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科學家推出可植入皮膚的超柔光電管

2021-03-02 Science

 

圖片來自: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子元件不斷刷新著人們的眼球。甚至出現了一些超薄的電子光電管可以植入皮膚,不會引起人體的不適,可以用來監測人體狀態和身體健康信息,也可以用來展示身體的信號。近期的《Science Advances》就介紹了一種新的電子技術,基於超薄的電子光電管,代表著新一代的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趨勢。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超薄、柔性的三色光電子管(PLED)和有機感光檢測器(OPDs),可以用來實現在人體皮膚展示光電信息,甚至可以檢測人體的狀態。

  現代電子設備面臨的長期性的問題包括電子裝置的磨損、機械性彎折等,這會導致電子設備的使用壽命和可用性大大降低。開發出新型的耐磨、柔性材料,可以有效提高電子設備的可拓展性和壽命。柔性的電子材料將會是可穿戴設備的新寵。如果有效優化製造工藝,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和降低成本,對於未來新型的穿戴設備是非常重要的。

  奧地利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光電子管和感光元件,具有超薄的特性,同時還有很好的機械柔性和可延展、拉伸的特點,這種材料被證明非常耐用。結合發出三色光的二極體中的紅色和綠色光源,以及可檢測不同光源強度的感光元件,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超柔軟的反射式血氧檢測儀。這種檢測儀照射手指的血管,並通過檢查光敏元件收集到的數據,就可以測出血氧中的氧含量,並且可以通過手上的皮膚植入集合多種元件的超薄元件組,來顯示一個由七個二極體組成的數字。集成多種微型電子管和光敏元件的薄膜可以做到超薄和超柔軟。該電子元件組成的薄膜包括基質和表層,總厚度僅3微米,甚至比起人體表面的皮膚還薄一個數量級。而且可以有很好的組織相容性,不會引起過敏反應,因而可以被稱為有機光電。雖然該薄層的光電元件非常柔軟,但是因為存在超薄的鈍化層,該材料不會在體內因為溫度的變化導致材料的變形扭曲。

  該材料不僅可以收集人體的信息,還可以將收集到的信息用直觀的數據輸出,做到了身體信息在體表的可視化。科學家們應用該材料已經做到了可以監測手術後患者血液中的氧含量,這也成為了該有機光電子管的第一個實際應用,未來基於該原理的可穿戴、可植入設備應該會越來越多。

 

DOI: 10.1126/sciadv.1501856

PMC:

PMID:

