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 | 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1 BioArt

責編 | 兮


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是一類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生物學機制,存在於機體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不僅對宿主細胞抵抗外源病毒感染至關重要,更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疾病和腫瘤免疫中有重要功能。但是至今為止,對核酸免疫的細胞生物學功能,除了已知細胞自噬、細胞分化/轉分化和細胞衰老外,所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供應單位。線粒體動力學調控線粒體形態的持續和快速變化,在細胞能量代謝,細胞器完整和細胞命運決定等多個重要細胞生物學進程中關鍵。但是,對於核酸免疫識別是否能主動控制線粒體這一關鍵的細胞器的形態和功能,也尚不清楚。


2020年11月9日,浙江大學徐平龍實驗室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以長文(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TBK1-mediated DRP1 targeting confers nucleic acid sensing to reprogram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y」的工作,闡述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對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調控作用,以及介導該調控功能的MAVS-TBK1-DRP1信號軸。



實驗室意外發現在RNA免疫識別活化過程中,線粒體呈顯著融合的形態,且這一現象依賴於核酸識別關鍵激酶TBK1以及線粒體分裂調控蛋白DRP1。機制上,定位於線粒體外膜的RNA識別關鍵接頭分子MAVS在激活後,招募DRP1招募至MAVS信號複合體,隨後由複合體中的TBK1激酶進行直接並高效修飾。其中,DRP1蛋白S412和S684位點的磷酸化能有效阻遏DRP1形成高次序聚合的環狀結構,使其喪失分裂線粒體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因DRP1失活形成的高度融合的線粒體是MAVS形成高度聚集以及RNA免疫識別信號激活的必要條件。在基因敲入(Knock-In)小鼠、斑馬魚、小腸類器官等模型中阻斷MAVS-TBK1-DRP1信號軸,則強烈抑制抗病毒免疫應答。此外,TBK1-DRP1信號也在細胞營養應激下的線粒體動力學和細胞命運決定中由關鍵功能。相反,利用基因敲入或AAV載體在小鼠中人工模擬TBK1-DRP1,能觀察到與DRP1先天突變病人相似的缺陷表型。


因此,該工作首次揭示了核酸免疫識別對關鍵細胞器的形態與功能控制,鑑定了RLR-MAVS-TBK1通路與細胞器的信號耦合在RNA免疫識別中的關鍵作用,揭示了線粒體動力學以及DRP1蛋白活性的新調控機制,並深入解析了由MAVS-TBK1-DRP1-線粒體動力學這一信號軸主導的細胞和生理功能。這些新發現是核酸天然免疫生物學功能的重要進展,也為發展抗病毒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防治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論與實驗依據。


實驗室博士後陳莎莎劉盛鐸和博士生王俊賢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吳芑柔同學、王愛蓮同學也在工作中有重要貢獻,通訊作者為徐平龍教授。研究工作也得到了秦駿教授、宋海教授、鄒鍵教授、歐陽松應教授、馮新華教授等合作者的大力支持。


RNA免疫識別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控制線粒體形態與功能的分子細胞機制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0.10.018


