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大研發基於納米陶瓷纖維的耐高溫柔性壓力傳感器

2021-01-19 RFID世界網

柔性壓力傳感器是柔性電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可穿戴設備提供生理監測,也能為軟機器人提供觸覺感知。柔性壓力傳感器不僅要求滿足可穿戴設備的日常應用需求,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應用在極為苛刻的工作環境中,例如高溫。但構造具有這樣功能的柔性傳感器件卻非常具有挑戰性。一般聚合物無法耐受300 ℃以上的高溫;此外,在較高溫度下,聚合物的粘彈性變化會導致器件在長時間工作條件下的性能衰減。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溫耐腐蝕等優異的理化特性,但是陶瓷材料自身的脆性限制了其在柔性電子器件的應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最近,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系郭傳飛團隊和物理系趙悅團隊合作在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A Highly Sensitive, Reliable,and High-Temperature-Resistant Flexible Pressure Sensor Based on CeramicNanofibers」的通訊論文,報導了一種基於陶瓷納米纖維的柔性壓力傳感器,展現出優異的傳感性能、耐用性、透氣性和耐高溫性能。



圖文介紹

研究人員利用靜電紡絲法製備得到一種具有良好力學柔性的TiO 2 納米纖維薄膜材料,纖維的平均直徑為120 nm。研究人員對該TiO2納米纖維薄膜以及具有相同厚度的PVDF和PVA納米纖維薄膜進行了應變為10%的循環壓縮測試。在100次循環後,TiO2薄膜的殘餘塑性形變量為2.2%,而PVDF和PVA的殘餘應變則分別為7.0%和8.4%。經過100次壓縮循環後,TiO2納米纖維薄膜保持了初始最大應力的85%以上,相比之下,PVDF和PVA薄膜僅為48%和20%。



圖1. a)靜電紡絲製備TiO 2 納米纖維薄膜流程圖。超薄TiO 2 納米纖維薄膜的b)光學照片,c)SEM圖,d)TEM圖。

鑑於TiO2納米纖維薄膜優異的力學性能,研究人員測試了基於不同厚度的TiO2納米纖維薄膜的柔性壓力傳感器的靈敏度、檢測極限、響應/弛豫時間和循環穩定性,並與相同厚度的聚合物納米纖維薄膜傳感器進行對比。測試結果表明,TiO2傳感器具有高達4.4 kPa-1的靈敏度、16 ms的響應時間、0.8 Pa的檢測限和大於五萬次的壓縮循環穩定性。



圖2. a)柔性壓力傳感器的壓縮示意圖。b)基於厚度均為25 μm的TiO 2 ,PVA和PVDF納米纖維網絡傳感器的靈敏度。c)TiO 2 傳感器在1 kPa壓力下的循環穩定性(50 000次循環)。

高孔隙率的陶瓷納米纖維薄膜作為介電層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研究人員利用噴塗銀納米線的織物作為柔性電極,製備得到一種透氣可穿戴的柔性壓力傳感器,其水蒸汽透過率達到835 mL m 2 h -1 ,能夠很好地滿足人體皮膚對於透氣的要求。同時,該傳感器可以很好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態和運動情況,將其貼合在人體的不同部位(手腕、眼瞼、頸部、胸前、食指關節、聲帶)可以得到不同的生理數據,包括受試者運動前後的橈動脈脈搏、呼吸脈搏、頸動脈脈搏;同時可以實現人體運動監測,如眨眼、手指彎曲,以及發聲引起的聲帶微弱振動等。



