表達的老年小鼠白色脂肪組織中(包括皮下脂肪和內臟器官周圍脂肪)炎症因子、細胞凋亡maker、衰老相關分泌表型SASP的表達量均顯著低於野生老年小鼠。糖耐量和胰島素耐受實驗結果顯示SPATA4過表達能提高老年小鼠的胰島素敏感性,維持機體代謝穩態。

另外,研究者還構建了SPATA4過表達的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實驗結果顯示,SPATA4過表達對於老年雌性小鼠也具有維持脂肪細胞分化功能、改善衰老相關脂肪異位分布、降低脂肪組織炎症和凋亡反應、保護機體代謝穩態等功能。表明SPATA4改善機體衰老相關代謝功能障礙並未有性別差異。

圖3. SPATA4過表達降低小鼠在衰老階段的脂肪炎症,維持胰島素敏感性

3、SPATA4激活ERK1/2信號通路促進脂肪細胞分化成脂

ERK1/2信號通路的激活是脂肪細胞分化的關鍵環節。研究者通過體外構建SPTTA4過表達的3T3-L1細胞系發現其ERK1/2的磷酸化水平相較於對照組顯著增加;同時,C/EBPβ磷酸化水平及其下遊PPARγ、C/EBPα的表達水平相應提高。包括Fabp4,Fasn在內的脂肪酸合成相關基因的轉錄水平也有顯著增加。

以上結果提示SPATA4增強了脂肪細胞的分化功能。ERK1/2抑制劑的加入則抵消了由於SPATA4過表達所發生的上述系列變化,進一步證明了SPATA4促進脂肪細胞分化的ERK1/2信號通路的依賴性。

圖4. SPATA4過表達通過ERK1/2信號通路促進脂肪細胞分化

總的來說,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PATA4在衰老相關脂代謝失調中的關鍵作用,為衰老相關或其它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

