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2021-02-12 中科院之聲

脂滴(lipid droplets)是重要的細胞器,對維持細胞正常的能量代謝和生理功能至關重要。脂滴與其它細胞器相互作用,響應細胞內外環境變化,動態調節細胞的脂類代謝和能量平衡。當細胞器功能改變時,不僅會引起細胞器應激反應(如內質網非摺疊蛋白反應、線粒體非摺疊蛋白反應),還將導致能量代謝變化(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相關)。

在真核細胞中,細胞核核仁的主要功能是核糖體生物發生(ribosome biogenesis),包括 rDNA 的轉錄,rRNA 合成、加工及核糖體亞單位的組裝等過程。當核糖體生物發生過程受到幹擾或破壞,細胞會進入一種狀態,即核仁應激(nucleolus stress)。已有研究表明核仁應激會引起抑癌基因 p53 的激活,從而抑制細胞周期甚至促進細胞凋亡來適應核仁應激。但核糖體的生物發生是細胞內非常耗能的生物過程,因此,核仁應激是否會影響脂代謝呢?

模式生物秀麗線蟲被廣泛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利用秀麗線蟲全基因組遺傳篩選優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梁斌課題組尋找影響脂滴大小和脂肪儲存的基因或信號通路,發現 rrp-8 基因突變後出現脂滴顯著增大、脂肪過多積累現象。rrp-8 主要參與 rRNA 的前處理加工,其突變後導致核糖體合成受到明顯抑制。進一步研究發現,和 rrp-8 基因突變體表型類似,無論是利用抗黴素D(Actinomycin D)抑制 rDNA 轉錄,還是 pro-2/pro-3 等參與 rRNA 加工處理的突變體線蟲,都會出現脂滴增大和脂肪過多積累,這表明核仁應激改變了能量代謝,導致脂肪積累。研究還發現,核仁應激引起的脂肪積累不依賴於已知的轉錄因子 P53 蛋白,而是作用於另外一個轉錄因子叉頭蛋白 FoxA/PHA-4 。核仁應激通過核糖體蛋白 RPL11/RPL5 ,上調位於細胞核中的 PHA-4 表達,轉錄激活脂肪合成基因的表達,促進脂肪合成和積累。值得注意的是,核仁應激引起的脂肪積累有利於秀麗線蟲抵抗飢餓。

該研究新發現了一種細胞器應激和脂代謝相關,即核仁應激激活轉錄因子PHA-4/FoxA,上調脂肪合成,把能量轉為脂肪儲存。相關研究成果以 FOXA/PHA-4 Senses Nucleolar Stress to Regulate Lipid Accumul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吳傑宇、姜雪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梁斌、昆明學院教授鄒曉菊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後備人才等項目資助。

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分子機制。破壞核糖體發生過程導致核仁應激,核糖體蛋白 RPL11/RPL5 響應核仁應激,把信號傳遞給轉錄因子 PHA-4/FOXA,增強 PHA-4 與脂肪合成基因 pod-2(編碼乙醯輔酶 A 羧化酶 acetyl-CoA carboxylase,ACC)、fasn-1(編碼脂肪酸合成酶 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 dgat-2(編碼二酯醯甘油醯基轉移酶 diglyceride acyltransferase)的結合及轉錄表達,進而促進脂肪合成和積累。