圖3. a)透氣可穿戴傳感器的原理圖。b)透氣傳感器的水蒸發實驗。c)單詞「So」,「Save」和「Good」的發音識別。d)運動前後的橈動脈脈搏。

此外,這種陶瓷納米纖維薄膜具有優異的耐高溫特性。以該陶瓷納米纖維薄膜作為介電層,研究人員製備得到了一種能夠耐受約1300 ℃瞬時高溫並測試了其在370 ℃下的響應。在370 ℃高溫下和1300 ℃灼燒後其最大靈敏度分別為0.028 kPa-1和0.006 kPa-1,並在循環測試表現出性能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圖4. a)耐高溫壓力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b)耐高溫傳感器在1300℃下灼燒。c)耐高溫柔性壓力傳感器在30 ℃、370 ℃和丁烷火焰中燃燒後測試的靈敏度。d)耐高溫傳感器在370 ℃的多循環壓縮測試。

小結

綜上,研究人員製備得到一種輕質、透氣的陶瓷納米纖維薄膜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優異的循環壓縮力學性能。利用該陶瓷納米纖維作為介電層製備的柔性電容型傳感器,具有較高的靈敏度(4.4 kPa1),較低的檢測極限(0.8 Pa),快速的響應速度(16 ms),以及優異的循環穩定性(5萬次循環測試)。同時,以陶瓷納米纖維薄膜作為介電層製備得到的高透氣性壓力傳感器作為可穿戴設備,可以用於人體生理監測和運動檢測。此外,結合高溫電極,該傳感器能夠實現在370 ℃的高溫條件下長時間工作,使柔性傳感器在極端高溫環境下的應用成為可能。

