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北京納米所王中林院士團隊《AFM》:自供電電子皮膚

2020-10-08 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


隨著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快速興起,柔性耐用和可穿戴電源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在國際期刊Adv. Funct. Mater. (IF 16.836)上發表題為「Stretchable, Washable, and Ultrathi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as Skin‐Like Highly Sensitive Self-Powered Haptic Sensors」的研究論文。



本文報導了一種受皮膚啟發的可拉伸、耐洗且超薄的摩擦電納米發生機(SI-TENG),可用於收集人體運動能量並充當高度敏感的自供電觸覺傳感器

通過優化的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SI-TENG表現出優異的性能,例如可拉伸性(≈800%),超薄(≈89µm)和輕巧(≈0.23g),它們可以貼在人體上皮膚而不會干擾其接觸。

通過TPU的同步電紡絲和AgNW的電噴塗,製造了可拉伸的複合電極,該電極由銀納米線(AgNW)與熱塑性聚氨酯(TPU)納米纖維網絡均勻纏繞而成。根據摩擦帶電效應,接觸面積為2×2 cm2,施加力為8 N的SI-TENG的開路電壓,短路電流和功率密度可以達到95V,0.3μA和6 mW m-2。

通過集成信號處理電路,具有出色能量收集和自供電感應功能的SI-TENG,被成功地組裝成觸覺傳感器陣列用於檢測人體動作。可以預見SI-TENG將在人機界面和安全系統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1.單電極超薄可拉伸SI-TENG的結構設計。a)SI-TENG的詳細結構示意圖。b)PDMS表面的SEM圖像。c)TPU / AgNWs層的SEM圖像。d)整個裝置的橫截面SEM圖像。e)高度透明的SI-TENG的光學圖像。f,g)貼在皮膚上的SI-TENG的光學圖像。h–j)SI-TENG扭曲和拉伸的光學圖像。


圖2.單電極模式下SI-TENG的工作機制和輸出性能。a)SI-TENG的工作原理示意圖。b)COMSOL進行的電位模擬以闡明工作原理。c–e)SI-TENG的帶電層厚度不同時的開路電壓,短路轉移的電荷和短路電流。f–h)開路電壓,短路轉移的電荷和SI-TENG的帶電層不同微觀結構表面的短路電流。


圖3. SI-TENG的電信號輸出、穩定性和靈敏度。a,b)接觸分離1000個循環的表面變化的AFM圖像。c)輸出電流和峰值功率取決於負載電阻。d)在各種應用頻率(1-4 Hz)下SI-TENG的開路電壓。e)在各種電容容量下SI-TENG的充電曲線。f)在不同清洗時間下SI-TENG的輸出電壓。g)SI-TENG在不同壓力下的輸出電壓。h)SI-TENG的輸出電壓作為施加壓力的函數。


圖4.拉伸狀態下SI-TENG的電氣和機械特性。a)複合電極和SI-TENG的應變應力。b)SI-TENG的應變。c)複合電極在不同拉伸應變下的電阻變化。d–f)SI-TENG在不同拉伸應變下的輸出性能。g–i)SI-TENG在長時間拉伸載荷循環下的輸出電壓。


圖5.演示開發的SI-TENG作為娛樂遊戲的觸覺傳感器。a)3×3 SI-TENG陣列的方案圖。b)3×3 SI-TENG陣列的結構。c)圖片顯示SI-TENG附著在手上。d)傳感系統的電路圖。e)演示表明SI-TENG數組控制遊戲角色移動。f)屏幕截圖顯示了實時輸出電壓。g)3×3 SI-TENG陣列的電壓輸出信號。


文獻連結: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5584.

版權聲明
圖片來自期刊官網,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轉載稿、圖片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益。

