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柔性多功能觸覺傳感器

2020-09-03 小材科研

研究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正在步入智能時代。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通過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以實現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解決材料識別問題提出了重要的思路。由於不同材料表面相互接觸後產生的靜電感應電荷量不同,通過分析感應電流的不同,可以實現對材料屬性的判別。然而,兩種材料接觸的壓力、溫度和頻率也會對摩擦信號產生影響,為此,需要通過開發新型的器件結構、新的敏感傳導機制來滿足單一柔性傳感器對壓力、溫度和材料的分別感知和識別。

文章概述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和楊亞研究員的指導下,汪洋、武鶴婷和徐林等研究人員完成了一種可以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該工作提出了一種類似三明治結構的柔性傳感器。該傳感器採用疏水的聚四氟乙烯薄膜作為介電層,利用兩片覆蓋銀納米線的銅片作為電極,通過類似海綿的聚二甲矽氧烷和石墨烯的導電複合材料作為壓力和溫度的響應組件。通過對導電複合材料中石墨烯的優化,傳感器的壓力靈敏度可以達到15.22 kPa-1,響應時間小於74毫秒,同時傳感器經過3000次循環測試後可以穩定工作。在溫度刺激的情況下,傳感器通過熱電效應可以實現1 K的溫度傳感解析度。基於不同接觸材料與疏水聚四氟乙烯薄膜產生的電信號以及研究人員提出的查表算法,該傳感器可以有效對接觸材料進行判別。該多功能傳感器具有成本低、材料識別等優點,為應對多功能器件的挑戰提供了一種設計思路。該工作以「Hierarchically patterned self-powered sensors formultifunctional tactile sensing」 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圖1. 多功能傳感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A)傳感器在人手指上對外界感知示意圖以及單獨傳感器的示意圖。(B)傳感器各部件的光學圖。(C)疏水聚四氟乙烯的掃描電鏡圖。(D)聚二甲矽氧烷和石墨烯複合導電材料的掃描電鏡圖。(E)銀納米線的掃描電鏡圖。(F)當複合材料分別承受壓力和溫度梯度時,石墨烯/ PDMS複合材料的模擬應變場(左)和電勢(右)。(G)PTFE與物體接觸時的電位。

圖1(A和B)顯示了多功能觸覺傳感器的示意圖和光學圖像,傳感器設計包括兩個垂直堆疊的部件實現獨立識別壓力,溫度和材料特性。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圖1C)顯示了疏水薄膜孔隙的尺度。右上角的薄膜與水接觸角(WCA)顯示為152°,右下角的滑動角度(SA)為28°。如圖1 D所示,導電複合材料具有相互連通的孔,平均孔徑約為200微米。圖1 E顯示製備的銀納米的直徑約為110 nm。傳感器的壓力傳感機器如圖1 F(左)所示。根據對於熱電效應。當傳感器接觸熱的物體時,傳感器顯示出溫度感應,如圖1 F(右)所示。為了實現材料識別,傳感器利用了摩擦起電和靜電感。當物體與疏水的聚四氟乙烯薄膜接觸-分離時,材料間會產生電勢(圖1G)。


圖2.傳感器的壓力和溫度的響應電特性。(A)壓力響應測試圖。(B)傳感器在不同壓力下的I-V測試圖。(C)傳感器在不同壓力範圍的靈敏度。(D)傳感器的壓力和電信號的輸出圖。(E)傳感器的響應時間測試。(F)電流隨壓力單調增加。(G)溫度響應測試圖。(H)不同溫差下傳感器的I-V測試圖。(I)傳感器的溫度響應時間測試。(J)測得的輸出電壓與溫度梯度的關係。(K)傳感器兩端的溫度梯度曲線。(L)對應溫度梯度的輸出電信號。

圖2顯示了在不同壓力和溫度刺激下傳感器的電信號。圖2 A為測試壓力響應的示意圖。圖2 B 顯示了導電複合材料和電極間良好的歐姆接觸。傳感器在低的壓力範圍內具有更高的壓力靈敏度,如圖2 C所示。傳感器具有小的遲滯,如圖2 D所示。圖2 E 表明傳感器在外部壓力刺激下具有快速的響應和恢復時間。圖2 F表明隨著壓力增加,器件具有穩定連續的響應特性。圖2 G為溫度響應測試圖。圖2 H表明隨著溫度梯度增加,器件的I-V曲線發生連續的漂移。圖2 I顯示了傳感器具有快速的溫度響應。圖2 J輸出顯示電壓與溫度梯度的關係。圖2 K和L分別顯示了傳感器兩端的不同溫度梯度以及相對應產生的輸出電壓。

圖3.摩擦納米發電機信號以及物體識別。(A)摩擦信號測試圖。(B)聚四氟乙烯與FEP薄膜摩擦輸出電壓。(C)不同壓力下摩擦發電機的輸出電壓。(D)不同頻率的的輸出電壓。(E)分離間距對摩擦信號的影響。(F)溫度對摩擦信號的影響。(G)不同材料與薄膜接觸後的輸出電壓。(H)Acrylic材料信號的放大曲線。(I)FEP 材料信號的放大曲線。(J)不同材料摩擦信號統計。(K)接觸材料的識別過程圖

