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專家發現環形RNA新分子及其轉錄調控功能機制

2020-12-05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9月28電 (記者王有佳)9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發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組與計算生物所楊力組的最新合作研究論文,發現來源於基因內含子區域的環形RNA新分子,揭示其成環機制及在基因轉錄調控中的重要功能。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基因間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線形長非編碼RNA分子,具有5』帽子和3』尾巴結構;而內含子非編碼序列轉錄生成的RNA在剪接後被核酸外切酶快速降解,多數沒有生物學意義。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了來源於內含子的環形非編碼RNA新分子(circular intronic RNA, ciRNA),驗證其在多種人源細胞內穩定存在,揭示其成環關鍵核酸序列及機制(即利用這些成環關鍵核酸序列誘導線形RNA成環)。

更為重要的是,研究還揭示了部分ciRNAs定位在其轉錄位點附近,並通過和RNA轉錄聚合酶Ⅱ複合物的互相作用,順式調節其本位基因的表達水平。這項研究是該研究組在去年發表了內含子來源的sno-lncRNAs(Molecular Cell 2012年度最佳研究論文之一)後的又一重要發現。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發掘了蘊藏在人類基因組「暗物質」中的非編碼RNA新分子,而且深入探索了這些新的長非編碼RNA分子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重要功能作用。

最早的環形RNA分子在20世紀70年代於RNA病毒中發現。今年初,大規模測序證實了哺乳動物細胞內存在環形RNA,其通過「外顯子反向剪接成環(back splice circularization)」形成,定位於細胞漿中,可以調控microRNA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陳玲玲研究組發現的ciRNAs與這些已知的細胞漿環形RNA在產生來源、加工生成、細胞內定位以及功能調控方面均有顯著不同:ciRNAs來自於內含子序列,其生成依賴特定的成環關鍵核酸序列;成熟的ciRNAs定位在細胞核內並調控其本位基因的轉錄速度。因此,該項研究工作發現的內含子來源的環形RNA分子,在結構和概念上都是一類新型的長非編碼RNA分子,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真核細胞轉錄組表達調控多樣性的認識。

