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體:固有免疫調節新平臺

2020-11-27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細胞出版社Trends綜述

生命科學

Life science

高爾基體是蛋白由內質網向其他細胞區室轉運的重要樞紐,高爾基體在囊泡運輸和蛋白與脂質分泌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近期的研究發現高爾基體還可以作為協調固有免疫通路的信號轉導平臺。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榮斌教授和龔濤博士團隊基於高爾基體在固有免疫信號轉導中的功能,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Trends in Cell Biology上發表綜述,詳細闡述高爾基體以其與內質網、溶酶體等細胞區室間的細胞膜網絡在固有免疫應答中發揮的作用,並對未來的研究作出展望。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

固有免疫應答中的高爾基體:是分選細胞器,更是信號轉導平臺

高爾基體是存在於真核細胞中的膜結合細胞器,由一系列單位膜構成的扁平囊疊加在一起組成。高爾基體是極化的細胞器,其扁平囊可以分為3個功能不同的部分:順面(cis), 中間(medial)與反面(trans),在高爾基體的順面與反面分別組成順面高爾基網(CGN)與反面高爾基網(TGN)。來自內質網(ER)的蛋白與脂質首先由CGN接收,在高爾基體內加工後,由TGN打包並以小泡形式運送至細胞膜、胞外或溶酶體。此外,TGN也可以接收和加工來自內體的成分。作為一個由分選功能的細胞器,高爾基體在固有免疫受體、配體和產物的修飾與加工過程中享有核心地位,例如白介素6(IL-6)和幹擾素β(IFN-β)等炎症因子即是由上述內質網-高爾基途徑分泌的(Boncompain & Weigel, 2018; Murray & Stow, 2014)。

哺乳動物固有免疫系統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PRs)識別細菌感染與細胞應激。至今,人們已發現5類PPRs,分別是膜結合的Toll樣受體(TLRs)、C類凝集素受體(CLRs)、NOD樣受體(NLRs)、視黃酸誘導基因1(RIG-I)樣受體(RLRs)及一些DNA感應蛋白(Gong, Liu, Jiang, & Zhou, 2020)。活化後的PPRs不僅可以開始一系列炎症因子的分泌,而且可以誘導多種抗菌反應,如炎症細胞的死亡與自噬。以往的研究已說明PPRs介導的胞內信號通路與細胞膜、內體、內質網和線粒體等特定亞細胞結構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發現高爾基體不僅僅是胞內分選的細胞器,其亦參與固有免疫應答的信號轉導,並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Brubaker, Bonham, Zanoni, & Kagan, 2015; Chen & Chen, 2018)。

高爾基體與NLRP3炎症小體

多種胞內NLRs可以啟動炎症小體的組裝,從而促進IL-1β與IL-18的分泌和細胞焦亡。與其他只能夠被少數病原菌分子激活的炎症小體不同,NLRP3炎症小體不僅可以由病毒RNA和奈及利亞菌素(Nigericin)等分子激活,也可以由石棉和二氧化矽等環境刺激物,以及尿酸單鈉晶體、膽固醇晶體和細胞外ATP等代謝產物激活。過度活化的NLRP3炎症小體能夠導致多種炎症疾病,如2型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和腦卒中(Gong, Jiang, & Zhou, 2018; Tang, Gong, Jiang, & Zhou, 2018)。

近期研究發現,在NLRP3激動劑的作用下,溶酶體、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等多種細胞結構發生功能失調或損傷,從而起始NLRP3炎症小體的組裝。高爾基體、內質網與線粒體的連接是NLRP3炎症小體激活的重要一環(Gong, Yang, Jin, Jiang, & Zhou, 2018)。

▲圖1

多種NLRP3激活劑誘導NLRP3與內質網上的固醇調節原件結合蛋白2(SREBP2)和SREBP切割-激活蛋白(SCAP)的相互作用。

NLRP3-SCAP-SREBP2三聯複合體由內質網進入順面高爾基體,SREBP2在這裡被切割,N端SREBP2(N-SREBP2)進入細胞核並促進膽固醇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

