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紹毅等Science Advances:從頭設計功能性兩性離子仿生材料用於免疫調節

2021-01-20 奇物論


超親水兩性離子聚合物是一類能夠有效抵抗任何與生物系統的非特異性相互作用的不汙材料。於此,美國華盛頓大學江紹毅等人設計了一種功能性兩性離子聚合物,該聚合物在提供防汙性能的非特異性相互作用與生物活性功能的特定相互作用之間取得了平衡。

 

示意圖


本文要點:

1這種兩性離子聚合物由磷酸絲氨酸(一種天然的免疫信號分子)構建而成,同時具有防汙和免疫調節特性。它與尿酸酶的結合被證明可以主動消除所有不想要的免疫反應,表現優於兩性離子聚合物。


2另一方面,這種聚合物可以顯著延長蛋白質藥物在體內的半衰期,克服了磷酸絲氨酸在誘導加速清除中的固有缺陷。對具有內置免疫調節功能的不汙染兩性離子材料的演示,為生物材料的基本設計提供了新見識,並為諸如藥物輸送,植入物和細胞療法等廣泛應用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聚合物-尿素結合物的體內免疫原性


參考文獻:

Li B, et al. De novo design of functional zwitterionic biomimetic material for immunomodulation. Science Advances. 2020;6(22):eaba0754.

DOI: 10.1126/sciadv.aba0754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2/eaba0754