圖3 A為摩擦信號測試圖。圖3 B顯示聚四氟乙烯薄膜和FEP膜接觸後產生的輸出電壓信號。隨著壓力的增大,輸出電壓增大,如圖3 C所示。圖3 D表明,摩擦發電機在高頻情況下,輸出電壓提高明顯。圖3 E 顯示了不同分離距離對輸出電壓信號的影響。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摩擦發電機的輸出電壓保持穩定,如圖3 F所示。圖3 G表明在一定的壓力下,不同材料產生的輸出電壓明顯不同。圖3 H 和I分別為兩種材料輸出電壓信號的放大圖。圖3 J表明,FEP薄膜產生的輸出電壓最大。

圖4.傳感器應用。(A)傳感器固定在人手指上。(B)傳感器的表面溫度。(C)光學圖像顯示傳感器控制水滴用於生物醫學應用。(D)傳感器接觸熱杯,不同壓力刺激下的電流變化的圖。(E)傳感器的溫度響應的電流變化的圖。(F)圖像顯示手指與杯子接觸並釋放的操作,以及產生的摩擦電壓信號。

傳感器通過雙面膠帶固定在人的手指上,如圖4 A所示。圖4 B表明,傳感器表面溫度低於手指的溫度。通過傳感器,研究人員可以控制液滴並對其研究,如圖4 C所示。壓力傳感器可以感知到施加在杯子上的壓力,如圖4 D所示。同時,傳感器也可以探測水杯的溫度,如圖4 E所示。另外,當傳感器與物體接觸-分離時,摩擦發電機可以產生響應的電信號,從而對物體材料進行判別,如圖4 F所示。

結論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製備多功能傳感器的簡單方法。利用製備的導電複合材料的壓阻效應和熱電效應,傳感器可以分別實現壓力和溫度的響應的測量。通過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原理,傳感器可以對接觸材料進行識別。製備的傳感器可以應用於智慧機器人、仿生假肢健康監測與人際接口等領域。