到達順面高爾基體後,NLRP3也能夠以動態的方式穿過高爾基體到達反面高爾基體網(TGN),經蛋白激酶D(PKD)的作用而實現磷酸化。

多種NLRP3激活劑引起TGN的分解,分解後的TGN(dTGN)則成為促進NLRP3聚集和炎症小體通過磷脂醯肌醇-4-磷酸(Ptdlns4P)組裝的腳手架。除了將NLRP3磷酸化,PKD還能夠通過磷脂醯肌醇-4激酶3β而激活NLRP3。

高爾基體與核酸感知

環GMP-AMP合酶(cGAS)可以直接識別胞內雙鏈DNA,誘導第二信使環GMP-AMP(cGAMP)的產生,是固有免疫應答中重要的受體(Sun, Wu, Du, Chen, & Chen, 2013)。cGAMP與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結合併將其活化,從而激活TANK結合激酶1(TBK1)與IκB激酶(IKK),通過轉錄因子IFN調節分子3(IRF3)和核因子(NF)-κB,引起細胞產生I型幹擾素(IFN-I)和其他炎症因子。STING最初被認為是位於內質網的跨膜蛋白,早期的研究發現活化的STING從內質網進入高爾基體並最終形成胞質小泡,與TBK1組裝並促進IFN-I生成。越來越多的研究說明,內質網-高爾基體中間室(ERGIC)與高爾基體室與STING的活化息息相關(Dobbs et al., 2015)。微生物來源的雙鏈RNA通過激活TLR3與RLR信號引起固有免疫應答。雖然這些模式識別受體的下遊銜接蛋白不同,但它們都通過TBK1的招募與激活而最終導致IRF3依賴的IFN-I生成(Chow, Gale, & Loo, 2018)。

▲圖2

(A) cGAS直接識別胞漿內雙鏈DNA,誘導第二信使cGAMP的產生。(a1)cGAMP與內質網上的STING結合併將其活化;(a2)與cGAMP結合後,STING以外殼蛋白複合物II(COPII)依賴的方式由ERGIC進入高爾基體;(a3)到達高爾基體後,STING被棕櫚醯化,招募並激活TBK1,通過轉錄因子IFN調節分子3(IRF3)促進IFN-I的釋放;(a4)含有STING的ERGICs也可以參與LC3脂質化和自噬小體形成;(a5)含有STING的高爾基分泌小泡和自噬小體以RAB-7依賴的方式分選進入溶酶體,引起STING和DNA降解。

(B) 微生物來源的雙鏈RNA(dsRNA)通過TLR3、RIG-I和黑色素分化相關蛋白5(MDA5),誘導TBK1依賴的IRF3活化和IFN-I生成。(b1)活化後的內體TLR3招募銜接蛋白TRIF,胞漿RIG-I與MDA5招募並激活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MAVS);(b2)銜接蛋白的激活引起TBK1的招募和轉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分子(TRAF3)定位於高爾基體並和OPTN-TBK1複合體相互作用,活化TBK1;(b3)高爾基體、線粒體和內體的空間排列或TBK1-OPTN複合體的動態轉運對於高爾基體TRAF3-OPTN-TBK1激活而言是必不可缺的。

高爾基體與IFN誘導的GTPase

上文指出,多種PRRs的活化均促進一型幹擾素(IFN-I)的生成。IFN-I通過上調多種IFN刺激基因(ISGs)發揮其抗菌、抗病毒功能,其中一類重要的蛋白為幹擾素誘導的GTPase。鳥苷酸結合蛋白5(GBP5)與免疫相關GTPase家族M(ITGM)是定位於高爾基體的兩類IFN-誘導的GTPase(Hansen et al., 2017; Ngo, Papa, Perera, Bolton, & Sengupta, 2017; Springer, Schramm, Taylor, & Howard, 2013)。