SPATA4通過促進前體脂肪細胞分化和脂肪因子表達減緩衰老階段脂肪異位分布、炎症和凋亡反應以及胰島素抵抗,進而改善衰老相關代謝失調

清華大學藥學院王釗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藥學院已畢業博士生李忠持和2016級博士生徐康為本文第一作者。王釗課題組博士生趙森、郭彥南、陳輝玲也參與了部分工作。此外,藥學院劉清飛副教授、醫學院倪建泉教授給予本課題重要指導。本研究受到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acel.13282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王釗課題組揭示SPATA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PATA4在衰老相關脂代謝失調中的關鍵作用,為衰老相關或其它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1、維持脂肪細胞功能是減緩衰老引起的皮下脂肪丟失的關鍵脂肪組織的異位分布(即脂肪從皮下轉移至內臟器官周圍)是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在內的衰老相關代謝性疾病發生、發展的風險之一。
  • 研究發現節律性調控染色質重塑和脂代謝基因表達的分子開關
    該研究發現MRG15作為一個進化上保守的表觀調控因子在調控肝臟組織染色質開放狀態和脂代謝基因轉錄活性的節律性振蕩中行使重要的分子開關作用。研究提示MRG15複合物在肝臟組織感應外界營養狀態,並在營養豐富環境下進行有效能量儲存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該研究為營養過剩環境下脂質代謝紊亂導致的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
  • 聚焦| 《光明日報》聚焦武大生命科學學院膽固醇與脂代謝研究團隊...
    2020年3月20日,國際權威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發表王琰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首次發現直接調節血液膽固醇水平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GPCR具有良好的成藥性,在所有已上市的藥物中,有超過1/3都是靶向GPCR,這項研究為降膽固醇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重要靶點。
  • 上海生科院召開973項目「營養失衡導致脂代謝紊亂疾病的
    「營養失衡導致脂代謝紊亂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與早期幹預研究」項目於2012年2月初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所聯合山東省立醫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瞄準國家對重大代謝性疾病「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需求,針對「營養失衡如何誘發脂肪肝和高血脂症及其相關代謝疾病的發生發展」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圍繞營養成分失衡與脂肪肝和高血脂症發生發展之間的機制關聯等六個方面開展聯合攻關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當細胞器功能改變時,不僅會引起細胞器應激反應(如內質網非摺疊蛋白反應、線粒體非摺疊蛋白反應),還將導致能量代謝變化(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相關)。  在真核細胞中,細胞核核仁的主要功能是核糖體生物發生(ribosome biogenesis),包括rDNA的轉錄,rRNA合成、加工及核糖體亞單位的組裝等過程。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李蓬教授赴生化細胞所做分子生物學
    2012年12月28日上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李蓬教授受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在生化與細胞所學術報告廳做了題為「脂穩態調控與代謝性疾病」的特邀學術報告,報告由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宋保亮研究員主持。李蓬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他們在脂代謝及其穩定性研究中的新成果,發現CIDE蛋白在脂肪儲存,分解和分泌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劉宏偉研究組Cell子刊《Cell Reports》發表研究論文,揭示靈芝抗...
    作為藥物研發的新「靶標」,腸道菌群被稱為人體新的「器官」,其結構、功能變化與宿主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密切相關。GA7抗脂肪肝作用與新藥奧貝膽酸相當,並具有控制體重增長、改善胰島素抵抗作用(J.Med. Chem., 2018, 61, 3609)。初步作用機制的研究表明,GA7可以調節腸道菌群,促進丁酸產生菌,抑制條件致病菌,減少內毒素血症,降低系統性炎症,從而治療包括NASH的代謝症候群疾病。
  • PNAS | 清華大學黃善金課題組揭示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該研究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adenylyl cyclase associated protein 1; 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
  • 【資訊快遞】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跨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包括:著力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在拓展新前沿、創造新知識、形成新理論、發展新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著力解決我國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中深層次關鍵科學問題的領域;著力提升我國應對全球重大挑戰能力的領域;著力維護國家安全和我國在國際競爭中核心利益的領域。
  • 研究揭示臨床背景下細胞衰老以及衰老相關分泌表型調控新機制
    ,文章報導了由藥物毒副作用引發DNA損傷效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引發體內細胞發生被動衰老,並在誘導衰老細胞出現一種強烈、持續和長期的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衰老相關分泌表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 研究人員繪製「單細胞衰老圖譜」揭示靈長類卵巢衰老特徵
    課題組專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曲靜介紹,卵巢是機體衰老過程中較早出現退行性變化的器官之一,其衰老表現包括卵母細胞數量減少、質量下降,以及相應的女性生殖力降低。此外,卵巢衰老伴隨的性激素分泌紊亂還可能導致衰老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 端粒酶在衰老過程中的有益作用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揭示出端粒酶的一種新作用。在經典觀點中,端粒酶唯一的已知作用是保護正常組織中某些經常分裂的細胞,如胚胎細胞、精子細胞、成體幹細胞和免疫細胞,但在其他細胞中它們是被關閉的,除了在惡性腫瘤中,端粒酶可以促進細胞無限分裂。眾所周知,端粒酶是一種酶促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可防止端粒縮短。當細胞大量分裂時,端粒酶在胚胎發育和幹細胞分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足細胞是構成腎小球濾過屏障的關鍵部分,足細胞損傷是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早期事件。近年來的研究提示,在高血糖之外還存在其他關鍵機制主導或協同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值得注意的是,JAMs家族成員在脂質代謝紊亂相關疾病中的作用已經引起了關注。研究發現,餵食高飽和脂肪、果糖和膽固醇飲食(HFCD)的JAM-A基因敲除小鼠患有更嚴重的非酒精脂肪性肝炎。
  • 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非酒精性脂肪肝與2型糖尿病、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重大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肝臟脂肪酸從頭合成的增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AMPK是真核生物主要的能量感應因子,在能量應激的情況下感應細胞內升高的AMP:ATP和ADP:ATP水平,通過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使能量達到穩態。AMPK作為機體重要的能量感應因子,調控著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等過程。
  • 揭示新奧秘 提供新思路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聚成災的奧秘,還被認為是昆蟲學和化學生態學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對世界蝗災的控制和預測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們對器官衰老機制的理解,為建立衰老及相關疾病的早期預警和科學應對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礎。 4.構建新冠肺炎動物模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動物模型是科研攻關五大主攻方向之一。
  • 清華大學祁海課題組Nature:「冥想」、「禪修」過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作者測試了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捆綁模型,發現這一範式更強烈而持久激活PVN的CRH神經元,但抑制 CeA 的 CRH 神經元,致使機體持續產生高水平的糖皮質激素,對免疫應答產生了抑制作用。至此,作者在這項研究裡鑑定、證明了一條對適應性免疫具有增強功能的腦-脾神經軸,揭示了 CRH 神經元的雙重免疫調節功能——經典已知的垂體-腎上腺神經內分泌免疫抑制作用和新發現的經神經環路直接作用於脾的免疫增強作用。
  • 清華大學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
  • 科學家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當細胞器功能改變時,不僅會引起細胞器應激反應(如內質網非摺疊蛋白反應、線粒體非摺疊蛋白反應),還將導致能量代謝變化(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相關)。在真核細胞中,細胞核核仁的主要功能是核糖體生物發生(ribosome biogenesis),包括 rDNA 的轉錄,rRNA 合成、加工及核糖體亞單位的組裝等過程。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該文章題為EF4 disengages the peptidyl-tRNA CCA end and facilitates back-translocation on the 70S ribosome,揭示了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核糖體是蛋白翻譯的工廠。
  • 研究揭示人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與合作單位在線發表於《發育細胞》的一項研究,繪製出人皮膚老化的單細胞轉錄圖譜,揭示出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並發現了2個促進皮膚細胞增殖、減輕炎症、抑制衰老的關鍵因子。而一種天然化合物——槲皮素,能夠延緩人真皮成纖維細胞衰老,這為幹預皮膚衰老提供了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