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微針介導的基因傳遞可治療缺血性心肌病

2020-12-02 騰訊網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於長期心肌缺血導致心肌局限性或瀰漫性纖維化,從而產生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引起心臟擴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的臨床症候群。目前,用於該疾病治療的主要方法是直接心肌注射藥物,由於其局限於針劑注射且藥物在心肌的滯留量較小,因此心肌修復效果甚微且存在給藥錯位的風險。

近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心臟外科Xiaofeng Ye教授團隊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Microneedle-mediated gene deliv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myocardial disease」的研究性論文,該團隊以聚乙烯醇(PVA)為基材設計了可均勻負載帶有增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因表達功能的腺病毒 (AAV) 的微針心肌貼片,並利用該貼片成功的轉染了心肌細胞,增強了貼片部位VEGF的表達,改善了心臟功能,促進了功能性血管生成並激活Akt信號通路。實驗結果表明,微針心肌貼片給藥效果優於直接肌肉注射,有望成為治療缺血性心肌病的新型給藥工具。

腺病毒微針貼片(MN-AAV)的總體研究設計如圖1所示,研究人員利用輔助模具製備出負載腺病毒的微針貼片,通過內窺鏡輔助微開胸手術對大鼠的缺血性心臟進行MN-AAV治療,利用貼片基材特性將治療劑精確釋放到病灶區域,通過血管生成來改善心臟功能。

圖1 腺病毒微針貼片(MN-AAV)的總體研究設計示意圖

微針貼片的SEM微觀形貌、應力-應變曲線、溶脹性能以及釋放動力學等表徵如圖2所示,釋放動力學結果表明,92.42%的病毒是在5秒鐘內被釋放,並且在最初快速釋放,在24小時內幾乎完全釋放。

圖2 微針貼片的屬性表徵

首先,研究人員在體外檢測了MN-AAV微針貼片的基因轉染與表達能力,實驗結果如圖3所示,雷射共聚焦檢測和流式分析表明,微針貼片能夠釋放AAV到培養液中並成功轉染人胚胎腎臟(HEK)293細胞和心肌細胞( H9C2),並釋放VEGF影響HUVEC遷移。隨後,研究人員構建心肌梗塞大鼠模型,並將微針貼片插入病灶,實驗結果如圖4所示,MN-AAV微針貼片所在部位被微針負載的亞甲藍著色,心肌細胞有明顯的FITC綠色螢光信號表達,表明MN-AAV微針貼片在體內夠實現基因轉染與表達。

圖3 體外檢測MN-AAV微針貼片的基因的轉染與表達能力

圖4 體內檢測MN-AAV微針貼片的基因的轉染與表達能力

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AAV-VEGF微針作用於心肌梗塞大鼠的病灶部位,檢測大鼠心臟各項功能的變化。實驗結果如圖5和圖6所示,AAV-VEGF微針處理28天後,大鼠心臟的左心室功能參數(EF,FS,LVID和LVIDd),心臟功能(△EF和△FS)和血流速度得到顯著改善,且Masson三色染色和天狼猩紅染色組織學切片結果表明AAV-VEGF微針治療組大鼠心臟的I / III型膠原比例比未治療模型組低。此外,冰凍切片免疫螢光染色和蛋白水平檢測結果表明,AAV-VEGF微針治療促進了大鼠病灶部位功能性血管生成並激活PI3K / Akt激酶信號通路。

圖5 MN-AAV-VEGF改善了心肌梗組大鼠的心臟功能障礙

圖6 MN-AAV-VEGF促進了病灶心肌部位的新血管形成和相關信號通路的激活

綜上所述,AAV-VEGF微針貼片實現了AVV的均勻釋放與有效的基因傳遞,能夠顯著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大鼠的心臟功能。該研究驗證了微針貼片的實用性,安全性和通用性,為微針應用於臨床微創治療與給藥提供了理論依據。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5/eaaz3621

