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研人員發現環形RNA及其生成調控過程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

2021-01-09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6月17日電 (記者姜泓冰)人類基因暗物質「環形RNA」又被「發掘」一項新功能。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環形RNA及其生成調控過程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為環形RNA的功能和抗病毒免疫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6月15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

由於實驗手段限制,直至近幾年,人體細胞裡數以萬計的環形RNA才正式進入科學家的研究視野。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研究發現了部分環形RNA對於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但這些也只是環形RNA功能的冰山一角。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的陳玲玲研究員和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楊力研究員通過構建全新的環形RNA螢光蛋白報告基因進行全基因組篩選,發現了一系列與環形RNA生成加工等密切相關的蛋白因子,其中有多個免疫反應相關蛋白,包括此前已被研究證明與抗病毒免疫相關的NF90和NF110。

在環形RNA形成時,其兩側內含子中的互補配對序列功不可沒。它們天生相互「吸引」,互補配對,推動還未成熟的環形RNA從原本線型的RNA「母體鏈條」上脫離出來並最終成環。NF90/NF110可以與內含子配對序列相結合,為它們如同正負極相吸的磁場加上一道「保險」。如果沒有這道保險,環形RNA的生成就會受到影響。

NF90/NF110也可與成熟的環形RNA直接結合形成複合物。當細胞被病毒感染時,原本位於細胞核的NF90/NF110快速轉運至細胞質,失去「保險」後環形RNA無法正常生成,從而導致細胞內成熟的環形RNA減少。而原本可以與成熟的環形RNA結合的一部分NF90/NF110重獲自由,轉而與病毒mRNA「對抗」。早在2010年,科學家們就研究發現,NF90/NF110可以與病毒mRNA結合,抑制病毒mRNA翻譯和病毒複製。環形RNA及其生成過程正是通過與NF90/NF110的協調互作,間接參與了人體的抗病毒免疫反應。

該項研究在陳玲玲研究員和楊力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由生化與細胞所博士研究生李響、劉楚霄和計算生物學所研究助理薛尉共同完成。研究得到生化與細胞所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和化學生物學技術平臺的大力支持,並得到自科技部、基金委和中科院的經費支持。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世界首臺!我國量子計算機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這是歷史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基於單光子的量子模擬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國際學術界稱之為『量子稱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潘建偉說。【詳細】

