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2020-11-28 中國日報網

SLERT的加工產生以及其與DDX21環、RNA聚合酶Pol I的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此次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該成果還一併闡釋了此RNA與眾不同的功能,拓展了長非編碼RNA的作用機制。

細胞核仁位於細胞核中,是RNA聚合酶I轉錄核糖體RNA(rRNA) 以及rRNA加工的重要場所。rRNA轉錄是將核糖體DNA(rDNA)轉變成rRNA的過程。作為細胞內含量最多的一類RNA,rRNA的轉錄失調與疾病發生密切關聯,轉錄不足易導致骨髓衰竭性貧血,轉錄過多則易引發多種癌症。

本次研究中發現的全新長非編碼RNA,陳玲玲研究組根據其結構特性和功能將其命名為SLERT。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緝技術精確敲除位於細胞核仁中的SLERT後發現,SLERT的缺失導致了RNA聚合酶I轉錄活性的降低。為進一步研究其中的機理,研究人員觀察到,存在於細胞核仁中的RNA解旋酶DDX21圍繞RNA聚合酶I形成直徑約為400nm的環狀結構,這個環狀結構將RNA聚合酶I「圍困」在其中,其「包圍圈」大小直接影響RNA聚合酶I轉錄的活性。深入的研究表明,SLERT可以與DDX21結合改變DDX21的蛋白構象,從而調整DDX21環的大小。SLERT缺失會讓環變小導致RNA聚合酶I的功能發揮受到阻礙,反之當環變大時就可以解除DDX21環對RNA聚合酶I的抑制。

人體細胞中含有約400個拷貝的核糖體DNA (rDNA) 序列,但僅有一半可以轉變成rRNA,導致這種rRNA轉錄差異的原因是什麼?陳玲玲研究組對於SLERT的研究也就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機制,即通過SLERT-DDX21環對RNA聚合酶I轉錄調控進而控制rRNA轉錄差異。

研究人員還發現敲除SLERT可以抑制模型小鼠體內的腫瘤生長速度,注入敲除SLERT的腫瘤細胞到小鼠,其體內腫瘤的生長速度要低於注入普通腫瘤細胞的小鼠,這也為相關腫瘤的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靶標。

該研究闡釋了細胞仁中蛋白、DNA和RNA之間的分子機制,解析了DDX21環的大小對於RNA聚合酶I轉錄的調控機制以及SLERT對DDX21環的控制作用,以嶄新的視角揭示了RNA聚合酶I轉錄的新機制,也為深入研究細胞核仁結構及功能提供了新方向。

該工作在陳玲玲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生化與細胞所博士研究生邢宇航、姚潤文和張楊共同完成。該研究還得到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所楊力研究員的大力幫助,以及植物生理生態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生化與細胞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和動物實驗技術平臺的大力支持。經費支持來自科技部、基金委和中科院。

(中國日報上海記者站)

