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目前,關於線粒體自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包括PTEN 誘導激酶 1(PTEN-induced kinase 1,PINK1) /E3 泛素連接酶 Parkin 途徑等在內的正向激活調控機制上[2]。除了線粒體脫泛素化酶USPs和PTEN-L磷酸酶對Parkin介導的自噬的負調控研究外[3][4],對線粒體自噬的負調控知之甚少。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PNAS: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與橡皮筋拉伸過度就會發生斷裂不同,過度拉伸的細胞會開啟自我修復反應。目前研究人員利用顯微鏡就能觀察到這一現象,但問題是目前他們並不清楚細胞內的修復和適應過程是如何被開啟的。這項研究中,揭示了細胞內的特殊蛋白質是如何檢測到驅動力量並開啟修復過程的。
-
浙江大學徐平龍團隊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調控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發現。核酸天然免疫識別是一類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存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當細胞相互碰撞時,力會驅動使其移動並搖晃,甚至有時候會引起細胞破裂,細胞會持續產生驅動力並產生響應反應,同時其也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吸引;與橡皮筋拉伸過度就會發生斷裂不同,過度拉伸的細胞會開啟自我修復的反應,目前研究人員利用顯微鏡就能觀察到這一現象,但問題是目前他們並不清楚細胞內的修復和適應過程是如何被開啟的。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2月2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線粒體自噬是一類選擇性自噬過程,通過特異性降解細胞內受損的或者多餘的線粒體,完成對細胞代謝水平和命運決定的調控。然而生理或者病理條件下哪些物質可以誘發線粒體自噬反應,又由哪些分子特異性介導了線粒體自噬通路的激活,是亟需解答的關鍵科學問題。
-
【科技前沿】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mt)是細胞中保護線粒體、維持線粒體內穩態和正常功能的主要途徑。該途徑通過傳遞線粒體受損信號至細胞核,促進核編碼的線粒體應激基因的高表達,從而保護和修復受損線粒體。
-
Gut:揭示RALY調控線粒體代謝促進結直腸癌進展的作用與機制
但ETC介導的能量重編程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最近研究表明表觀遺傳修飾在控制腫瘤細胞信號通路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從表觀遺傳的角度探索腫瘤進展過程中線粒體能量代謝的調控作用有助於深入了解腫瘤細胞適應腫瘤微環境的能量代謝特徵,為靶向能量代謝提供新的腫瘤治療策略。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mt)是細胞中保護線粒體、維持線粒體內穩態和正常功能的主要途徑。該途徑通過傳遞線粒體受損信號至細胞核,促進核編碼的線粒體應激基因的高表達,從而保護和修復受損線粒體。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揭示DNA修覆核酸酶MER11A新功能
研究揭示DNA修覆核酸酶MER11A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4 16:24:29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ornelia M.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Protein &Cell|完整的人源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結構
研究團隊使用哺乳動物細胞系統表達純化了包含輔助亞基MICU1/MICU2的人源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的複合物,並通過冷凍電鏡解析了完整的MCU-EMRE-MICU1-MICU2的複合物結構。MCU:EMRE:MICU1:MICU2的比例為8:8:2:2,跨膜區結合了豐富的磷脂。
-
打破常規:癌細胞從健康細胞獲取線粒體DNA
貝裡奇教授說,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現會打開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缺陷的線粒體DNA是接近200種疾病的病因,並且還與更多其他疾病有所關聯。貝裡奇的這項研究為理解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奠定了重要基礎。這還可能開創一個合成線粒體DNA的新領域,用個人化的線粒體DNA替換缺陷基因。在除去了線粒體DNA的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腫瘤組織會從周圍正常組織中獲取替代DNA。
-
NCB:parkin和USP30通過泛素化過程調控線粒體自噬
2015年2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美國一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文章,他們發現parkin和USP30能夠通過泛素化過程平衡調控線粒體自噬,了解這一過程對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紊亂在帕金森病的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JCB:恢復線粒體移動性可用於修復受損傷神經細胞
研究者們認為在線粒體上下功夫是修復神經系統損傷的關鍵。線粒體是整個細胞的能量供應站,它內部的化學反應給神經元提供能量,並且促進神經細胞向整個機體蔓延。通過小鼠試驗,作者恢復了線粒體的這一自由移動活性,並且發現這一改變能夠使受損的神經細胞得到修復。
-
植物所解析線粒體蛋白氧化損傷調控果實成熟衰老的可能機制
近日,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通過蛋白質組學結合免疫雜交以及細胞生物學等技術解析了線粒體蛋白氧化損傷調控果實成熟衰老的可能機制。該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09, 8: 2449-2462)雜誌上。
-
Mol Cell | 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線粒體動力學調控線粒體形態的持續和快速變化,在細胞能量代謝,細胞器完整和細胞命運決定等多個重要細胞生物學進程中關鍵。但是,對於核酸免疫識別是否能主動控制線粒體這一關鍵的細胞器的形態和功能,也尚不清楚。機制上,定位於線粒體外膜的RNA識別關鍵接頭分子MAVS在激活後,招募DRP1招募至MAVS信號複合體,隨後由複合體中的TBK1激酶進行直接並高效修飾。其中,DRP1蛋白S412和S684位點的磷酸化能有效阻遏DRP1形成高次序聚合的環狀結構,使其喪失分裂線粒體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因DRP1失活形成的高度融合的線粒體是MAVS形成高度聚集以及RNA免疫識別信號激活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