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發出可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

2020-09-07 麥姆斯諮詢

研究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正在步入智能時代。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通過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以實現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解決材料識別問題提出了重要的思路。由於不同材料表面相互接觸後產生的靜電感應電荷量不同,通過分析感應電流的不同,可以實現對材料屬性的判別。然而,兩種材料接觸的壓力、溫度和頻率也會對摩擦信號產生影響,為此,需要通過開發新型的器件結構、新的敏感傳導機制來滿足單一柔性傳感器對壓力、溫度和材料的分別感知和識別。

文章概述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和楊亞研究員的指導下,汪洋、武鶴婷和徐林等研究人員完成了一種可以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該工作提出了一種類似三明治結構的柔性傳感器。該傳感器採用疏水的聚四氟乙烯薄膜作為介電層,利用兩片覆蓋銀納米線的銅片作為電極,通過類似海綿的聚二甲矽氧烷和石墨烯的導電複合材料作為壓力和溫度的響應組件。通過對導電複合材料中石墨烯的優化,傳感器的壓力靈敏度可以達到15.22 kPa-1,響應時間小於74毫秒,同時傳感器經過3000次循環測試後任可以穩定工作。在溫度刺激的情況下,傳感器通過熱電效應可以實現1 K的溫度傳感解析度。基於不同接觸材料與疏水聚四氟乙烯薄膜產生的電信號以及研究人員提出的查表算法,該傳感器可以有效對接觸材料進行判別。該多功能傳感器具有成本低、材料識別等優點,為應對多功能器件的挑戰提供了一種設計思路。該工作以「Hierarchically patterned self-powered sensors formultifunctional tactile sensing」 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圖文導讀

圖1 多功能傳感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A)傳感器在人手指上對外界感知示意圖以及單獨傳感器的示意圖。(B)傳感器各部件的光學圖。(C)疏水聚四氟乙烯的掃描電鏡圖。(D)聚二甲矽氧烷和石墨烯複合導電材料的掃描電鏡圖。(E)銀納米線的掃描電鏡圖。(F)當複合材料分別承受壓力和溫度梯度時,石墨烯/ PDMS複合材料的模擬應變場(左)和電勢(右)。(G)PTFE與物體接觸時的電位。


圖1(A和B)顯示了多功能觸覺傳感器的示意圖和光學圖像,傳感器設計包括兩個垂直堆疊的部件實現獨立識別壓力,溫度和材料特性。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圖1C)顯示了疏水薄膜孔隙的尺度。右上角的薄膜與水接觸角(WCA)顯示為152°,右下角的滑動角度(SA)為28°。如圖1 D所示,導電複合材料具有相互連通的孔,平均孔徑約為200微米。圖1 E顯示製備的銀納米的直徑約為110 nm。傳感器的壓力傳感機器如圖1 F(左)所示。根據對於熱電效應。當傳感器接觸熱的物體時,傳感器顯示出溫度感應,如圖1 F(右)所示。為了實現材料識別,傳感器利用了摩擦起電和靜電感。當物體與疏水的聚四氟乙烯薄膜接觸-分離時,材料間會產生電勢(圖1G)。

圖2 傳感器的壓力和溫度的響應電特性。(A)壓力響應測試圖。(B)傳感器在不同壓力下的I-V測試圖。(C)傳感器在不同壓力範圍的靈敏度。(D)傳感器的壓力和電信號的輸出圖。(E)傳感器的響應時間測試。(F)電流隨壓力單調增加。(G)溫度響應測試圖。(H)不同溫差下傳感器的I-V測試圖。(I)傳感器的溫度響應時間測試。(J)測得的輸出電壓與溫度梯度的關係。(K)傳感器兩端的溫度梯度曲線。(L)對應溫度梯度的輸出電信號。


圖2顯示了在不同壓力和溫度刺激下傳感器的電信號。圖2 A為測試壓力響應的示意圖。圖2 B 顯示了導電複合材料和電極間良好的歐姆接觸。傳感器在低的壓力範圍內具有更高的壓力靈敏度,如圖2 C所示。傳感器具有小的遲滯,如圖2 D所示。圖2 E 表明傳感器在外部壓力刺激下具有快速的響應和恢復時間。圖2 F表明隨著壓力增加,器件具有穩定連續的響應特性。圖2 G為溫度響應測試圖。圖2 H表明隨著溫度梯度增加,器件的I-V曲線發生連續的漂移。圖2 I顯示了傳感器具有快速的溫度響應。圖2 J輸出顯示電壓與溫度梯度的關係。圖2 K和L分別顯示了傳感器兩端的不同溫度梯度以及相對應產生的輸出電壓。