相關焦點

  • 遺傳性心肌病與這種基因變異有關!協和醫院張抒揚等發表文章
    Obscurin 是一組由OBSCN 基因編碼、主要在橫紋肌組織中表達的結構蛋白。多項研究提示,OBSCN 基因突變與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左心室緻密化不全等多種遺傳性心肌病相關。在一項對30 例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患者心肌樣本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的研究中,4 個樣本檢測出OBSCN 基因突變,其中3 個考慮為可疑的致病突變,導致obscurin 表達量明顯下降(為對照組的45%~72%),而正常對照、非OBSCN基因突變的擴張型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之間的obscurin 表達量無明顯差異,提示OBSCN 基因突變可能通過單倍體不足的機制致病。
  • 磁共振延遲釓強化技術在非缺血性心肌病中的研究進展
    作者:陳松,李宏偉,王菲瑤,劉智,劉霞,李睿,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科 非缺血性心肌病以上研究結果表明,LGE陽性是CS患者終點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可用於判斷患者遠期預後。可見,在早期心外結節病患者中檢測心肌改變對患者的治療及預後尤為重要。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目前針對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
  • 心肌病和左束支傳導阻滯之間的先後關係以及對心臟再同步治療的...
    心臟再同步治療(CRT)已被證實可以改善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伴左束支傳導阻滯(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LV)功能,減少心衰住院率並降低死亡率。然而依據目前指南植入CRT後,仍有20-40%的患者CRT治療無反應,其原因可能是未充分考慮到心力衰竭的發病機理以及心衰和LBBB之間發生的先後關係。
  • 幾種常見心肌病的基因檢測要點
    基因診斷是一種新興、準確的診斷方法,對有擴張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和其他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可篩查其是否帶有突變基因,及早確診。另外,基因篩查可以指導選擇性生育,杜絕該疾病在家族中的蔓延。 原發性心肌病的分類如下圖所示。
  • 東南大學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承棋和羅卓娟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 《科學進展》:可電離脂質納米顆粒或可在胎兒出生前治療遺傳疾病
    費城兒童醫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可電離的脂質納米顆粒可用於傳遞mRNA。因此,在胎兒還在子宮裡的時候應用治療有可能對某些疾病更有效。  為了確定治療性基因的潛在非病毒傳遞系統,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脂質納米粒子庫,這是一種尺寸小於100納米的小粒子,可以有效地進入小鼠胚胎受體的細胞。每一種脂質納米粒製劑都被用來封裝基因,並給予小鼠胚胎。  研究人員發現,一些脂質納米粒子能夠將功能性基因輸送到胚胎肝臟,一些脂質納米粒子還將基因輸送到胚胎的肺和腸。
  • Science Advances: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的克拉伯病
    有鑑於此,義大利比薩高等師範學校Giovanni Signore和Marco Cecchini等人將交聯酶聚集體(CLEAs)封裝到腦靶向肽(Ang2、g7或Tf2)功能化的PLGA納米顆粒(NPs)中形成酶傳遞系統,用於治療由半乳糖神經醯胺酶(GALC)缺乏引起的神經退行性LSD——Krabbe病。這些結果為所有主要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LSD開闢了新的治療前景。
  • Science advances:靶向脂肪細胞鈉鉀泵或可幫助減肥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領導該項研究的Joseph I. Shapiro這樣說道:"這項工作基於兩個重要部分,我們使用了由Dr. Zijian Xie開發的一種新多肽--pNaKtide。Dr. Zijian Xie告訴我們鈉離子泵除了能夠作為離子轉運蛋白發揮很好的作用,它還具有調節信號轉導以及放大氧化物效應的作用。
  • Science Advances: 間充質幹細胞心臟補片,可加強心梗後心臟修復
    正文   最新研究表明,基於間充質幹細胞的   心臟修復補片,可作為一種加強心梗心臟修復的有效手段。  撰文:小明月來源:幹細胞者說常用的提高間充質幹細胞(MSCs)對心梗的治療效果的途徑有兩種:第一條途徑:通過對 MSCs 進行基因修飾,使其改善心梗誘導心臟中的心臟功能和心肌血管生成;第二條途徑
  • Science Advances:巨噬細胞的「背包」可殺死癌症
    它們在到達腫瘤部位後最多可維持五天的狀態,還能減慢患有侵略性乳腺癌的小鼠的腫瘤生長速度,並減少其轉移。結果昨天發表在《科學進展》上。這項研究充分說明了巨噬細胞的厲害之處——它們是高度適應性強的細胞,可以對周圍環境的刺激產生非常強烈的反應;但也有個隱患,它們可能會受到刺激讓做一些對身體有害的事情,如幫助癌症的生長或轉移。
