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Science Advances 》:讓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變得更黑

2020-11-28 騰訊網

黑色素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色素材料,廣泛存在於人與動物的皮膚和毛髮中,在諸多生理活動中都起到核心調節作用。聚多巴胺是由貽貝蛋白啟發製備的仿生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與天然黑色素相似的化學與物理性質,被認為是一類典型的人造黑色素材料。不同於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製備往往依賴於序列可控的逐級合成反應,無論是天然還是人造的黑色素材料的合成過程都要複雜很多,一方面包含了中間體分子(如5, 6-二羥基吲哚等)的無規聚合反應,另一方面也涉及這些中間體分子的超分子堆積過程。這樣複雜且不可控的合成路徑導致黑色素/聚多巴胺材料往往都不具有精確的化學結構,人們也難以對這類材料的結構與性能進行有效的調控。這也是該領域公認的幾個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針對這個難題,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乙文團隊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經成功實現了對人造黑色素材料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理性調控和有效提升(CCS Chem., 2020 2, 128)。近日,對於更為重要的光學性質,他們又提出了一種調節材料吸收光譜和光熱行為的新方法。即利用氮氧自由基化合物來影響多巴胺單體的聚合過程,在產物的大分子體系中有效引入電子給-受體對結構,從而減小了材料的能帶隙,並顯著提升了材料對於可見/紅外光的吸收能力和光熱轉化效率,功獲得了比天然材料更「黑」的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該成果近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2020, 6, eabb4696)。

圖1:四川大學李乙文團隊成果刊發於Science Advances。

天然與合成的黑色素材料在一個寬泛的波長範圍內具有逐級遞減的吸光性質決定了材料一系列有趣的物理化學性質,對材料在特定波長範圍的吸收能力進行理性的調控兼具重要的科學興趣和實際應用意義。研究人員對一系列具有不同氮氧自由基分子(如TEMPO)摻雜量的聚多巴胺型人造黑色素粒子的吸收光譜和光熱效應進行了系統的評估和分析。在可見光和紅外光區域,TEMPO摻雜的聚多巴胺粒子的吸光能力顯著強於天然黑色素和傳統方法製得的聚多巴胺型人造黑色素粒子。比如其摩爾吸光係數可增加2-3倍,總的光熱轉換效率也可增加90%以上,黑度值也會得到顯著的降低(黑度值越低,黑度越大)。TEMPO摻雜的聚多巴胺材料因具有更多的醌式結構和電子給-受體對結構,從而表現出更窄的材料能帶隙,這一猜想在實驗和理論計算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隨著TEMPO摻雜含量的增加,聚多巴胺型人造黑色素粒子的吸光強度和光熱效應也隨之逐漸增強。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TEMPO的摻雜並不會影響材料的能量耗散行為模式。當聚多巴胺材料被光激發後,激子動力學軌跡都會衰減到1ns左右,且無光致發光現象產生,體系吸收的光能幾乎都會被轉化為熱量。因此,提高材料在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的吸收能力也是改善其光熱行為的合理方法。

圖2: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吸收光譜和光熱行為調節的新策略。

綜上所述,該研究提供了一種對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的吸光能力和光熱轉換行為進行理性調節的新方法,也為解決「(類)黑色素材料的結構與性能調控」這一領域難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並在黑色素材料的色素化(如染髮和皮膚增黑)以及光熱器件應用等方面具有樂觀的前景。廈門大學的楊曄教授與湖北文理學院的梁桂傑副教授完成了材料超快光譜的測試和分析工作。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一年級博士生鄒元,通訊作者為李乙文教授。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經費支持。