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相關焦點

  • 兩性離子用於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和鋰離子電池的最新進展和前景
    圖十四、用於OLED器件的聚合物兩性離子 2.3.3 用於OLEDs的兩性離子發光體目前,兩性離子材料主要用於界面層,但也有少量準備用作OLED這些材料包括低WF金屬(Ca、Al、LiF和Ag)和金屬氧化物(TiO2、ZnO和CsCO3),但是它們存在一些關鍵問題:對空氣和溼氣敏感、與有機活性層的能級不匹配。然而,ZEI材料因具有易溶液加工性、易於製備、低成本、可調節的能級和良好的穩定性等優點,被用作中間層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最近,基於兩性離子的中間層已經顯示出優異的結果並顯著改善了器件性能。
  • iScience剖析!被縮短的免疫系統受體是如何幫助調節細胞活性的?
    ,或能與細胞膜上的天然對應物相結合,其或許能指示新型藥物、療法和仿生身體部位的途徑。研究者Zhang說道,癌細胞通常會出現細胞信號轉導過程的故障,在許多情況下,其會過度表達G蛋白偶聯受體,這就包括趨化因子受體CXCR4和CCR5,這種縮短但功能性的受體就能干預癌細胞的信號通路。調節全長受體與細胞表面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許就能潛在阻斷病毒的入侵,從而就能有效預防感染的發生。
  • Energy Mater.綜述: 兩性離子用於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和鋰離子電池的最新進展和前景
    近年來,由於它們在極性溶劑中用於處理溶液時,形成偶極子用於載體和離子的轉移,使得人們顯著的關注兩性離子的使用。在同一分子中同時存在的負離子和正離子使兩性離子形成界面偶極子,有利於替代常規離子基團用於開發新的功能材料。
  • ...團隊《Science Advances 》:讓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變得更黑
    黑色素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色素材料,廣泛存在於人與動物的皮膚和毛髮中,在諸多生理活動中都起到核心調節作用。聚多巴胺是由貽貝蛋白啟發製備的仿生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與天然黑色素相似的化學與物理性質,被認為是一類典型的人造黑色素材料。
  • 兩性離子最大化接枝表面增強超濾膜抗汙染性能
    【研究亮點】【文章簡介】 超親水兩性離子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表面和結垢之間的有利相互作用,因此兩性離子材料(ZM)已被廣泛用於表面改性以改善耐汙染性能。然而,在具有不同程度的親水性的表面上形成小於20納米並具有高兩性離子含量的塗層仍然具有挑戰性。受生物啟發的多巴胺可以在水溶液中自聚合併形成不溶性聚多巴胺(PDA),可以沉積在親水性和疏水性聚合物表面。在本工作中,我們證明了胺官能化磺基甜菜鹼(SBAm)可以與PDA共沉積在超濾(UF)膜上,從而得到厚度為10至50納米的塗層,其中SBAm的質量分數高達31%。
  • 11篇Science子刊同期上線,俞書宏、羅忠、陳曉等學者在生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最近一期Science Advances中(VOL 6, ISSUE 18),奇物論編輯部收集了生物(納米)材料用於治療腫瘤疾病和促進組織再生等相關的報導。1.DOI: 10.1126/sciadv.aay9526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8/eaay95265. Science Advances:石墨烯量子點作為結腸炎的抗炎治療儘管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一些仿生模型中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納米藥物,但它們在免疫紊亂中的具體作用仍然很難確定。
  • Science Advance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調控光致變色...
    「通過不同抗衡離子按需調控光致變色響應行為用於安全列印」(On-demand regulation of photochromic behavior through various counterions for high-level security printing)於4月17日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黃維院士和趙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馬雲副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 四川大學李乙文團隊《Science Advances》:讓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變得更黑
    黑色素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色素材料,廣泛存在於人與動物的皮膚和毛髮中,在諸多生理活動中都起到核心調節作用。聚多巴胺是由貽貝蛋白啟發製備的仿生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與天然黑色素相似的化學與物理性質,被認為是一類典型的人造黑色素材料。
  • Science Advances:微針介導的基因傳遞可治療缺血性心肌病
    目前,用於該疾病治療的主要方法是直接心肌注射藥物,由於其局限於針劑注射且藥物在心肌的滯留量較小,因此心肌修復效果甚微且存在給藥錯位的風險。VEGF基因表達功能的腺病毒 (AAV) 的微針心肌貼片,並利用該貼片成功的轉染了心肌細胞,增強了貼片部位VEGF的表達,改善了心臟功能,促進了功能性血管生成並激活Akt信號通路。
  • 人工骨膜的材料選擇、理論設計及生物仿生功能
    人工骨膜材料:基於骨膜組織特性運用工程學方法人為構建出的新型功能性骨膜材料。目前人工骨膜主要可分為細胞片層類骨膜材料、脫細胞支架類骨膜材料及人工合成支架類骨膜材料。細胞片層類人工骨膜材料製備較簡單,是較早投入臨床使用的組織工程骨膜材料;脫細胞支架類人工骨膜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天然結構或成分;人工合成支架的材料來源豐富且便利,同時具有較低的免疫反排斥應發生率。這些人工骨膜材料均展現出良好的促骨修復效果。
  • BioMaterials|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用於氣管修復的3D列印植入物
    解決該問題的一種潛在方法是使用免疫調節塗層控制植入物/宿主界面。在這項研究中,設計了一種新的由白介素10和前列腺素E2組成的細胞因子混合物,以通過將巨噬細胞固定在M2修復表型中延長時間來減少不良免疫反應並促進組織整合。在體外,細胞因子混合物維持低水平的促炎細胞因子(TNF-α和IL-6)分泌,並誘導IL-10的分泌以及多功能清除和分選受體Staabilin-1的上調(由M2巨噬細胞表達)。
  • 化院樊春海課題組在框架核酸編碼仿生礦化取得進展
    自然界衍化出了以蛋白框架為代表的模板結構,用於引導生物礦化過程,生成各種複雜、精巧的生物硬組織。儘管過去十年,生物礦化及仿生礦化領域有長足的進展,如仿生貝殼結構的構建,但是設計程序可控的仿生礦化方法仍面臨諸多困難,比如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 CaP)的礦化過程就受到無法精準控制形貌和缺乏普適性方案的限制。
  • 仿生基質小泡用於生物礦化研究
    那麼,有無可能利用基質小泡在礦化中的關鍵作用使其用於細胞礦化行為的調控呢?近日,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張玉峰團隊和袁荃團隊合作,設計了仿生基質小泡,探究其在細胞礦化行為調控方面的應用。基質小泡中含有大量的無機磷酸根離子,這些磷酸根離子會與鈣離子結合形成生物礦化所需要的羥基磷灰石,繼而在細胞基質中引發後續的礦化行為,因此設計仿生基質小泡的一個關鍵是可以提供磷酸根離子;另外,由於基質小泡是成骨細胞分泌,基質小泡會在成骨細胞周圍基質中大量富集,因此設計仿生基質小泡的另一關鍵是需要賦予仿生基質小泡識別成骨細胞的能力。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兩性離子水凝膠培養人造血幹細胞
    兩性離子水凝膠培養人造血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9 10:50:24 美國華盛頓大學Colleen Delaney和Shaoyi Jiang等研究人員合作研發了可用於擴增原代人造血幹細胞的兩性水凝膠
  • 《Science Advances》應變速率相關的機械超材料
    機械超材料的設計通常是為了獲得罕見、甚至史無前例的新特性和功能。在大多數以前的設計中,常見的是它們的準靜態力學行為。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S. janbaz等研究者介紹了一種以前未識別的依賴於應變速率的機械超材料,主要的思想是橫向連接兩根具有非常不同的應變率依賴程度的梁,使它們成為一個單一的雙梁。
  • ...界不存在的全新材料——科學家首次從頭設計和製造自組裝蛋白絲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從頭開始,設計和製造出自組裝蛋白絲。這些蛋白絲是相同的蛋白質亞基自髮結合在一起形成的長的螺旋狀線狀結構。  最新研究負責人、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戴維·貝克說:「新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絲的結構和力學特徵,讓我們製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材料。包括等於或超過蜘蛛絲強度的人造纖維,以及納米級電路等。」  為設計出這種新蛋白絲,研究人員使用了貝克實驗室開發的名為「羅塞塔」(Rosetta)的電腦程式,該程序可以通過蛋白的胺基酸序列預測其形狀。
  •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導讀:本文研製了一種具有高靈敏度、透氣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活性等特殊功能的電子皮膚,用於檢測全身的生理特徵和運動狀態。這種具有優異性能的仿生電子皮膚有巨大的應用潛力。TENG具有成本低、結構簡單、易於獲取、材料選擇多樣、轉換效率高等優點,在可穿戴電源和自供電傳感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通常情況下,仿生電子皮膚的舒適性,安全性和健康性容易被忽略,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進程。具有舒適性和實用性的電子皮膚必須具有透氣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性能。
  • 西湖大學科學家聯合多國學者精確從頭設計跨膜孔蛋白
    大衛·貝克認為,通過設計新型蛋白質可以解決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比如製造一種通用流感疫苗,一次注射,終生預防;將胺基酸的種類由 20 種擴大到數千種,設計新的疾病治療方案;製造先進的藥物運輸載體,精準定位體內目標;設計可在體內進行計算的智能療法;以及受生物材料啟發,設計新型蛋白質材料等。科學家受鳥類啟發揭示了空氣動力學的原理,然後工程師利用這些原理設計了定製的飛行器。
  • 能源周報:Science、Nat. Energy等大合集
    隨著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努力越來越重要,了解這些電池中使用的製造方法和材料是否會帶來不利的環境影響也同樣重要。我們使用生命周期評估研究了兩種最新的III–V / Si電池設計概念。考慮到所提出的III–V / Si技術仍處於早期的研究和設計階段,因此我們使用概率方法來解釋從基於實驗室的數據向更具工業相關性的過程進行推斷時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