▲圖3

IFN-I與IFN-II均可以促進IFN-誘導GTPase的表達。(a1)GBP5和(b1)IRGM是位於高爾基體上的IFN-誘導的GTPase。(a2-a3)GBP5抑制高爾基體上的蛋白酶Furin,從而抑制病毒包膜糖蛋白(Env)的加工和結合。(b2)IRGM1由高爾基體遷移至吞噬小體,並與I類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s)相互作用;(b3)IRGM促進Beclin1等自噬有關蛋白的作用;(b4)IRGM依賴的吞噬小體與自噬小體變為溶酶體,並降解胞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劫持策略:影響高爾基體相關固有免疫應答

由於高爾基體在固有免疫應答中的重要作用,多種病原微生物通過靶向高爾基體或高爾基體有關蛋白的方式抑制宿主免疫反應或促進其在宿主細胞內生存。

▲圖4

結論與展望

教授團隊對於高爾基體在固有免疫應答方面的功能進行了總結,強調了高爾基體是連接多個細胞區室的重要平臺,指出其在宿主免疫應答信號轉導的重要功能。而高爾基體如何與其他細胞結構相互聯繫,及其在固有免疫應答活化過程中的詳細機制仍值得進一步研究。

本文參考文獻(上下划動查看)

Boncompain, G., & Weigel, A. V. (2018). Transport and sorting in the Golgi complex: multiple mechanisms sort diverse cargo. Curr Opin Cell Biol, 50, 94-101. doi:10.1016/j.ceb.2018.03.002

Brubaker, S. W., Bonham, K. S., Zanoni, I., & Kagan, J. C. (2015). Innate immune pattern recognition: a cell biological perspective. Annu Rev Immunol, 33, 257-290. doi:10.1146/annurev-immunol-032414-112240

Chen, J., & Chen, Z. J. (2018). PtdIns4P on dispersed trans-Golgi network mediates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Nature, 564(7734), 71-76. doi:10.1038/s41586-018-0761-3

Chow, K. T., Gale, M., Jr., & Loo, Y. M. (2018). RIG-I and Other RNA Sensors in Antiviral Immunity. Annu Rev Immunol, 36, 667-694. doi:10.1146/annurev-immunol-042617-053309

Dobbs, N., Burnaevskiy, N., Chen, D., Gonugunta, V. K., Alto, N. M., & Yan, N. (2015). STING Activation by Translocation from the ER I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n and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 Cell Host Microbe, 18(2), 157-168.

doi:10.1016/j.chom.2015.07.001

Gong, T., Jiang, W., & Zhou, R. (2018). Control of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Phosphorylation. Trends Biochem Sci, 43(9), 685-699. doi:10.1016/j.tibs.2018.06.008

Gong, T., Liu, L., Jiang, W., & Zhou, R. (2020). DAMP-sensing receptors in sterile inflammation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Nat Rev Immunol, 20(2), 95-112. doi:10.1038/s41577-019-0215-7

Gong, T., Yang, Y., Jin, T., Jiang, W., & Zhou, R. (2018). Orchestration of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Ion Fluxes. Trends Immunol, 39(5), 393-406. doi:10.1016/j.it.2018.01.009

Hansen, M. D., Johnsen, I. B., Stiberg, K. A., Sherstova, T., Wakita, T., Richard, G. M., . . . Anthonsen, M. W. (2017). Hepatitis C virus triggers Golgi fragmentation and autophagy through the immunity-related GTPase M.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4(17), E3462-E3471. doi:10.1073/pnas.1616683114

Murray, R. Z., & Stow, J. L. (2014). Cytokine Secretion in Macrophages: SNAREs, Rabs, and Membrane Trafficking. Front Immunol, 5, 538. doi:10.3389/fimmu.2014.00538

Ngo, B., Papa, N., Perera, M., Bolton, D., & Sengupta, S. (2017). Predictors of delay to cystoscopy and adequacy of investigations in patients with haematuria. BJU Int, 119 Suppl 5, 19-25. doi:10.1111/bju.13809