圖3 摩擦納米發電機信號以及物體識別。(A)摩擦信號測試圖。(B)聚四氟乙烯與FEP薄膜摩擦輸出電壓。(C)不同壓力下摩擦發電機的輸出電壓。(D)不同頻率的的輸出電壓。(E)分離間距對摩擦信號的影響。(F)溫度對摩擦信號的影響。(G)不同材料與薄膜接觸後的輸出電壓。(H)Acrylic材料信號的放大曲線。(I)FEP 材料信號的放大曲線。(J)不同材料摩擦信號統計。(K)接觸材料的識別過程圖

圖3 A為摩擦信號測試圖。圖3 B顯示聚四氟乙烯薄膜和FEP膜接觸後產生的輸出電壓信號。隨著壓力的增大,輸出電壓增大,如圖3 C所示。圖3 D表明,摩擦發電機在高頻情況下,輸出電壓提高明顯。圖3 E 顯示了不同分離距離對輸出電壓信號的影響。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摩擦發電機的輸出電壓保持穩定,如圖3 F所示。圖3 G表明在一定的壓力下,不同材料產生的輸出電壓明顯不同。圖3 H 和I分別為兩種材料輸出電壓信號的放大圖。圖3 J表明,FEP薄膜產生的輸出電壓最大。

圖4 傳感器應用。(A)傳感器固定在人手指上。(B)傳感器的表面溫度。(C)光學圖像顯示傳感器控制水滴用於生物醫學應用。(D)傳感器接觸熱杯,不同壓力刺激下的電流變化的圖。(E)傳感器的溫度響應的電流變化的圖。(F)圖像顯示手指與杯子接觸並釋放的操作,以及產生的摩擦電壓信號。

傳感器通過雙面膠帶固定在人的手指上,如圖4 A所示。圖4 B表明,傳感器表面溫度低於手指的溫度。通過傳感器,研究人員可以控制液滴並對其研究,如圖4 C所示。壓力傳感器可以感知到施加在杯子上的壓力,如圖4 D所示。同時,傳感器也可以探測水杯的溫度,如圖4 E所示。另外,當傳感器與物體接觸-分離時,摩擦發電機可以產生響應的電信號,從而對物體材料進行判別,如圖4 F所示。