相關焦點

  • 王中林院士《AFM》:可拉伸、耐洗、超薄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自供電觸覺傳感器,助力電子皮膚的發展
    表皮電子器件是一類典型的可伸縮傳感器,需要具有類似於皮膚的柔軟性和質感等優異性能。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來驅動電子系統,具有自供電的傳感功能、環保和低成本低優點。現有的可拉伸TENG是由相對複雜工藝或結構製備的可拉伸電極構成,或者是將納米管、石墨烯等導電填料嵌入彈性體基底中。
  •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導讀:本文研製了一種具有高靈敏度、透氣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活性等特殊功能的電子皮膚,用於檢測全身的生理特徵和運動狀態。這種具有優異性能的仿生電子皮膚有巨大的應用潛力。根據不同的物理傳感機制,如壓電電阻率、電容、壓電、摩擦電,電子皮膚能夠檢測和量化環境刺激的多樣性,包括溫度、溼度、壓力、振動、和觸覺技術,通過將它們轉換為實時和可視化電子脈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是一種新開發的能量收集技術,它可以根據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耦合效應,將普遍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珍貴的電能。
  • 2016北京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研究組博士後招聘2人啟事
    因科研發展的需要,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王中林院士研究組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博士後1-2名。一、基本條件1.學歷要求:博士2.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生物傳感,電分析化學,摩擦發電機,壓電電子學,摩擦電子學等。
  • 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自供電觸覺傳感器,助力電子皮膚的發展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來驅動電子系統,具有自供電的傳感功能、環保和低成本低優點。現有的可拉伸TENG是由相對複雜工藝或結構製備的可拉伸電極構成,或者是將納米管、石墨烯等導電填料嵌入彈性體基底中。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近日,為克服傳統電池的限制,在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的帶領下,唐偉副研究員,鄧超然(共同一作)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自供能足底壓力成像系統,可以滿足連續長時間的實時監測的需求(DOI:10.1002/adfm.201801606)。
  • 王中林院士《AFM》:可拉伸、耐洗、超薄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
    表皮電子器件是一類典型的可伸縮傳感器,需要具有類似於皮膚的柔軟性和質感等優異性能。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來驅動電子系統,具有自供電的傳感功能、環保和低成本低優點。現有的可拉伸TENG是由相對複雜工藝或結構製備的可拉伸電極構成,或者是將納米管、石墨烯等導電填料嵌入彈性體基底中。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所長王中林獲能源界最高獎埃尼獎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中科院納米能源所)23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長王中林院士22日在義大利獲頒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Award),成為第一位獲得埃尼獎的華人科學家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首家入駐懷柔科學城
    9月11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與北京中關村微納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籤約,將整體搬遷入駐懷柔科學城。作為中科院與北京市在懷柔科學城共建的第一個整建制入駐的科研機構,納米能源所將為懷柔科學城增添新的力量。
  •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附簡歷)
    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西電校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王中林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一沙一世界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對記者說。他發明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解決了藍色能源開發和能量搜集的難題,通過高效搜集一片安靜海面的能量,就能點亮萬家燈火。  王中林還說:「所長可以不當,院長可以不當,教授不能不當。為什麼?因為我熱愛科研,熱愛這些年輕的學生,喜歡和他們在一起談笑、說話、討論、研究。這是我一輩子最好的選擇,也最適合我自己的選擇。」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諾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中科院外籍院士、該所所長王中林23日榮獲享有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Eni Award),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該獎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菲爾茲獎等並稱為領域性最高獎項。
  • 中科院院士王中林:摩擦發電機或是未來綠色能源的新選擇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王中林:摩擦發電機或是未來綠色能源的新選擇  新華網北京3月25日電(李崢巍 張舵)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24日在京表示,能源安全將是未來各國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同於發達經濟體,中國應當將能源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應該探索有別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能源發展路線。他認為,摩擦發電技術或為這個戰略作出貢獻。
  • 2015年諾貝爾獎預測公布,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熱門
    9月24日,湯森路透在美國費城發布本年度 「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預測18位科學家有可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醫學、以及經濟學獎,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成為諾獎熱門。而基因編輯技術雖然入選,但發明者之一的張鋒教授卻榜上無名。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王中林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是國內外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並且是多個國際大獎的獲得者。王中林已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了700篇期刊論文﹐45篇書章節﹐36項專利,5本專著和20餘本編輯書籍和會議文集。他已被邀請做過700多次學術講演和大會特邀報告。他的學術論文已被引用48,000次以上。
  • 王中林院士披露納米材料神奇應用
    讓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就是身材微小但能量巨大的納米材料。心臟起搏器能靠呼吸驅動,可穿戴設備靠走路就能供電,就連降雨也能發電。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院士王中林9月17日在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上介紹,我國納米材料研發取得的新進展,將在物聯網時代得到廣泛應用。王中林明確表示,納米材料肯定會在物聯網時代得到更多應用。「一根頭髮的直徑大約是5萬納米,而現在晶片等材料早已來到幾納米時代,納米材料在晶片和納米發電機等領域正獲得越來越多的用武之地。」王中林說。
  • 中科院研究證實摩擦納米發電可與電磁感應發電比肩
    王中林團隊成員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弛博士在「摩擦發電機成果展示會」上,為媒體演示摩擦發電機的工作原理。中國網4月1日訊(記者 吳瓊靜)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期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摩擦納米發電機與傳統電磁感應發電機具有對稱性和互補性,首次從理論高度提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是繼電磁感應發電機之後,採用機械能發電的又一種重要方式,是具有可能和電磁感應發電機同等重要的新能源技術。
  • 中科院院士攜國內頂尖學者帶你走近納米材料在能源領域中...
    本期線上研討會,MDPI特別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  王中林,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和創始所長。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技領域領軍人物,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並首先發展了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領域,為微納電子系統的發展,物聯網,傳感網絡,人工智慧和人類未來的能源開闢了新途徑。他開創了納米結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等領域,對納米機器人、人-電界面、納米傳感器、LED技術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 西電校友王中林院士獲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埃尼獎,系獲獎...
    2018年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決定將第十一屆埃尼「前沿能源獎」(Energy Frontiers Prize)授予王中林院士,獎金為2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153萬元),以表彰他首次發明納米發電機、開創自驅動系統與藍色能源兩大原創領域,並把納米發電機應用於物聯網
  • 陳偉俊會見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一行
    > 6月12日下午, 浙江省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會見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