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規:癌細胞從健康細胞獲取線粒體DNA

2020-11-23 驅動之家

(莫名0917/譯)紐西蘭馬拉格漢研究中心的邁克·貝裡奇教授(Mike Berridge)領導的小組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線粒體DNA能在動物腫瘤細胞間移動的團隊。他們的文章上周發表在《細胞》雜誌的子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

「在除複製過程以外的時間裡,高等生物的基因通常被認為是受限在胞內的。我們的發現顛覆了這一學說。事實上,線粒體基因在不同細胞之間的傳遞可能是一個普遍的生物現象。」貝裡奇教授說,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現會打開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缺陷的線粒體DNA是接近200種疾病的病因,並且還與更多其他疾病有所關聯。貝裡奇的這項研究為理解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奠定了重要基礎。這還可能開創一個合成線粒體DNA的新領域,用個人化的線粒體DNA替換缺陷基因。

在除去了線粒體DNA的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腫瘤組織會從周圍正常組織中獲取替代DNA。在得到新的DNA後,癌細胞便會繼續形成腫瘤塊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雖然其他研究小組此前在實驗室裡已經發現了線粒體DNA能在細胞間移動,但是馬拉格漢這個小組是第一個在腫瘤動物模型中發現這個傳遞的。

左圖:暗場圖像凸顯了被螢光染色的線粒體的傳遞。右圖:明場下,有足夠的光線可以看到連接的納米級管道。圖片來源:malaghan.org.nz

貝裡奇教授說,要不是他的研究組同事譚安(音譯)有超凡的耐心,他們也不可能有這個發現。「大家普遍認為腫瘤細胞沒有線粒體DNA就不會再生長,正常人做該實驗通常都在進行一周後就會停止——那時還不會觀察到這種現象。但是譚持續監測了它們不止一個月,最終看到了腫瘤開始繼續生長。」

該小組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找到這個現象是如何實現的。「一開始,我們以為是細胞學會了在不需要線粒體DNA的情況下生長。但是當我們在一次會議上報告了這項研究後,一個知名科學家問我們有沒有檢測生長的細胞是否含有線粒體DNA。我們當時還沒有檢測。」

隨後,一個簡單的實驗證實了線粒體DNA的存在。他們和國際上的合作者們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子、生化和蛋白質的分析,證明這些線粒體DNA事實上是從非腫瘤組織中獲取的。他們還最新的基因測序技術證實,腫瘤細胞新獲取的線粒體DNA和腫瘤中原有的不一致,但和周圍的非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DNA相同。

「在身體中這似乎是一個基礎的生理機制,因為缺少研究工具,之前從未有人發現。這個新現象對腫瘤形成是否重要尚不清楚,但是我們對繼續研究這種傳遞是否廣泛地在全身發生很感興趣。初步的證據顯示,它可能在大腦中普遍發生。「

每個線粒體內都有很多線粒體DNA拷貝,它們是小型的環狀DNA,與細菌基因組類似。這些DNA編碼著在線粒體機器中的關鍵蛋白,這些蛋白將來自食物的能量轉換成某種化學能——這些能量對於大腦和肌肉的功能尤其重要。

核DNA編碼人的基本遺傳指令,包括諸如一個人的頭髮顏色、身高和性別這樣的特徵。線粒體DNA與核DNA無關,它們只遺傳自母親——利用這個特點,科學家得以追溯六七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所有現代人的共同祖先。(編輯:Calo)