結論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製備多功能傳感器的簡單方法。利用製備的導電複合材料的壓阻效應和熱電效應,傳感器可以分別實現壓力和溫度的響應的測量。通過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原理,傳感器可以對接觸材料進行識別。製備的傳感器可以應用於智慧機器人、仿生假肢健康監測與人機接口等領域。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b9083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柔性多功能觸覺傳感器
    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南方科大研發基於納米陶瓷纖維的耐高溫柔性壓力傳感器
    柔性壓力傳感器是柔性電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可穿戴設備提供生理監測,也能為軟機器人提供觸覺感知。柔性壓力傳感器不僅要求滿足可穿戴設備的日常應用需求,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應用在極為苛刻的工作環境中,例如高溫。但構造具有這樣功能的柔性傳感器件卻非常具有挑戰性。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已經發展了具有多功能的柔性電子皮膚,其中因為柔性力傳感器在智能終端的巨大應用,所以發展最快。為了實際探測,實現電子皮膚對法向壓力和切向摩擦力的實時探測和區分是非常重要的。相比當前柔性壓力傳感器或壓力-應變傳感器,實現法向和切向力探測電子皮膚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
  • Nature:使用柔性集成傳感器識別人體運動與情緒狀態
    可穿戴設備提取了四個重要的生理指標,即體溫(BT),血壓(BP),心率(HR)和呼吸率(RR),並進行了分析,以識別運動,興奮,疲倦,生氣和害怕身體狀態。如果一種材料具有多種傳感特性,並且恰好是紡織纖維,則僅通過電路引線設計,使用相同的傳感材料即可獲得具有不同功能的傳感器,從而可以輕鬆地將具有不同功能的傳感器集成到可穿戴設備中。
  • 化學所有機薄膜電晶體多功能化研究獲進展
    此外,他們還結合熱電原理,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有機熱電材料構建了自供電柔性壓力-溫度雙參數傳感器(Nat. Commun.  感受器是生物體實現外部信息感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功能核心是將外界的刺激信號(壓力、光、溫度、氣味等)轉化為可被神經系統識別的電信號,從而引起生物體的感知和應激行為。
  • 柔性器件-基於雷射刻蝕石墨烯的柔性霍爾傳感器
    然而,與常規材料相比,石墨烯的成本意味著其在電子製造中的吸收緩慢。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Jurgen Kosel課題組報導使用了一步雷射刻蝕工藝製備的石墨烯,並用於霍爾傳感器。其對磁場的具有線性響應,歸一化的靈敏度為〜1.12 V / AT。
  • 「熱門文章」可穿戴柔性壓力傳感器件的最新進展和前景報告
    這篇綜述中,將探討壓阻壓力傳感器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成就,重點介紹壓阻壓力傳感器的基本原理和與器件相關的材料,包括活性材料、襯底材料和電極材料。 隨後的討論中展示了未來的挑戰和展望。討論了傳感器件在實際應用中的靈敏度和工作範圍優化的幾個關鍵課題。
  • 清華大學任天令團隊研發出可定製的石墨烯壓力傳感器
    該器件實現了可定製的石墨烯壓力傳感器,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和較大的量程,可以直接貼覆在皮膚上用於探測呼吸、脈搏等多重功能,並實現了人體多部位血壓值和波形採集、足底壓力和步態監測,未來在運動監測、智慧醫療等方面具有重大應用前景。
  • 國外研發柔性可穿戴電子貼片,通過傳感器實現人機雙向通信
    據外媒報導,休斯敦大學的工程師正試圖讓人類和機器的融合變得更容易。近日,該校的工程師研發了一種柔性電子貼片,當貼片貼在人的手背上時,機器人可以做出和人類相同的動作,比如握拳或伸開手掌。貼片通過傳感器將做出的動作和其他指令翻譯給機器人,讓它做出與指令相同的動作。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迄今為止,柔性傳感器主要分為壓電傳感器、電容傳感器和壓阻傳感器。其中,壓阻傳感器具有以下優點:結構更簡單、檢測極限更低、數據輸入和輸出更容易,並且與靜態和動態力的兼容性更好,這使得對壓阻傳感器的研究最為深入。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難,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迄今為止,柔性傳感器主要分為壓電傳感器、電容傳感器和壓阻傳感器。其中,壓阻傳感器具有以下優點:結構更簡單、檢測極限更低、數據輸入和輸出更容易,並且與靜態和動態力的兼容性更好,這使得對壓阻傳感器的研究最為深入。
  •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針對特殊環境與特殊信號下氣體 、壓力 、溼 度的測量需求,普通傳感器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市場是永遠不缺探索者的。於是科研人員紛紛投身開發新材料 、新工藝和開發新型傳感器;實現傳感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實現傳感技術硬體系統與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整合的傳感器。同時 , 希望傳感器還能夠具有透明、柔韌 、延展 、可自由彎曲甚至摺疊 、便於攜帶、可穿戴等特點 。
  • 詳細講解柔性電子傳感器和構造
    針對特殊環境與特殊信號下氣體 、壓力 、溼 度的測量需求,對普通傳感器提出了新的挑戰  面對越來越多的特殊信號和特殊環境,新型傳感器技術已向以下趨勢發展:開發新材料 、新工藝和開發新型傳感器;實現傳感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實現傳感技術硬體系統與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整合的傳感器。
  • 中科院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薄膜可用於可穿戴領域
    水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相變材料,當溫度低至0°C時,水由液態變為固態(結冰),當溫度高於0°C時水由固態變為液態(溶解),在結冰過程中吸入並儲存了大量的冷能量,而在溶解過程中吸收大量的熱能量。 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
  •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
    由此,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梅永豐課題組提出了將信號檢測和分析功能集成於同一個晶片器件中的全新概念。作為演示,研究團隊將單晶矽薄膜柔性光電電晶體與智能薄膜材料相結合和組裝,構造了對不同環境變量進行檢測和分析的柔性矽晶片傳感器及其系統。這一思路不僅具有優異的可擴展性,還可與當前集成電路先進位造工藝相兼容。
  • 中美科學家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因此,設計可穿戴的自供能電子器件有望實現這些設備自身的永久供能,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為此,研究團隊考慮通過設計柔性可延展納米發電機將人體機械能傳化為電能,並將其存儲於柔性可延展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從而實現基於褶皺石墨烯的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
  • 齊魯工業大學劉溫霞團隊開發超靈敏的寬壓力範圍的柔性壓力傳感器
    較小尺寸的納米/微結構壓力傳感器在低壓範圍內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但穩定性較差,而較大尺寸的微結構壓力傳感器主要適用於高壓測量,但穩定性良好。如何在低壓和高壓範圍內設計和製造高靈敏度的柔性壓力傳感器,仍然是一個必須克服的巨大挑戰,以實現廣泛使用和大規模生產的壓力傳感器和電子皮膚。
  • 集成壓電傳感器、柔性熱電式傳感器的無線一體式VR手套
    據悉,這套手套系統由軟硬體兩大部分組成:1)硬體部分——4個柔性TED傳感器、11個壓電傳感器、一個界面主板、手套主體採用矽膠質地。傳感器體積足夠小,不影響手指伸展等活動。2)軟體部分——用於識別壓電傳感器輸出的手勢數據,計算出手指彎曲的角度,以此來模擬手部動作。
  • 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原標題: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在2020中國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