李乙文教授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從事人造黑色素材料和多酚功能材料的基礎與轉化研究,發表了百餘篇學術論文,獲得授權專利5項,實現技術轉讓1項。目前正在和MARUBI丸美、國頤堂、長發小寨等公司緊密合作,積極進行下遊的產品化研究,其中長發小寨公司還在川大設立了專項獎學金來激勵和推動黑色素材料在化妝品領域的轉化研究。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6/eabb4696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四川大學李乙文團隊《Science Advances》:讓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變得更黑
    黑色素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色素材料,廣泛存在於人與動物的皮膚和毛髮中,在諸多生理活動中都起到核心調節作用。聚多巴胺是由貽貝蛋白啟發製備的仿生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與天然黑色素相似的化學與物理性質,被認為是一類典型的人造黑色素材料。
  • .| 摻雜破壞有序結構——人造黑色素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實現...
    四川大學李乙文課題組提出了在聚多巴胺型人造黑色素材料中摻雜胺基酸分子的方法,來有效破壞聚多巴胺中有序緻密的層狀結構,從而大大提升材料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實現對人造黑色素材料結構與性能的理性調控。黑色素是一類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廣泛存在於人與動物的皮膚和毛髮中,在諸多生理活動中(如抗氧化、防紫外、色素化等)都起到核心調節作用。
  • 染髮愛好者福音,用合成的黑色素聚多巴胺模仿自然頭髮色素沉著
    近日,有研究人員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發表了報導,他們研發了一款比傳統染髮劑更為溫和安全的合成黑色素染髮劑。黑色素是一組天然色素,可以賦予我們的頭髮和皮膚多種顏色。研究人員將目光放到了黑色素聚多巴胺上。利用生物技術,合成聚多巴胺,通過在頭髮表面有效沉積,而無需引入金屬螯合劑或是強氧化劑即可將頭髮染成黑色、棕色、橙色或是金色。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 《Science Advances》應變速率相關的機械超材料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5/eaba0616機械超材料的故事始於研究人員試圖通過結構材料的合理設計來獲得不同尋常的性能。在某種程度上,材料和機器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一些研究者甚至引入了機器物質這樣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柔性超材料顯示了最大的前景。一方面,這些材料表現出的巨大的、可逆的和非線性的變形為培育獨特的功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柔性機械超材料與軟機器人和柔性電子等當前研究領域共享多個有機交叉點。
  • Science Advance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調控光致變色...
    西工大新聞網4月22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趙強教授團隊在實現光致變色材料響應行為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
  • 納米科學:受鳥類羽毛啟發的新納米材料與光一起發揮創造色彩!
    黑色素,在許多動物的羽毛,皮膚和毛皮中發現的微小黑色素包,在包裝成固體層時會產生結構色,就像它們在一些鳥類的羽毛中一樣,我們合成並組裝了合成版黑色素的納米顆粒,以模仿鳥類羽毛中的天然結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Nathan Gianneschi說。「我們想要了解大自然如何使用這樣的材料,然後開發出超越自然界可能性的功能。
  • 江紹毅等Science Advances:從頭設計功能性兩性離子仿生材料用於免疫調節
    超親水兩性離子聚合物是一類能夠有效抵抗任何與生物系統的非特異性相互作用的不汙材料。對具有內置免疫調節功能的不汙染兩性離子材料的演示,為生物材料的基本設計提供了新見識,並為諸如藥物輸送,植入物和細胞療法等廣泛應用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聚合物-尿素結合物的體內免疫原性參考文獻:Li B, et al.
  • 《Science Advances》:晶界阻礙位錯滑移,可以直接觀察到了
    晶體材料的塑性變形受位錯滑移的控制。眾所周知,位錯滑移受其他晶格缺陷的影響。在大多數實際應用中使用的多晶材料的情況下,位錯滑移受到材料中大量晶界的強烈影響。因此,晶界對位錯滑移的影響是理解多晶材料塑性變形的關鍵。
  • 「Science Advances」柔性多功能觸覺傳感器
    基於不同接觸材料與疏水聚四氟乙烯薄膜產生的電信號以及研究人員提出的查表算法,該傳感器可以有效對接觸材料進行判別。該多功能傳感器具有成本低、材料識別等優點,為應對多功能器件的挑戰提供了一種設計思路。(C)疏水聚四氟乙烯的掃描電鏡圖。(D)聚二甲矽氧烷和石墨烯複合導電材料的掃描電鏡圖。(E)銀納米線的掃描電鏡圖。(F)當複合材料分別承受壓力和溫度梯度時,石墨烯/ PDMS複合材料的模擬應變場(左)和電勢(右)。(G)PTFE與物體接觸時的電位。
  • 《Science》子刊:用這種材料做了一塊人造舌頭,還能感知澀味
    大多數人造舌頭為傳感開發五個基本口味採用特定的約束性目標系統。然而,充分模擬收斂性感知機制的人工舌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表現出低選擇性、檢測範圍窄等不良表現;澀味的本質是由於舌頭內的機械感受器受到攝入澀味食物和唾液膜的絡合而產生的間接刺激。當澀的味道劑進入口腔時,它們與分泌的蛋白質結合在舌頭上形成不可溶的沉澱物,導致上皮細胞收縮,導致口腔乾燥和起皺的感覺。
  • 《Science》子刊:用這種材料做了一塊人造舌頭,還能感知澀味!
    大多數人造舌頭為傳感開發五個基本口味採用特定的約束性目標系統。然而,充分模擬收斂性感知機制的人工舌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表現出低選擇性、檢測範圍窄等不良表現;澀味的本質是由於舌頭內的機械感受器受到攝入澀味食物和唾液膜的絡合而產生的間接刺激。
  • 《Science》子刊:用這種材料做了一塊人造舌頭,還能感知澀味
    大多數人造舌頭為傳感開發五個基本口味採用特定的約束性目標系統。然而,充分模擬收斂性感知機制的人工舌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表現出低選擇性、檢測範圍窄等不良表現;澀味的本質是由於舌頭內的機械感受器受到攝入澀味食物和唾液膜的絡合而產生的間接刺激。當澀的味道劑進入口腔時,它們與分泌的蛋白質結合在舌頭上形成不可溶的沉澱物,導致上皮細胞收縮,導致口腔乾燥和起皺的感覺。
  • Science Advances:科學家推出可植入皮膚的超柔光電管
    圖片來自: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持續發展
  • Science Advances:巨噬細胞的「背包」可殺死癌症
    研究小組製造了兩層生物相容性聚合物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中間夾有聚乙烯醇(PVA)和細胞因子幹擾素γ(IFNγ)製成的背包。已知IFNγ是巨噬細胞中促炎反應的有效刺激劑,並且已顯示出IFNγ可減少某些腫瘤的大小。為了完成背包,最後添加了一層細胞粘合劑來幫他們粘住巨噬細胞。
  • 復旦大學《Science》重大突破!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西工大新聞網9月2日電(李淼)日前,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研究員團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Daniele Dini教授團隊等合作,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是涵蓋所有學術領域的開放性、綜合性科學刊物)發表了題為「Signific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