從「氣象特警」到「隨身空調」 航天技術來到你身邊航天技術民用化已經不是新鮮事。寶寶使用的尿不溼、方便麵裡的蔬菜包等,這些產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術轉化而來,而我國現如今在航天技術轉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經覆蓋汽車、電子通信、醫療儀器等多個民用領域。【詳細】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深度「解碼」環形RNA 為臨床診斷提供新思路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最新研究發現,環形RNA就像參與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一樣,管理著抗病毒「衛士」——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在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環形RNA會被大規模「清除」從而釋放抗病毒「衛士」PKR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而在抗病毒「衛士」PKR過度激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病人體內,環形RNA含量顯著降低,無法作為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繼續發揮功能。該研究為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礎,並為自身免疫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 【中國科學報】環形RNA在免疫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RNA可以抑制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在細胞受病毒感染時環形RNA被大規模「清除」從而釋放PKR參與抗病毒免疫,揭示病人體內環形RNA的「低含量」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在研究環形RNA的二級結構過程中發現,環形RNA內部並不簡單,傾向於形成16~26個鹼基對的莖環結構。它們獨特的「造型」能夠被PKR識別並結合,由此,PKR活性受到抑制,可以避免體內因PKR過度激活引起的免疫反應。而細胞中的核糖核酸酶RNase L則可以讓PKR恢復自由身。
  • 我科學家深度「解碼」環形RNA 為自身免疫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新思路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最新研究發現,環形RNA就像參與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一樣,管理著抗病毒「衛士」——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在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環形RNA會被大規模「清除」從而釋放抗病毒「衛士」PKR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而在抗病毒「衛士」PKR過度激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病人體內,環形RNA含量顯著降低,無法作為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繼續發揮功能。該研究為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礎,並為自身免疫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 【科技日報】環形RNA家族,藏著治療紅斑狼瘡新靶點
    它們獨特的「造型」能夠被天然免疫因子PKR識別並結合,由此,PKR活性受到抑制,可以避免體內因PKR過度激活引起的免疫反應。  而細胞中的核糖核酸酶RNase L則可以讓PKR恢復自由身。這一類酶在細胞受病毒刺激下可以作用於環形RNA,將其「切割」降解,而緩慢的環形RNA生成速度不足以回補這些被降解的環形RNA,PKR得以釋放參與細胞的抗病毒免疫過程。
  • 環形RNA家族,藏著治療紅斑狼瘡新靶點
    陳玲玲研究組是我國環形RNA前沿研究領域的翹楚。經過長期研究,他們逐漸探尋到這一神秘家族的特性。陳玲玲將環形RNA調控天然免疫反應的過程總結為「生得曲折」「死得其所」「奉獻的一生」。「環形RNA緩慢生成、快速降解、特殊二級結構使其成為一類調控細胞天然免疫穩態的新RNA家族。」陳玲玲表示。
  • 上海科學家研究發現環形RNA重要功能 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提供...
    近期,一項由上海科學家團隊主導的研究,通過揭示環形RNA(核糖核酸)在天然免疫過程中的重要功能,為該類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合作完成,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
  • 我國專家發現環形RNA新分子及其轉錄調控功能機制
    人民網上海9月28電 (記者王有佳)9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發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組與計算生物所楊力組的最新合作研究論文,發現來源於基因內含子區域的環形RNA新分子,揭示其成環機制及在基因轉錄調控中的重要功能。
  • 我科學家研究環形核糖核酸取得新進展
    該成果首次闡明了互補序列對外顯子來源環形RNA產生的調節機制,並進一步揭示了互補序列競爭性配對介導的可變環化調控,以全新的理論視角揭示了基因表達在轉錄/轉錄後水平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眾所周知,生命體的遺傳信息通過轉錄從脫氧核糖核酸(即DNA)傳遞到核糖核酸(即RNA)中,再通過翻譯傳遞到蛋白質。
  • 上海科學家《細胞》刊文: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 作為RNA分子家族的「新人」,環形RNA「身上」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 2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玲玲受邀在Nat Rev Mol Cell Biol 上發表題為The biogenesis and emerging roles of circular RNAs 的綜述進展論文,對環形RNA這一類具有特殊結構的RNA分子新家族的生成加工及潛在生物學功能進行了系統總結和研究展望
  • 科學家發布環形RNA與線性RNA定量比較新方法-CLEAR
    基於發現定位於反向剪接位點的高通量測序讀序,楊力研究組在2014年建立了高效的環形RNA計算分析新流程(CIRCexplorer, version 1),並通過合作系統揭示了環形RNA在體內的廣泛存在、揭示了互補序列介導的環形RNA產生基礎及其調控的普遍性規律(Zhang et al., Cell 2014)。
  • 系統繪製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
    該研究系統繪製了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揭示了環形RNA可以通過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機制產生新的外顯子剪接,深入的機制研究表明環形RNA的可變反向剪接受到其上下遊內含子互補配對序列的競爭配對調控。
  • 遊富平團隊揭示線粒體蛋白參與調控免疫 | Cell Press對話科學家
    ERAL1缺乏明顯抑制了RNA病毒觸發的下遊抗病毒信號傳導,說明ERAL1對於抗RNA病毒固有免疫是非常重要的。鑑於未感染狀態下ERAL1定位於線粒體基質,而MAVS定位於線粒體外膜,我們推測病毒感染後ERAL1可能會發生位置的改變。接下來,通過多種實驗方法,我們發現病毒感染後細胞質中可以檢測到ERAL1。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環形RNA與線性RNA定量比較新方法-CLEAR
    基於發現定位於反向剪接位點的高通量測序讀序,楊力研究組在2014年建立了高效的環形RNA計算分析新流程(CIRCexplorer, version 1),並通過合作系統揭示了環形RNA在體內的廣泛存在、揭示了互補序列介導的環形RNA產生基礎及其調控的普遍性規律(Zhang et al., Cell 2014)。
  • 【學術前沿】陳玲玲/楊力/李勁松合作完成利用CRISPR-Cas13對環形...
    RNA的CRISPR-RfxCas13d/BSJ-gRNA系統,並用其開展環形RNA的功能篩選研究,發現了一系列影響細胞增殖和參與小鼠胚胎植入前發育的環形RNA分子。繼陳玲玲研究組在2019年首次揭示環形RNA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其不同於線形RNA的二級結構參與細胞天然免疫調控的新功能後(詳見BioArt報導:專家點評Cell丨陳玲玲團隊揭示環形RNA在天然免疫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
  • Cell:發現長非編碼RNA對細胞核仁功能的重要調控機制
    rRNA轉錄不足意味著核糖體生成障礙,這將導致骨髓衰竭性貧血;而rRNA轉錄過多則易引發多種癌症。由於rDNA序列具有高度重複性,因而這些序列上非常相似的rDNA的差異表達如何實現和相關Pol I轉錄調控機制等仍然未知。經典的長非編碼RNA和mRNA結構相似,含有5' 端帽子及3' 端多聚腺苷酸尾巴結構,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
  • Cell Res:武漢大學生科院發現去泛素化過程介導抗病毒免疫應答新機制
    MAVS是介導細胞抗病毒應答的重要接頭分子,之前研究表明這個蛋白的活性和穩定性受到泛素化修飾的廣泛調控。但是MAVS的去泛素化過程如何受到調控還不清楚。來自武漢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上報導了他們關於MAVS去泛素化參與細胞抗病毒應答的最新進展。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OTUD4(ovarian tumor family deubiquitinase 4)能夠靶向MAVS進行去泛素化。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