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0917/譯)紐西蘭馬拉格漢研究中心的邁克·貝裡奇教授(Mike Berridge)領導的小組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線粒體DNA能在動物腫瘤細胞間移動的團隊。他們的文章上周發表在《細胞》雜誌的子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
「在除複製過程以外的時間裡,高等生物的基因通常被認為是受限在胞內的。我們的發現顛覆了這一學說。事實上,線粒體基因在不同細胞之間的傳遞可能是一個普遍的生物現象。」貝裡奇教授說,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現會打開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缺陷的線粒體DNA是接近200種疾病的病因,並且還與更多其他疾病有所關聯。貝裡奇的這項研究為理解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奠定了重要基礎。這還可能開創一個合成線粒體DNA的新領域,用個人化的線粒體DNA替換缺陷基因。
在除去了線粒體DNA的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腫瘤組織會從周圍正常組織中獲取替代DNA。在得到新的DNA後,癌細胞便會繼續形成腫瘤塊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雖然其他研究小組此前在實驗室裡已經發現了線粒體DNA能在細胞間移動,但是馬拉格漢這個小組是第一個在腫瘤動物模型中發現這個傳遞的。
左圖:暗場圖像凸顯了被螢光染色的線粒體的傳遞。右圖:明場下,有足夠的光線可以看到連接的納米級管道。圖片來源:malaghan.org.nz
貝裡奇教授說,要不是他的研究組同事譚安(音譯)有超凡的耐心,他們也不可能有這個發現。「大家普遍認為腫瘤細胞沒有線粒體DNA就不會再生長,正常人做該實驗通常都在進行一周後就會停止——那時還不會觀察到這種現象。但是譚持續監測了它們不止一個月,最終看到了腫瘤開始繼續生長。」
該小組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找到這個現象是如何實現的。「一開始,我們以為是細胞學會了在不需要線粒體DNA的情況下生長。但是當我們在一次會議上報告了這項研究後,一個知名科學家問我們有沒有檢測生長的細胞是否含有線粒體DNA。我們當時還沒有檢測。」
隨後,一個簡單的實驗證實了線粒體DNA的存在。他們和國際上的合作者們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子、生化和蛋白質的分析,證明這些線粒體DNA事實上是從非腫瘤組織中獲取的。他們還最新的基因測序技術證實,腫瘤細胞新獲取的線粒體DNA和腫瘤中原有的不一致,但和周圍的非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DNA相同。
「在身體中這似乎是一個基礎的生理機制,因為缺少研究工具,之前從未有人發現。這個新現象對腫瘤形成是否重要尚不清楚,但是我們對繼續研究這種傳遞是否廣泛地在全身發生很感興趣。初步的證據顯示,它可能在大腦中普遍發生。「
每個線粒體內都有很多線粒體DNA拷貝,它們是小型的環狀DNA,與細菌基因組類似。這些DNA編碼著在線粒體機器中的關鍵蛋白,這些蛋白將來自食物的能量轉換成某種化學能——這些能量對於大腦和肌肉的功能尤其重要。
核DNA編碼人的基本遺傳指令,包括諸如一個人的頭髮顏色、身高和性別這樣的特徵。線粒體DNA與核DNA無關,它們只遺傳自母親——利用這個特點,科學家得以追溯六七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所有現代人的共同祖先。(編輯:Calo)
參考文獻:Tan, An S., et al. "Mitochondrial Genome Acquisition Restores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Tumorigenic Potential of Cancer Cells without Mitochondrial DNA." Cell metabolism 21.1 (2015): 81-94.文章題圖:Cell metabo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