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2020-12-06 生物谷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

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一般認為,外顯子片段通過轉錄剪接成為具有功能的RNA,而內含子序列在剪接後被核酸酶快速降解,因此沒有生物學功能。生化與細胞所的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內含子來源的非編碼RNA序列既可以在剪接後穩定存在,又可以在細胞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

研究具體闡明了一類雙末端都含有小核仁RNA(snoRNA)的內含子序列在剪接發生過程中,可以形成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命名為sno-lncRNAs。在人類疾病Prader-Willi syndrome(PWS綜合症、小胖威利症)緊密關聯區域存在五個sno-lncRNAs,它們在人源胚胎幹細胞中表達量極高,且異常穩定。功能研究表明,這些sno-lncRNAs加工成熟後均聚集於其轉錄位點附近,形成一種全新的細胞核亞定位;它們同時還含有多個剪接調控因子Fox2蛋白的特異結合位點,從而可以像「海綿」一樣吸附細胞核內的Fox2,調節Fox2在細胞核內的分布,進而影響Fox2對特異mRNA底物的選擇性剪接調控。

值得一提的是,因PWS綜合症的病理機制至今不詳,而這些sno-lncRNAs在PWS綜合症病人中完全缺失,從而提示這些新的RNA分子可能與PWS綜合症的病理發生相關。該工作也為進一步了解PWS綜合症的病理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該工作主要由生化與細胞所研究生殷慶飛等與計算生物所楊力研究員以及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健康中心Gordon Carmichael教授合作完成。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哺乳動物細胞中存在著內含子來源的、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的新型長非編碼RNA(sno-lncRNAs),從而豐富了人們對真核細胞轉錄組表達調控多樣性的認識。

除以封面故事發表,該工作在當期Molecular Cell還作為研究亮點(Issue Highlight)獲得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研究者的專評(Preview),專評指出「這些全新類型長非編碼RNA的發現為人們認識PWS綜合症的病理提供新的機制」;該研究同時也獲得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研究亮點專評(Research Highlight),標題為「非編碼RNA家族中的新成員」。

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上海市科委的經費支持。(生物谷Bioon.com)

註:PWS綜合症(小胖威利症),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發育和生長發育障礙。

Long Noncoding RNAs with snoRNA Ends

Yin QF, Yang L, Zhang Y, Xiang JF, Wu YW, Carmichael GG, Chen LL.

We describe the discovery of sno-lncRNAs, a class of nuclear-enriched intron-derived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 that are processed on both ends by the snoRNA machinery. During exonucleolytic trimming, the sequences between the snoRNAs are not degraded, leading to the accumulation of lncRNAs flanked by snoRNA sequences but lacking 5' caps and 3' poly(A) tails. Such RNAs are widely expressed in cells and tissues and can be produced by either box C/D or box H/ACA snoRNAs. Importantly, the genomic region encoding one abundant class of sno-lncRNAs (15q11-q13) is specifically deleted in Prader-Willi Syndrome (PWS). The PWS region sno-lncRNAs do not colocalize with nucleoli or Cajal bodies, but rather accumulate near their sites of synthesis. These sno-lncRNAs associate strongly with Fox family splicing regulators and alter patterns of splicing. These results thus implicate a previously unannotated class of lncRNAs in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PWS.

相關焦點

  • Mol Cell:陳玲玲等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9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
  • Cell:發現長非編碼RNA對細胞核仁功能的重要調控機制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該成果揭示了長非編碼RNA SLERT 在細胞核仁功能和RNA聚合酶I (Pol I) 轉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機制。核仁圍繞NOR形成,是RNA聚合酶I轉錄核糖體RNA (rRNA) 以及rRNA加工的重要場所。rRNA轉錄失調與疾病發生密切關聯。rRNA轉錄不足意味著核糖體生成障礙,這將導致骨髓衰竭性貧血;而rRNA轉錄過多則易引發多種癌症。由於rDNA序列具有高度重複性,因而這些序列上非常相似的rDNA的差異表達如何實現和相關Pol I轉錄調控機制等仍然未知。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我科學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最新發現與創新  本報訊 (記者王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近日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這將為進一步了解PWS症候群的病理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Cell|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近年來通過研究不同類型長非編碼RNA分子家族的加工、代謝、定位與功能的偶聯,陳玲玲組發現了一系列長非編碼RNA的新功能(http://www.chenlab-ncrna.com/publications ),對認識它們的生物學意義具有重要推動作用【4,5】。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Nature:發現一種非編碼RNA具有重要功能
    來自哈佛-麻省的白頭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學系,Koch高級癌症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者發現了一類大型的非編碼RNA,這些RNA的特性揭示來哺乳動物基因組的又一重大發現。該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1日的Nature在線版上。
  • 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  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其中,不同物種之間序列和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的加工是否保守,以及其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是否保守是一個重要問題。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種類眾多。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包括微小RNA(miRNA)、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以及環狀RNA(circRNA)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編碼RNA具有重要且複雜的生物學功能。
  •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SLERT的加工產生以及其與DDX21環、RNA聚合酶Pol I的相互作用機制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
  • 我國專家發現環形RNA新分子及其轉錄調控功能機制
    人民網上海9月28電 (記者王有佳)9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發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組與計算生物所楊力組的最新合作研究論文,發現來源於基因內含子區域的環形RNA新分子,揭示其成環機制及在基因轉錄調控中的重要功能。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這項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
  • 我國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基因組「暗物質」不斷「正名」
    經濟日報12月2日訊 (記者沈則瑾)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或與小胖威利症候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楊雪瑞課題組發現長非編碼RNA LETN控制細胞核仁形態與功能活性的...
    清華新聞網1月12日電 人類等高等哺乳動物基因組中包含大量長非編碼RNA(lncRNA),其中絕大多數功能未知。在數萬個lncRNA中,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了數百個與多種細胞過程與生理功能相關的lncRNA,但在核心細胞過程中不可或缺,起決定性關鍵作用的lncRNA仍然非常少見。
  • 中科院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提示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有關
    央廣網上海10月2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今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其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中國科大發現新型非編碼RNA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雜誌《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研究性論文,報導了其實驗室發現的一類新型非編碼RNA以及此類非編碼RNA的功能和功能機理。非編碼RNA是一大類不編碼蛋白質而在細胞中起著調控作用的RNA分子。
  • Cell | 功能性長非編碼RNA從「垃圾」轉錄物演變而來
    Cell觀點 | 功能性長非編碼RNA從「垃圾」轉錄物演變而來撰文 | Qi在過去的十年中,關於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是否有功能的問題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
  • 史上最全非編碼RNA合集,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
    非編碼RNA的前世今生多年來,人們已經清楚的認識了一系列結構RNA和調節RNA。ncRNA比以前所想像的要豐富和重要的多,它們在轉錄調節,染色體複製,RNA加工,修飾,mRNA穩定性和翻譯,甚至蛋白質降解和轉運過程中都起作用。
  • 2017年不能錯過的長非編碼RNA研究推薦
    長非編碼RNA是一類長度在200nt以上的非編碼RNA,主要從蛋白編碼基因的反義鏈以及間隔區轉錄出來。大部分長非編碼RNA擁有與mRNA相似的結構,包括5『端帽子和3』端的polyA,並可能包含多個小的開放閱讀框,甚至能與核糖體結合,然而,這類RNA卻不翻譯。那麼它們是否具有生理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