Springer, H. M., Schramm, M., Taylor, G. A., & Howard, J. C. (2013). Irgm1 (LRG-47), a regulator of cell-autonomous immunity, does not localize to mycobacterial or listerial phagosomes in IFN-gamma-induced mouse cells. J Immunol, 191(4), 1765-1774. doi:10.4049/jimmunol.1300641

Sun, L., Wu, J., Du, F., Chen, X., & Chen, Z. J. (2013). Cyclic GMP-AMP synthase is a cytosolic DNA sensor that activates the type I interferon pathway. Science, 339(6121), 786-791. doi:10.1126/science.1232458

Tang, T., Gong, T., Jiang, W., & Zhou, R. (2018). GPCRs in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Regulation, and Therapeutics. Trends Pharmacol Sci, 39(9), 798-811. doi:10.1016/j.tips.2018.07.002

通訊作者介紹

周榮斌

教授

周榮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副部長,基礎醫學院執行院長。201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2016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7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8年獲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支持,2019年獲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支持、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並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主要從事免疫和炎症信號轉導及疾病機制研究,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ure、Cell、Nat Rev Immunol、Nat Immunol、Immunity、J Exp Med等雜誌發表論文20餘篇,他引6000餘次。獲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2016)、中國青年科技獎(2016)、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2016)等獎項。擔任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編委。任中國免疫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基礎免疫分會副主任委員。