  • 韓玲:線粒體心肌病諸多難題亟待攻克
    ,並提出線粒體異常可導致心肌病。如tRNAleu(UUR) 基因A3243G 點突變的MELAS 症候群患者中20%~38% 伴心肌病,主要是肥厚型心肌病;tRNAleu(CUN)基因突變可表現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擴張型心肌病;tRNALYS基因突變者中10%~22% 有心肌病表現,主要是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12SrRNA 基因點突變有限制性心肌病的報導。線粒體結構基因突變報導以肥厚型心肌病多見。
  • 11篇Science子刊同期上線,俞書宏、羅忠、陳曉等學者在生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DOI:10.1126/sciadv.aaz6579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8/eaaz65793.DOI: 10.1126/sciadv.aaz2630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8/eaaz26306. Science Advances:通過增加對多藥耐藥細菌的安全性和活性來增強抗菌肽的治療指數抗生素耐藥性的上升表明了對新型抗菌劑的迫切需求。
  • 什麼是腦白質缺血性脫髓鞘?可造成神經衝動的傳送異常
    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邊的一層膜,其主要的作用是絕緣以及保護神經元,防止神經電衝動從神經元軸突傳遞至另一神經元軸突。髓鞘的脫落可以是中毒,腦缺血或者腦缺氧所造成。一、關於腦白質缺血性脫髓鞘脫髓鞘疾病在不同的患者的臨床表現的也並不相同,但是都是神經纖維的髓鞘脫落單神經細胞相對保持完整的疾患。
  • 中國兒童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專家共識
    2016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兒童心肌病精準診治協作組回顧性調查了國內16家醫院 2006—2016年10年間的1823例心肌病住院患兒, 其中HCM佔9.4%(不包括門診診斷的HCM)。與成人不同, 嬰幼兒及兒童HCM病因複雜, 臨床表現呈高度異質性, 可在任何年齡階段發展為心力衰竭, 其診斷和治療較為複雜。
  • 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微米...
    近年來,隨著對靶向治療以及介入治療需求的不斷增長,人們對於開發可用於體內和體外的新型微型工具的興趣不斷增加。亞毫米級導管末端的驅動器可進行組織活檢和操作,或通過有源微光學,來完善細胞尺度的體內介入治療,但這種尺度上的摩擦力在傳統裝置上會產生問題,因此亟需針對需求進行改進與提高。
  • 缺血性視盤病變的治療與飲食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係指視神經的營養血管發生循環障礙的急性營養不良性疾病。一般以視網膜中央動脈在球後約9~11mm進入視神經處為界,臨床上分為前段和後段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兩種類型。供應視盤的後睫狀動脈發生循環障礙引起視盤的急性缺血、缺氧,以致出現視盤水腫,並累及篩板及篩板後的神經纖維,稱前段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自視神經眶內段至視交叉發生缺血性改變,稱後段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無視盤水腫。如果不幸患了缺血性視盤病變的話,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多選擇如下這幾樣食材:菠它是按葉形可分為尖葉和圓葉兩個類型。
  • NT-proBNP可預測肥厚心肌病患者猝死風險!阜外醫院宋雷等Heart雜誌...
    在臨床上,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主要用來評估心衰患者預後和指導治療。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NT-proBNP在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評估和治療中也有重要作用。2019年,阜外醫院宋雷、袁晉青等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提示,NT-proBNP可用來對冠脈三支病變患者進行危險分層,指導治療決策的制定。
  • Science Advances:科學家推出可植入皮膚的超柔光電管
    圖片來自: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持續發展
  • 任駿團隊共同揭示線粒體泛素連接酶在缺血性心肌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患者的預後可以得到明顯改善,但這一病理過程造成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損傷仍會導致嚴重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因此尋找潛在的治療靶點和機制以及藥物治療方案是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