來源:納米能源所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4/eabb9083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研發出可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
    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熱門文章」可穿戴柔性壓力傳感器件的最新進展和前景報告
    最後,從滑動和力矢量傳感器、多功能和高解析度傳感器系統的發展技術和信號處理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展望,以突出壓阻壓力傳感器研究領域近期的發展趨勢,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omics第6卷第1期,題目為
  • 柔性器件-基於雷射刻蝕石墨烯的柔性霍爾傳感器
    在室溫下和100 µA的偏置電流下,該霍爾傳感器還具有〜50 nV /√Hz的低恆定噪聲,這可與最新的低噪聲霍爾傳感器相媲美。並且傳感器具有很高的可彎曲性,很高的耐用性和最高400 攝氏度的工作溫度。最後,作者將該石墨烯傳感器與可變形的彈性體和柔性磁體結合在一起,以實現低成本,順應性和可定製的觸覺傳感器。
  • 「前沿技術」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海軍研究署資助,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用柔性電子材料製造出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具有成對脈衝易化、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和濾波等特性,可用於類腦計算
  • 機械臂也有觸覺!康奈爾造了一雙「傳感手套」
    傳導與「觸覺」相關的彎曲、拉伸等力學數據的傳感器已經非常常見,但如何讓傳感器貼合不平坦的皮膚表面,並且在彎曲、摺疊的形態下準確測量手部數據一直是學界熱議的課題。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848一、雙段彈性光纖:從光路變化測運動信息
  • 基於凝膠的人造光子皮膚觸覺傳感器
    基於凝膠的人造光子皮膚觸覺傳感技術人造光子皮膚(p-skin)作為一種不尋常的觸覺傳感技術,受到應用光譜學快速發展的技術支持和先進光子通信需求的推動。這種柔性人造電子皮膚比電氣/磁性裝置更不易受環境影響的影響,具有很高的穩定性。
  • 化學所有機薄膜電晶體多功能化研究獲進展
    此外,他們還結合熱電原理,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有機熱電材料構建了自供電柔性壓力-溫度雙參數傳感器(Nat. Commun.該觸覺系統顯示了常規傳感器難以具備的時程和動態壓力感知功能,可以多維度地反映出壓力施加的位置、強度、持續時間、時間間隔以及循環次數等綜合信息,從而實現了對外界觸覺信號的智能處理,為仿生智能器件和元件的構築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結果發表在Adv. Mater.
  • 英國研究團隊開發無需特製傳感器的觸覺反饋系統
    據外媒報導,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研究團隊開發了首個可產生能量的電子皮膚原型,無需使用專門的觸摸傳感器就能獲得觸覺反饋。早前,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團隊在《IEEE機器人學彙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描述了在不使用專門設計的昂貴觸摸傳感器的條件下,一個覆蓋柔性太陽能皮膚的機械手如何與其他物體進行交互。首先,將微縮化的太陽能電池陣列集成在柔性的聚合物表面上,實現雙用途。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基於上述製造工藝,該團隊首次研發出皮膚一樣屬性的可拉伸集成電路元件,如有源陣列與傳感器陣列集成的可拉伸觸覺電路,可粘附到人體皮膚表面,使柔性電子裝置佩戴或使用更加舒適。其所開發的工藝為結合其他內在可拉伸聚合物材料提供了一個通用加工平臺,使製造下一代可拉伸類皮膚電子器件成為可能。  2. Nat. Nanotechnol.
  • 新型無遲滯觸覺傳感器摸一摸就知道
    金屬薄膜型觸覺傳感器的遲滯要小很多,但是其應變傳感範圍要小很多。例如柔性微裂紋金屬薄膜觸覺傳感器的應變傳感範圍僅有2%,這導致其並不適合集成在柔性機器人或人皮膚上感受大應變。Tee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可用於製備幾乎無遲滯的柔性觸覺傳感器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在包覆於金字塔微結構橡膠表面的金屬薄膜上生成規則的環形裂紋,使其壓電傳感性能大幅提升。
  •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打開APP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5-11 10:58:00 隨著柔性基質材料的發展,滿足上述各類趨勢特點的柔性傳感器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 目前柔性傳感器領域最熱門就是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
  • 紅外LED和太陽能電池助力,機器人無需傳感器即可獲得觸覺
    據外媒報導,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研究團隊開發了首個可產生能量的電子皮膚原型,無需使用專門的觸摸傳感器就能獲得觸覺反饋。早前,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團隊在《IEEE機器人學彙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描述了在不使用專門設計的昂貴觸摸傳感器的條件下,一個覆蓋柔性太陽能皮膚的機械手如何與其他物體進行交互。首先,將微縮化的太陽能電池陣列集成在柔性的聚合物表面上,實現雙用途。
  • 一周極客科技盤點 | 讓截肢者重獲觸覺的神經義肢技術;人造流星雨...
    日前,一款名叫「Luke」的假肢手臂被宣稱可以讓假肢使用者重獲觸覺。研究人員發現,增加機械假肢的使用觸感可以減少人產生「幻痛」的感覺,這是許多截肢者都有過的不愉快的體驗。通過增加感官反饋,截肢者可以更清楚地體驗自己行動的過程。「Luke」假肢手臂通過在肢體殘端對殘留神經採用表面電刺激的反饋方式,讓使用者可以通過電信號獲得直接的觸覺神經反饋,輕鬆地控制假肢。歷時幾年才問世的「Luke」手臂模擬出了真實手臂上的各種神經纖維,因而可以實現觸覺反饋。
  • 多模態柔性傳感器系統是什麼樣的?
    一種策略是利用柔性傳感器智能化連接植物。此外,非生物脅迫因素的同步監測,需要持續、柔性、多功能的傳感器系統,以便在沒有性能退化和信號串擾的情況下進行長期監測。(右)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在ACS Nano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多模態植物健康監測柔性傳感器系統》的研究報導中,日本大阪府大學(Osaka Prefecture University, OPU)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集成的多模態柔性傳感器系統,包括一個室內溼度傳感器、一個樹葉溼度傳感器
  • 康奈爾大學用可伸縮分布式光纖傳感器研製低成本觸覺手套
    來源:映維網 作者 廣州客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發明了一種結合低成本發光二極體和染料的光纖傳感器,並帶來成一種可以檢測壓力、彎曲和應變等變形的可伸縮「皮膚」。這種傳感器可以用於機器人系統和XR等領域,並為其提供人類在自然界生存所依賴的豐富觸覺感受。
  • 專注柔性顯示屏幕,「合肥微晶」開發石墨烯納米銀線複合柔性導電膜...
    編輯 | 佳敏近期,36氪了解到一家從事石墨烯和納米銀線等新材料應用開發的科技企業——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微晶」),其核心產品包括石墨烯納米銀線複合柔性透明導電膜、石墨烯遠紅外柔性發熱模組及石墨烯原材等。
  • 機器人也可以有觸覺?這個神經網絡讓假肢都能有反射丨Science
    「……」-_-||雖然我們平常說的深度神經網絡跟長在動物身體裡的神經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已經有科學家已經搞出了「真·人工神經網絡」——有觸覺,能觸發反應的那一種。原理:將電晶體基於實際的人類突觸這個「人工神經網絡」其實是個人工感覺神經系統,研究者來自於史丹福大學和首爾國立大學,該成果被發表在了Science上。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近日,美國科學家首次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出可用於醫學檢驗的多功能曲面微流控晶片。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而近期,在一項新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士兵中心合作,以微米級3D列印技術開發出了一種獨特的微流控晶片,該晶片可以自動生成用於化驗和診斷的傳感器,以及用於各種醫學檢驗和其他應用的分析。
  • 《Science Advances》應變速率相關的機械超材料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5/eaba0616在這種情況下,柔性超材料顯示了最大的前景。一方面,這些材料表現出的巨大的、可逆的和非線性的變形為培育獨特的功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柔性機械超材料與軟機器人和柔性電子等當前研究領域共享多個有機交叉點。因此,它們在過去幾年中受到了最多的關注。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力學超材料的準靜態響應上。
  • Science Advances:科學家推出可植入皮膚的超柔光電管
    圖片來自: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