參考文獻:Tan, An S., et al. "Mitochondrial Genome Acquisition Restores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Tumorigenic Potential of Cancer Cells without Mitochondrial DNA." Cell metabolism 21.1 (2015): 81-94.文章題圖:Cell metabolism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的一種新功能可為人類提供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現在,Salk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的一種新功能:當細胞暴露於壓力或化學物質(如化療)中時,就會發出分子警報。研究結果發表在網上自然代謝2019年12月9日,可能會出現新的癌症治療方法,以防止腫瘤對化療產生抗藥性。
  • 研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4月9日,《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前沿》(Front Cell Dev Bio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OPA1-Exon4b binds to mtDNA D-loop for transcriptional and metabolic modulation, independent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錢友存研究組發現單增李斯特菌通過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來促進自身的存活,為抗感染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2月2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線粒體自噬是一類選擇性自噬過程,通過特異性降解細胞內受損的或者多餘的線粒體,完成對細胞代謝水平和命運決定的調控。
  • 新研究:癌細胞形成腫瘤離不開線粒體
    新華社雪梨11月24日電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但科學家現在發現了線粒體在腫瘤發展過程中扮演的一種全新角色,被剝奪線粒體的癌細胞無法形成腫瘤。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細胞-代謝》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癌細胞需要線粒體才能存活並增殖。這項研究增進了對線粒體在腫瘤形成過程中所發揮作用的認識,為癌症研究和治療指出了新方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研究人員曾於2015年發現,癌細胞在其線粒體受損後,會從周圍健康細胞那裡奪取線粒體,以恢復功能。
  • 【科技前沿】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作為細胞內最重要的細胞器之一,線粒體不僅為細胞提供能量,同時也參與許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然而,線粒體常常受到細胞內和細胞外的脅迫刺激。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mt)是細胞中保護線粒體、維持線粒體內穩態和正常功能的主要途徑。
  • Nature:揭示癌細胞「腐化」鄰近的健康細胞,促進癌症生長
    2019年9月2日訊/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揭示緊鄰腫瘤周圍的健康細胞變得更像幹細胞,從而支持癌症生長。這一發現是利用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IlariaMalanchi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技術取得的。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2020年9月15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員課題組和李川昀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HDA-1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evit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PNAS:抗癌藥物分子可能會誘導癌細胞侵略性增加
    在癌症領域,癌細胞的抗藥性始終很難解決。有的理論認為這些癌細胞能主動地重編程自己的信號通路(網絡),來減輕抗癌藥物帶來的壓力,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會獲得更加惡性的特徵,比如侵略性增強。由美國費城威斯塔研究所領銜的一個聯合課題組發現,一種針對PI3K(磷脂醯肌醇(-3)激酶)的抑制劑,能夠誘導癌細胞的轉錄和信號通路被重編程。
  • JCB:恢復線粒體移動性可用於修復受損傷神經細胞
    研究者們認為在線粒體上下功夫是修復神經系統損傷的關鍵。線粒體是整個細胞的能量供應站,它內部的化學反應給神經元提供能量,並且促進神經細胞向整個機體蔓延。通過小鼠試驗,作者恢復了線粒體的這一自由移動活性,並且發現這一改變能夠使受損的神經細胞得到修復。
  • 糖尿病人怎麼保持健康延長壽命?細胞線粒體是關鍵,怎麼調整呢
    前期有很多論文證實,2型糖尿病與細胞早衰有密切關係,糖尿病人的細胞內葡萄糖不足、血液內葡萄糖超標,導致細胞一直處於營養不良的亞健康狀態,容易衰老,從而是人體處於整體的健康不足,細胞活力下降,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不足。怎麼來改善細胞的線粒體健康水平呢?有三種方法可能值得關注。
  • 《自然》重磅:癌細胞竟能「毒害」周圍健康細胞,轉化成幹細胞
    8月28日最新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項研究首次證實,癌細胞不僅自己具有類似幹細胞的能力,還能「毒害」周圍的健康細胞,將它們也「改造」成幹細胞,從而鞏固自己的生長!這樣,受其影響的周圍健康細胞吸收了這些蛋白,就能夠被「點亮」。
  • 癌症驚人新發現:癌細胞「可逆」 劫持健康細胞當「幫兇」
    相反,伯恩斯坦說: 「腫瘤不是大量相同的癌細胞,而是許多細胞類型的緊密結合的混合物——包括大量所謂的非惡性健康細胞。」然而,伯恩斯坦說,這些非惡性細胞「並不是無辜的旁觀者」。「它們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支持了腫瘤。」雖然這種情況使治療癌症的挑戰似乎更加艱巨,但它也可能使治療最終更有效。
  • Science:應激相關激活轉錄因子-1調節線粒體非摺疊蛋白反應
    6月15日,Science在線報導應激相關激活轉錄因子-1進入線粒體的效率可調節線粒體非摺疊蛋白反應的水平。為了更好地理解線粒體功能障礙的反應,研究者研究了,應激相關激活轉錄因子-1(ATFS-1)感受線粒體應激過程,及其在線粒體非摺疊蛋白反應(UPRmt)條件下與細胞核通信的機制。研究發現,調控的關鍵點是ATFS-1進入線粒體的效率。除了一個核定位序列,ATFS-1還有一個氨基端的線粒體定位序列。這是UPRmt抑制反應所必不可少的。
  • Nature:一種靶向殺滅癌細胞且並不會損傷健康細胞的新方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其或能通過選擇性地攻擊細胞分裂機器的核心來殺滅某些不斷繁殖的人類乳腺癌細胞,這種截止目前僅在實驗室培養和患者機體自身衍生的細胞中進行檢測的技術未來或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藥物,從而殺滅一部分患者機體的乳腺癌細胞,而且還不會損傷其機體其它健康的細胞。
  • Protein &Cell|完整的人源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結構
    責編 | 兮線粒體Ca2+在調節ATP的產生、細胞分裂以及細胞死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線粒體的Ca2+攝取由位於線粒體內膜上的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mitochondrial Ca2+uniporter, MCU)完成。
  • 人源線粒體鈣單向轉運蛋白完整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供應站,同時也是細胞內鈣信號網絡的一個重要節點。線粒體鈣攝取在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刺激ATP的產生、抑制自噬、對胞質內鈣信號進行整流以及調節細胞死亡。雖然線粒體鈣攝取現象在1961年就已經被發現,但直到50年後人們才逐步從分子層面上認識這個現象背後神秘的介導者——線粒體鈣單向轉運蛋白(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