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富平團隊揭示線粒體蛋白參與調控免疫 | Cell Press對話科學家

2021-02-28 CellPress細胞科學

本文中,我們利用鄰近標記技術結合質譜的方法,通過對比實驗組結果找到並驗證了在仙臺病毒(SeV)感染後與線粒體外膜蛋白MAVS高親和力相互作用的蛋白ERAL1。ERAL1缺乏明顯抑制了RNA病毒觸發的下遊抗病毒信號傳導,說明ERAL1對於抗RNA病毒固有免疫是非常重要的。

鑑於未感染狀態下ERAL1定位於線粒體基質,而MAVS定位於線粒體外膜,我們推測病毒感染後ERAL1可能會發生位置的改變。接下來,通過多種實驗方法,我們發現病毒感染後細胞質中可以檢測到ERAL1。應激狀態下,線粒體外膜會發生通透性改變(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permeablisation,MOMP),同時線粒體會向胞質釋放多種蛋白,介導下遊反應。其中,Bcl-2家族蛋白BAX/BAK在MOMP的發生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並且ERAL1從線粒體釋放到細胞質依賴於BAX/BAK蛋白。

接下來,我們使用鄰近標記技術,尋找ERAL1參與抗RNA病毒固有免疫調控的機制。我們發現,病毒感染後ERAL1除了可以與MAVS相互作用外還可以與TRIM25相互作用。TRIM25作為E3泛素連接酶可以使RIG-I CARD結構域發生K63位泛素化,並穩定MAVS的聚合。我們發現ERAL1可以通過依賴TRIM25的方式正向調控抗病毒RLR信號通路。