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2018-03-29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進一步研究發現,和rrp-8基因突變體表型類似,無論是利用抗黴素D(Actinomycin D)抑制rDNA轉錄,還是pro-2/pro-3等參與rRNA加工處理的突變體線蟲,都會出現脂滴增大和脂肪過多積累,這表明核仁應激改變了能量代謝,導致脂肪積累。研究還發現,核仁應激引起的脂肪積累不依賴於已知的轉錄因子P53蛋白,而是作用於另外一個轉錄因子叉頭蛋白FoxA/PHA-4。
  • 核仁小分子RNA高脂下導致細胞死亡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因素,也就是核仁小分子RNA。科學家此前認為這種RNA分子只修飾其他RNA分子。抑制這些令人吃驚的RNA分子能夠提供一種新方式,對抗肥胖。肥胖是導致心臟病和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況下,如果我們過度放縱由貯脂細胞構成的脂肪組織,便會有過量卡路裡在血液中循環。
  • Cell Metabolism:核仁小分子RNA調節細胞死亡
    核仁中表達的三種RNA調節暴露在太多脂肪條件下的細胞死亡,核仁小分子RNA(small nucleolar RNA,snoRNA)會殺死它們。以前的研究已經暗示把不能處理高脂肪的一些類型細胞,如心肌細胞、腎細胞或血細胞,暴露在高脂肪條件下,作為這些併發症發生的一種可能性的原因。因此,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主任Jean Schaffer和他的同事們決定探求遺傳上的根據,以便能解釋過量的脂肪如何能夠導致氧化性脅迫和最終的細胞死亡。
  •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30 16:56:14 廣州醫科大學張玉霞等研究人員利用肝臟免疫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 揭示蛋白酶體在遭受應激時的相分離機制
    鑑於蛋白穩態的維持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的失靈會導致癌症、炎症和神經變性等各種疾病。然而,人們迄今為止並不知道UPS背後的整體原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都醫學科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UPS在應激狀態下的蛋白降解新機制。
  • 中德科學家揭示工業微藻應激產油的蛋白質組動態規律
    工業產油微藻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視角。
  • 細胞核仁的大小可以揭示細胞,甚至細胞所屬的生物體將存活多久?
    生物科學:細胞核仁的大小可以揭示細胞,甚至細胞所屬的生物體將存活多久?細胞核仁的大小可以揭示細胞,甚至細胞所屬的生物體將存活多久。「 細胞生物學趨勢」雜誌5月17日的一篇綜述概述了核仁與年齡相關的通路之間的聯繫 - 例如與飲食限制或早衰相關的通路。該圖說明了核仁的三重結構,圖片來源:細胞生物學趨勢。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陳玲玲博士正在介紹相關研究成果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
  • 揭示核仁RNA聚合酶II促進核糖體合成
    這一發現揭示了這種酶在人細胞內產生核糖體的位點---核仁---中的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功能,在此之前人們也從未在核仁中見過這種酶。Pol II是三種RNA聚合酶之一,這三種RNA聚合酶共同能夠讓細胞將遺傳信息從DNA轉移到RNA,再轉移到蛋白。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科學網—細胞核仁中長非編碼RNA機制獲揭示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
  •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1:56:15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d Kisailus研究團隊發現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 楊雪瑞課題組發現長非編碼RNA LETN控制細胞核仁形態與功能活性的...
    近期,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雪瑞課題組首次發現了一個對於高增殖率細胞的核仁結構及功能至關重要的lncRNA,將其命名為LETN。研究還揭示了lncRNA LETN與其互作蛋白NPM1之間的共進化關係,對於未來的lncRNA功能研究具有高度的啟發性。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此次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Molecular Cell導讀:應激反應、染色體分裂等
    、脂肪生成、癌症和線粒體基因表達。of Defective Messenger RNAs to Assist Ribosome-Associated Quality Control ,利用基於CRISPR-Cas9的篩選在哺乳動物中尋找額外的RQC策略,最終確定了兩個可以與停滯的核糖體結合併阻止錯誤信息新一輪翻譯的翻譯抑制因子——GIGYF2和4EHP,它們與其他質量控制因素共同作用,防止有毒蛋白質的積累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
  • 研究人員揭示工業微藻應激產油的蛋白質組動態規律
    工業產油微藻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視角。研究成果發表於《生物燃料技術》(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 科學家揭示固氮菌固氮機理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生化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別爾佐娃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成功地解釋了固氮菌在空氣中生存固氮的機理。別爾佐娃由此獲得了今年的歐洲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在幾百萬年前的太古時代,大氣層中沒有酸,地球上生存著大量的厭氧性生物。在地球上第一次大災難發生後,地球表面出現了很多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