相關焦點

  • Cell:發現長非編碼RNA對細胞核仁功能的重要調控機制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該成果揭示了長非編碼RNA SLERT 在細胞核仁功能和RNA聚合酶I (Pol I) 轉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機制。此外,近期陳玲玲研究組和國際上其他研究人員相繼發現哺乳動物細胞內還存在一系列具有特殊結構的長非編碼RNA分子家族,例如具有小核仁RNA (snoRNA) 特殊結構的lncRNAs和環形RNA等,並具有重要調控功能。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5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這項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
  • 楊雪瑞課題組發現長非編碼RNA LETN控制細胞核仁形態與功能活性的...
    清華新聞網1月12日電 人類等高等哺乳動物基因組中包含大量長非編碼RNA(lncRNA),其中絕大多數功能未知。在數萬個lncRNA中,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了數百個與多種細胞過程與生理功能相關的lncRNA,但在核心細胞過程中不可或缺,起決定性關鍵作用的lncRNA仍然非常少見。
  • :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我科學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最新發現與創新  本報訊 (記者王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近日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這將為進一步了解PWS症候群的病理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科學網—細胞核仁中長非編碼RNA機制獲揭示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
  • 清華大學楊雪瑞團隊發現非編碼RNA在核仁形成及...
    諸如核糖體RNA合成和染色質重塑之類的基本過程發生在核仁中,核仁在快速增殖的細胞中活躍。動態核仁結構和功能背後的複雜調控機制尚待充分探索。具體而言,在多種類型的癌症中,LETN通過與NPM1直接結合而位於核仁中。 LETN在促進NPM1五聚體的形成中起關鍵作用,NPM1五聚體是核仁顆粒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控制核仁功能。對LETN或NPM1的抑制導致核仁形態的相似而深刻的變化和核仁功能的阻滯,從而導致人類癌細胞和神經祖細胞的增殖抑制。
  • 新發現!楊雪瑞團隊發現lncRNA在核仁形成及細胞增殖的關鍵作用
    LETN在促進NPM1五聚體的形成中起關鍵作用,NPM1五聚體是核仁顆粒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控制核仁功能。對LETN或NPM1的抑制導致核仁形態的相似而深刻的變化和核仁功能的阻滯,從而導致人類癌細胞和神經細胞的增殖抑制。有趣的是,LETN和NPM1之間的這種相互依賴性與NPM1的進化新變異以及LETN在高等靈長類動物中的偶然出現有關。總之,這種人類特異性蛋白–lncRNA軸在需要活動性核仁的癌變和正常發育過程中,提供了具有較高生理相關性的另一重要調控層。
  • Mol Cell:陳玲玲等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一般認為,外顯子片段通過轉錄剪接成為具有功能的RNA,而內含子序列在剪接後被核酸酶快速降解,因此沒有生物學功能。生化與細胞所的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內含子來源的非編碼RNA序列既可以在剪接後穩定存在,又可以在細胞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  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其中,不同物種之間序列和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的加工是否保守,以及其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是否保守是一個重要問題。
  • ...lncRNA|長非編碼|幹細胞|細胞質|細胞核|論文|轉錄|詳述|-健康界
    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 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非編碼RNA之snRNA和snoRNA最新研究進展
    snRNA一直存在於細胞核中,與40種左右的核內蛋白質共同組成RNA剪接體,在RNA轉錄後加工中起重要作用。小核仁RNA(small nucleolar RNAs, snoRNA)是一類中等長度的非編碼小RNA,它們的長度在60-300nt不等,能與核仁核糖核蛋白結合形成snoRNP複合物。
  • 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
  • 核仁小分子RNA高脂下導致細胞死亡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因素,也就是核仁小分子RNA。科學家此前認為這種RNA分子只修飾其他RNA分子。抑制這些令人吃驚的RNA分子能夠提供一種新方式,對抗肥胖。肥胖是導致心臟病和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況下,如果我們過度放縱由貯脂細胞構成的脂肪組織,便會有過量卡路裡在血液中循環。
  • 非編碼RNA調控細胞周期研究取得新成果
    細胞生長依賴於精確的細胞周期調控,一旦該體系中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細胞一旦通過G1/S檢查點,只能進行分裂,G1/S期的轉換點是細胞周期進程中的重要檢查點。Cyclin D1/CDK4複合物對細胞周期G1/S期的調控具有促進作用。
  • 中科院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提示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有關
    央廣網上海10月2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今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其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學術前沿】改變教科書的發現:Pol II在核仁中的新功能
    在不同的細胞系中,作者們發現抑制Pol I之後IGS非編碼RNA的表達量降低,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在抑制Pol II之後IGS非編碼RNA被明顯的誘導轉錄。但是同時抑制Pol I和Pol II的情況下會完全消除對於IGS非編碼RNA的誘導。這些結果說明,Pol II會抵消Pol I依賴的IGS非編碼RNA的合成。
  • 中國科大在長非編碼RNA調控腫瘤細胞瓦博格效應中取得新成果
    癌基因c-Myc是常氧條件下調控糖酵解的主要因子,在腫瘤細胞中的作用尤為顯著;而低氧誘導因子HIF1α通常是在低氧條件下才能被誘導表達用以調控糖酵解。但有不少研究發現,即便是在常氧條件下HIF1α也有著較高的表達水平。這兩個瓦博格效應的核心調控因子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迄今仍然沒研究清楚。
  • 環狀RNA:非編碼RNA中的一顆明星
    已有研究證明circRNAs在 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疾病、神經紊亂、感染疾病和癌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直腸癌和胰腺管惡性腫瘤中異常表達,這暗示circRNAs可以作為預測或檢測某些疾病的生物標記分子。與miRNA和lncRNA相似,circRNAs已經成為RNA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廣泛參與到生命的各個反應中。本文簡單介紹了miRNA的種類、形成、特點,講述了其潛在功能及與一些疾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