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太陽能電池論文疑存在重大誤導,王中林院士團隊發論文質疑

2020-12-07 騰訊網

光伏效應已經得到廣泛的研究,並作為清潔能源應用於各種設備。然而,其開路電壓受半導體的帶隙能帶限制,效率較低。體光伏效應(bulk photovoltaic effect)能夠產生極大的光生電壓,遠遠超過相應半導體的帶隙,但其短路電流異常低,整體發電效率極低;同時,具有體光伏的材料通常受限於寬帶隙非中心對稱材料體系。

Yang, Kim和Alexe 等人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報導了撓曲電光伏效應(Flexo-electric photovoltaic effect, 以下統稱為「該文」),即通過半導體中的應變梯度,可以在任何半導體中產生體光伏效應,同時能產生非常大的光伏電流(該文宣稱電流提高了兩到三個數量級),並認為通過該效應可以極大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最近,王中林院士領導鄒海洋博士,張春利博士,薛昊博士和吳治嶧博士等人從實驗設計,實驗數據,機制原理,和結論分析等方面對該文進行討論,認為該文實驗設計不合理,用於計算分析的物理模型不合理,實驗結果無法支持物理模型,結論陳述有明顯的誤導和錯誤。作者們認為該文對學術界和公眾認知存在重大誤導,非常有必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和疑問。其評論的原文發在了ACS Nano雜誌上。

首先,Yang, Kim and Alexe提供的數據不一致。文中宣稱電流有兩到三個數量級的提高,而支撐材料中大量的數據卻表明電流提高倍數都低於20倍。在納米尺度下,強壓力會引起諸多參數極大地變化,包括AFM 針尖和晶體形變引起接觸面積,接觸電阻等的變化,因而電流發生變化的原因則存在了很多可能性。

第二,沒有有效數據證明實驗中是否產生了撓曲電效應以及其強度。Yang, Kim and Alexe文中沒有實驗數據,只有計算試圖驗證撓曲電的產生,而其實驗設計和實際情況與所用物理計算模型的基本適用條件完全不符,計算結果將應力梯度極大放大,得到了完全偏離實際的結果。

第三,沒有任何有效證據證明該實驗產生了體光伏效應。Yang, Kim and Alexe文中所得到的電流和偏振光角度的變化沒有太大關係(與電流總值相比,電流波動幅度1pA非常小),這與體光伏效應的這一特性的典型曲線不符。

第四,沒有數據體現出撓曲電光伏理論中的極化現象。極化電勢會對I-V兩端曲線產生不對稱的變化,而在Yang, Kim and Alexe文中的出現的是對稱變化,這更可能是壓阻效應的結果,而不是具有極化效應的撓曲電或體光伏。

第五,沒有任何數據表明撓曲電光伏效應能大大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以及突破SQ效率限制。太陽光與該文中所用的極化雷射有著極大地本質不同。另外,Yang, Kim and Alexe文中得到的電壓仍在帶隙內,電流的量級(pA,nA)依舊異常低,無法得到高效的光電轉換。也沒有任何理由相信,通過大面積的探針陣列壓在普通太陽能電池上就可以產生體光伏來提高電流,電壓或者效率。另外,強外力作用下的探針陣列會影響光吸收,反射,電阻,增加材料缺陷,影響太陽能的性能和壽命。

評論文章裡提出了30個Yang, Kim and Alexe文章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和質疑,認為該實驗無法證明產生了撓曲電光伏效應,更無法證明該效應是電流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撓曲電光伏效應能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結論不能成立。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91/904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9b07222

來源 :北京納米能源所

相關焦點

  • 王中林院士公開發文,質疑《Science》論文存在重大誤導!
    最近,Yang, Kim和Alexe 等人在《Science》上報導了撓曲電光伏效應,通過半導體中的應變梯度,可以在任何半導體中產生體光伏效應,同時能產生非常大的光伏電流,並認為通過該效應可以極大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 超400 篇論文被疑造假:曾質疑曹雪濤院士的 Bik 博士再出手
    曾質疑曹雪濤院士論文造假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 Elisabeth Bik 第一次在科研打假上的大動作了。 那麼,Bik 團隊質疑這些論文造假的理由是什麼?換句話說,這些被質疑的論文究竟「假」在哪裡? 這些論文「假」在哪裡?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舒紅兵院士團隊發文回應論文被質疑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4歲的舒紅兵是當年全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年輕的院士。在2020年10月28日,有報導稱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被指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點擊閱讀),尤其是一圖多用(同一文章一圖多用,不同文章一圖多用),包括了Immunity,PNAS,Cell Research等研究成果。有部分共同的作者參與,通過翻轉,在2009年發表在Science in China.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被質疑「造假」,期刊發函重點關注
    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團隊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真要成為中國首篇被Science撤稿論文?NS要集齊了!
    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華中大周軍教授團隊《Science》:揭示水系熱化學電池廣闊應用前景
    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
  • 《科學》:華中科大周軍教授團隊在熱化學電池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教授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圖1)。
  • 《Science》主編回應中國燃料電池研究「造假」:發函重點關注,之前撤稿率100%
    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這個院士團隊開掛了!連發三篇Nature,Science,創紀錄的速度,把...
    Sargent院士繼2月6日、3月6日《Science》 之後,今日再發《Nature》,以創紀錄的速度將CO2轉化為乙烯。  5.14《Nature》: 利用主動機器學習加速發現CO2電催化劑  利用二氧化碳和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化學原料,既能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又能有效減少大氣中中的二氧化碳,可謂一舉多得。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魏於全,這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四川籍中科院院士如今陷入了巨大的學術道德爭議中。  本周,司履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是在北京開會評審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時看到了他的研究,當時我就認為魏院士的研究結果是不可信的。」「我後來查看了他2001年發表在《中華腫瘤》雜誌上的論文,發現魏於全在實驗設計中存在嚴重而低級的硬傷」。
  • 華中科技大學周軍教授團隊揭示水系熱化學電池廣闊應用前景
    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
  • 華中科大《Science》水系熱化學電池取得重要進展!
    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教授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
  • 曹雪濤院士論文被質疑 工程院:會展開調查
    原標題:工程院回應:會展開調查   本報訊(記者 雷嘉)針對近期在網絡上出現的質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的論文重複率高等問題,中國工程院昨天作出回應,稱會對此問題展開調查。
  • 不到1個月,復旦大學再發《Science》
    9月11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低溫製備工藝,促進柔性大面積泛在應用合作團隊低溫製備的FAPbI3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超過23%,並在最大功率點追蹤500小時後,依然保持原有性能的90%以上,體現了其超高工作狀態穩定性。
  •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是一種新開發的能量收集技術,它可以根據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耦合效應,將普遍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珍貴的電能。TENG具有成本低、結構簡單、易於獲取、材料選擇多樣、轉換效率高等優點,在可穿戴電源和自供電傳感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 北大副校長詹啟敏院士被疑25篇論文涉嫌不端,時間橫跨20多年
    01北大副校長詹啟敏院士被疑25篇論文涉嫌不端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近日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25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被質疑的25篇論文主要發表在1998年到2019年近20餘年期間,其中有8篇發表在詹啟敏任北大副校長和醫學部主任期間,造假類型大體可分為三類:實驗圖像重複,違反動物實驗倫理以及實驗結果或存在常識性錯誤,還有個別為引物無效或缺失。
  • 《自然》發函「重點關注」被指造假中國論文:之前撤稿率100%
    Science的研究,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
  • 黃勁松團隊開發大面積製備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工藝 丨論文速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論文速遞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太陽能技術正在改變全球的能源結構。