製版人:琪醬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大學徐平龍團隊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調控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發現。核酸天然免疫識別是一類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存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
  • cell report:日本科學家發現抗病毒免疫新機制
    RIG-I與MDA-5是最常見的細胞內部識別病毒RNA的信號分子,它們的識別與激活能夠傳遞胞內的抗病毒免疫反應。MDA-5能夠識別較長的雙鏈RNA分子,而RIG-I識別的序列長度較短。對於MDA-5來講,它由N端的兩個CARD結構域,中部的RNA解旋酶結構域以及C端的一個結構域(CTD)構成,其中CTD負責識別胞內的雙鏈病毒RNA分子。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Cell 突破!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董欣年團隊揭示植物免疫反應調控新機制:NPR1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責編 | 逸雲植物為了抵禦病原體入侵進化出了高效的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NB-NLR (nucleotide-binding/leucine-rich repeat) 類蛋白受體通過識別病原體效應分子(effector),激活ETI【1】。在感染部位,ETI快速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 (PCD),以限制病原體的生長。
  •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CD8+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充分激活,然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腫瘤往往通過多種機制逃避CD8+ T細胞的識別和清除。T細胞維持正常免疫功能需要持續的能量供給, 而線粒體是細胞內氧化磷酸化和合成ATP的主要場所。在腫瘤微環境中,由於腫瘤細胞搶奪,造成O2、葡萄糖供應明顯不足,T細胞線粒體會發生降解或收縮,致使T細胞「被餓死」,從而喪失其正常免疫功能。
  • Immunity: 腫瘤免疫抑制性的分子機制
    2020年4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活躍的免疫系統通過識別腫瘤細胞並將其作為靶標進行破壞,因此在阻止腫瘤惡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免疫系統的正常活動出現任何偏差,都可能導致腫瘤加速生長。近日,Moffitt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叫做髓系細胞(Myeloid cell)的免疫細胞是如何促進癌症惡化的,相關結果發表在《Immunity》雜誌上。
  • Devell Cell:科學家揭示細胞中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線粒體損傷時,其就會通過向細胞蛋白發送信號促其降解的方式來避免進一步出問題,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誘發上述過程的分子機制,即線粒體自噬過程(mitophagy),在攜帶破碎線粒體的細胞中,兩種名為
  • 專家點評Cell|植物根系利用細胞損傷「門控」機制調節自身免疫
    該項研究對植物根系如何利用細胞損傷機制來調控自身免疫系統從而識別土壤中的「朋友」(有益細菌)和「敵人」(有害細菌)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對該工作進行了點評,以饗讀者!
  • 一文讀懂:腫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腫瘤的免疫反應是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過程,脫離機體免疫監控後腫瘤的惡行生物學行為將會進一步加快,從而促進腫瘤的增殖、侵襲和轉移,因此了解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對於腫瘤的治療尤其是免疫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 Cell綜述深度解讀!線粒體疾病療法開發的前景!
    Cell, doi:10.1016/j.cell.2020.02.051線粒體疾病是一組複雜的代謝性障礙,其主要是由遺傳缺陷影響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所導致的,不管是從臨床還是從治療的角度來講,臨床研究人員治療這種疾病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文章中,研究人員從以下方面對線粒體疾病的療法及預防手段進行了分析論述,包括當前線粒體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小分子藥物療法的開發、誘導線粒體翻轉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細胞線粒體壓力反應
    2019年10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需要被稱為「線粒體」的細胞器來利用食物中儲存的能量。實現這一功能所需的大多數蛋白質在細胞核中編碼,在細胞質中合成,隨後被轉運到線粒體中。蛋白質進入線粒體需要有信號序列的存在,而一旦蛋白質到達後,信號序列就被去除。
  • Cell|巨噬細胞通過吞噬作用「全心呵護」心肌細胞線粒體穩態
    已有報導發現組織特異性巨噬細胞具有與免疫無關的特異性功能,這一特點在心臟中尤為突出。已發現駐留型巨噬細胞可預防纖維化、促進房室結電信號傳導、促進傷口癒合。巨噬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吞噬作用清除不需要的物質,其中包含有被「吐出」的功能障礙的細胞器碎片。
  • Cell:揭示細胞破壞受損線粒體機制
    2016年12月3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用來發現和破壞線粒體的機制,其中當線粒體遭受損傷時,它可能導致遺傳問題、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炎性疾病和衰老。
  • Cell:揭示線粒體ADP/ATP載體轉運ATP和ADP的分子機制
    這項新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突變如何影響這些蛋白的功能,從而導致一系列神經肌肉疾病、代謝疾病和發育疾病。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nsport by the Mitochondrial ADP/ATP Carrier」。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11.025。
  • 高爾基體:固有免疫調節新平臺
    作為一個由分選功能的細胞器,高爾基體在固有免疫受體、配體和產物的修飾與加工過程中享有核心地位,例如白介素6(IL-6)和幹擾素β(IFN-β)等炎症因子即是由上述內質網-高爾基途徑分泌的(Boncompain & Weigel, 2018; Murray & Stow, 2014)。哺乳動物固有免疫系統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PRs)識別細菌感染與細胞應激。
  • 【生命科學】清華大學方顯楊/李景虹合作揭示黃病毒屬抗核酸外切酶RNA(xrRNAs)機械穩定性各向異性的分子機制
    在許多生理過程中,RNA功能的發揮與其摺疊形成的複雜三維空間結構及其穩定性密切相關,而在某些過程中,例如蛋白質的翻譯(核糖體從5'到3'方向對模板mRNA施加力)、RNA的複製或逆轉錄,核糖體、RNA聚合酶或逆轉錄酶等分子機器方向性地向RNA施加機械力,RNA發生解摺疊或重摺疊而發揮功能。
  • 2016年1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Cell:揭示細胞破壞受損線粒體機制doi:10.1016/j.cell.2016.11.042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用來發現和破壞線粒體的機制,其中當線粒體遭受損傷時,它可能導致遺傳問題、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炎性疾病和衰老。
  • Blood:引發骨髓移植後免疫排斥反應的分子機制
    供體的匹配程度越低,患免疫排斥疾病(GVHD)的風險就越高。在GVHD疾病的發生過程中,供體細胞會對正常組織產生免疫反應,導致一系列的細胞與分子反應鏈被激活。長期以來,研究者們一直致力於降低GVHD的發生機率,進而提高BMT的移植效率,同時保留供體細胞殺傷腫瘤的功能。
  • Science:線粒體核糖體組裝機制
    兩個免疫顯性表位(前體膜蛋白以及包膜(E)蛋白上的融合環表位)能夠被交叉反應抗體識別,不僅中和不良,還可以通過Fcγ受體介導的髓樣細胞感染的促進病毒複製和疾病嚴重程度,這一過程被稱為抗體依賴性增強(ADE)。ADE是ZIKV和DENV疫苗的重要關注點,因為誘導不良中和的交叉反應抗體可能會引起個體對自然感染的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