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蕃茄成熟衰老的細胞凋亡機理
那麼,在植物果實中,特別是肉質果實衰老過程中是否存在細胞程序性死亡過程?這一過程是如何調控的?細胞程序性死亡在番茄果實衰老過程中和乙烯調控的關係是怎樣的?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曲桂芹的課題組對「番茄果實成熟衰老的程序性死亡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
-
《植物學》:曲桂芹小組弄清蕃茄成熟衰老的細胞凋亡機理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前期研究表明,秀麗隱杆線蟲中轉錄因子ATFS-1和DNA結合蛋白DVE-1參與了對UPRmt的激活,但UPRmt的整體調控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闡明。(左)HDA-1調控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右)HDA-1調控秀麗隱杆線蟲壽命這項研究首次發現線蟲中HDA-1(哺乳動物組蛋白去乙醯化酶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據悉,這是楊宇豐教授團隊今年發表的第二篇神經退行性疾病與衰老機制的相關論文,今年4月份該團隊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黃昆教授團隊合作在Aging Cell 雜誌上報導了與帕金森症發病以及衰老高度相關的染色質重塑因子SMARCA4以及共同的ERK-EST信號通路,提出了幹預帕金森症以及衰老的潛在廣譜藥物[1]。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生物鐘調控葉片衰老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雷率領的團隊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植物生物鐘參與調控葉片衰老過程的有關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分子植物》雜誌上。 在擬南芥中,一個名叫「夜晚複合體」的組分是其生物鐘的核心組分,由3種蛋白複合而成。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蛋白質穩態的失衡和線粒體的功能障礙是衰老和衰老相關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發生可能互為因果,但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佺課題組的科研人員發現,定位於線粒體外膜的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FUNDC1能夠與定位於胞漿的分子伴侶蛋白HSC70相互作用。
-
【科技前沿】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前期研究表明,秀麗隱杆線蟲中轉錄因子ATFS-1和DNA結合蛋白DVE-1參與了對UPRmt的激活,但UPRmt的整體調控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闡明。該研究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揭示植物葉片衰老表觀遺傳學調控新機制
葉片衰老受到嚴苛的調控過程,是葉片發育的最後階段。葉片衰老時,葉綠素、核酸、脂類、蛋白質及其它高分子物質會被分解成營養物質,並會重新分配到生長旺盛的器官或貯存器官中。伴隨著葉片年齡的增長,大量葉片衰老相關基因會被誘導表達。
-
組蛋白修飾對衰老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衰老是一個基本的生物學現象,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對其調控機制的研究顯得極為重要。
-
Gut:揭示RALY調控線粒體代謝促進結直腸癌進展的作用與機制
正常分化的細胞主要依靠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OXPHOS)供能,但大多數腫瘤細胞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為滿足快速增殖所需要的能量和生物質(biomass)(如核苷酸、胺基酸和脂質)而更依賴於有氧糖酵解(Glycolysis)的供能,腫瘤細胞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常常被忽視,這種現象被稱為「Warburg effect」。
-
Nat Commun|應對衰老和AD:HDAC1調控DNA損傷修復
進行性的細胞和生理功能的惡化在衰老的過程中無法逆轉,並且會增加對疾病的易感性,進而導致死亡。基因組由於DNA損傷所致的不穩定性是衰老的重要標誌,並且與人腦中的基因突變、基因表達變化和認知損害相關。深入了解調控腦中DNA損傷和修復的機制可以為應對衰老和疾病提供幹預的可能。組蛋白脫乙醯基酶(HDACs),是一類可以將組蛋白和非組蛋白賴氨酸殘基的乙醯基團移除的酶。HDACs參與很多細胞過程,包括轉錄、染色質重塑和DNA修復。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當DNA甲基化遇上RNA甲基化:果實成熟的表觀遺傳調控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秦國政研究組和田世平研究組合作,揭示了DNA甲基化可通過調節m6A去甲基化酶基因表達的方式影響番茄果實m6A修飾,而m6A去甲基化酶反饋調節DNA甲基化,從而共同調控果實成熟。該研究發表在Genome Biology 上。果實成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受內外因素的影響。
-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
>番茄是研究果實成熟的模式植物。通過對番茄果實成熟突變體的研究,現已鑑定出了多個調控果實成熟的基因。乙烯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呼吸躍變型果實(番茄、蘋果、香蕉等)的成熟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目前報導較多的果實成熟調控基因多為正調控因子,且很多基因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研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該成果展示了一種OPA1外顯子4b介導的不依賴於線粒體融合的全新線粒體功能修復機制,並進一步發現這一類剪接體在肝癌中有助於線粒體代謝轉變。 細胞內的線粒體如同群居互助的小精靈,當個別線粒體出現損傷發生能量異常時,可以與其他功能正常的線粒體進行融合得到恢復。而融合的模式:短暫的「kiss-and-run」,抑或完全融合為一體,是由在內膜上的蛋白OPA1來決定的。
-
盤點:從線粒體看衰老與癌症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了線粒體在細胞老化、慢性炎症以及年齡依賴的幹細胞活性分別對個體衰老的影響,也討論了線粒體未正確摺疊蛋白反應與細胞自噬之間的調控關係。他們的重點是通過對這些線粒體參與的信號調控通路,反過來有助於延長人類的壽命。最後,這些結果表明,線粒體影響、調節了關於個體衰老相關的信號通路。如果找到可以提高線粒體的質量和功能的策略,對人類壽命延長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有關成體幹細胞生理特徵的最新研究表明,幹細胞衰老與晝夜節律紊亂緊密相關。本篇綜述討論了晝夜節律如何調節和同步化成體幹細胞的功能,以及衰老過程中晝夜節律變化調控成體幹細胞穩態的外在和內在機制。比如,小鼠SGZ內的一些核心時鐘蛋白會在靜息態NSPC中發生振蕩,而在增殖期的NSPC(神經發生過程)中停止,並在神經元成熟後再次擁有晝夜節律性。此外,在取自SVZ或DG的神經幹細胞的神經球培養物中,Per1報告基因僅在分化時出現穩定的晝夜節律變化。這表明在不同的SC階段,時鐘的功能可能有所不同。最後,NSPC增殖期間的晝夜節律僅發生在大腦的某些區域,並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