相關論文信息

原文刊載於CellPress細胞出版社

旗下期刊Trends in Cell Biology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高爾基體被證實是另一個微管形成來源
    Irina  Kaverina博士與其同事發現高爾基體(Golgi  apparatus)是微管的另一個起源,指出了一種可能指導細胞運動和癌細胞入侵的新細胞機制。這一成果刊登於本月Developmental  Cell雜誌。
  • 生化與細胞所固有免疫信號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線粒體泛素連接酶MARCH5能夠特異性調控TLR7信號通路,首次將線粒體與TLR信號通路聯繫起來,揭示了線粒體在固有免疫促炎症反應調節中的關鍵作用。、趨化因子、ISGs等)的表達,啟動固有免疫反應,實現細胞的免疫防禦過程。
  • Janeway's Immunobiology|固有免疫的細胞組分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指機體出生後就已具備的非特異性防禦功能,故又稱非特異性免疫
  • 固有免疫系統在骨關節炎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及研究進展
    固有免疫系統與炎症固有免疫是機體在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禦功能,是機體對抗外來病原體的第一道屏障,同時也參與清除體內損傷、衰老細胞以及啟動、效應和調節特異性免疫應答固有免疫系統主要由屏障結構、單核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T淋巴細胞、補體及一系列細胞因子組成。固有免疫系統的激活依賴於免疫細胞對外來病原體及自身損傷、衰老細胞保守區域的識別;激活方式主要包括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和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兩種。
  • 免疫調節治療在呼吸危重症領域前景廣闊!
    「正如今年新冠疫情中我們發現的一樣,重症感染與免疫失衡以及免疫調節治療直接相關。關注並動態監測免疫功能指標的改變,以及個體化、規範的免疫調節治療直接關係到患者預後,因此對於感染與免疫調節治療相關的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對於我們今後的工作有重要的意義。」
  • 腫瘤細胞固有PD-1是一種腫瘤抑制因子--免疫治療方法的潛在生物...
    發現PD-1信號傳導途徑的分子功能和機制,揭示了腫瘤細胞固有的PD-1可作為患者選擇免疫治療方法的潛在生物標記物。    圖1 PD-1/PD-L1通過調節包括AKT和ERK1/2途徑在內的經典信號通路來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 江紹毅等Science Advances:從頭設計功能性兩性離子仿生材料用於免疫調節
    示意圖本文要點:1)這種兩性離子聚合物由磷酸絲氨酸(一種天然的免疫信號分子)構建而成,同時具有防汙和免疫調節特性。2)另一方面,這種聚合物可以顯著延長蛋白質藥物在體內的半衰期,克服了磷酸絲氨酸在誘導加速清除中的固有缺陷。對具有內置免疫調節功能的不汙染兩性離子材料的演示,為生物材料的基本設計提供了新見識,並為諸如藥物輸送,植入物和細胞療法等廣泛應用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Cell:腸道神經元幫助免疫系統調節腸道炎症
    2016年1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系統主要負責防禦機體可能遭受的感染,因此會始終保持警覺保護機體免受外來威脅,但是免疫系統過度敏感也會造成過度炎症反應並會導致永久性組織損傷,因此保證免疫系統應答的平衡對於機體健康狀況的調節非常重要。
  • 組裝細菌「大殺器」 免疫系統避免「走火」有絕招
    論文通訊作者曹雪濤通俗地解釋道,機體用這一機制限制免疫細胞只有遷移到感染部位後才能「正當防衛」,以避免免疫系統的「走火」。該研究的亮點在於揭示了宿主非免疫細胞與固有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以調控免疫細胞的激活及成熟。「炎症剛一發生,血管中的血液從軸流的狀態減速,免疫細胞在血管的內皮上滾動前進,不斷地和血管內皮相互接觸,我們首次發現這種接觸是有生物功能意義的。」
  •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免疫學-固有免疫的概述、特點...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免疫學-固有免疫的概述、特點及組成 一.固有免疫的概述又稱天然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在長期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個體出生時就具備,可以遺傳。
  • 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的結構和功能
    內質網可通過岀芽方式,將合成的蛋白質或脂質轉運到高爾基體高爾基體是義大利科學家高爾基(C.Golgi)在1898年發現的。它是普遍存在於真核細胞中的一種細胞器。在電鏡下觀察到,高爾基體是由一些排列較為整齊的扁平膜囊堆疊在一起,構成了高爾基體的立體結構。扁平膜囊多呈弓形,也有的呈半球形,均由光滑的膜圍繞而成。在扁平膜囊外還包括一些小的膜泡。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揭秘幹細胞四大功能:(三)免疫調節
    就比如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那些危重症患者常見的臨床症狀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就是「炎症風暴」的典型代表,就是免疫過強而導致的免疫系統「失衡」狀態。可以認為,間充質幹細胞是天生的免疫豁免細胞,這是其免疫調節的大前提。
  • 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腸道3型天然淋巴細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 死亡受體3(DR3)和它的配體TL1A被報導在炎症性腸病(IBD)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
  • 新綜述: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特性,可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
    日前,《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發文重點提到[1],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具有臨床益處,可在免疫/炎症疾病如嚴重肺損傷、細菌和病毒感染相關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自疫情爆發以來,針對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數量空前,其中包括使用間充質幹細胞的試驗[2]。間充質幹細胞是具有廣泛免疫調節特性的多能幹細胞,自最初分離自骨髓以來,已在許多成人和胎兒來源的器官/組織中發現,如脂肪組織、牙髓、臍帶和胎盤。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m6A修飾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
    m6A修飾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3:13:32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Noam Stern-Ginossar和Ziv Shulman合作總結了
  • 研究發現調節免疫反應的關鍵性酶
    新華社雪梨10月15日電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日前發布新聞公告說,該校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對體液免疫機制至關重要的酶。醫學界有望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治療癌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的新藥物。  體液免疫即以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達到保護目的的免疫機制,是保護機體免受感染的重要途徑之一。
  • Cell:Aire基因在免疫耐受調節中的作用
    哈佛大學醫學院病理系,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Cell上發表免疫耐受研究機制新進展Aire's Partners in the Molecular Control of Immunological
  • 基於人工免疫調節納米粒子技術的特異性T細胞療法
    近日,致力於開發獨特的非基因工程T細胞免疫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Neximmune宣布,已經與世界著名的癌症等疾病獨立研究和治療中心City of Hope(希望之城)籤署了一項有關其人工免疫調節(AIM)納米粒子技術的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