本文的研究顯示,病毒感染條件下,線粒體可通過釋放蛋白介導固有免疫反應,提示線粒體在固有免疫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團隊首次證明去泛素化酶USP33定位於線粒體外膜,利用質譜分析和免疫共沉澱技術發現與E3泛素連接酶Parkin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2020年9月15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員課題組和李川昀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HDA-1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evit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在線粒體自噬激活調控信號途徑中,帕金森症相關蛋白PINK1與Parkin組成的經典的PINK1/Parkin通路發揮關鍵的作用。但Parkin位於信號級聯的下遊,且並非線粒體自噬的必需,特別是在哺乳動物神經元中活性受到高度限制。因此,線粒體自噬啟動的基本調控機制仍有待探索。研究人員通過生物化學、嵌合體遺傳學技術、細胞生物學、活體疾病模型以及數學建模等多種研究方法,揭示了一種由PINK1及其新激酶底物TUFm所介導的線粒體自噬調控新途徑。TUFm傳統上被認為是一個核編碼的線粒體蛋白翻譯延伸因子。
  • 【科技前沿】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前期研究表明,秀麗隱杆線蟲中轉錄因子ATFS-1和DNA結合蛋白DVE-1參與了對UPRmt的激活,但UPRmt的整體調控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闡明。該研究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Cell Rep: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作用和機制
    SIRT5是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家族第三類Sirtuins中的一員, 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它具有極低的去乙醯化酶活性,卻可以調控三種新的賴氨酸修飾--琥珀醯化、丙二醯化和戊二醯化,科學家們在既往的研究中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而對其生理和病理功能卻知之甚少。本論文發現了SIRT5在調控巨噬細胞代謝和炎症反應中的新功能。
  • Gut:揭示RALY調控線粒體代謝促進結直腸癌進展的作用與機制
    近日,中山大學藥學院萬國輝教授團隊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徐安龍教授團隊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Xiongbin Lu教授團隊在GUT上發表了題為RNA-binding protein RALY reprogrammes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7月16日,Cancer Research在線發表了陸軍軍醫大學(原第三軍醫大學)李詠生教授團隊在腫瘤免疫微環境方向的題為A RIPK3-PGE2 circuit mediates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potentiated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 【科技前沿】遊富平/王祥喜/秦川合作揭示新冠病毒感染誘發抗細菌...
    2020年12月25日,北京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所遊富平研究組、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研究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研究組合作在Cell Host & Microbe發表了題為「Induction of alarmin S100A8/A9 mediates activation of aberrant neutrophils in the pathogenesis
  • 植物所解析線粒體蛋白氧化損傷調控果實成熟衰老的可能機制
    近日,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通過蛋白質組學結合免疫雜交以及細胞生物學等技術解析了線粒體蛋白氧化損傷調控果實成熟衰老的可能機制。該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09, 8: 2449-2462)雜誌上。
  • 華人科學家Science論文:內質網降解調控線粒體動態
    華人科學家Science論文:內質網降解調控線粒體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1 21:36:27 近日,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齊嶺(Ling Qi)及其團隊發現,內質網(ER)相關降解參與調控棕色脂肪細胞的線粒體動態
  • 中科大劉強團隊揭示ApoE4導致阿爾茨海默病新機制 | CellPress對話科學家
    星形膠質細胞產生的載脂蛋白E(ApoE)是大腦內豐度最高的載脂蛋白之一,與膽固醇等脂類一起形成富含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複合物,並以ApoE顆粒的形式分泌到膠質細胞外,而後通過ApoE受體被神經元攝取並利用。神經元自身合成的膽固醇很少,而是主要依賴於膠質細胞來源的ApoE脂類跨細胞運輸所提供的膽固醇。但是,神經元的膽固醇自身合成通路是如何被沉默的以及這種代謝重編程機制對神經元功能的影響尚不清楚。
  • 生化與細胞所固有免疫信號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線粒體泛素連接酶MARCH5能夠特異性調控TLR7信號通路,首次將線粒體與TLR信號通路聯繫起來,揭示了線粒體在固有免疫促炎症反應調節中的關鍵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RIG-I信號通路介導的抗病毒反應中,線粒體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信號通路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特定的線粒體組分參與才能夠實現;TLR和RIG-I共用一部分下遊信號通路,但並不清楚線粒體在TLR下遊信號通路調節中是否具有功能。通過對線粒體蛋白進行大規模篩選,課題組石賀欣、劉星等發現,泛素連接酶MARCH5可能調控固有免疫反應TLR7信號通路。
  • 【學術前沿】蘇士成團隊揭示線粒體環狀RNA調控肝臟免疫代謝性炎症...
    近日,中山大學蘇士成/高志良/許小丁團隊揭示了線粒體環狀RNA調控肝臟免疫代謝性炎症新機制,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4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細胞》上,題為「Targeting Mitochondria-Located circRNA SCAR Alleviates NASH via Reducing mROS Output」。
  • 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
    原標題:山東大學譚保才團隊揭示線粒體PPR78蛋白在玉米mRNA穩定性及種子發育中的作用 近日,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譚保才研究組揭示線粒體靶向的三角狀五肽重複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因此,針對Tfh細胞的靶向性治療有助於恢復免疫耐受以達到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目的。腺病毒E4啟動子結合蛋白-4(E4BP4)是哺乳動物細胞核內的一種鹼性亮氨酸拉鏈(bZIP)型轉錄因子,參與調控細胞的存活和增殖【6】。已有研究表明E4BP4參與調節免疫細胞譜系的發育和功能,還可以調節B細胞的IgE類別轉換,T細胞極化反應和細胞因子的表達【7-10】。
  • 浙江大學徐平龍團隊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調控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發現。核酸天然免疫識別是一類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存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
  • 再登《CELL》,上科大科研團隊揭開「神奇蛋白分子」間的信息傳遞密碼
    這已是該團隊在這一領域刊發的第四篇重磅研究論文。CB1、CB2到底是什麼蛋白?這一科研成果揭示了哪些人體奧秘?又與產業界有何關聯?就此,《科創板日報》記者於第一時間採訪了該成果的通訊作者劉志傑教授、華甜副研究員。大麻素受體CB2與G蛋白複合物浮於免疫細胞和神經細胞的藝術展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