Ultraflexible organic photonic skin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應變速率相關的機械超材料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5/eaba0616開始的探索範圍相對有限,然而,迅速發展,現在的目標不僅在拉脹性,負熱膨脹,突彈跳變不穩定性以及超高性能的成熟行為,也包括更新奇的功能,例如形變,運動傳遞中的非互易性甚至像可編程邏輯門。在某種程度上,材料和機器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一些研究者甚至引入了機器物質這樣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柔性超材料顯示了最大的前景。
  • 界面自組裝的可拉伸橡膠半導體薄膜及橡膠電路
    柔性可拉伸電子器件在健康監測、醫療植入其中橡膠狀半導體材料在大拉伸應變狀態下仍能保持優異的電學性能,是實現柔可拉伸電子電路多功能化集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尤其是具有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並且可以大面積生產製備的橡膠狀半導體材料。如何成功的製備出這種半導體材料一直是可穿戴電子領域長期存在的一個巨大挑戰。
  • 用於下一代可穿戴設備的有機光電探測器
    後來,有人開發了一種極柔性可穿戴電子皮膚裝置,帶有三色OLED和有機光電二極體,可以跟蹤和顯示脈搏和血氧水平(圖1c)。脈搏血氧計用膠布貼在皮膚上,膠布的厚度為6μm。反射模式脈衝血氧測量是通過將OLED驅動到5V來實現的,通過監測光電二極體開路電壓的變化來探測血液中反射的綠光/紅光的強度。由於電子皮膚器件的良好附著力,脈衝光體積譜(PPG)信號產生的噪聲小,重複性好。
  • Science Advance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調控光致變色...
    西工大新聞網4月22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趙強教授團隊在實現光致變色材料響應行為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
  • Science Advances: 間充質幹細胞心臟補片,可加強心梗後心臟修復
    正文   最新研究表明,基於間充質幹細胞的   心臟修復補片,可作為一種加強心梗心臟修復的有效手段。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體內處理  (in vivo priming)  策略,即  通過植入3D心臟補片中的基因修飾的表達肝細胞生長因子的間充質幹細胞(HGF-eMSCs)  ,在體內進行處理BM-MSCs,使其修復心臟功能。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據悉,熱致延遲螢光(TADF)材料因其高的發光量子效率及優異的光電性能,在光電器件、光學傳感、防偽等方面應用前景廣闊。「量子點於分子篩中」的合成理念對設計研發具有獨特性能的TADF材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並為其在先進光電器件、生物成像等領域的應用開闢了新視角。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111」計劃的支持。論文第一作者為化學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劉健聰。
  • L-com推出超6類工業級超柔ZHFR-PUR雙屏蔽線纜組件
    美國加州Irvine市2019年8月22日 /美通社/ -- 美國 Infinite Electronics 旗下品牌,有線和無線連接產品領先製造商 L-com今日宣布推出一系列專門用於工業環境的特優型超6類工業級超柔線纜組件新產品。
  • Science Advances:巨噬細胞的「背包」可殺死癌症
    對此,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即給免疫細胞配備一種「背包」,它可以減緩小鼠體內的腫瘤生長。免疫細胞是我們抵禦癌細胞的關鍵防禦之一。巨噬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就像人體中的偵察隊,尋找潛在威脅,如病毒、細菌和癌細胞,吞噬並摧毀它們。
  • 由可捲曲雙曲線超材料製成的雷射增強光電智能織物
    隨著光子學的發展,出現了朝著這一靈活,可捲曲,耐磨,用戶界面友好,功能強大,以改善人機界面光電器件推。到被集成到人體,這些裝置必須是生物相容的並且能夠經受機械變形和不同的彎曲曲率。穿戴式光子學和光電子學這個充滿希望的市場激發了許多示範,例如柔性光電探測器,可拉伸雷射系統,人造電子皮膚,紙基存儲設備以及柔性光電纖維和紡織品。已開發的柔性光子器件具有超出其剛性同類產品的先進功能。
  • ...團隊《Science Advances 》:讓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變得更黑
    黑色素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色素材料,廣泛存在於人與動物的皮膚和毛髮中,在諸多生理活動中都起到核心調節作用。聚多巴胺是由貽貝蛋白啟發製備的仿生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與天然黑色素相似的化學與物理性質,被認為是一類典型的人造黑色素材料。
  •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作為人體最大的身體器官,皮膚不僅具有保護、分泌和呼吸的基本功能,也是一個重要的人類軀體感知系統,與我們的現實世界互動和溝通。通過模仿自然皮膚特性和功能刺激科學家們開發仿生電子皮膚,應用在可穿戴健康監測,智能假肢和機器人技術。
  • 光電倍增管工作原理_光電倍增管的組成
    打開APP 光電倍增管工作原理_光電倍增管的組成 發表於 2019-07-15 11:02:29   光電倍增管工作原理   光電倍增管(PMT)是一種高靈敏度和超快時間響應光探測器。
  • Science advances:靶向脂肪細胞鈉鉀泵或可幫助減肥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領導該項研究的Joseph I. Shapiro這樣說道:"這項工作基於兩個重要部分,我們使用了由Dr. Zijian Xie開發的一種新多肽--pNaKtide。Dr. Zijian Xie告訴我們鈉離子泵除了能夠作為離子轉運蛋白發揮很好的作用,它還具有調節信號轉導以及放大氧化物效應的作用。
  • Science Advances:微針介導的基因傳遞可治療缺血性心肌病
    Xiaofeng Ye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Microneedle-mediated gene deliv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myocardial disease」的研究性論文,該團隊以聚乙烯醇(PVA)為基材設計了可均勻負載帶有增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 江紹毅等Science Advances:從頭設計功能性兩性離子仿生材料用於免疫調節
    超親水兩性離子聚合物是一類能夠有效抵抗任何與生物系統的非特異性相互作用的不汙材料。DOI: 10.1126/sciadv.aba0754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2/eaba0754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
  • 四川大學李乙文團隊《Science Advances》:讓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變得更黑
    黑色素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色素材料,廣泛存在於人與動物的皮膚和毛髮中,在諸多生理活動中都起到核心調節作用。聚多巴胺是由貽貝蛋白啟發製備的仿生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與天然黑色素相似的化學與物理性質,被認為是一類典型的人造黑色素材料。
  • 無處不在的光電倍增管
    可神奇的光電倍增管卻能靈敏、快速地捕捉到這些極微弱的光信號,將其轉換成電信號,並以驚人的電子倍增能力輸出,以便能準確地對這些極微弱光信號的屬性作出判斷,難怪人們把光電倍增管稱為捕捉幽靈的獵眼。正因光電倍增管具有獨特的高靈敏度、高響應速度等優勢,自19世紀30年代問世至今已發展成為具有數百個品種的龐大家族。
  • 電子皮膚-對運動無幹擾的超親膚應變傳感器
    超舒適應變傳感器可以直接貼在人體皮膚上,用於可持續的人體活動監測。其在人機相互體系,運動監測,個人人體健康監測和治療學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在保證持續有效監測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皮膚傳感器對皮膚本身運動的限制則成了巨大的研究課題。
  • 光電倍增管
    1934年,庫別茨基(Kubetsky, 1906-1959)提出了光電倍增管雛形;1939年』茲沃雷金(v. K. Zworykin, 1889—1982)製成了實用的光電倍增管。1942年,Zworykin等人最先提出把光電倍增管應用到電鏡上來;1956年,史 密斯首先採用光電倍增管的組合來探測二次電子,這為改善掃描電鏡圖像的信噪比和分辨力做出了貢獻,並對加速掃描電鏡的實用化和商品化起到了促進作用。我國 在20世紀50年代研製成功實用的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的外形有側面窗和端面 窗兩種結構,二次電子探測器中釆用的是端面窗。
  • 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微米...
    近年來,隨著對靶向治療以及介入治療需求的不斷增長,人們對於開發可用於體內和體外的新型微型工具的興趣不斷增加。亞毫米級導管末端的驅動器可進行組織活檢和操作,或通過有源微光學,來完善細胞尺度的體內介入治療,但這種尺度上的摩擦力在傳統裝置上會產生問題,因此亟需針對需求進行改進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