1

相關焦點

  • 在柔性陶瓷納米纖維加工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俞建勇院士及丁彬研究員帶領的納米纖維研究團隊在多元金屬氧化物陶瓷納米纖維加工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開發出了柔性鈦酸鋇陶瓷納米纖維膜,相關成果以「聚合物模板法合成柔性BaTiO3晶體納米纖維」(
  • 東華大學開發出柔性鈦酸鋇陶瓷納米纖維膜
    東華大學開發出柔性鈦酸鋇陶瓷納米纖維膜 發表時間:2019/10/22
  • AFM:「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柔性鈦酸鋇陶瓷納米纖維
    金屬氧化物陶瓷支撐著電子和能源等多種現代技術。然而,這些材料通常又硬又脆,彎曲時容易破裂或折斷。此種機械響應限制了這類材料在可穿戴電子紡織品等新興領域中的應用。近日,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及丁彬研究員帶領的納米纖維研究團隊開發出了柔性鈦酸鋇陶瓷納米纖維膜。
  • 成都科大勝英壓力傳感器
    成都科大勝英科技公司是一家擁有自有智慧財產權的原創型研發公司,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公司前身專注於先進電子技術應用於測控領域十餘年,在軍工、安全工程的科研院所擁有一批忠實客戶,用自有產品組建過數百套瞬態測試系統、雷射光幕測速系統。
  • JMCA:納米複合導電水凝膠基柔性應力應變傳感器研究進展
    與彈性體相比,水凝膠由於其仿生結構、匹配的機械性能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而在柔性電子產品中顯示出更大的潛力。在所有材料設計中,基於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應變和壓力傳感器具有優異的機械強度、高電導率和出色的靈敏度,可以將外部刺激傳遞給電信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研究。
  • 基於自編織納米纖維網的抗衝擊柔性電極 - 紡織資訊 - 紡織網...
    為實現高性能與高集成度,現有的電子器件多基於結構脆弱的微納米材料,在彎曲或碰撞時,易造成材料結構坍塌、器件失靈。如何賦予柔性器件抗衝擊性仍是一大挑戰。現有抗衝擊性策略主要從封裝工藝出發,將材料包裹在堅硬的抗衝擊外殼中。但這種方法使器件柔性變差,並且提高了製造成本、增加了器件的重量與體積。
  • 中科院研發出可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
    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齊魯工業大學劉溫霞團隊開發超靈敏的寬壓力範圍的柔性壓力傳感器
    柔性壓力傳感器是柔性電子器件中最重要的一類。它們能符合任意曲線表面的形狀,並在典型的人體活動如身體接觸和人體有規律的生理過程所產生的壓力下產生電信號。電子皮膚(e‐skin)基於柔性壓力傳感器具有靈敏度高、範圍足夠寬的傳感檢測正常觸摸和對象操作產生的壓力,因此在人工智慧等領域,人機互動,健康監測,柔軟的機器人等領域吸引極大的關注。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新型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ly robust flexible ferroelectr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perable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power consumption
  •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用於...
    圖四、典型的基於單根纖維PENGs(a)第一種基於纖維的PENG是通過纏繞由ZnO NWs覆蓋的Kevlar纖維和進一步塗覆Au的纖維開發的;(b)通過在圓柱形碳纖維表面上覆蓋紋理化ZnO薄膜而設計的空氣/液體壓力和心跳驅動的柔性纖維基PENG;(c)由絕緣界面屏障的碳纖維和ZnO NWs組成纖維的PENG;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東華大學研發成功新型無機納米纖維彈性材料—新聞—科學網
  • 天津工業大學:聚乳酸/石墨烯電紡複合納米纖維的穿戴式傳感器
    有機壓電膜作為柔性和可穿戴壓力傳感器是製造電子皮膚的理想材料。使用PLLA /石墨烯電紡納米纖維墊,聚酯纖維和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製成壓電生物電子皮膚。最大開路電壓(Voc)和可穿戴式傳感器的短路電流(I sc)為184.6 V和10.8μA。通過觸摸生物電子皮膚產生的響應可以轉換為數位訊號。壓電生物電子皮膚用於監測人體的脈搏。
  • 蘇州大學研發基於柔性多孔彈性介電材料的三維接觸力傳感器
    發展新一代的柔性電子器件對力學傳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可以檢測到傳感器表面的法向力/壓力,還需要同時感測切向載荷。許多研究已提出將具有各種多孔結構的彈性材料應用於柔性壓力傳感技術中,以提升器件性能。然而,在該領域中,空間任意方向力感測與多孔材料變形以及電學特性變化之間的基本相關性仍然未知,如何對複雜力-電耦合問題的精確高效解耦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已經發展了具有多功能的柔性電子皮膚,其中因為柔性力傳感器在智能終端的巨大應用,所以發展最快。為了實際探測,實現電子皮膚對法向壓力和切向摩擦力的實時探測和區分是非常重要的。相比當前柔性壓力傳感器或壓力-應變傳感器,實現法向和切向力探測電子皮膚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
  • 清華大學任天令團隊研發出可定製的石墨烯壓力傳感器
    【儀器儀表網 新品動態】7月15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納米領域重要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正電阻特性的類三極體石墨烯壓力傳感器」的研究論文。該器件實現了可定製的石墨烯壓力傳感器,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和較大的量程,可以直接貼覆在皮膚上用於探測呼吸、脈搏等多重功能,並實現了人體多部位血壓值和波形採集、足底壓力和步態監測,未來在運動監測、智慧醫療等方面具有重大應用前景。
  • 柔性電子常用材料是那些柔性電子那應用在那些行業
    對於現代印刷工藝而言,導電材料多選用導電納米油墨,包括納米顆粒和納米線等。金屬的納米粒子除了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外,還可以燒結成薄膜或導線。  有機材料 大規模壓力傳感器陣列對未來可穿戴傳感器的發展非常重要。基於壓阻和電容信號機制的壓力傳感器存在信號串擾,導致了測量的不準確,這個問題成為發展可穿戴傳感器最大的挑戰之一。
  • 柔性器件-基於雷射刻蝕石墨烯的柔性霍爾傳感器
    在室溫下和100 µA的偏置電流下,該霍爾傳感器還具有〜50 nV /√Hz的低恆定噪聲,這可與最新的低噪聲霍爾傳感器相媲美。並且傳感器具有很高的可彎曲性,很高的耐用性和最高400 攝氏度的工作溫度。最後,作者將該石墨烯傳感器與可變形的彈性體和柔性磁體結合在一起,以實現低成本,順應性和可定製的觸覺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