該工作在當期Molecular Cell作為研究亮點(Issue Highlights)並獲得專評(preview);該研究同時也獲得了最近出版的Nature期刊的研究亮點專評(Research Highlights),題目為「環形RNA促進基因表達(RNA boosts genes on a loop)」。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 2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玲玲受邀在Nat Rev Mol Cell Biol 上發表題為The biogenesis and emerging roles of circular RNAs 的綜述進展論文,對環形RNA這一類具有特殊結構的RNA分子新家族的生成加工及潛在生物學功能進行了系統總結和研究展望
  • 中國學者Cell子刊揭示基因組「暗物質」中環狀RNA新分子
    基因間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線形長非編碼RNA分子,具有5』帽子和3』尾巴結構;而內含子非編碼序列轉錄生成的RNA在剪接後被核酸外切酶快速降解,多數沒有生物學意義。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了來源於內含子的環形非編碼RNA新分子(circular intronic RNA, ciRNA),驗證其在多種人源細胞內穩定存在,揭示其成環關鍵核酸序列及機制(即利用這些成環關鍵核酸序列誘導線形RNA成環)。
  • 資料庫 | 怎樣查詢調控circRNA的轉錄因子
    這是琪先生的第24篇原創文章circRNA科研領域最火熱的明星RNA外顯子反向剪接來源的環形RNA是一類不具有5'末端帽子和3'末端poly(A)尾巴、卻以共價鍵形成閉環結構的RNA新分子,主要由RNA聚合酶II轉錄產生的前體RNA通過反向剪接產生。
  • Cell:發現長非編碼RNA對細胞核仁功能的重要調控機制
    核仁圍繞NOR形成,是RNA聚合酶I轉錄核糖體RNA (rRNA) 以及rRNA加工的重要場所。rRNA轉錄失調與疾病發生密切關聯。rRNA轉錄不足意味著核糖體生成障礙,這將導致骨髓衰竭性貧血;而rRNA轉錄過多則易引發多種癌症。由於rDNA序列具有高度重複性,因而這些序列上非常相似的rDNA的差異表達如何實現和相關Pol I轉錄調控機制等仍然未知。
  • 我科研人員發現環形RNA及其生成調控過程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
    人民網上海6月17日電 (記者姜泓冰)人類基因暗物質「環形RNA」又被「發掘」一項新功能。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環形RNA及其生成調控過程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為環形RNA的功能和抗病毒免疫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 :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系統繪製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
    該研究系統繪製了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揭示了環形RNA可以通過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機制產生新的外顯子剪接,深入的機制研究表明環形RNA的可變反向剪接受到其上下遊內含子互補配對序列的競爭配對調控。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隨後Roeder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建立了體外轉錄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分離和鑑定了眾多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個真核轉錄因子TFIIIA、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以及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s),並且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包括組蛋白修飾)在表觀遺傳水平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R-loop形成及轉錄終止機制
    R-loop在很多關鍵的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包括染色質修飾、轉錄調控、DNA損傷修復以及基因組穩定性等,但其如何被精確調控的機制尚不清楚。m6A修飾作為信使RNA上豐度最高的修飾類型,廣泛參與哺乳動物的發育、免疫、幹細胞更新、脂肪分化以及腫瘤生成和轉移等生命過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6A是否能作為R-loop中RNA組分的本源特徵來調控R-loop水平,進而發揮各種生物學功能。
  • 科學家發布環形RNA與線性RNA定量比較新方法-CLEAR
    基於發現定位於反向剪接位點的高通量測序讀序,楊力研究組在2014年建立了高效的環形RNA計算分析新流程(CIRCexplorer, version 1),並通過合作系統揭示了環形RNA在體內的廣泛存在、揭示了互補序列介導的環形RNA產生基礎及其調控的普遍性規律(Zhang et al., Cell 2014)。
  • 研究揭示miR-133a的轉錄調控機制及其在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miR-133a表達的上調促進了線粒體生物發生和肌細胞分化,並進一步通過「定向染色質構象捕獲」(CAPTURE)技術找到了調控miR-133a表達的上遊調控因子KAP1,從而加深了對miR-133a轉錄調控機制及重要功能的了解。  microRNA(miRNA)在多種生理及病理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環形RNA與線性RNA定量比較新方法-CLEAR
    基於發現定位於反向剪接位點的高通量測序讀序,楊力研究組在2014年建立了高效的環形RNA計算分析新流程(CIRCexplorer, version 1),並通過合作系統揭示了環形RNA在體內的廣泛存在、揭示了互補序列介導的環形RNA產生基礎及其調控的普遍性規律(Zhang et al., Cell 2014)。
  • 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新聞...
    1月17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高亞威教授聯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專家點評|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結構功能更新對磷酸酶PP2A的認知
    今日在線的Science論文首次發現PP2A這一最重要的磷酸酶可與Integrator複合物形成一個全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直接調控轉錄,拓展了轉錄調控和PP2A相關領域的研究邊界。該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16個亞基,分子量近1.5MDa),解析了INTAC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INTAC作為一個雙功能酶,同時具備RNA剪切和去磷酸化活性,可去除Pol II的多個CTD磷酸化位點發揮轉錄抑制功能。
  • 北京基因組所合作揭示RNA甲基化調控R-loop形成及轉錄終止機制
    R-loop在很多關鍵的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包括染色質修飾、轉錄調控、DNA損傷修復以及基因組穩定性等,但其如何被精確調控的機制尚不清楚。m6A修飾作為信使RNA上豐度最高的修飾類型,廣泛參與哺乳動物的發育、免疫、幹細胞更新、脂肪分化以及腫瘤生成和轉移等生命過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6A是否能作為R-loop中RNA組分的本源特徵來調控R-loop水平,進而發揮各種生物學功能。
  • /陳飛合作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並揭示其結構和功能...
    今日在線的Science論文首次發現PP2A這一最重要的磷酸酶可與Integrator複合物形成一個全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直接調控轉錄,拓展了轉錄調控和PP2A相關領域的研究邊界。有鑑於此,BioArt特別邀請到了長期從事磷酸酶相關研究的馮新華教授和長期從事轉錄調控研究的朱冰教授點評,以饗讀者!
  • 楊力研究組合作完成利用CRISPR-Cas13對環形RNA功能的篩選和研究
    研究組構建並優化了一系列環形RNA計算生物學研究體系,通過在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數據中尋找環形RNA特異的反向剪接位點,系統高效地揭示了環形RNA的廣譜表達、及其特殊加工機制和功能作用等(Zhang et al,Cell2014; Zhang et al,Genome Res2016; Dong et al,Cell Res2016; Zhang et al,Cell Rep2016; Dong et
  • 《科學》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為發育和疾病的調控和靶點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1月17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高亞威教授聯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染色體相關RNA上的m6A 修飾參與染色質狀態與轉錄活性的調控》,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
  • 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13完成對環形RNA功能的篩選和研究
    研究人員構建並優化了一系列環形RNA計算生物學研究體系,通過在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數據中尋找環形RNA特異的反向剪接位點,揭示了環形RNA的廣譜表達、其特殊加工機制和功能作用等(Zhang et al,Cell2014;Zhang et al,Genome Res2016;Dong et al,Cell Res2016;Zhang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