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2020-07-17 材料material

導讀:本文研製了一種具有高靈敏度、透氣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活性等特殊功能的電子皮膚,用於檢測全身的生理特徵和運動狀態。這種具有優異性能的仿生電子皮膚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作為人體最大的身體器官,皮膚不僅具有保護、分泌和呼吸的基本功能,也是一個重要的人類軀體感知系統,與我們的現實世界互動和溝通。通過模仿自然皮膚特性和功能刺激科學家們開發仿生電子皮膚,應用在可穿戴健康監測,智能假肢和機器人技術。根據不同的物理傳感機制,如壓電電阻率、電容、壓電、摩擦電,電子皮膚能夠檢測和量化環境刺激的多樣性,包括溫度、溼度、壓力、振動、和觸覺技術,通過將它們轉換為實時和可視化電子脈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是一種新開發的能量收集技術,它可以根據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耦合效應,將普遍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珍貴的電能。TENG具有成本低、結構簡單、易於獲取、材料選擇多樣、轉換效率高等優點,在可穿戴電源和自供電傳感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通常情況下,仿生電子皮膚的舒適性,安全性和健康性容易被忽略,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進程。具有舒適性和實用性的電子皮膚必須具有透氣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性能。大多數材料在使用壽命結束時可能會變成電子垃圾,會威脅人體健康或汙染環境。無毒可生物降解電子產品可以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完全降解為無害成分且無任何不利的副作用,這將大大減少電子廢物的產生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因此,未來電子皮膚的性能優化和實際應用應充分考慮透氣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性能,但這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近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報導了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全納米纖維的透氣、可生物降解和抗菌的電子皮膚,其製造方法是將銀納米線(Ag NW)夾在聚乳酸-乙醇酸(PLGA)和聚乙烯醇(PVA)之間。具有微米級至納米級的分層多孔結構,電子皮膚具有高比表面積的接觸帶電和大量的毛細通道用於熱溼傳遞。通過調節Ag NW的濃度以及PVA和PLGA,可以分別調節電子皮膚的抗菌和生物降解能力。這種電子皮膚可以實現實時和自供電監測全身生理信號和關節運動。這項工作提供了實用性極強的多功能電子皮膚策略!這項研究工作以「A breathable, biodegradable, antibacterial, and self-powered electronic skin based on all-nanofiber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6/eaba9624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圖1. 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全納米纖維電子皮膚的設計製備和相關組分表徵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圖2.該電子皮膚拉伸性能、透氣性能和電輸出性能表徵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圖3. 該電子皮膚抗菌性能和生物降解過程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圖4監測全身生理信號和關節運動


綜上所述,本文研製了一種具有高靈敏度、透氣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活性等特殊功能的全納米纖維摩擦納米發動機基電子皮膚,用於檢測全身的生理特徵和運動狀態。夾層Ag NW電極位於PLGA摩擦電層頂部和PVA襯底底部之間,有利於三維多孔分層結構的形成,不僅提供了高比表面積用於接觸帶電和壓力反應,也保證了熱溼平衡和穿著舒適的皮膚表面微環境,這種具有優異性能的仿生電子皮膚有巨大的應用潛力。(文:嘉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王中林院士斬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網友:華人之驕,世界...
    6月14日,據中國科學院大學官網報導,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獲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如中國科學院大學王中林院士團隊的研究了一種基於全納米纖維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透氣、可生物降解、抗菌且自供電的電子皮膚。另外該團隊還推出了基於聚乳酸的壓電和駐極體混合納米發電機的電子皮膚,該研究非壓電介孔聚乳酸(meso-PLA)駐極體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NG)的高輸出電壓與雙層聚乳酸(PLLA)的相對高的電流相結合的納米發電機(PENG),用於電子皮膚(電子皮膚)(HMI)設備應用。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這個電子皮膚可以給外科醫生提供體徵數據,當身體將生病時提供警報,甚至可以通過觸覺來診斷另一個人體內的疾病。(圖片截圖自CNN,版權屬於原作者)Someya團隊已經成功研發了可用於測試含氧量的電子皮膚。03 國內相關研究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可謂碩果纍纍,拿到成果的團隊不少,如中國科學院大學王中林院士團隊的研究了一種基於全納米纖維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透氣、可生物降解、抗菌且自供電的電子皮膚
  • 中科院北京納米所王中林院士團隊《AFM》:自供電電子皮膚
    隨著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快速興起,柔性耐用和可穿戴電源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在國際期刊Adv. Funct. Mater.本文報導了一種受皮膚啟發的可拉伸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近日,為克服傳統電池的限制,在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的帶領下,唐偉副研究員,鄧超然(共同一作)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自供能足底壓力成像系統,可以滿足連續長時間的實時監測的需求(DOI:10.1002/adfm.201801606)。
  • 王中林院士團隊Adv. Funct. Mater.:TENG調節肖特基/歐姆接觸可逆轉變用於多功能高靈敏生物傳感器
    近日,在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與李舟研究員團隊,以及電子科技大學張巖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帶領下,通過使用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產生的高壓電脈衝調節肖特基勢壘高度在本論文中,同一個SOR生物傳感器在肖特基接觸狀態實現了對低濃度多巴胺(0.5 µmol mL-1)的高靈敏度檢測,經TENG處理轉變為歐姆接觸後,SOR生物傳感器對神經電脈衝的靈敏度提高了16倍。神經遞質濃度與神經電信號的高靈敏檢測對神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以及腦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方法拓寬了基於肖特基勢壘的傳感器應用範圍,並有望用於改善傳感系統、整流器、光電探測器和其他相關電子器件的性能。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諾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中科院外籍院士、該所所長王中林23日榮獲享有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Eni Award),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該獎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菲爾茲獎等並稱為領域性最高獎項。
  •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附簡歷)
    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西電校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王中林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 Science子刊:外泌體破壞皮膚的機制
    來源 | BioArt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 與Stevens-Johson 症候群(Stevens-Johsonsyndrome, SJS) 是嚴重皮膚藥物不良反應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2016北京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研究組博士後招聘2人啟事
    因科研發展的需要,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王中林院士研究組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博士後1-2名。一、基本條件1.學歷要求:博士2.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生物傳感,電分析化學,摩擦發電機,壓電電子學,摩擦電子學等。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上矽所Science子刊:能殺死腫瘤的新型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導讀:研究團隊採用無容器氣懸浮技術,將稀土元素Nd引入具有生物活性的鈣矽基(Ca-Si)材料中,製備出一種能產生光熱效應以殺死腫瘤、通過螢光監測腫瘤原位溫度、修復過高光熱對腫瘤周邊正常組織燙傷的多功能新型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該團隊首次在曲面上完成這類結構的3D列印,這為未來人們直接將它們列印在皮膚上,以進行實時的體液檢測邁出了第一步。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王中林獲該獎之前,尚無華人獲此殊榮。世界科學獎評選委員會對王中林的科學成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研究方面做出了影響深遠的開創性貢獻,使人類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獲取能量這一全新的技術成為現實,並認為這一領域「有潛力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 廈大藥學院​張凌娟團隊發現肥胖後脂肪細胞過度堆積導致皮膚抗菌免疫力低下
    廈大藥學院張凌娟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皮膚醫學系院長Dr. Richard L. Gallo教授團隊合作發現,肥胖後過度堆積的成熟脂肪細胞降低了脂肪幹細胞及抗菌肽的表達,很可能是致使皮膚免疫力低下的罪魁禍首。這項成果於1月20日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太陽能電池論文疑存在重大誤導,王中林院士團隊發論文質疑
    最近,王中林院士領導的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91/904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9b07222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王中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